第116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3)

盧旺達的維和行動頓時將新成立的亞盟聯軍推上輿論的焦點,和歐美國家執着於計較中國意圖在非洲部署軍事力量不同,非洲其他國家還是對亞盟的行動給予高度評價。

不管怎麼說也是亞盟聯軍制止了將要發生的種族屠殺,隨着亞盟和非盟調查行動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的證據表明盧旺達胡圖族領導人正在密謀一場針對圖西族人的屠殺行爲,還好亞盟聯軍及時制止了這一慘劇的發生,這使得非盟領導人對亞盟的維和行動給予全力的支持。

與中國正在享受滿世界的讚揚不同,美國政府的“不作爲”行爲飽受國內外民衆炮轟,美國公民認爲:“作爲一個在國際上有着巨大影響力的國家,美國竟然主動放棄本應該承擔的責任,那將來美國將如何領導人類的發展。

美國政府應該反思自己在盧旺達事件中錯誤行爲,美國應該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不是像個‘懦夫’一樣遇到事情就選擇避開。”

輿論對於美國政府一邊倒的批評,使得克林頓政府十分被動,他們顯然之前沒有料到會出現這種狀況。克林頓私下裡對幕僚表示:美國在此次事件中完全輸給了中國人,他們比我們更加懂得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美國政府爲了推卸責任或者爲了減輕世人對他們的指責,一名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認爲,美國只是犯“不作爲”的錯誤,問題的關鍵在於盧旺達人自身,是“盧旺達人殺死了盧旺達人”。

此話不無道理,但是不管美國政府如何狡辯,也掩蓋不了他們在此次行動中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

聯合國秘書長在接收記者採訪時勇敢的承認了聯合國工作的失利,因爲國際社會有能力卻“缺乏採取行動的意願”來防止這類事件的發生。

他認爲,如果國際社會缺乏採取行動的意願,即使擁有最完善的預警機制也“毫無用處”。同時他還高度肯定了亞盟在此次行動中作爲,認爲“中國人理應收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盧旺達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面積26338平方公里,人口840萬,其中85%爲胡圖族,14%爲圖西族,另有1%爲特瓦族.。

在歐洲人來到盧旺達之前,胡圖,圖西兩個部族之間並沒有什麼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利時獲得盧旺達的委任統治權,給予膚色較淺的圖西族人以較好的受教育條件,使主要從事畜牧業的圖西族人很快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地位等方面取得優勢,而從事農耕的胡圖族人則逐漸淪爲社會底層。

1962年宣佈獨立,胡圖族人掌握政權。此後針對圖西族的暴力活動時有發生,數萬名圖西族人先後被殺,大批圖西族人跑到鄰國避難。

爲了避免再次發生屠殺,經過亞盟、非盟以及兩族領導人的協商,盧旺達領土將按照兩族人數的比例劃爲東西兩部分,胡圖族全部遷到西邊生活,胡圖族則轉移到東部領土。

中間由非盟和亞盟維和部隊修建一條隔離帶防止雙方越境襲擊,然後兩邊分別組織自治政府,整個盧旺達成爲聯邦制國家,元首由雙方輪流擔任。

不過盧旺達元首的職責和權力有限,實際上這是將盧旺達分裂成兩國。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兩族人積怨甚深,短時間根本不可能化解,假如他們還生活在一起,難保今後不會再發生屠殺事件。

這個建議也被兩族領導人接受,亞盟也獲得了在盧旺達駐軍的權力,對此美國曾表示強烈不滿,他們也希望向盧旺達派遣維和部隊,不過卻遭到非盟的堅決拒絕。

盧旺達事件的完美解決爲中國人在全世界面前贏得滿堂喝彩,不僅如此,亞盟還通過此次和非盟的合作暫時取得在贊比亞、盧旺達、坦桑尼亞、安哥拉、索馬里、津巴布韋等國發行亞元的權力。

美國人一邊羨慕的看着中國人在非洲大肆圈地發財,一邊指責中國破壞世界和平,到處部署中國軍隊。

美國人爲了弄清中國的軍事實力,於1994年起通過美國駐華外交官,在上半年就外出達30餘人次,到過中國16個省市、自治區,對20多個大中城市軍事設施及東南沿海港口的機構、雷達站等重要軍事基地實地進行“勘察”拍照。

對於美國如此頻繁的在中國境內展開間諜活動,中國一方面向美國提出強烈抗議,另一方面出動國安部門抓捕美方間諜。

可以說整個1994上半年中美雙方之間的間諜案就爆發了不下10起,中美之間激烈的間諜衝突意味着雙方近期很可能爆發一場低強度的戰爭。

1994年9月17日上午,葉利欽總統夫婦一行飛抵北京。隨同訪問的,俄羅斯外長、政府副總理等近百人,若再把隨行記者和其他有關人員計算在內,總共要有250多人。

這是中蘇自六十年代分裂之後,近三十年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俄羅斯最高領導人,也是中蘇戰爭過後近十年第一位訪問中國的俄羅斯總統。俄羅斯爲什麼要和中國緩和關係?

答案很簡單:生存需要。俄羅斯自從被中國趕回歐洲之後,他的好日子就到頭了。雖然俄羅斯已經變成純正的歐洲國家,但是以英法德爲首的西歐國家依然不肯完全接納俄國人,即使俄羅斯加入了歐盟和北約之後他在歐洲的尷尬境地依然沒有改變。

西歐國家只是利用俄羅斯人抵禦中國人向歐洲滲透,至於俄羅斯的死活他們根本就不關心。甚至他們還要擔心重回的歐洲懷抱的俄羅斯人搶奪他們對歐洲的領導權,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可沒少發生。

爲了改變俄羅斯國家的被動地位,經過緊急磋商,俄羅斯做出了要和中國緩和關係的重大決定。俄羅斯人既然不甘心充當被人利用的棋子,其國內政治精英分析:一旦俄羅斯和中國交好,最緊張的還是歐洲國家,到時候西歐各國爲了拉攏俄羅斯勢必要拿出更爲優待的條件。

同時中國爲了擴展在歐洲的影響力,他們說不定也會大力拉攏俄羅斯。那麼整個俄羅斯屆時就會站在絕對有利的態勢,可以左右逢源,而不會像現在這樣的不尷不尬的。

中國對於葉利欽總統的訪問還是十分重視的,如果能夠和俄國緩和關係的話,對中國來說也是有利的一件事。俄羅斯可以成爲中國製衡歐洲的一步棋子。

17日晚和18日下午,分別舉行了關於中俄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和24個政府間和部門間的合作協議及有關文件的兩次簽字儀式。

總書記和葉利欽總統在中俄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上籤了字。中國外長和科濟列夫外長也分別在兩國政府科技合作、文化合作、互免團體旅遊簽證、和平利用與研究宇宙空間等協定上簽字。最後兩國還就戰略武器問題達成協議,俄國與中國同意不再以核武器互相瞄準對方。

送走了來訪的俄羅斯領導人,1994年10月27日中國海空軍決定在在舟山羣島附近進行20年來最大規模、代號“神聖94”的海空演習。

美國爲了摸清中國海空軍實力,派出了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在山東半島對開210海里的公海遊弋,意圖蒐集中國海軍執勤和演習的情報。

美國政府的挑釁行爲使得中國軍方十分憤怒,這次演習的總指揮經過請示上級之後向部隊下達了一級戰備命令。同時命令部隊嚴密監視美國艦隊,一旦發現美國軍艦進入中國領海之後立即予以擊沉。

真是應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中國軍方剛剛下達了作戰命令,一艘國產新型攻擊核潛艇就遭遇了美國艦隊。

美軍認爲這是偵察此艇性能、竊取其聲納數據和人員質素的千載難逢之機,隨即美方派出隨行三艘驅逐艦及艦載海盜式反潛機,從左、右、上方包抄,一直闖入中國領海。

潛艇上的中國官兵一邊躲避美國軍艦和飛機的圍追堵截,一面緊急向演習總部求援。接到求救電報後,中國本土艦隊隨即派出一艘名將級導彈巡洋艦和兩艘城市級驅逐艦前往出事海域,同時中國衛星系統已經拿到美國入侵中國領海的證據。

爲了以防萬一中國沿海空軍部隊隨即派出23架戰鬥機支援前線。中國戰鬥機首先到達出事海域,空軍飛行員親眼目睹了美軍在中國領海對圍堵中國潛艇的一幕,所有的飛行員都感到義憤填膺。

“展開攻擊”隨着中隊長的一聲令下,23架飛機呼嘯着向美艦飛去。此時美軍指揮官可能意識到美國海軍的行爲有些過界了,再看到中國飛機向着自己飛來之後,連忙下令撤退,同時下達了準備防空的命令。

美軍現役的防空武器對於駕駛着第六代戰鬥機的中國空軍飛行員來說,根本就是小兒科。隨着中國飛機展開攻擊,美艦也開始發射防空導彈,雙方你來我往在中國黃海海域發生了一場低強度、小規模的戰鬥。

第189章 中國危機之澳洲淪陷(2)第62章 阿富汗特種作戰第278章 制裁美國第14章 印尼排華(中)第153章 美伊和談第154章 中國火星第201章 中國危機之再戰婆羅洲(1)第164章 揭幕戰(1)第45章 戰爭尾聲第231章 “講和?第114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1)第60章 軟文化發展第88章 國慶閱兵第207章 中國危機之三戰南海(3)第7章 臺灣新形象(下)第4章 小康計劃第265章 偷天換日計劃第33章 巡視南海第121章 擴大影響第50章 臺灣迴歸第93章 中蘇戰爭(2)第193章 與中國危機之“亞特蘭蒂斯人”決裂第196章 中國危機之清算菲律賓第23章 1971年之愛情第27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52章 費盧傑戰役第28章 中東戰爭第95章 中蘇戰爭(4)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亞丁灣2第136章 日本的機會第31章 西沙海戰(上)第124章 亞洲金融風暴(3)第129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4)第182章 美洲風雲之紐約戰役(1)第61章 開發南海第48章 登月計劃第230章 重組臺灣艦隊第26章 拜見岳父岳母第258章 最後一次進攻(3)一百零五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1第284章 登陸北美第57章 拯救阿明(上)第62章 阿富汗特種作戰第93章 中蘇戰爭(2)第1章 夢醒月球第117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4)第90章 爭霸太空第89章 建設月球第125章 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第154章 中國火星第84章 清算“印尼”第67章 太空計劃第222章 收拾俄國(完)第156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1)第23章 1971年之愛情第174章 火星保衛戰之兵臨城下第238章 癲狂的歐洲人第237章 “人權高於主權”第48章 登月計劃第37章 中英會談第251章 歐洲人的怨念第263章 簽字儀式(1)第280章 戰爭之太空戰第146章 射日計劃(1)第15章 印尼排華(下)第246章 一統全球戰略(2)第211章 西亞攻略(2)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亞丁灣2第179章 歐洲風雲之納粹秘密第276章 民族同化第36章 廣交會(下)一百零五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1第222章 收拾俄國(完)第15章 印尼排華(下)第163章 戰後影響第4章 小康計劃第95章 中蘇戰爭(4)第263章 簽字儀式(1)第61章 開發南海第40章 新經濟計劃(下)第221章 收拾北極熊(4)第269章 海底追捕第36章 廣交會(下)第91章 道德建設第188章 中國危機之澳洲淪陷(1)第271章 漏網之魚第186章 美洲風雲之紐約戰役(5)第130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5)第85章 全球“軍備競賽”第181章 歐洲風雲之西班牙投降第49章 西哈努克親王第219章 收拾北極熊(2)第254章 控制中東第70章 收復藏南(2)第266章 “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第51章 中越戰爭(1)第44章 琉球海戰第34章 軍事演習第97章 中蘇戰爭(6)第201章 中國危機之再戰婆羅洲(1)
第189章 中國危機之澳洲淪陷(2)第62章 阿富汗特種作戰第278章 制裁美國第14章 印尼排華(中)第153章 美伊和談第154章 中國火星第201章 中國危機之再戰婆羅洲(1)第164章 揭幕戰(1)第45章 戰爭尾聲第231章 “講和?第114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1)第60章 軟文化發展第88章 國慶閱兵第207章 中國危機之三戰南海(3)第7章 臺灣新形象(下)第4章 小康計劃第265章 偷天換日計劃第33章 巡視南海第121章 擴大影響第50章 臺灣迴歸第93章 中蘇戰爭(2)第193章 與中國危機之“亞特蘭蒂斯人”決裂第196章 中國危機之清算菲律賓第23章 1971年之愛情第27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52章 費盧傑戰役第28章 中東戰爭第95章 中蘇戰爭(4)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亞丁灣2第136章 日本的機會第31章 西沙海戰(上)第124章 亞洲金融風暴(3)第129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4)第182章 美洲風雲之紐約戰役(1)第61章 開發南海第48章 登月計劃第230章 重組臺灣艦隊第26章 拜見岳父岳母第258章 最後一次進攻(3)一百零五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1第284章 登陸北美第57章 拯救阿明(上)第62章 阿富汗特種作戰第93章 中蘇戰爭(2)第1章 夢醒月球第117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4)第90章 爭霸太空第89章 建設月球第125章 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第154章 中國火星第84章 清算“印尼”第67章 太空計劃第222章 收拾俄國(完)第156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1)第23章 1971年之愛情第174章 火星保衛戰之兵臨城下第238章 癲狂的歐洲人第237章 “人權高於主權”第48章 登月計劃第37章 中英會談第251章 歐洲人的怨念第263章 簽字儀式(1)第280章 戰爭之太空戰第146章 射日計劃(1)第15章 印尼排華(下)第246章 一統全球戰略(2)第211章 西亞攻略(2)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亞丁灣2第179章 歐洲風雲之納粹秘密第276章 民族同化第36章 廣交會(下)一百零五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1第222章 收拾俄國(完)第15章 印尼排華(下)第163章 戰後影響第4章 小康計劃第95章 中蘇戰爭(4)第263章 簽字儀式(1)第61章 開發南海第40章 新經濟計劃(下)第221章 收拾北極熊(4)第269章 海底追捕第36章 廣交會(下)第91章 道德建設第188章 中國危機之澳洲淪陷(1)第271章 漏網之魚第186章 美洲風雲之紐約戰役(5)第130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5)第85章 全球“軍備競賽”第181章 歐洲風雲之西班牙投降第49章 西哈努克親王第219章 收拾北極熊(2)第254章 控制中東第70章 收復藏南(2)第266章 “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第51章 中越戰爭(1)第44章 琉球海戰第34章 軍事演習第97章 中蘇戰爭(6)第201章 中國危機之再戰婆羅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