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八、王翦的擔憂

不是龐癝不想更進一步,是現實不允許龐癝更進一步。

如果龐癝想要更進一步的話,那面臨的將會是秦、趙、楚三國聯合攻打,而國內則是一衆權貴反對和動亂。內憂外患之下,龐癝根本就沒有一丁點的可能性。

而如果龐癝想要學田氏代姜的做法,則需要保證自己的子孫後代足夠的優秀。

而現實是,龐癝的兩個兒子只不過是重中人之姿,遠遠算不得優秀。更何況從性格來看,魏王平也不是什麼昏聵之君。

再說,魏氏的統治可是深入人心。

不說百姓,因爲百姓根本就不關心誰是君王。

單說如今最重要的士子階層,對魏氏的期望可是很高的。

前世的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人們推舉佔領了魏地的周市爲魏王,而周市卻不敢登基成爲王,而是擁戴魏氏後人魏咎爲王。

一般來說,三辭三讓之後,周市可以順利成爲魏王了,可週市卻不敢,連續拒絕了五次,且親自前去陳地迎接魏咎,並擁立其爲魏王。

而現在,無論是張耳還是劉季這些軍中大將,都是已故的信陵君魏無忌的死忠粉,別看現在他們對自己言聽計從,一旦自己稍微做出一丁點的越矩之事,只怕最先反對的就是他們了。

前世的楚漢之際,戰國七雄中只有韓、魏、齊三國的君王是舊國之後,這也說明了戰國時代這三個國家的統治深入人心。

就好比前世的漢朝,王莽篡位,衆人便推舉劉氏後人劉秀爲主反對王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賣草鞋的劉備就成爲了一國之君。西晉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便自稱是漢朝的外甥,並在自立之後尊後主劉禪爲孝懷皇帝,最終徹底瓦解了晉朝在北方的統治。

無論是劉秀,還是劉備、劉淵,爲何都這麼做呢?無疑是因爲漢朝的統治深入人心。即便是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奴隸皇帝石勒也說:“假使我勝在漢高祖那個年代,我甘願做他的臣子!”

而對於後來的光武帝劉秀的評價,石勒便沒有那麼好了:“如果我與光武皇帝勝在一個時代,勢必要與其爭鋒一番!”

劉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使得石勒都心甘情願的做他的=臣子,可見這隻怕並不只是劉季本人的人格魅力,更多的是因爲劉季大漢王朝四百年基業的奠定者。

現在的魏氏對魏國子民來說,也是一樣的。至少對於魏國統治之下的子民來說,魏氏的統治深入人心。

不要說龐癝是無雙國士,是他講魏國由弱變強的,因爲魏國從來就不缺乏無雙國士。

可能對於別國來說,至少對於秦國來說,國家能夠擁有一個國士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情。可魏國偏偏卻不,因爲魏國的國士實在太多了。

雖然大多數國士最終都沒有爲魏國服務,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些國士是魏國培養出來的。

魏國人才流失,對魏國來說確實是政策上的一大弊端,可能夠培養出來這麼多優秀的人才,又何嘗不是魏國的優勢之所在?

如若不然,怎麼不見別的國家培養出來這麼多的人才呢?

就好比齊國,也只是在齊威王、齊宣王時期纔出現了一些人才,趙國亦如是,趙武靈王、惠文王之後,也只是出了一個李牧。秦國的軍事人才確實不少,可政治人才缺沒有一個是自己培養出來的,這難道不是秦國政治的弊端之所在嗎?

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前,確實可以從列國吸取人才,可統一之後呢?諾大的一個天下竟然沒有誕生出一個政治人才。亦或者說是誕生出了不少人才,可這些人卻都不願意爲秦國服務,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不得不令我們細思。

反觀魏國,無論國家是興,亦或是衰,人才都是層出不窮。文侯、武侯時期就不必多說了,魏惠王及其以後,直到魏國徹底成爲塵埃,都誕生出了龐涓、張儀、範睢、魏無忌、唐雎、尉繚這樣的大才,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

這至少說明了一點,魏國的人才培養機制遠遠高於列國。

所以說,魏國並不缺乏龐癝這樣的無雙國士,故而即便龐癝死了,國人只怕也只是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遠說不上心痛亦或其他的什麼話來。

在這種環境下,又有誰會支持龐癝篡位自立呢?

是盟友尉繚、范增還是張良、蒯徹?只怕會支持自己成爲權臣,可不見得他們自己成爲君王。

這無關其他,只關人心!

且說龐癝欲要儘快的蕩平天下,故而這才迫不及待的想要攻伐趙國,使得尉繚、魏王平、范增等人都十分的驚訝。

即便王翦本人也很驚訝,雖說剛來到魏國,王翦正是要立功建業之時,可再想立功建業也得有合適的時機纔是。

故而,想了想之後王翦方纔道:“龐相邦,是不是再等一些時候,咱們再行滅趙之舉?”

王翦之所以如此說,蓋是因爲王翦剛來到魏國沒有多長的時間,對軍中將士們的瞭解程度並不是很多。

就好比後世,一個精英人才突然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做高管,勢必要了解公司內的各種情況,而後方能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

如果高管連公司人員的優劣情況都不清楚,就進行改革的話,那麼這個改革將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現在的王翦就好比剛剛踏入心公司的高管,雖然對公司高層以及制度都很瞭解,和中下層的管理人員以及其他情況都還分不清誰是誰,能力如何的情況下,又怎能在攻打趙國的時候做到萬無一失呢?

人們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無關臣子的個人能力,只是君王對跟隨自己的舊人使用起來順手而已。而王翦,其來魏國之時,除卻一個李峰之外,根本就無一個久不跟隨而來,故而王翦覺得這些魏國將領使用起來並沒有那麼的順當。

更何況,無論在哪一個國家,軍中勢力都是盤根錯節,說不好哪一個軍中將領就會和朝中大佬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而王翦在莫不清楚底細的情況下貿然對這些人做出不該做的事情,只怕會引火燒身,畢竟王翦還未在魏國朝堂上立穩了足。

一百零一、唐雎駁黃歇二百四十三、蒙恬自刎十九、大雪紛飛戰火起(求收藏、求推薦)五十四、暗涌一百零四、臨淄之戰一百九十四、武卒勝二百二十四、諸事定,伐秦始二百四十四、秦國滅亡五十四、喋血二百三十八。大軍西進三十八、龐癝使秦一百八十三、謀劃三十四、範睢遠謀八、迅雷攻勢九十八、龐衛七十一、無忌戲龐癝一百三十八、欣欣十五、掙扎三十四、範睢遠謀一百二十七、困頓的秦國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一百七十三、名將三十二、魏王託孤一百八十、劉季用兵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一百八十五、逃出生天九十五、張良計四十七、項燕佈局一百二十五、河東戰局二百一十三、廢太子四十四、龐癝欲變法二百零一、君臣危機十五、虛張聲勢五、聘禮七十五、通天大火一百零三、滅齊之戰八十四、申斥七十八、方略六十、虎父犬子一百零一、唐雎駁黃歇一百一十八、潰與敗十九、天門關之戰(二)四十七、項燕佈局二十六、廉頗到來四十七、項燕佈局七十三、魏楚開戰九十八、龐衛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二十四、毒計四十二、風波定十八、天門關之戰(一)三十五、範睢看魏國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一百五十一、替罪羊一百零七、李牧出征二百二十六、調虎離山九十九、初勝二百零二、暗鬥一百二十三、函谷二百四十八、渡江七十五、通天大火一百二十七、困頓的秦國二百四十四、秦國滅亡七十二、意想不到的結果二、公子復歸,侯嬴獻計三十七、秦國見聞三、功名利祿在眼前一百零二、三國伐齊一百九十九、援軍到來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二百三十三、王翦定巴蜀七十三、魏楚開戰二百二十五、渡河一百一十一、人間煉獄一百一十五、襄陵君歸來十三、風波起五十五、秦王之宴一百四十六、楚使到來一百九十八、王賁的計策一百九十九、援軍到來二百二十六、調虎離山一百九十八、王賁的計策一百五十、弄巧成拙二百二十五、渡河一百九十三、武卒出擊十八、黑雲壓城,大戰來臨六十五、朝議六十四、劉季的辦法二百三十三、王翦定巴蜀一百三十五、試探一百零六、論趙一百四十一、勸解六十五、朝議二百三十八。大軍西進八十一、陽謀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九十六、魏王起疑四十五、項燕謀劃五十二、洛邑會盟十八、天門關之戰(一)
一百零一、唐雎駁黃歇二百四十三、蒙恬自刎十九、大雪紛飛戰火起(求收藏、求推薦)五十四、暗涌一百零四、臨淄之戰一百九十四、武卒勝二百二十四、諸事定,伐秦始二百四十四、秦國滅亡五十四、喋血二百三十八。大軍西進三十八、龐癝使秦一百八十三、謀劃三十四、範睢遠謀八、迅雷攻勢九十八、龐衛七十一、無忌戲龐癝一百三十八、欣欣十五、掙扎三十四、範睢遠謀一百二十七、困頓的秦國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一百七十三、名將三十二、魏王託孤一百八十、劉季用兵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一百八十五、逃出生天九十五、張良計四十七、項燕佈局一百二十五、河東戰局二百一十三、廢太子四十四、龐癝欲變法二百零一、君臣危機十五、虛張聲勢五、聘禮七十五、通天大火一百零三、滅齊之戰八十四、申斥七十八、方略六十、虎父犬子一百零一、唐雎駁黃歇一百一十八、潰與敗十九、天門關之戰(二)四十七、項燕佈局二十六、廉頗到來四十七、項燕佈局七十三、魏楚開戰九十八、龐衛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二十四、毒計四十二、風波定十八、天門關之戰(一)三十五、範睢看魏國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一百五十一、替罪羊一百零七、李牧出征二百二十六、調虎離山九十九、初勝二百零二、暗鬥一百二十三、函谷二百四十八、渡江七十五、通天大火一百二十七、困頓的秦國二百四十四、秦國滅亡七十二、意想不到的結果二、公子復歸,侯嬴獻計三十七、秦國見聞三、功名利祿在眼前一百零二、三國伐齊一百九十九、援軍到來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二百三十三、王翦定巴蜀七十三、魏楚開戰二百二十五、渡河一百一十一、人間煉獄一百一十五、襄陵君歸來十三、風波起五十五、秦王之宴一百四十六、楚使到來一百九十八、王賁的計策一百九十九、援軍到來二百二十六、調虎離山一百九十八、王賁的計策一百五十、弄巧成拙二百二十五、渡河一百九十三、武卒出擊十八、黑雲壓城,大戰來臨六十五、朝議六十四、劉季的辦法二百三十三、王翦定巴蜀一百三十五、試探一百零六、論趙一百四十一、勸解六十五、朝議二百三十八。大軍西進八十一、陽謀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九十六、魏王起疑四十五、項燕謀劃五十二、洛邑會盟十八、天門關之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