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初期,后羿不滿夏後太康的統治,用武力趕走了太康,篡奪了夏王室的政權。
可是王室的夏后氏畢竟底子厚、勢力大,反對后羿的人很多,后羿爲了擺脫諸多的敵對勢力,決定向西遷國,就是《楚辭·天問》裡說的“徂窮西征”,把國家從東方的斟尋遷到西方窮石,即少昊之國窮桑,國號“有窮”,今天山東的曲阜附近,所以號稱“有窮后羿”——這時候,夏朝的版圖就分裂成了東夏和西夏。東夏還由夏后氏管着,西夏這裡則是有窮氏的地盤。
後來寒國的寒浞與后羿的家臣逢蒙聯手殺了后羿篡權,控制了西夏的政權。
這時候夏王還有,太康、中康、相還都管着東夏,可是又窮逼又寒酸,夏後相連國都都沒有,跑到斟灌去呆着,依靠斟尋、斟灌兩個同姓國庇護混天了日,根本就不像個當王的樣子,所謂“有王若無王”。
寒浞死後,他兒子澆即位,因爲他本來封在過國,所以史書裡稱之爲“過澆”。
過澆力大無比,武藝超羣,而且他爲軍隊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他發明了鎧甲,所以《世本·作篇》裡說:“大澆作甲子”,後來訛誤爲“大橈”,還把“甲子”說成是六十甲子,經過學者們考證,那是弄錯了。
過澆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想幹脆把夏王幹掉,自己完美稱王,他帶領軍隊殺回了東夏,滅掉了斟灌、斟尋兩個姒姓國,殺掉了在斟灌的國王夏後相。
夏後相的元妃後緡就是有仍國人,她正懷着身孕,從宮殿的狗洞裡爬出來,逃回了西夏的孃家有仍氏,在那裡生下了少康。
少康長大之後,有仍氏讓他當了牧正,負責放牧牲畜。
過澆聽說了,想斬草除根,打算殺掉少康,派了大臣椒到有仍去索要少康。少康知道自己弄不過他,就逃奔到有虞國。
有虞國是帝舜之後,姚姓,國君叫虞思,虞思收留了少康,還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稱爲“二姚”,把綸邑封給他當采邑,分給他一成田地和一旅(500人)的軍隊。
少康就以這些爲基礎,收集了夏王室殘餘勢力,聯絡了一部分還忠於夏王室的方國部族,最後反擊,派了個美麗的女間諜叫女艾,到過澆身邊打探情況,隨時彙報。
後來在女艾情報的指引下,他們終於動了手。
少康也知道和過澆對砍根本不是對手,就謀劃了一次暗殺活動。
過澆西巡,到了戶地,蹲在那裡盤遊畋獵,樂不思歸。
少康就趁過澆一次外出打獵時,帶着獵狗埋伏在戶地的獵場草叢裡。
過澆駕駛着戰車追逐獵物,飛奔過來,少康突然放出狗去咬過澆。
結果拉車的馬驚了,過澆從飛奔的馬車上倒栽蔥摔下來,折斷了頸子,當場斃命。所以《離騷》裡說: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慾而不忍。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被服”就是披着、穿着,“強圉”就是堅固的鎧甲,雖然全副武裝,雖然力大無窮,雖然武藝高強,可也頂不住人爲製造的車禍,從車上栽下來摔死了。
少康等人趁機衝上去一頓亂砍亂殺,把過澆的死黨們都殺掉,只是可憐得很,最早的女間諜女艾也在混亂中被殺,所謂“親以逢殆”,冤枉的要命。
少康就這麼奪回了王位,回覆了夏王室的統治權,史稱“少康中興”——從有窮后羿篡夏直到過澆被滅、少康復國,前後持續了四十多年,歷史上把夏代的這個時期稱爲“窮寒時期”,也稱爲“無王時期”。
所以說,有仍這個國家,無論是在業績還是在地裡位置上,在夏朝的時候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這次夏桀搬家,也就搬到了這裡。
有仍在虞夏時期被封爲侯國,稱爲仍侯,但是他們自己很牛逼,稱“王”,現在的有仍國君名皓,對夏後稱“仍侯皓”,可他們自己內部稱“仍宣王”,古書裡也寫作“戎宣王”,“仍”、“戎”是音近通假的字。
仍宣王見是夏後來到自己的國家,很高興,立刻給劃出地盤安置夏人,並把夏桀君臣接近仍邑,執君臣之禮,好生接待。
商湯聽到彙報,認爲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哦,我聽我父親說過,夏王每隔幾年都要來巡省的,並不奇怪。”
湯覺得這時候正好可以見見傳說中的昏君夏桀。
“不不,君上,不是巡省,是遷國,也就是搬家,”仲虺說:“他從東夏邑斟尋,搬家到西部來了,所以帶了很多軍隊和人民。已經頒下旨意,要求各方國出物出人,到有仍國去幫助築城,他要作新都。”
“什麼?搬家?作新都?”商湯這回驚異了:“怎麼?東邊斟尋那裡的夏邑不要了?”
“好像……是,臣下聽說,現在夏邑那裡,由夏桀的弟弟太師仲耕大人搭理呢。”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那麼就先放下商湯不說,來說說夏桀。
恩格斯說:“國家並不是從來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家,而且根本不知國家權力爲何物的社會,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使社會分裂爲階級時,國家就由於這種分裂而成爲必要了。”
原始時代只有原始人羣,爲了生存大家羣居在一起。因爲生產力低下,羣體大了在一個固定區域不好生活,只能分家,分出一部分人來到別的地兒重新尋找生存的機會。
就在這種分裂之中,一個一個地人羣分支出現了,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這些分支各自佔據一方,推舉了首領,就成爲一個“國”。
那時候“邦”、“國”的概念很含糊,由多個部族組成的幾萬的人可以叫“邦(國)”,只有一個部族幾十個、百十來人的也可以叫“邦(國)”,方、國是國,族、氏也可以看做是國,所以那時候的“國”的概念和現在的概念不大一樣。
虞夏以前的上古時期,黃河流域已經是一個人口繁茂的地區,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大大小小的方國氏族林立,號稱有“萬國”。國與國之間開始大部分都能和睦相處,或通婚,或交易,沒有什麼鬧亂子的現象。
隨着人口的增多,活動地區的擴大,勢力範圍開始重疊,不免就要發生衝突,國家機器的萌芽就誕生了——大家組織起來打羣架,維護國家利益。
所以當時“國”有大有小,大的高城大邑,下面還管着無數村莊;小的,其實也就是個自然村莊。
到了炎黃時期,因爲權力、利益,發生了大規模的征服和兼併戰爭,曠日持久,打來打去,大魚吃小魚,最後剩下三大家:炎帝、黃帝、蚩尤。
最強勢的是蚩尤,他先打敗了炎帝,又去伐黃帝。
炎帝、黃帝聯手幹掉了蚩尤,黃帝又反手幹掉了炎帝,黃帝一家獨大,吞併了一些國家,征服了所有的方國,組成了黃帝聯盟,當然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炎帝族人,一般大家比較接受“炎黃聯盟”的說法,黃帝族就成了黃河中下游地區萬國的“共主”。
黃帝在涿鹿城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萬國大朝會,據說來參會的國家真有一萬多個,《漢書·郊祀志上》裡載申公說:“黃帝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君七千”,這七千多個“神靈之封君”,就是萬國中比較大的方國的首領,《尚書·堯典》裡稱爲“羣后”、“羣牧”。
黃帝的後人就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虞朝,傳了四代五帝,所以也被稱爲“五帝時代”。
他們的勢力範圍是北拒黃河、濟水、北海(渤海),南到南海,就是今天江蘇北部東邊的海州灣,東到東海,西到流沙,也就是泗水,基本上就是今天山東省的全境,還包括河北南部、河南東部、安徽、江蘇北部這麼個區域,基本上就是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黃淮地區。
黃帝的後人一直是聯盟的盟主,也就是“王”,此時人們步入了方國部落聯盟時代,有了城市、青銅器、車馬、軍隊、簡略的國家制度,只是沒有文字,但是有刻木、結繩和圖畫記事,可以發揮記錄的功能,已經差不多進入了文明時代。
之後大禹的兒子啓又在虞朝的基礎上建立了夏朝,自稱“夏后氏”,體制上有了些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家天下”,對於夏后氏王室來說,天下的一切都是我的、我的、我的。
規定是這樣,可實際施行起來比較難,聯盟中拳頭硬的方國仍舊蠢蠢欲動,隨時想幹掉老大自己當王。
那麼,大家就可以明白,爲什麼夏朝初期會那麼亂、各族之間撕得那麼熱鬧:一會兒伯益逐禹,一會兒夏啓殺伯益,一會兒后羿篡夏,一會兒寒浞篡窮,一會兒過澆滅夏後相,一會兒少康又滅過澆。
其實,方國部落聯盟的情況,類似後世的黑澀會,爲了生存和利益,一大堆兄弟聚集在一起歃血爲盟,形成一個集體,然後,集體裡最兇猛、最有能力的一個當老大,領着小弟們一起幹,搶房搶車搶地盤,搶錢搶糧搶女人,然後大家回來分享勝利成果,當然老大總是要多分一點的,小弟們也要在特定的時候向老大獻上“孝敬”。
老大的地位,主要靠強大的武力來維持維護,靠拳頭的硬度來說話。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一旦小弟中某個人自認爲比老大拳頭硬了,就會想辦法把老大打倒在地自己當老大;或者老大年老體衰掄不動拳頭了,也會有自認爲拳頭夠硬的小弟主動跳出來取而代之。
所以,老大的地位是很不穩定而且隨時充滿了危險性的,有人說黑老大們猜忌、多疑、狡詐、兇殘,可站在老大的角度上想想,不這樣也不行啊,隨時都有被幹掉的危險呢!不僅會被對手幹掉,還隨時有可能被自己的小弟幹掉。
虞夏時期的方國部落聯盟就是這種情況,盟主就是王,下屬就有無數的方國、部落、氏族當屬臣,屬臣要向王稱臣納貢,俯首聽命。
這些屬國不稱“國”,稱什麼呢?比較原始,稱“人”,當時的“某人”並不是說某國的人,而就是指某國,比如夏人、商人之類,諸多方國稱爲“諸人”,這種稱呼直到春秋時期還用。
到了商代稱他們爲“人方”或“屍方”(人、屍古音相同),到了周代,因爲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在周人之東,所以稱爲“東屍”,在淮水流域的稱爲“淮屍”,在傳世典籍裡,就寫作“東夷”、“淮夷”——他們其實本來都是虞夏本土的屬國,也就是“東人”、“淮人”。
一旦盟主力量薄弱了,或者某小國的力量強大起來了,就比較危險,地位常常不保。
所以,后羿認爲自己比太康強大,就趕走了太康;寒浞認爲自己比后羿強大,就幹掉了后羿;過澆認爲自己比夏後相強大,就殺了夏後相;少康認爲自己能力足夠,就幹掉了過澆。
——就是這麼殺來殺去、奪來奪去,可見武力在當時是多麼滴重要,沒有強大的武裝就沒有了任何發言權,更別說當王了。
正因爲此,在虞夏商周時期,吃香的首先是武士,當然,那時候沒有文臣武將之分,大家都能文能武,只是那些武功厲害的人,往往最受尊重。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世間沒有一種無婁羅的權力,也沒有一種無臣僕的尊榮”,王要爭奪的還是對諸國的統轄權。
每當發生了這種篡權的事情,小弟們就分成三撥兒:一撥忠於原來的老大,一撥跟着跳反團鬧騰,一撥是中間派,他們是牆頭草,跟着誰混都是混,誰當老大無所謂。
從少康中興之後,大概採取了許多措施,而且比較得當,夏王室的統治權穩定下來,塞·約翰遜就說:“合法而穩定的權力在使用得當時,很少遇到抵抗”,就是這麼個理兒。
夏朝一直到桀的時候,夏王室掌權了四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