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國號

封賞已畢,衆臣謝恩。曾國藩撫須而笑,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曾紀澤高聲道:“啓奏皇上,如今皇上已身登大寶,理應欽定國號,修改紀年,以與僞清劃清界限,好叫天下百姓知我華夏重生。”

曾國藩思了片刻,向衆人道:“國號之事,確已該定,諸位愛卿有何意見,但說無妨。”

曾國荃搶先道:“大……不,皇上,咱家都是湘人,諸位臣僚和將士們也大多是湘人,那這國號自然是叫大湘了。”

在場的湘系臣子們大多表示贊同,就連曾紀澤也不好說什麼,但這個國號他確實不喜歡,便向李鴻章使了個眼色,李鴻章會意,出班道:“湘王的提議固然不錯,但臣卻覺得這其中有很大的不妥。”

曾國荃臉色馬上一沉,瞪着李鴻章道:“蘇州侯,這大湘有哪點不好了,你倒倒說說看啊!”

李鴻章淡淡一笑,不急不慢道:“王爺的封地既爲湘,而我朝國號若再叫大湘,那王爺的封號豈不就成了禁忌。再則,我朝重臣將士們雖以湘人爲主,但皇上要統一天下,所依仗的不僅僅是湘軍,若將這國號也定爲大湘,那在天下人看,未免有所偏袒,只恐冷了天下人的歸順之

曾國荃頓時無言以應,李鴻章說的前一條確實是無法反駁,這種王爺用國號爲封號地事。確是自古還未有過。他不耐煩的哼了一聲,悶悶不樂道:“既然叫大湘不成,那你說該叫什麼?”

李鴻章拱手向聖上道:“皇上有再造華夏之功,縱觀千古帝王,唯有始皇嬴政纔可媲美,依微臣看,我朝國號,不如就稱爲大秦吧。”

李鴻章的意見,又有一班人附合,這其中。卻以湘人爲少。別省藉的臣子居多。

這時,楊嶽斌卻又不同意了,他出班道:“啓奏皇上,臣以爲用秦做我朝國號也不妥當。那始皇雖然統下天下,是爲千古一帝,但秦朝用法太峻,世人畏之以法,而非敬之以禮,所以纔會立朝不足三十餘年。便分崩離析。皇上治國,自然是以儒教教化人心,而我儒家最尊崇的就是上古周朝,所以臣以爲我朝當以大周爲國號。”

楊嶽斌說得也有道理。劉坤一等人忙是附議。而這時。彭玉麟卻又不同意了。出班道:“啓奏皇上。臣以爲大周也不可。史上除上古周朝之外。還有南北朝之北周。五代十國時地後周。這二國都以周爲國號。但卻均國祚不長。由此可見以周爲國號太不吉利。我朝江山自然是要千秋萬代地。所以這周地國號是萬萬不能。”

龍座上地新帝曾皇也覺不妥。便道:“那愛卿有何更好地意見。”

彭玉麟想了一想。道:“皇上精通儒教理學。而在朝臣子又多是習理學出身。臣想這理學興起於宋朝。那我新朝國號不妨就叫大宋吧。”

大宋朝啊。那個科技、文化、經濟都屹立於世界之巔地國度。那個胸懷開放地時代。儘管接過連二連三遇到漢化地異族敵國。直至外星人般地蒙古騎兵。依然頑強地生存了數百年。那是一個令人神往地時代。

以大宋爲國號。曾紀澤本來也是認同地。但作爲手握淮軍地皇長子吳王。在這樣一件大事上。他不可能不發表自己地意見。以他地身份地位。只有別人跟從他。哪有他去附議別人地道理。

即使很喜歡大宋這個國號。他也必須提出反對意見。真正是爲了反對而反對。

“啓奏父皇,兒臣以爲各位臣僚的建議都各自有理,但取國號也必須適合本朝的具情形勢,目下我朝最大的敵人就是北面的滿清僞朝,而對付滿清,我們自然要號召天下漢人起來反抗,咱們漢人與滿夷之間地深仇大恨,就是漢人反抗的最具號召力的旗幟,所以兒臣以爲,據此來立國號,本來最恰如其分的就是漢字。”

衆人都以爲曾紀澤提議立國號爲大漢,但他話鋒一轉,又道:“但現下天下不止我們漢人一族,還有蒙、回、苗等族,都與滿清有世仇。咱們要滅滿清,自然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構建統一戰線,而前朝大明與滿清之仇不共戴天,抗爭多年,南明政權雖最終爲滿夷所滅,但明這個國號,正象徵着包括漢人在內的各族對滿清的復仇,所以兒臣認爲,我新朝國號,以大明爲最佳。”

曾紀澤分析的一點都不錯,比之前幾位的建議,最是切中要害,又因他是皇長子吳王,旁人自也不敢反對,一時間,無論是他淮系地李鴻章、湘系地彭玉麟、以及楊嶽斌等,都表示贊同,就連曾國荃也是不情願的點頭表示同意。

曾國藩綜合各人意見,還是覺得他地大兒子的提議最中肯,不由對曾紀澤投以讚賞地目光,便是一拍龍座扶手,高聲道:“朕決定採納吳王提議,我朝,即以大明爲國號。”

議立大明爲國號之後,在曾紀澤的建議下,曾國藩又改年號爲“天策”,本年爲天策元年。天策二字,以示曾明皇朝,才上天策立,應運而生,掃滅北清,再造中華,一切皆乃上天授意。

國號年號都已確立,曾國藩即傳旨將之遍傳各省各縣,叫天下人都知道大明王朝已經建立。

朝議將近結束之時,曾紀澤又道:“啓奏父皇,我大明即是再造中華,那自然要革除滿清強加於我漢人的各項枷鎖,,所以兒臣請父皇立刻下一道剪辮之旨。頭一項先恢復了我漢家衣

前邊地事都好說但這剪辮之事,反倒是讓曾國藩猶豫了,他倒並非不知剪辮子的必要性,但所謂習慣成自然,這一條大辮子在腦袋上掛久了,他們早就從心底認爲本來就應該是那樣的,這陡然間要剪,便彷彿要割自己的肉一般。

這就好像一個奴隸,從出生那一天起,就給他戴上一副腳鏈。幾十年後。忽然有一天告訴他被解放了,可以摘除腳鏈了,他卻反而會惶恐不已,這便是當奴隸當出了慣性。

曾國藩將目光投向了羣臣,曾國藩部下寧鄉侯李典臣站出來,他摸着腦後辮子,笑嘻嘻的說道:“這不就是一條辮子嘛,我留了這麼多年了,也沒覺着有什麼彆扭的。吳王何必非非要重一個形式呢。”

曾紀澤眉頭微皺,走上正前,將腦後的辮子舉在眼前,高聲道:“諸位瞧瞧這辮子,再想想我華夏數千年之歷史。有那一朝那一代,會有這般滑稽的裝束。你們知道洋人管咱們的辮子叫什麼嗎,叫豬尾巴!”

曾紀澤憤怒爆發,冷峻的目光直視着漸有慚愧地衆人,那些人竟是不敢與他地目光相對。

“這豬尾巴是怎麼來的,滿清當時說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那是滿清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了億萬漢人才強迫出來的。咱們將這辮子剪掉,正是向世人宣示。咱們漢人從此擺脫了滿清的奴役,擺脫了野蠻。重複我漢家風骨。這剪掉的不光一根辮子,而是剪掉了漢人心裡的奴性!”

曾紀澤的慷慨陳詞震撼了許人的心,他們無不在反問着自己:

我真有奴性嗎?

這辮子,果真像一條豬尾巴,可是我爲什麼還那麼不捨得剪?

我究竟是不敢剪辮子,還是害怕自由?

衆人的臉上,都流露着複雜地表情,很顯然,曾紀澤的話是打動了他們。

但在這個時候,曾國荃卻站了出去,道:“吳王,你說這剪辮子是要恢復咱們漢家衣冠禮儀,可滿清竊取華夏已有兩百年,漢人的衣冠禮儀早就蕩然無存,你叫咱們如何來恢復呢?”

“問得好!”曾紀澤的情緒平穩了幾多,朗聲道:“衣冠禮儀皆在史書之中,現在沒有,咱們大哥以從書中重新學習。但恢復漢家衣冠並非目的,只是手段,最根本地目的是要重朔咱們漢人的風骨,那就是五個字---仁、義、禮、智、信。”

“所謂仁,小到父慈子愛,幫貧助幼,大到帝王之仁,德被蒼生。所謂義,小義如關雲長千里走單騎,追尋故主,大義如崖山十萬宋人,投海殉國,至死不屈,皆可爲義。”

“所謂禮,便如我所說,恢復漢家衣冠,行漢家倫常,這禮,也只是我漢人風骨中的一部分而已。”

“所謂信,夫子幾千年前爲說過,言不行,行必果。人無信而不立,國無信而久。時下國人皆崇尚計謀,誠信只不過是一個迷惑對手的擋劍盾,以爲出爾反而,見風轉舵,便可將別人玩弄於骨掌之間,實在是可笑短淺之極。想那咸豐帝,當初英法軍隊攻到了天津,他慌忙與人家簽訂了條約,後稍一小勝,馬上就撕毀條約再戰,結果還不是丟了國都,落得個喪權辱國的下場。”

“再說這智,滿夷愚民之下,當官的把爾虞我詐當作是智,商人把投機倒把當作是智,工匠把偷工減料當作是智,農民把米中摻沙當作是智,孰不知,這些所謂的智,只不過是目光短淺的小聰明而已,若我泱泱大國僅以這小聰明爲榮,又豈能長久,早晚也逃脫不了亡國滅種地結局。”

“真正地智是什麼?那是大唐的開寬胸襟,那是大宋地兼容幷包,那是大漢不倦的開疆拓土,對探尋域外世界地渴望。真正的智,其實是一種深遠的眼光,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一顆勇於探索的心,那是一種建立於仁、義、禮、信基礎上的高貴精神。”

第239章 懦夫第21章 談判第240章 反戈第250章 暗戰第46章 淮軍初戰第272章 強硬第22章 大冶建廠第55章 私人武裝第277章 安內第263章 烽火再起第77章 天國信仰第143章 滅亡的號角第195章 伺候營第187章 輪迴第51章 李秀成的反攻第132章 所謂忠臣第127章 血戰第294章 致命武力第196章 海軍陸戰隊第214章 小喜兒第147章 籠絡人心第315章 憲法第172章 海權第23章 官督商辦第195章 伺候營第18章 武器優勢第12章 籌款第183章 重複的歷史第258章 大權在握第194章 人,狗第157章 白話文第173章 絕境中的變革第179章 “女人之罪”第13章 打砸搶燒第259章 爲天下者第115章 聯姻第101章 知府,船廠第242章 肉第56章 軍校第100章 耕者有其田第48章 變夷爲夏第78章 瘟疫第42章 政策調整第234章 父子同心第221章 第一人第252章 自作聰明第20章 以利換技第232章 有驚無險第205章 坐享其成的“富二代”第171章 修好第205章 坐享其成的“富二代”第115章 聯姻第67章 暗藏的隱患第280章 升級第202章 罪有應得第150章 另類的美國第208章 “禽獸”第42章 政策調整第134章 不上也得上第7章 治病求醫第309章 沒有最好第21章 談判第226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第167章 列強的矛盾第32章 太平軍的投降第6章 舢板與火輪第266章 借道第37章 夜襲第228章 骨肉第33章 屠殺第310章 世界潮流第5章 湖北巡撫第251章 謠言第91章 大殺器第61章 楚軍第66章 程學啓第256章 天策門第94章 親信第26章 肩部之傷第163章 新的變數第163章 新的變數第51章 李秀成的反攻第217章 曖昧第165章 紅頂商人第102章 技術方向第156章 侍王第167章 列強的矛盾第101章 知府,船廠第234章 父子同心第101章 知府,船廠第71章 兵工廠第88章 家庭晚餐第61章 楚軍第314章 犧牲第133章 山雨欲來第210章 發明家第296章 屈服第129章 黃梁一夢第136章 至尊第55章 私人武裝
第239章 懦夫第21章 談判第240章 反戈第250章 暗戰第46章 淮軍初戰第272章 強硬第22章 大冶建廠第55章 私人武裝第277章 安內第263章 烽火再起第77章 天國信仰第143章 滅亡的號角第195章 伺候營第187章 輪迴第51章 李秀成的反攻第132章 所謂忠臣第127章 血戰第294章 致命武力第196章 海軍陸戰隊第214章 小喜兒第147章 籠絡人心第315章 憲法第172章 海權第23章 官督商辦第195章 伺候營第18章 武器優勢第12章 籌款第183章 重複的歷史第258章 大權在握第194章 人,狗第157章 白話文第173章 絕境中的變革第179章 “女人之罪”第13章 打砸搶燒第259章 爲天下者第115章 聯姻第101章 知府,船廠第242章 肉第56章 軍校第100章 耕者有其田第48章 變夷爲夏第78章 瘟疫第42章 政策調整第234章 父子同心第221章 第一人第252章 自作聰明第20章 以利換技第232章 有驚無險第205章 坐享其成的“富二代”第171章 修好第205章 坐享其成的“富二代”第115章 聯姻第67章 暗藏的隱患第280章 升級第202章 罪有應得第150章 另類的美國第208章 “禽獸”第42章 政策調整第134章 不上也得上第7章 治病求醫第309章 沒有最好第21章 談判第226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第167章 列強的矛盾第32章 太平軍的投降第6章 舢板與火輪第266章 借道第37章 夜襲第228章 骨肉第33章 屠殺第310章 世界潮流第5章 湖北巡撫第251章 謠言第91章 大殺器第61章 楚軍第66章 程學啓第256章 天策門第94章 親信第26章 肩部之傷第163章 新的變數第163章 新的變數第51章 李秀成的反攻第217章 曖昧第165章 紅頂商人第102章 技術方向第156章 侍王第167章 列強的矛盾第101章 知府,船廠第234章 父子同心第101章 知府,船廠第71章 兵工廠第88章 家庭晚餐第61章 楚軍第314章 犧牲第133章 山雨欲來第210章 發明家第296章 屈服第129章 黃梁一夢第136章 至尊第55章 私人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