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同濟

由於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突破性發展,西醫在17世紀開始了大躍進式的進步,時至如今,不得不承認它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中醫。但這並不代表中醫沒有進步,只是隨着科學的不斷進步,各個學科已經相互滲透,促進發展,而中醫因爲滿清統治下的中國科學落後,所以只能以蝸牛速緩慢發展。

曾紀澤是帶過兵打過仗的人,他經歷過那血與火的殘酷,他曾親眼看到,受傷的戰士,因爲救治方法的落後,遺憾的死在牀榻上。

作爲一支近代化的軍隊,每一個士兵都是經歷過嚴格的西式訓練,培養這樣一名合格的士兵,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寶貴的時間。而他們的使用價值,遠非隨便拉壯丁拉來的士兵可比。

曾紀澤不希望他的士兵本來能夠活下來繼續投入戰鬥,卻因爲救治方法的落後而斷送了性命。所以,他迫切的需要在他的淮軍中建立一支專業的醫療隊伍,儘可能的減少士兵無謂的死亡。

既然要建醫療隊,便需要大量具備西醫知識的醫務人員,但在目前的中國,很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而僱用外國醫生當戰地醫生又很不現實,故而曾紀澤決定建立屬於自己的西醫學校,培養自己的西醫人才。

曾紀澤知道短期內他的投入並不能得到回報,但作爲一個掌大權者,他必須具有更長遠的目光。程學啓的負傷,正是給了他一個很好的理由。

在建與不建西醫學校的問題上,淮軍內部經歷了一場不算太過激烈的辯論,大致來講,李鴻章等人都是比較贊同的,只是在開辦學校的方式上有所異議。

王凱泰認爲開辦洋醫學堂是件關乎國體的大事,有必要先向北京的朝廷上奏,請求批准。而李鴻章則認爲,醫學堂不比軍官學堂,雖同屬“洋務”,但於平叛平無直接的用處,朝廷方面未必就會同意。

曾紀澤最後拍板決定,醫學堂不必以江蘇衙門的名義開辦,而是掛在他的私人名下,並將學堂開辦在租界內,這樣一來,就可以繞過朝廷的審查。

雖然此時的中國極度缺乏西醫人才,但對於曾紀澤來說卻是幸運的,他的幕府之中就有一名精通西醫的人才——黃寬。

黃寬,字傑臣,號綽卿,廣東香山人。此人12歲即入讀澳門教會學校,與稍後入校的容閎成爲同班同學。1847年與容閎一起赴美留學。次年夏中學畢業,考入英國愛丁堡大學,首年攻讀文學系,次年開始改修醫科,以優秀的成績完在了五年本科學業,獲得文學與醫學雙學士學位。接着,他繼續攻讀病理學和解剖學,兩人年後獲得博士學位。

1857年,黃寬回到中國,在香港開設診所,次年遷回廣州,以畢生精力,在廣州從事醫嚲和醫學教育事業,並開辦第一家由中國人主持的西醫診所,並培養了多名西醫學生。容閎赴美之前,推辭黃寬加入了曾紀澤的幕府,擔任他的私人醫官。

此前曾紀澤回戰事繁忙,並未將黃寬太過重視,只是供給以豐厚的餉銀先養着。此時既已決定建立醫學堂,黃寬便成了擔任校長的絕佳人選。

曾紀澤找黃寬商談建醫校之事,黃寬興奮的差點沒有暈過去。此人與容閎一樣,出國流學之後,不僅學到了先進的知識,而且更加深了對祖國落後焦慮,他們之所以選擇歸國,都是想爲這個苦難中的國家做一點事情。

容閎想推動留學事業,黃寬的理想則是建立中國自己的西醫學校,曾紀澤的想法正中他的下懷。

曾紀澤的支持下,黃寬奔走忙碌,一面選定校赴,購買教學課本及醫學儀器,一面聯絡聘請更多的專業人士充當教師。曾紀澤給了他很大的支持,他利用與路易絲的關係,使得聖約翰醫院同意爲醫校提供包括教師在內的多方面援助,這就使黃寬的工作能夠更加的順利。

兩個月之後,中國近代第一所西醫學校正式在上海英租界創立,曾紀澤將其命名爲“同濟醫學堂”。黃寬任學堂校長,曾紀澤任名譽校長。路易絲由於不便辭去聖約翰醫院的職務,故與其他幾位聖約翰教會醫院的醫生們一樣,只擔任了名譽教師的職位,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來校講課。

同濟醫學堂的招生工作相當的不易,畢竟在那個時候,西醫還未能廣泛的被國人接受。但所幸的是上海這個地方比較特殊,這裡居住的中國人的思想眼界還是較爲開明的。黃寬在經過一番的宣傳之後,免強招了六十多名學生,而這些學生多來自一些同外國人打過交道的商人之家。

由於同濟醫學堂的開辦,有着很強的服務於戰爭的特點,故學校的課程也以外科爲主,內科爲次。同時將學生的學習期由本科制的五年縮短爲三年,這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業壓力。但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出身不好的學生們少了官宦子弟的嬌氣,他們有着強烈的求知yu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並沒有對密集的課程安排產生抱怨,反倒是以更加刻苦的學習來應對。

曾紀澤作爲名譽校長,不但出資建立了這所學校,還學生們設立了豐厚的獎學金,用以激勵和鼓舞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同時,他一有機會他便鼓勵部下們,送他們的孩子去上同濟醫學堂。漸漸的,不管是出於曾紀澤的潛移默化也好,還是對於上峰的尊重也好,下屬官員之中開始有人將孩子送入醫學堂。官員們的舉動又帶動了更多的人,如此一來,同濟醫學堂的學生數量便有了可觀的增長,不久之後便達到了兩百多人。

第265章 試驗品第237章 宿命第146章 派系第221章 第一人第22章 大冶建廠第36章 信仰第214章 小喜兒第89章 阿斯本艦隊第257章 誰入地獄第133章 山雨欲來第314章 犧牲第209章 校長姐姐第189章 世界的轉折點第89章 阿斯本艦隊第184章 誓師第53章 聲名雀起第66章 程學啓第40章 狂歡與告別第274章 戰與和第107章 官與私的爭論第98章 慕王第61章 楚軍第70章 三路進兵第278章 民以食爲天第83章 復旦第271章 水下蛟龍第154章 左宗棠的抉擇第20章 以利換技第289章 經略越南第289章 國土第232章 有驚無險第100章 耕者有其田第99章 土地之重第292章 德意志第83章 復旦第93章 北方重鎮第8章 胡林翼第79章 夫人第106章 背信第19章 美國局勢第133章 山雨欲來第251章 謠言第一百二十六章第34章 悲壯的熱血第114章 土改與舉借外債第223章 秘密武器第153章 強國之本第315章 憲法第135章 左擁右抱第257章 誰入地獄第148章 各懷鬼胎第84章 教科書第7章 治病求醫第216章 不同的騎兵第30章 假老爸第57章 英雄末路第257章 誰入地獄第207章 新的敵人第63章 常熟第135章 左擁右抱第61章 楚軍第90章 保存實力第177章 伐清大計第69章 整風第313章 牌坊第301章 反英運動第177章 伐清大計第145章 血流成河第215章 天才第16章 出征第287章 揚眉吐氣第109章 鼎之輕重第237章 宿命第246章 削兵第113章 帷幕漸開第106章 背信第168章 望洋興嘆第5章 湖北巡撫第221章 第一人第80章 壕溝戰術第115章 聯姻第161章 曾胡會第147章 籠絡人心第212章 廢物第68章 同濟第10章 大刀手第45章 戈登第116章 絕對控制第160章 殖產興業第240章 反戈第37章 夜襲第59章 掌控財稅第103章 制器第177章 伐清大計第3章 初顯不凡第130章 料事如神第187章 輪迴第131章 父子二心第40章 狂歡與告別第141章 心腹之患
第265章 試驗品第237章 宿命第146章 派系第221章 第一人第22章 大冶建廠第36章 信仰第214章 小喜兒第89章 阿斯本艦隊第257章 誰入地獄第133章 山雨欲來第314章 犧牲第209章 校長姐姐第189章 世界的轉折點第89章 阿斯本艦隊第184章 誓師第53章 聲名雀起第66章 程學啓第40章 狂歡與告別第274章 戰與和第107章 官與私的爭論第98章 慕王第61章 楚軍第70章 三路進兵第278章 民以食爲天第83章 復旦第271章 水下蛟龍第154章 左宗棠的抉擇第20章 以利換技第289章 經略越南第289章 國土第232章 有驚無險第100章 耕者有其田第99章 土地之重第292章 德意志第83章 復旦第93章 北方重鎮第8章 胡林翼第79章 夫人第106章 背信第19章 美國局勢第133章 山雨欲來第251章 謠言第一百二十六章第34章 悲壯的熱血第114章 土改與舉借外債第223章 秘密武器第153章 強國之本第315章 憲法第135章 左擁右抱第257章 誰入地獄第148章 各懷鬼胎第84章 教科書第7章 治病求醫第216章 不同的騎兵第30章 假老爸第57章 英雄末路第257章 誰入地獄第207章 新的敵人第63章 常熟第135章 左擁右抱第61章 楚軍第90章 保存實力第177章 伐清大計第69章 整風第313章 牌坊第301章 反英運動第177章 伐清大計第145章 血流成河第215章 天才第16章 出征第287章 揚眉吐氣第109章 鼎之輕重第237章 宿命第246章 削兵第113章 帷幕漸開第106章 背信第168章 望洋興嘆第5章 湖北巡撫第221章 第一人第80章 壕溝戰術第115章 聯姻第161章 曾胡會第147章 籠絡人心第212章 廢物第68章 同濟第10章 大刀手第45章 戈登第116章 絕對控制第160章 殖產興業第240章 反戈第37章 夜襲第59章 掌控財稅第103章 制器第177章 伐清大計第3章 初顯不凡第130章 料事如神第187章 輪迴第131章 父子二心第40章 狂歡與告別第141章 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