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穀場上,一羣男女在曬穀子、大豆等作物。
有人將收割上來的糧食拿出來曬,有人將曬好的糧食打包存貯,也有人將上年沒吃完的大豆拿出來曬一曬,有人在稱量糧食...
人們用來稱量糧食的方法也很簡單,用一個竹籮作爲度量工具,剛好裝滿一竹籮就有五十斤粟。
而大豆也能用這個方法稱量,不過大豆的密度沒有粟高,所以要稱量五十斤的大豆就需要用更大的竹籮稱量,這樣就容易量度出糧食的重量,能簡單快捷地稱量大宗商品。
“今年用了化肥,粟的平均畝產達到三百斤,比預料的四百斤差了很多,可能今年開始種植的時候,化肥還沒被髮明出來的原因吧,等來年就可以用化肥作爲基肥,爭取達到畝產四百斤的產量,至於大豆,嗯,下年春收應該能達到兩百斤畝產。”
陳昊拿着一份竹簡,徘徊在糧倉、曬穀場、田地之間,他在算着今年的糧食產量,以及規劃着部落人口的分配。
“今年下了化肥,冬瓜畝產一千六百斤,葛和山藥都能畝產一千斤,部落二十畝副食田的產出兩萬一千斤,距離兩百人一年需要的四萬斤副食還差了一半,明年只需把種副食的田地增加到四十畝就能完美解決200人的副食問題。”
“今年春末時種下的四百畝粟,畝產三百斤,現在秋收,粟的總產量達到十二萬斤。”
“兩百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四百斤糧食,也就是說兩百人口,一年至少消耗八萬斤糧食。”
“今年有四萬斤糧食是多出來的,而且今年秋播大豆等到下一年還能再收穫四百畝大豆,理想狀況下,大豆畝產200斤,下一年春季,再收穫八萬斤大豆。”
“也就是說,我們四百二十畝地,一年能多產出十二萬斤糧食。”
“陰康氏族有一百二十口人,他們一年吃掉四萬八千斤糧食,這樣算來,按照現在的耕種面積,除去陰康氏人一年消耗的量,部落一年能攢下七萬二千斤糧食,留兩萬二千斤糧食給農民自己作爲存糧,糧倉一年能入庫五萬斤糧食。”
“一百二十個陰康人的副食,需要再開挖二十畝耕地。”
“我們部落現在規劃了三百八十畝糧食田,四十畝副食田,七畝試驗田(包括三畝菜地),在這個基礎上,只需再增加二十五畝副食田,就能解決三族人吃飯的問題。
“下一年,再開荒二十五畝副食田,部落的耕地總面積就有四百四十七畝,就能養活我們三百二十人口,兼能存下五萬斤糧食。”
“三族人總人口是三百二十人,平均每戶家庭有四點幾人,部落的總戶數是七十二戶。”
“四百四十七畝地,除去七畝試驗田和菜地,還有四百四十畝地需要農民耕種,平均一戶人耕種二十畝地,也就是需要22戶農戶。”
“剩下五十戶非農人員,在其中選出三十名職業軍人(男),另外二十戶去從事工業、管理、養殖等的工作,軍戶裡的女人也可以去打工或做其它事情。”
一份規劃書寫好後,陳昊就將這份竹簡放在一旁晾乾,又把糧食記錄冊交回給老祖母。
不知爲什麼的,這個老祖母寫的字特別大,陳昊只能造一些特別寬大的竹簡給她用。
部落裡懂得寫字...懂得計算、統籌的人並不多,她老人家還要做記錄去管理糧倉,要等阿倉夫婦的知識水平上來了,阿倉夫婦才能全面接管糧倉的事宜。
“糧食畝產是增加了,可曬穀場地不夠啊,得再規劃五百平米曬穀場,而相應的農具、化肥、農藥都要造多一些。”
種田真是不簡單,水利、化肥、殺蟲、除草、收割,然後還要脫粒、曬、存、脫殼都需要考慮周全,糧食種多了,就需要更大的地方曬糧食,於是就需要燒石灰挖泥沙,修曬穀場。
陳昊只好再規劃一個曬穀場,原來的兩個曬穀場在部落的東面,也就是未來的東城門門口。
陳昊新規劃的新曬穀場在部落的南面,是在化肥廠的旁邊,這次他規劃了五百平米的南曬穀場,並且預留了一千五百平米的地方作爲草地操場(未來人口增多了再擴建成爲曬穀場)。
而東曬穀場那裡也預留了一千平米的草地作爲未來擴建曬穀場之用。
“建、水。”
“今年秋冬我們的任務是在東商業街的柏皇村北面,再建二十間農房,另外在城南這裡建一個五百平米的三合土曬穀場。”
“而下一年的任務,除了要再開墾二十五畝地外,我們還需要修三合土路。”
“我們要修四條4.5米寬的村道。”
“一條從碼頭方法一直延伸到南曬穀場,再進入我們村寨大門。”
“一條從東面莊稼地,延伸到東曬穀場旁邊,再進入我們的村東頭。”
“還有一條是從西養殖場延伸到菜園,再到我們村寨大門,其中要在蔡河上用樹木並一條木橋。”
“一條從北面果林延伸到北出口,再進入城裡(預留),再延伸到工場,與北村口連接。”
“以我們村寨爲中心,東南西北方向各修一條主道面爲4.5米寬、兩側路肩二十五釐米寬的共五米寬三合土路。”
阿建是部落的建設隊長,他和阿水負責部落的工程建造。
雖然這兩人是隊長,但每次搞工程的時候都需要陳昊去規劃、安排、監督。
雖然他們有力氣、有組織,可他們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他們的知識水平也不夠,所以凡事都需要陳昊親力親爲,陳昊在跟他們一起建造中,也會傳授大家一些科學知識。
陳昊、阿水和阿建,這三人拿着樺樹皮圖紙和竹簡、繩子尺等工具,規劃完第三曬穀場、新住房、耕地後,他們就開始測量、規劃部落的道路。
想致富,先修路,這句話肯定是沒錯的!
隨着部落發展起來,那麼必然需要搞好交通和運輸。
現在外面的野路都是草地、泥地,這樣的路不好走,人和畜生走在上面走得慢,大大降低大家的行走和運輸效率,尤其是到了下雨天,各種的泥路就會變得一塌糊塗。
最重要的是,陳昊想要造車,造單輪推車、雙輪車、牛車、羊車等運輸工具。
一頭牛最多也就能揹負幾百斤的物體,如果有牛車和路,一頭牛就能拉幾千斤重的貨物。
牛車運量大,如果不修路,直接在泥土路行走,車輪的壓強就會使車輪陷入泥裡,難走不說,還容易弄壞車子,如果碰到陰雨天,野路變成泥水路,那牛車就直接廢了。
要造車,就得先修好路,這樣車子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部落有個碼頭,修一條連接碼頭的三合土路,就能利用水運從外面運回礦石、木材、糧食等物資,通過牛車和道路就能將這些物資快速運到村寨以及附近的各個地方,能大大增加效率。
至於人手方面也是不需要擔心的,就像八九十年代的一些村子要修村路、修曬穀場等公共設施,村裡沒錢,村長就帶頭安排各戶人利用空餘時間,輪流參加修路工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能把路修出來。
修路需要的時間雖然是長了點,像修糧倉、曬穀場那樣,修它一年半載,肯定能修出來的,只是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