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章 交易

諸葛亮這一通說,並沒有解決實際的問題,只不過是闡述了現在北伐的必要性而已。

但對地方刺史和鎮守將軍而言,這些事情,他們其實並沒有必要去考慮。

比如說馬忠,在諸葛亮說完後,他就站了出來,說道,“朝廷有令,我等自當服從只是,丞相,雲州郡兵久居西南,確實不太適應北地氣候,且長途徵調,途中亦難保不生疾病。此乃實情,還請丞相明察。”

而馬忠這一開口,譙周,徐邈也跟着開口說話了。

差不多的言辭,主要是強調軍卒長途跋涉去河洛作戰所面臨的困難,一個是糧草供應問題,一個是士卒疾病問題。

這些都是實情。

不過嘛,馬忠說的意思,大概跟譙周和徐邈的想法,不太一樣。

馬忠是真的擔心這個問題,畢竟雲中郡這個地方吧,距離河洛實在是太遠了一些。

但是呢,諸葛亮相信,如果朝廷真的決定要調馬忠的雲中郡兵北上,馬忠也不會有二話,一定會奉命出征,並且不打折扣的完成調兵任務的。

可譙周和徐邈,那就有點不好說了。

其中徐邈還能有個原諒。

徐邈久居西涼,如今威望日漸高隆,在涼州內部的話語權也不小。

他不想讓涼州軍團南下,是生怕朝廷想要藉此分攤自己的權利,導致自己在涼州的權威和利益受到影響。

但是呢,你也得承認,涼州這地方偏僻窮困,而且需要防備周圍羌胡異族,涼州的世家大族們也不好管,真要把他們惹急了,再鬧出一些叛亂來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旦抽調走大量的西涼郡兵,尤其是騎兵軍團一旦南下的話,徐邈想要彈壓住周邊異族和涼州世家們,可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因此,徐邈雖然也有些私心,不想涼州世家和自己在涼州的話語權受到影響,但從公心的角度來說,他的擔心,也是有實際原因的。

可譙周這貨,就純粹是爲了益州的世家大族們考慮了。

這個時空的季漢,跟歷史上的季漢是不一樣的。

歷史上那個季漢,諸葛亮爲了維護政權的正統性,也爲了能實現內心的理想和對先主的承諾,他必須要北伐。

而對益州世家來說,大漢都已經那個德行了,是漢還是魏來統治他們,對他們來說根本無所謂。

但你諸葛亮北伐要讓我們出錢出糧又出人的,這個就肯定不行。

把益州打殘了,誰來保證他們的利益?!

諸葛亮在的時候,這幫人弄不過諸葛亮,只能夾着尾巴做人,但諸葛亮不在了,到了後期連蔣琬,費禕,甚至陳祗都死了.譙周的《仇國倫》就公開大行其道了。

歷史上的益州本土派,是絕對不會願意支持季漢北伐的,因爲他們看不到大漢復興的希望,也無法從中得到利益。

但在這個時空,大漢都打到河洛了,益州本土派當然也有他們的利益訴求,這種從龍開國的好處,那可是幾百年都不一定能等到一次的。

所以,益州派現在也不反對北伐,只是呢.地處西南的益州世家,你指望他們能有多大的格局,那也是想瞎了心了。

要不爲什麼中原世家跟河北世家現在是天下世家主流,而益州世家叫的再響亮,在人家眼裡也是土鱉呢.有時候真的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問題,更多是格局的問題。

當年河北世家和中原世家是怎麼支持劉秀光復漢室的?!

同樣的機會擺在益州世家面前,他們也把握不住啊。

益州世家現在對於北伐的態度,是我可以出錢出糧來支持北伐,但是出人就有點是不是再商量商量?!

只要有人,那麼益州世家們損失的那點錢糧,總有能賺回來的一天,但如果連人都沒了,那可就不太好說了。

看着譙周這麼上躥下跳的來回蹦躂,張溪再看看這種時候卻退回去一言不發的李嚴.現在張溪算是明白了,爲什麼一直到蔣琬、費禕在位的時候,益州派都搞不過荊州派。

差距有點太大了。

而接下來的事情,那就不需要張溪開口去說什麼了。

在雲州,涼州和益州三州刺史的“強烈反對”下,諸葛亮“不得不”做出了妥協。

對於涼州,只抽調涼州的精銳騎兵軍團南下作戰。

沒辦法,考慮到兗州是中原腹地,曹魏的騎兵軍團是有可能在中原直接參戰的,沒有騎兵,光靠步兵,諸葛亮哪怕用八陣圖硬頂,也會傷亡慘重的。

至於涼州的步兵,諸葛亮不會抽調,不過護羌校尉龐德需要南下,率領涼州騎兵團作戰。

徐邈稍微在內心評估了一下,覺得這樣好像也不會削弱太多自己在涼州的實權和影響力,而且把龐德調走的話,好像對他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徐邈當即不反對了。

而益州方面,諸葛亮向譙周保證,可以不抽調益州郡兵北上,但是相對的,錢糧方面,益州世家大族必須拿出足夠的“誠意”出來。

對此,譙周來回反覆衡量了一下,最終還是點頭答應了雖然諸葛亮要的錢糧讓譙周實在有些肉疼,但只要保住了益州的人,不管是隱戶還是丁口,那麼多少錢糧益州世家們都能撈回來。

至於雲州這就是個引子,引某些人上鉤用的,最後諸葛亮對馬忠的要求,是讓他守好西南,最大的任務,就是儘量督促加大雲州出產的鐵礦數量,用來供應軍械打造。最後的秦州,雍州,荊州這三個州的刺史們,那是一句話都沒說.說啥吶,這三個州肯定是這次出兵的主力,想跑都跑不掉的。

就這樣,諸葛亮用一招扯大旗的方式,換取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各州刺史們,也都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同時也在名義上,贊同了諸葛亮大軍出動,北伐決勝的策略。

等到這些人各自目的達成後,真正的軍議,纔剛剛開始。

不過在這個軍議開始之前吧,發生了一點小插曲。

也就是在這次大會議的隔天,諸葛亮在丞相府又召集了龐統,徐庶,張溪,李嚴,姜敘五個人開會,打算正式制定出兵的規模和作戰計劃的時候.趙雲闖了進來。

“諸君議事,緣何獨不叫老夫?!”

一進門,老將軍就大聲呵斥着在場衆人。

這話說的連諸葛亮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諸葛亮是真的沒想要叫趙雲來議事,甚至於,這次北伐,諸葛亮都沒有想要讓趙雲再次上戰場的意思.老將軍都已經七十有四了。

先帝時期的名臣大將們,現在就只剩下這麼幾個人了,尤其是在關,張二人去世後,對於趙雲,諸葛亮是真的不想他再出任何意外了。

所以,這次北伐,諸葛亮就沒打算帶上趙雲。

可問題是,趙雲除了是衛將軍以外,他還有個兼職的身份——雍州刺史。

雖然現在天子移駕長安了,雍州刺史其實就只剩下了一個名義,但趙雲這個雍州刺史,跟別人可不一樣啊。

你要調雍州兵北伐,卻要繞開這個德高望重的老將軍.理虧吶。

爲此,諸葛亮只能是苦笑着上前,打算先賠罪一番,讓這個老將軍消消氣。

可趙雲不吃這套啊。

跟你諸葛亮搭檔又不是一天兩天了,幾十年的交情,能被你這麼簡單的糊弄住了?!

趙雲也沒客氣,不等諸葛亮請,自己就闖進了丞相府,在廳內的案几前坐下。

嗯,多少有些失禮了,但.這是趙雲啊,誰會多說什麼。

諸葛亮也無奈,看看周圍的同僚那意思,一起進去吧,不能讓老將軍久等了。

可當諸葛亮剛剛進入正廳,纔在主位坐下,趙雲就憋不住的,直接開口詢問,道,“丞相此番不請老夫,是否嫌棄老夫年邁,上不得戰場了?!”

嘛,這話,就有點不好回答了.可諸葛亮到底是諸葛啊。

只見諸葛亮微微一笑,對趙雲說道,“子龍將軍雖已七旬,然威風不減當年,亮如何會有嫌棄之理?!”

趙雲微微瞪眼,說道,“既如此,北伐大事,丞相如何不通知老夫?!”

“另有他用爾!”諸葛亮砸吧了一下嘴巴,想了一下,這才說道,“此番北伐,舉全國之兵而出,國都豈能無大將鎮守亮本欲請老將軍鎮守國都,護衛天子左右,不知老將軍以爲可否?!”

這說辭,趙雲都楞了。

但緊接着,趙雲卻是哈哈大笑,說道,“丞相何以欺我?!天子自有南軍護衛,身側姜維,文欽,毌丘儉等人,皆忠勇之輩也,何須老夫留守?!”

諸葛亮微微搖頭,平靜的說道,“此番北伐,既是起全國之兵,南軍亦當參戰,姜維等將,亮亦需抽調前線。然長安之地,與曹魏河東郡僅一河之隔,雖說無甚大礙,但若曹魏當真孤注一擲,渡河強攻雍州,若無名將坐鎮,天子安危亦難保全亮思來想去,除老將軍外,無人可當此任,還請老將軍不可推辭。”

趙雲一聽這話,臉上的笑容凝固了。

都不是蠢蛋,諸葛亮打的什麼主意,趙雲其實很清楚.這不過是個藉口而已。

就算借河東郡的秦朗十個膽子,他都不敢偷渡黃河,進攻長安.那等於是在自絕死路。

但是,諸葛亮的這個理由,還真的是找的讓趙雲無話可說。

在南北軍和雍州郡兵大部分抽調去河洛作戰的情況下,雍州確實是處在守備比較空虛的地步。

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會讓劉禪處在危險的境地,那趙雲都不能不管。

因此,哪怕趙雲內心清楚,這次北伐,是諸葛亮不想帶自己去,但爲了這份責任,他也必須留在長安。

只是,內心還是挺不好受了。

趙雲只能仰天長嘆。

“老夫老了”

第642章 兩員老將第126章 絕北道第706章 拖第433章 巧遇第114章 船上議論第928章 授徒第893章 提前準備第1119章 成功阻敵第1071章 重整第1108章 曹叡的困境第228章 戰與和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1030章 另一路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721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第276章 襄樊之戰的真正用意第323章 燒燬糧草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971章 曹叡的鬱悶第1176章 郭淮的盤算第763章 東吳的想法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190章 江東內事第1129章 有心無力的蔣濟第410章 王異的掙扎第1071章 重整第261章 成都議事第631章 單挑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601章 柳隱的壓力第984章 聯姻第671章 戰事停歇第150章 蘄春第363章 議策第672章 魏吳和議第1156章 開始撤軍第120章 竟陵之戰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106章 退守夏口第495章 柳隱第661章 潼關路第79章 巡視防務第1131章 兵力調整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4章 主僕第234章 蔣琬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734章 方向之爭第242章 楊儀第209章 山間小道第132章 攻取荊南第841章 甩鍋第284章 三路出擊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918章 商議四伐第306章 形勢再變第728章 東吳出兵第1214章 聖裁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363章 議策第739章 私宴第790章 司馬懿的應對第404章 姜冏和樑緒第39章 訪友第215章 劉循第413章 冀縣城內第1217章 東吳內政第982章 魏吳結盟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80章 水戰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120章 竟陵之戰第520章 張溪定計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828章 潼關失守第462章 突破第348章 樊城守衛戰(一)第755章 輕鬆獲勝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7章 三國第742章 歲月第388章 戰略衝突第535章 陳倉防務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573章 急行第747章 叛亂始末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915章 增援第321章 石苞第290章 戰報第1070章 和談
第642章 兩員老將第126章 絕北道第706章 拖第433章 巧遇第114章 船上議論第928章 授徒第893章 提前準備第1119章 成功阻敵第1071章 重整第1108章 曹叡的困境第228章 戰與和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1030章 另一路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721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第276章 襄樊之戰的真正用意第323章 燒燬糧草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971章 曹叡的鬱悶第1176章 郭淮的盤算第763章 東吳的想法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190章 江東內事第1129章 有心無力的蔣濟第410章 王異的掙扎第1071章 重整第261章 成都議事第631章 單挑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601章 柳隱的壓力第984章 聯姻第671章 戰事停歇第150章 蘄春第363章 議策第672章 魏吳和議第1156章 開始撤軍第120章 竟陵之戰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106章 退守夏口第495章 柳隱第661章 潼關路第79章 巡視防務第1131章 兵力調整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4章 主僕第234章 蔣琬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734章 方向之爭第242章 楊儀第209章 山間小道第132章 攻取荊南第841章 甩鍋第284章 三路出擊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918章 商議四伐第306章 形勢再變第728章 東吳出兵第1214章 聖裁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363章 議策第739章 私宴第790章 司馬懿的應對第404章 姜冏和樑緒第39章 訪友第215章 劉循第413章 冀縣城內第1217章 東吳內政第982章 魏吳結盟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80章 水戰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120章 竟陵之戰第520章 張溪定計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828章 潼關失守第462章 突破第348章 樊城守衛戰(一)第755章 輕鬆獲勝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7章 三國第742章 歲月第388章 戰略衝突第535章 陳倉防務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573章 急行第747章 叛亂始末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915章 增援第321章 石苞第290章 戰報第1070章 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