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消息泄露

第364章 消息泄露

張溪就這樣,被諸葛亮強拉着,告別了夫人和小八,離開溫柔鄉,重新開始工作。

鄧方的勘察報告,十天前就已經送到了漢中,劉備看完後,就已經開始着急要回成都去了。

鄧方在報告中說,他只是派人去考察了東川一帶的山地,就發現了不下三十個礦區,而且這些礦石,有一部分甚至直接是裸露在地表的,開採起來非常的方便。

鄧方甚至在報告中向劉備請罪,說他都督南中這麼長時間,居然沒有發現這麼重要的礦產,是嚴重的失職。

但這個事兒吧,真的不能怪鄧方。

鄧方是標準的儒生,學習的是四書五經,治國之道,他就是路過了東川,看見那些露天礦產,也只會覺得是惡劣之地,寸草不生,不合適耕種從來不會把這種地貌去跟礦產聯繫在一起。

沒學過啊。

如果不是劉備派人送來書信提醒,鄧方派出懂得礦產勘察的工匠去查探,他打死都不會知道,原來他認爲不能耕種的“不毛之地”,其實就是銅礦產區。

劉備也知道這點,所以並沒有苛責,只是回信,讓鄧方繼續派人去張溪說的其他地方勘察。

然後劉備就開始琢磨了,三十多個銅礦區啊.怎麼着也能產出不少銅吧,今後幾年的錢糧應該是不愁了的吧?!

劉備開心啊,心情非常的好,六十歲的人了,大晚上還多吃了兩碗飯。

但沒過幾天,劉備就接到了蜀郡太守楊洪的奏疏。

兩件事。

一,建寧郡發現銅礦的事兒,已經傳到蜀中了,蜀中世家物議紛紛,有心人蠢蠢欲動,局勢有些不穩,請漢中王速回成都,主持大局。

二,楊洪奏請漢中王,因連年征戰,蜀中百姓生活困苦,希望漢中王效仿先代帝王,開放山川菏澤,准許百姓入山求食。

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疏奏,就說明楊洪根本沒打算藏着掖着,就是告訴劉備,您看我們這麼支持您攻打漢中,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的,您是不是也該給我們一點賞賜安慰了?!

建寧郡那邊的銅礦挺不錯的,我們是不是可以插一腳?!

雖然吧,其實蜀中世家要插手建寧郡的銅礦有的是辦法,但現在不是劉備主政了嘛,大家也接受了劉備作爲蜀中的主人,所以如果劉備能帶着大家一起發財,總好過偷偷摸摸的嘛。

劉備當時就急了。

我的!我的!都是我的錢!!!

但一想到楊洪說什麼蜀中不穩,劉備就立刻意識到,自己如果不回去跟這幫蜀中世家們扯皮,那蜀中可能真的就不穩了。

所以啊,劉備不得不回覆楊洪,讓他暫時主持好成都大局,維護穩定,自己則趕緊的找來諸葛亮和張溪,商量一下,接下來該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人家都知道了。

張溪當時就埋怨,鄧方到底怎麼辦事的,怎麼勘察一下礦產分佈,他都能鬧的滿城皆知的?!

就諸葛亮不說話.鄧方要有這個能力,何至於要請求告老,讓出庲降都督的位置呢。

劉備也沒辦法,鄧方是荊州第一批投靠他的人,平日裡看着還行,沒想到一經實務,就徹底露餡了。

而鄧方也冤枉啊。

他就一個文人,當庲降都督也不過是過渡性質的,他怎麼可能鬥得過建寧郡本地的世家們啊。

鄧方派人去查探銅礦分佈,可能真實的消息他還沒有接到呢,建寧本地世家的人比他第一個先知道了。

當然,如果只是少量的銅礦的話,那麼建寧本地世家的人也不會大張旗鼓,反而會偷偷的跟鄧方合作,丟出一些礦場應付一下劉備,然後大家合夥吃下來大批銅礦.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但這次鄧方是大面積查探,一些露天的礦藏也就算了了,有些山裡的大礦藏也被找出來了,建寧的世家們合計了一下,大概是覺得,這麼大的儲量,鄧方大概是沒膽子跟他們一起合作私吞的。

可如果鄧方不敢隱瞞,那這些銅礦可就會被劉備一個人全部獨吞,他們又有些不樂意。

這時候,建寧本地世家們就產生了分歧。

有些人想着,既然如此,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反正南中這個地方一直以來都是反反覆覆,夷人漢人雜居,倒不如索性反了,關閉進入南中通道,本地世家聯合起來,一起吞下這筆礦產。

但有些人則不以爲然,這麼大的礦藏,就算讓建寧所有世家開採幾百年都未必能開採的完,沒必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造反,倒不如把消息放出去,把水給攪渾了,吸引成都的那幫子世家們入場對抗劉備,說不定他們仗着本地優勢,就可以渾水摸魚,搶佔一部分礦藏。

兩個主張各有支持者,比如孟氏,雍氏就比較傾向於前者,而李氏則比較傾向於後者。

但不管怎麼說,因爲這些爭執,消息終究還是走漏了,蜀郡的大部分世家們基本都知道了這個消息。

然後成都就沸騰起來了。

這是銅,也就是錢!!!

去年支持劉備打漢中,大家都損失慘重,而指着漢中補貼大家的損失,起碼還得等個三五年才行。

畢竟開墾土地,等待收穫總是要時間的嘛。

但銅礦這個東西它就在那兒,只要你出人手去開採就行了。

現在大家需要的,不過是一張名正言順的護身符.劉備向來標榜仁義,總不能這點好處都不給我們吧?!

所以,這幫人一面派人去建寧郡實地查探,一邊鼓動楊洪上書給劉備,讓劉備開放山川菏澤,方便他們進山採銅。

蜀中世家們得到的情報,可比鄧方發給劉備的情報要詳細的多,知道那麼大的銅礦產區,劉備一個人那是吃不下來的,即使一座小礦區,也是一個世家傳家百年的基業,所以蜀中世家覺得,劉備不可能這麼一點小好處都不給。

可劉備真的不願意給,因爲他對三十多個礦區能產出多少銅礦,又能鑄造多少五銖錢沒有直觀的概念。

諸葛亮倒是有概念,但概念也有限畢竟鄧方說的不清不楚,諸葛亮也沒有實地考察過。

只能是憑藉經驗判斷,覺得既然成都如此物議非非,那肯定是儲量不少,不然不至於整個成都都驚動了。

因此,諸葛亮奏請劉備,先回成都穩定局面,然後他和張溪兩人星夜南下,趕赴建寧實地考察後,再由劉備定奪。

劉備接受了這個建議,啓程南下,回成都。

可路剛剛走到一半呢,劉備就接到了鄧方的第二個奏報,說是在滇池以南,也發現了不少的銅礦的產區,規模不比東川小多少,而且更要命的是,這次還一起發現了不少的鐵礦區。

然後劉備就不停的接到從成都來的奏報,甚至連黃權,秦宓,吳懿,法正,李嚴這些人,都開始參與了進來。

劉備頓時知道,建寧郡的事情,已經不用諸葛亮和張溪去實地查探了,肯定是儲量不小。

畢竟根據鄧方的探報,都已經快要涵蓋半個郡的區域發現銅礦了,哪怕都是小礦,這個涵蓋面積就意味着數量小不了。

既然這樣,那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這件事,必須好好處理。

因此,劉備暫時叫停了諸葛亮和張溪南下的計劃,準備回到成都後,跟這羣世家扯皮完了後,再考慮怎麼開發建寧郡的事兒。

可當劉備回到成都,屁股還沒坐熱呢,就接到了建寧郡的急報。

建寧豪族雍闓,孟獲謀反,聯結牂牁太守朱褒,同時起兵攻殺了庲降都督鄧方,正式割據建寧,牂牁兩郡。

同時,越巂郡夷王高定殺死越巂太守正昂,響應雍闓。

南中之地,三郡皆反。

劉備聞訊,震怒不已,而張溪則一臉懵逼。

那啥,劉備還活的好好的呢,你們現在就反,這是鬧哪樣?!

但仔細想想也對,就建寧郡發現的那些礦藏,也確實值得這些地方豪族們勾結夷人,割據自立了。

有了銅礦,有了鐵礦,就等於是有了錢和軍械。

只要能擋住成都方面的攻勢,那麼這個割據之勢就算是成了。

至於能不能擋住成都方面的進攻,這個雍闓還是有想法的。

畢竟現在誰都知道,荊州和益州連續兩場關係到國本的大戰,自身損失也很慘重,最重要的是糧草消耗頗大.沒有足夠的糧草,你拿什麼來進攻地形氣候都很惡劣的南中?!

而南中叛軍的糧草嘛.雖然南中地區也一樣缺乏糧草,但雍闓也有辦法解決啊。

他派人去跟孫權交涉,請求投降孫權,換取孫權的糧草支持。

在雍闓看來,孫權剛剛跟劉備硬拼了一場,雙方應該是屬於仇敵的狀態,能有削弱劉備的機會,孫權一定會同意的。

你別說,孫權還真的打算同意來着。

畢竟南中這一反,劉備肯定要牽扯精力去平叛的,自己不過是支援一點糧草,就能拖住劉備的精力,不是很好麼?!

至於求和什麼求和,劉備都沒工夫來管荊州的事兒了,還要求和幹什麼?!

孫權想的挺好,但這次,就算是法國謀士張昭,都直接攔住了孫權這個腦殘的舉動。

主公啊,咱們還得要點臉的。

前腳你背刺荊州,還能說是奉天子詔書而爲,多少有個遮羞布。

但這次,你派人去漢中求和的事兒天下人都知道了,兩家現在還沒正式和談呢,你轉頭就接受雍闓的投降,資助他糧草讓他造反拖住劉備這是求和該有的態度麼?!

這麼反覆無常,天下間的諸侯和世家,哪個敢爲你賣命,效死力啊?!

這種事兒,可以做,但絕對不能說。

孫權頓時大悟,嚴詞回絕了雍闓的投降請求,表示自己跟劉備雖有誤會,但江東仍視劉備爲盟友,怎麼可以這個時候接受雍闓這個叛逆的投降呢?!

順便孫權還假惺惺的給劉備去了一封信,說爲了表達求和的誠意,可以讓周瑜領兵入川,幫助劉備攻打雍闓。

把劉備給噁心了個半死誰敢讓你進來,你進來了還能再走麼。

但很快,劉備就又接到奏報,說雍闓跟交州士燮結盟,士燮轉贈了雍闓十萬石軍糧。

劉備頓時出離憤怒了孫權小兒,左手倒右手的,玩的挺溜的啊。

誰不知道你跟士燮是什麼關係啊,玩這套,有意思麼?!

(本章完)

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458章 設伏第309章 江東在行動第612章 撤退辦法第843章 郭淮撤軍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233章 佐官第728章 東吳出兵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911章 過江第41章 應對第1112章 甄城第890章 朱然掛帥第222章 《蜀科》第1011章 司馬遲疑第65章 攻擊和防守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1109章 棄守的代價第53章 蹴鞠第874章 杜約第5章 上任第11章 鄧艾?!第139章 變故第661章 潼關路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1210章 劉放的打算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第163章 確定身份第404章 姜冏和樑緒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393章 曹魏的反應第868章 選擇第576章 截擊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1188章 兵出幷州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863章 突圍第202章 各方反應第96章 周瑜退兵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350章 樊城保衛戰(三)第1079章 要將與調兵第1115章 “河東大捷”第73章 調令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709章 異動第514章 魏延的執念第239章 巴東郡保衛戰(三)第577章 接應第895章 石苞的心思第569章 留守的文欽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648章 遷民入關第346章 周瑜接任第303章 修改戰略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666章 敗退第46章 家內瑣事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606章 回軍第1036章 主帥心思第1111章 劃紅線第430章 任免第70章 江夏太守第732章 戰事漸息第702章 託孤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1101章 勸降第777章 來者可是第633章 張遼的傷勢第321章 石苞第428章 分兵還是不分兵第829章 上火的曹叡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391章 調人第278章 議事第127章 謀取荊南四郡第586章 險計第256章 鍊鐵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23章 反對第685章 考題第74章 密謀第276章 襄樊之戰的真正用意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第717章 缺乏經驗第727章 補救措施第1174章 佯攻朝歌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1113章 失算第1142章 魏延的判斷第484章 劉備的反應第978章 初聞遷都第188章 再次一換三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
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458章 設伏第309章 江東在行動第612章 撤退辦法第843章 郭淮撤軍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233章 佐官第728章 東吳出兵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911章 過江第41章 應對第1112章 甄城第890章 朱然掛帥第222章 《蜀科》第1011章 司馬遲疑第65章 攻擊和防守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1109章 棄守的代價第53章 蹴鞠第874章 杜約第5章 上任第11章 鄧艾?!第139章 變故第661章 潼關路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1210章 劉放的打算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第163章 確定身份第404章 姜冏和樑緒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393章 曹魏的反應第868章 選擇第576章 截擊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1188章 兵出幷州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863章 突圍第202章 各方反應第96章 周瑜退兵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350章 樊城保衛戰(三)第1079章 要將與調兵第1115章 “河東大捷”第73章 調令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709章 異動第514章 魏延的執念第239章 巴東郡保衛戰(三)第577章 接應第895章 石苞的心思第569章 留守的文欽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648章 遷民入關第346章 周瑜接任第303章 修改戰略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666章 敗退第46章 家內瑣事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606章 回軍第1036章 主帥心思第1111章 劃紅線第430章 任免第70章 江夏太守第732章 戰事漸息第702章 託孤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1101章 勸降第777章 來者可是第633章 張遼的傷勢第321章 石苞第428章 分兵還是不分兵第829章 上火的曹叡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391章 調人第278章 議事第127章 謀取荊南四郡第586章 險計第256章 鍊鐵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23章 反對第685章 考題第74章 密謀第276章 襄樊之戰的真正用意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第717章 缺乏經驗第727章 補救措施第1174章 佯攻朝歌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1113章 失算第1142章 魏延的判斷第484章 劉備的反應第978章 初聞遷都第188章 再次一換三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