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二將

文欽和毌丘儉,這個時候都很年輕,不過二十來歲而已,在軍中屬於徹底的小字輩。

文欽是曹操的部將文稷之子,跟老曹的關係其實挺密切的,前幾年還被人恭維的稱爲“名將之子”.這不是在說文稷是名將,純粹就是在拍曹操馬屁而已。

畢竟是老曹心腹的兒子嘛,拍點馬屁總不會錯的。

但這兩年,文欽的日子卻不好過了。

原因很簡單,文欽捲入了“魏諷謀反案”。

這還真的不是當世負責幹髒活的滿寵冤枉了文欽,文欽確實跟魏諷的來往很密切,至少在文欽的事兒上,滿寵沒有操弄啥手段。

可也正因爲這個,當滿寵把文欽的名字遞上去的時候,曹丕糾結了很久,最後只是把文欽叫來痛罵了一頓,然後就赦免了他。

曹丕也難啊.文欽是文稷的兒子,而文稷又是曹操的心腹愛將,這能怎麼搞?!

如果連文欽都坐實了跟魏諷有牽連,反對曹氏稱帝這要是傳出去,像什麼話?!

因此,曹丕最終還是選擇留下了一絲顏面,但同時,曹丕也罷免了文欽的一切職位。

到了這個時候,文欽的日子就難過了。

不過郭淮倒是很欣賞文欽的才華,一次偶然的相遇後,郭淮就一直記得文欽,出面向曹真討要文欽,這次出兵五丈原,更是任命文欽爲前部先鋒。

另一方面,郭淮認爲毌丘儉年紀輕輕,第一次出征作戰就能想到這個建議,已經算是很有眼光了,就算是存了小心思,但還是值得鼓勵的,不應該苛求其他。

郭淮領兵剛剛到達眉縣,還沒趕到五丈原呢,就接到了前方戰報。

而現在,文欽主動請求出徵作戰,一來可以送到地方去鍛鍊一下能力,二來文欽如果能爲大魏立下功勳,那也足夠證明文欽的忠心,到那時候再提拔也不遲。

而龐統,諸葛亮,郭淮也聽說過這倆的名聲,但這倆在郭淮眼裡,就是謀士而已。

一時間,纔剛剛二十出頭的文欽,似乎就已經沒有了前途。

這次出征五丈原,郭淮自然也帶着毌丘儉一起出徵了。

本來還想再眉縣休整三天的郭淮一看這架勢,哪夠自己休息的?!

中路的陳到已經快逼近五丈原山道了,張溪和張飛都是當世名將,進軍速度也不會太慢,這要是給他們三天時間,那等郭淮趕到五丈原的時候,可就要面臨居高臨下的敵人了。

至於剩下的黃權,吳懿,陳式,張南,馮習之流,不過是二流武將罷了。

郭淮帶着兩個年輕人,也是新幫手,心裡的底氣就充足了許多。

毌丘儉是曹魏的將作大匠毌丘興之子。

尤其毌丘儉還有一些文人的通病,喜歡“指點江山,激昂文字”一下.這不就讓郭淮給逮到了。

至於對面郭淮到底還是有些小瞧了劉備的班底。

“魏諷謀反案”本來就是曹丕要借勢清除反對勢力才擴大化的,而曹丕既然敢把文欽從名單上劃去,那就說明曹丕也知道文欽不會參與謀反。

因此郭淮覺得,真正到了兩軍對壘的階段,自己又是防守方,有防禦工事在手,又有文欽和毌丘儉幫忙,怎麼也不至於會有問題。

眉縣確實很重要,這裡不僅是渭水所有曹軍的後勤補給站,同時也是出祁山後的第一個有戰略意義的重鎮,是關中的門戶所在。

因此,郭淮就親自向杜畿要人,把毌丘儉留在軍中參贊軍機。

做完這些,郭淮這才領軍再次出發,趕赴五丈原。

總感覺是個定時炸彈的樣子。

劉備帳下,郭淮跟張溪,張飛都打過交道,知道這倆人難纏,但郭淮也不虛,畢竟是正面交手過的,知道對方的虛實。

文欽如果一直留在鄴城,在曹丕看來終究是一個隱患。

畢竟不放心嘛,不僅僅是曹丕,就是曹真也不敢給文欽太高的官位,省的有個萬一什麼的。

毌丘興不僅長於工事,治理地方的能力也不錯,如果不是劉備北伐攻取了涼州的話,毌丘興現在說不定就是曹魏任命的武威太守了。

正巧呢,尚書杜畿要跟隨曹真前往長安赴任,毌丘興就找關係託到杜畿這裡,讓毌丘儉以文學郎的名義,跟隨杜畿去長安,也好積累一些名望和政績,將來再謀求一地太守之位。

而將作大匠這個職位呢,雖然說是管理全國工程的高級職位,但在曹魏內部的地位卻不高,畢竟曹魏可沒有單獨設立工部,將作大匠歸內府管,屬於品階高,但地位低的那種官職。

好嘛,還沒到位,郭淮就接到了一個相當不利的消息。

甚至爲了照顧毌丘儉的顏面,郭淮還特意找來了眉縣守將王生,叮囑王生注意巡防眉縣四周,千萬不可大意云云.其實郭淮說的這些,都是王生的日常工作而已。

都不是傻子,毌丘儉明白郭淮做法的用意,一時間也爲自己存在的小心思感到有些羞赧。

就這樣,毌丘儉跟隨着杜畿,就到了長安。

毌丘興自己幹着無所謂,但對自己的兒子毌丘儉,毌丘興可不希望他繼續繼承自己的位置,高低得給孩子安排另一個出路。

只是郭淮也沒有要戳穿毌丘儉小心思的意思,只是對他微微一笑。

至於毌丘儉.他的仕途比起文欽來說,要順利的多。

陳到一改就地防禦的態勢,突然領兵出擊,攻打五丈原下方的曹軍西營,並且在五天之內連破三座營寨,如今正在向縱深進攻中。

而加強眉縣防禦這個建議,在任何時候都是無比正確的建議,不管郭淮是不是聽從,他毌丘儉都不會出錯。

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嘛,多少都有些熱血上頭,再加上現在是亂世,也沒有後世那種重文輕武的奇葩毛病,毌丘儉這樣嚮往軍營的人,其實也不在少數。

而這個時候,毌丘儉在軍帳中看了好一會兒的地圖,突然對郭淮獻計。

而曹真呢,其實也聽說過文欽的事兒,也欣賞文欽的能力和才華,但文欽這個事兒,還真不是曹真能獨自決定的,曹真必須先請示曹丕的意見。

只是文欽跟魏諷來往甚密也是事實,這是有切實證據的,因此曹丕雖然明知道文欽沒有參與“魏諷謀反案”,但心裡終究有些芥蒂。

一方面,郭淮當然知道毌丘儉說的廢話,但這個廢話,確實是正確的,不存在任何反駁的餘地。

文欽肯定不想年紀輕輕的就這麼混吃等死啊,必須得想辦法自救。

毌丘儉之所以這麼說,只是因爲這一路上,毌丘儉作爲一個幫郭淮參贊軍機的謀士,啥建議都沒有給郭淮提出來,多少有點讓毌丘儉覺得有些失職。

雖然曹丕赦免了文欽,但文欽捲入“魏諷謀反案”也是事實.誰也不想跟一個曾經牽連到“魏諷謀反案”的人有什麼交集。

可現實嘛,卻讓郭淮有點不太好接受。

可毌丘儉到了長安,除了跟隨杜畿處理政務外,他沒事兒就往軍營裡跑。

就這樣,文欽跟隨曹真出鎮長安,但官職,卻僅僅只是一個校尉而已。

薛則再次傳來戰報,蜀軍張溪和張飛分別領軍一萬,左右夾攻五丈原下的曹軍西區營寨,試圖和陳到匯合後,打通通往五丈原坡頂的通道,佔據五丈原

郭淮立刻查看五丈原地形圖,仔細研判蜀軍動向和戰略目的其實也不用仔細看了,稍微一瞄眼就能看的很清楚,蜀軍這是要三路並進,搶在自己的援軍到達前,進駐五丈原,佔據地利優勢。

郭淮剛剛做好這個安排,準備在眉縣休整三日後再進駐五丈原.第二個壞消息又來了。

郭淮跟毌丘儉一聊,發現這個人雖然沒有多少戰陣經驗,但多少讀過一些兵書,最重要的是,毌丘儉有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並不是那種照搬兵書的書呆子。

謀士嘛,在制定戰略計劃階段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到了真正的實戰階段,謀士的作用就會降低很多,臨陣對敵,主要還是要靠武將來指揮。

現在文欽自請外出征戰,倒也符合曹丕的心意。

而就在兩年後,曹真代替病故的曹仁鎮守長安,不甘就此沉淪的文欽,託人找關係託到了曹真這邊,希望爲國出征,證明自己的忠心。

曹丕對文欽的事兒,其實也挺猶豫的。

但有一說一,這就是句異常正確的廢話而已。

這一點,其實不用毌丘儉提出來,郭淮也知道。

倒是毌丘儉,被郭淮的這一套作爲,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可問題是,郭淮是誰啊,帶兵多年的老油條了毌丘儉的那點小心思,郭淮能看不出來?!

根本沒法休息,郭淮不得不催動剛剛進入眉縣的大軍,繼續往五丈原方向出發.現在就是要搶時間。

可毌丘儉這個人,他不老實啊。

這年頭的人,讀書率是非常低的,更別說讀過兵書的人了.有些聞名天下的大儒,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能讀到兵書。

用一個不會錯的建議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表達一下自己沒有光吃飯不幹活.不得不說,毌丘儉的小心思也很活絡。

“將軍,眉縣乃我大軍屯糧之地,緊要所在,將軍不可不防啊!”

可這也不能怪郭淮,這年頭的訊息傳遞效率就那樣,很多事情,只能靠名聲和傳言來判斷。

郭淮在心裡一邊咒罵留守五丈原的守將薛則無能,一邊趕緊命令前部先鋒文欽領軍快速支援,務必要在五丈原下阻擋住陳到的兵鋒。

不過可惜,現在毌丘興還是將作大匠的職位。

遇到事情,起碼不用自己一個人做決策,還有倆能商量的呢。

毌丘興給毌丘儉安排的道路,是走文官路線,先在杜畿手下混個臉熟,回頭再想辦法出任地方,一步一步的積累,最後進入中央就可以了。

這是毌丘儉出征以來,第一次對郭淮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人家都這麼照顧自己的面子和情緒了,還配合着演了一齣戲,這要是再拿不出一些像樣的主意來,那不是顯得自己真的很沒用。

故此,毌丘儉這一路上,也是絞盡了腦汁,幫着郭淮出謀劃策。

一直到快到五丈原的時候,毌丘儉似乎突然想到了什麼,問了郭淮一句話。

“將軍,散關與陳倉道方向,近日可有戰報到來?!”

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318章 白衣渡江第808章 添油第287章 攻克宜城第954章 不對勁第351章 漢中之戰落幕第865章 戰後第1232章 勸降司馬懿第1110章 東吳的小心思第960章 洛陽攻城第902章 折中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865章 戰後第280章 孫權的決斷第593章 艱難行軍中的張郃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501章 戰略討論第467章 涼州人選第212章 投石車第100章 接應第1071章 重整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901章 戰後處置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122章 夏口軍議第1140章 退兵和追擊第222章 《蜀科》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110章 奇怪的舌戰羣儒第1041章 劉協的難題第785章 諸葛亮的應對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894章 撤離第604章 收尾第767章 安撫第363章 議策第430章 任免第254章 冠禮第264章 再見面第127章 謀取荊南四郡第381章 對外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844章 張飛用計第583章 搶時間第1174章 佯攻朝歌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1250章 攪局者(三)第1231章 魏亡第1211章 六伐結束第5章 上任第252章 書院的作用第282章 變化第563章 圍堵第246章 去成都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428章 分兵還是不分兵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1189章 變數第787章 陸遜的戰略第615章 王雙的奮起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851章 潼關之戰(六)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267章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553章 調兵第940章 大變故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208章 雒城第59章 諸葛出山第377章 戰後處置第50章 八卦黃月英第938章 求戰第633章 張遼的傷勢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256章 鍊鐵第569章 留守的文欽第956章 影響第105章 長阪坡之戰 (四)第989章 戰備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78章 前因後果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559章 王平與朱贊第54章 劉備歸來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431章 詭異的南陽戰事第1220章 東征準備(一)第1013章 交鋒第610章 前鋒至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979章 出使變故
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318章 白衣渡江第808章 添油第287章 攻克宜城第954章 不對勁第351章 漢中之戰落幕第865章 戰後第1232章 勸降司馬懿第1110章 東吳的小心思第960章 洛陽攻城第902章 折中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865章 戰後第280章 孫權的決斷第593章 艱難行軍中的張郃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501章 戰略討論第467章 涼州人選第212章 投石車第100章 接應第1071章 重整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901章 戰後處置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122章 夏口軍議第1140章 退兵和追擊第222章 《蜀科》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110章 奇怪的舌戰羣儒第1041章 劉協的難題第785章 諸葛亮的應對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894章 撤離第604章 收尾第767章 安撫第363章 議策第430章 任免第254章 冠禮第264章 再見面第127章 謀取荊南四郡第381章 對外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844章 張飛用計第583章 搶時間第1174章 佯攻朝歌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1250章 攪局者(三)第1231章 魏亡第1211章 六伐結束第5章 上任第252章 書院的作用第282章 變化第563章 圍堵第246章 去成都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428章 分兵還是不分兵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1189章 變數第787章 陸遜的戰略第615章 王雙的奮起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851章 潼關之戰(六)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267章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553章 調兵第940章 大變故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208章 雒城第59章 諸葛出山第377章 戰後處置第50章 八卦黃月英第938章 求戰第633章 張遼的傷勢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256章 鍊鐵第569章 留守的文欽第956章 影響第105章 長阪坡之戰 (四)第989章 戰備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78章 前因後果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559章 王平與朱贊第54章 劉備歸來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431章 詭異的南陽戰事第1220章 東征準備(一)第1013章 交鋒第610章 前鋒至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979章 出使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