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書院的作用

第252章 書院的作用

其實吧,調益州人來荊州當官,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兒。

漢朝其實是有規定的,本地人不能在本地當官,所以荊州出身的世家子,如果嚴格按照朝廷的規章制度來執行的話,是不能在荊州當官的。

不過嘛,這個制度雖然早就提出來了,但執行的並不嚴謹,而且最多也就侷限到郡一級。

比如說是南郡出身的人,不能在南郡當官,但可以去南陽郡或者江夏郡當官,也不是非要離開荊州。

但是呢,這個時代的人,對於在本地當官有一種異常的執着,再加上是漢末亂世,朝廷法度缺失,世家宗族林立,所以這一條,已經沒有人在認真遵守了。

可你不遵守歸不遵守,張溪真要用這個爲藉口,調益州人來荊州當官,在法度層面,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問題就在於,荊州世家不答應啊。

當初伊籍建議,也不過是讓劉備把調去益州的荊州官員放一批迴來,可不是要求把益州人調來荊州當官啊。

這種搶地盤的行爲,荊州世家怎麼可能能忍受?!

所以嘛,荊州派的官員們,包括馬良,伊籍在內,紛紛找張溪勸說,讓張溪三思而後行。

但張溪表示,他也不想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是他真心缺人,而荊州地面又實在沒有人才了,爲了穩定地方,安撫百姓,他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世家的人一聽張溪說這些屁話,立刻就知道這傢伙包藏禍心,準備要壓榨荊州本地世家。

但不管怎麼樣,總比讓益州人來荊州當官要好。

益州人來了荊州,會孤身赴任麼?!會不想在荊州置地謀發展麼?!會不想着安插親信麼?!

這簡直就是在來搶荊州人飯碗的。

你要是因爲戰亂逃來荊州避難的,那荊州世家豪強還不好說什麼,但你是來當官的,那荊州人肯定不能答應。

所以嘛,南郡的幾個世家商量了一下,索性丟出了幾個所謂的“人才”出來,應付一下張溪,堵住張溪從益州調人的藉口。

就這樣,包括龐統的弟弟龐林在內的五六個世家子弟,被丟了出來,應付張溪。

至於李球和張嶷.都已經任命了,哪有隨意更換的道理,反正就兩個人,伱們荊州世家不會連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吧?!

益州調人的事兒,咱看在荊襄父老的面上就算了,這兩人,你們就不能看看我的面子?!

還是說,你們覺得我沒有這麼大的面子?!

張溪都這麼說了,荊州世家能說啥,忍了唄。

這個張元長可不是什麼善茬,那個魚鱗圖冊就是這貨弄出來的,天知道這傢伙肚子裡還有沒有其他的壞水?!

現在他都退了一步,不從益州調人了,咱們還是見好就收,別惹他爲好。

至於那幾個世家子弟嘛,張溪也不嫌少,劃拉劃拉的,都交給馬良去處置。

不得不說,世家子弟受到的教育資源到底比寒門子弟要強的多,這些人的才能,完全可以充實南郡的“掾”、“史”一級的官員。

只有龐林,仗着龐統的關係,跑來跟張溪訴苦.他真的不想出仕,實在是被家族給逼的出來的。

世家子弟嘛,不愁吃穿的,在家躺着也有人養,沒事兒遊山玩水,寄情人間不好麼,爲啥非要勞心勞力的出來當官?!

龐林的性格,真的就跟現代人的鹹魚性格很像,但人家不是內卷不過就躺平,人家是真的有鹹的資本。

龐家在荊州的地位超然,不管哪個勢力掌控荊州,都不會動龐家,龐林只要不出仕當官,完全可以一輩子鹹魚下去。

但現在,龐林的鹹魚生涯,到頭了。

張溪笑呵呵的聽完龐林抱怨,然後就任命他爲南郡兵曹掾,打包一下給關羽送去。

龐林這傢伙,不是沒有能力,他訓練水軍的本事,龐統都稱道不已.雖然有替自家兄弟吹牛的成分,但龐統的眼界擺在那兒,要是龐林沒點真本事,龐統也吹不起來。

再說了,張溪記得,後來劉備夷陵之戰,龐林就是水軍統帥之一。

正好關羽在重建荊州水軍,給他派個懂水軍的過去,也能省不少事兒。

做完這些人事安排後,張溪正式開始,籌備建立嶽麓書院。

書院是肯定要建的,不是一個糊弄司馬徽的藉口。

但這年頭的書院,更多是一個面子工程,張溪並不指望在這個年代,靠着書院這種東西,培養出多少人才來。

這年頭,世家纔是掌握知識解釋權的人,他們是不會眼睜睜的看着張溪來搶奪他們手裡這項重要權利的。

因此,一聽說張溪要建書院,連馬良都忍不了了,過來找張溪探聽消息。

對馬良,張溪自然沒有藏着掖着,同時也是希望通過馬良,向荊州世家們傳遞一些信息。

張溪告訴馬良,這個所謂的嶽麓書院,只是張溪覺得荊襄之地,文氣頗盛,人才輩出,所以建造的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書院。

這個書院平日只作爲藏書之所,用來保存一些經史典籍,也提供一些房屋給遊學士子居住。

士子們經過官府允許後,可以閱讀書院中的典籍,也可以在這個地方以文會友,如果有大儒來訪荊州,或者荊州有大儒要效仿龐德公講學,這個嶽麓書院也可以作爲講學之所。

簡單來說,這不是學校,就是一個帶宿舍的圖書館而已。

馬良一聽原來是這樣,頓時放心不少。

這種類似的東西,在東都洛陽,以及現在的鄴城也有,只是藏書之用,能去這裡面翻閱典籍的人,基本也都是世家之人。

只要張溪不是找人上課教學,培養寒門人才,那就不算是動了世家們的經典解讀權和教育權這種面子工程,就讓張溪去做好了。

反正世家們不相信張溪能找到多少所謂的經典放在這個圖書館裡,而沒有經典的圖書館,撐死也就是個客棧,你願意搞就去搞吧。

世家們也大多安心了不少,只有司馬徽心裡呵呵,心說你們哪兒知道那個小輩的心眼。

司馬徽已經從自己的渠道知道了,張溪所說的紙張和雕版印刷術確有其事。

尤其是紙張,益州已經在各郡逐步推行這種不算新的文字載體,只不過劉備並沒有強行推廣,而是弄了個什麼“代理權”,把發行權給到了本地世家。

掌握了紙張發行權的本地世家,自然會遭到其他世家的針對,但人家手裡的紙張是真的香——一張紙不過十錢到十五錢,寒門子弟都用的起。

而且這些掌握了紙張發行權的世家,在得到紙張的第一時間,並不是用來發售,而是把自家的典籍全部抄錄了兩遍,一部用來存檔保存,然後拿着另一部典籍,去跟其他的世家交換傳家典籍。

讓那幫本來持反對意見的世家們,心裡直癢癢。

不換吧,回頭這本經典的解釋權,可就是人家說了算的。

畢竟紙張在流通上的便宜佔的大了去了,搞不好以後整個益州都是學人家做註釋的這本經典,以後人家就是正統了,其他都是僞說。

可換吧.有點丟面子。

益州的世家們現在都挺矛盾的,既希望自己掌握紙張,但又反對別人掌握紙張。

益州世家們可以繼續矛盾糾結,但在司馬徽看來,這事兒的大趨勢已經明確了。

如果在保證自己地位不受太大影響的情況下,世家其實才是最歡迎紙張的人。

那麼,張溪一旦建立了這個嶽麓書院,從益州那邊弄來一批紙製的經典存放在嶽麓書院裡你要不要去看看?!

這年頭,消息不通暢,同樣一本《論語》,在各地的版本都不一定相同,而做注,做解釋的人不同,各自的理解也不同。

荊州的世家大族們一看益州人做注的《論語》,發現跟自己的理解不同,那是不是要破口大罵?!

這關係到自家的立根之本啊。

那麼怎麼才能讓大家知道,益州世家對於《論語》的註釋是錯的,而荊州世家的理解纔是對的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寫書批駁,或者索性把自己家對《論語》的註釋講解出來,給大家聽,讓大家來判斷到底誰的註釋是對的。

可你批駁的話,人家益州人肯定也不幹吶,必須要批駁回來這麼一來二回的,這個嶽麓書院,根本不需要特意安排人來講課授課,益州和荊州的世家們,自己都能把這個書院的所有老師都給包圓了,而且還是主動的,你不讓我講課我跟你急的那種。

表面上看,張溪是一點都沒有要動世家對經典解釋權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個小輩悶聲不響的,就把事情給做了。

現在的後輩,真的很了不起士元,元直,孔明等人都不可小覷,這個張元長,恐怕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然後,司馬徽就開始琢磨,張溪邀請他當這個嶽麓書院山長的事兒。

這種書院,將來免不了成爲各個世家鬥嘴的地方,要是沒有一個足夠有分量的人壓住,還真的不容易開的順利。

這年頭的讀書人可不是什麼善茬,萬一說的火大了,親手砸了這個“妖言惑衆之所”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司馬徽,確實是張溪能請到的,最合適的人選。

而對司馬徽來說.他比龐德公差在哪兒?!

第一,司馬徽是外來戶,不算荊襄本地人。

第二,龐德公對荊州世家有恩,而司馬徽沒有。

第一個已經是沒法改變的事實了,但第二個,機會就擺在面前。

如果司馬徽真的成了嶽麓書院的山長,那麼所有到嶽麓書院來看書的士子都要受他一分香火情,而司馬徽如果能在書院的爭論中做出公正的裁定,那麼對各地世家,也都有一份恩義在。

這件事是一個刷聲望和恩義的絕佳去處啊。

爲了這麼一個職位,司馬徽覺得自己豁出老臉去,幫張溪推薦一些本地世家中的優才,其實也不是什麼不能接受的事情。

(本章完)

第670章 休戰退兵第1225章 貿易戰(二)第865章 戰後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266章 江東來使第145章 文聘歸心第1242章 應對第1036章 主帥心思第968章 遷都第531章 衝陣對決第556章 諸葛誕第645章 議事(二)第303章 修改戰略第83章 議策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608章 攻心第780章 終於看破第529章 五丈原對陣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528章 關羽搦戰第1189章 變數第181章 成婚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1235章 諸葛請辭第280章 孫權的決斷第34章 榨油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181章 成婚第367章 花關索第346章 周瑜接任第1242章 應對第2章 面試第274章 王基第983章 洛陽的威脅第847章 潼關之戰(二)第304章 攻破樊城第262章 應災準備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872章 緊急求援第1102章 追擊第227章 和談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770章 曹魏動向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159章 聯姻第178章 前因後果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1244章 全琮的心思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622章 謀士和武將第199章 營中瑣事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657章 疑兵計第556章 諸葛誕第412章 郭淮的反應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584章 失敗第762章 反攻關中第857章 潼關之戰(十二)第69章 江夏變故第1241章 大泉當千的影響第495章 柳隱第1198章 河內崩局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49章 約定第389章 替代戰略第145章 文聘歸心第518章 二將第1145章 夾擊虎牢關第853章 潼關之戰(八)第179章 準備第927章 收徒第709章 異動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51章 趙累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47章 曹仁第765章 諸葛入長安第687章 蔣琬和陳祗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640章 再見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306章 形勢再變第218章 各種變故第790章 司馬懿的應對第1080章 世家變化第517章 曹真的直覺第825章 議定出兵第307章 江東的決定第26章 找原因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963章 東吳的進度第353章 故交相見第535章 陳倉防務
第670章 休戰退兵第1225章 貿易戰(二)第865章 戰後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266章 江東來使第145章 文聘歸心第1242章 應對第1036章 主帥心思第968章 遷都第531章 衝陣對決第556章 諸葛誕第645章 議事(二)第303章 修改戰略第83章 議策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608章 攻心第780章 終於看破第529章 五丈原對陣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528章 關羽搦戰第1189章 變數第181章 成婚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1235章 諸葛請辭第280章 孫權的決斷第34章 榨油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181章 成婚第367章 花關索第346章 周瑜接任第1242章 應對第2章 面試第274章 王基第983章 洛陽的威脅第847章 潼關之戰(二)第304章 攻破樊城第262章 應災準備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872章 緊急求援第1102章 追擊第227章 和談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770章 曹魏動向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159章 聯姻第178章 前因後果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1244章 全琮的心思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622章 謀士和武將第199章 營中瑣事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657章 疑兵計第556章 諸葛誕第412章 郭淮的反應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584章 失敗第762章 反攻關中第857章 潼關之戰(十二)第69章 江夏變故第1241章 大泉當千的影響第495章 柳隱第1198章 河內崩局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49章 約定第389章 替代戰略第145章 文聘歸心第518章 二將第1145章 夾擊虎牢關第853章 潼關之戰(八)第179章 準備第927章 收徒第709章 異動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51章 趙累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47章 曹仁第765章 諸葛入長安第687章 蔣琬和陳祗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640章 再見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306章 形勢再變第218章 各種變故第790章 司馬懿的應對第1080章 世家變化第517章 曹真的直覺第825章 議定出兵第307章 江東的決定第26章 找原因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963章 東吳的進度第353章 故交相見第535章 陳倉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