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戰後處置

第377章 戰後處置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

孟獲從白馬部趕回,同時帶來了木鹿大王願意跟漢人合作,每年提供定額滇馬的事兒。

具體是多少數字,這個可以詳談,畢竟事關利益,木鹿大王也不會這麼快的決定下來,能表達一個願意合作的傾向,已經很不錯了。

爲此,張溪派了馬謖前往“銀坑洞”,跟木鹿大王詳談合作的事宜。

同時,張溪也授意馬謖,帶上礦產勘察的匠人,前往“銀坑洞”附近好好的查探一下,看看是不是有銀礦。

畢竟這個名字就很明顯了,一定是前代開採銀礦留下的遺址,不然能叫“銀坑洞”?!

雖然這年頭銀子的用處不大,不能作爲替代貨幣流通,但總是製造一些奢侈品的原料,有總比沒有好。

順便說句題外話,這年頭主流貨幣是五銖錢,用料是銅,鉛,錫。

而漢代的“金”,不是銅,是真正的黃金,漢武帝“酎金奪爵”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所以啊,銅可以用來鑄錢,金也可以作爲一種皇帝賞賜或者臣屬進貢的高端物品,代表着價值.只有銀,在這個是時代只能在一些禮器,高端的貴族用具或者奢侈的陪葬品上發揮作用。

所以這個銀呢,有當然是最好,沒有的話,張溪其實也不是很強求的。

擺平了木鹿大王以後呢,整個南中的戰事,就算是徹底平靜了下來。

接下來,張溪需要思考,怎麼治理這個地方了。

諸葛亮可以平定了南中就走,是因爲諸葛亮當時是丞相,沒有哪個丞相天天呆在南方不毛之地治理地方,不回中央去處理政務的。

可張溪是庲降都督,他的職責就是看護治理南中。

首先第一個要解決的事情,就是對這次戰亂後,南中各大姓的處置。

李家不用說,作爲平叛的大功臣,肯定是要上表請封的。

因此,張溪上表,奏請漢中王封賞李恢。

而孟家呢,雖然是叛亂的一份子,但後續反正,不停的立功,也爲平定南中出了不少的力氣,因此也得奏請漢中王,請求漢中王對孟氏進行賞罰,不過張溪稍微提了點建議。

再加上各郡的太守官員們,因爲戰亂陣亡了不少,也得讓漢中王派出新的太守,不過張溪也在表章裡稍微做了一點建議。

畢竟張溪不是諸葛亮,而且劉備還在,這種封賞功臣,安排地方官吏的事兒,必須是“恩出於上”,張溪不會這麼低情商的越俎代庖。

至於焦氏和爨氏,在平叛期間雖然有功,但免不了牆頭草的做事風格,張溪很不喜歡。

雖然張溪也會上表奏其事,但在奏章裡給劉備的建議是,給這兩家象徵性的封賞,讓他們不至於怨恨就可以了,不用給出太多的利益。

處理完這些大姓豪強的戰後處理問題後,張溪又得面臨一個更加麻煩的問題——南中人口的配置。

因爲孟獲這個帶路黨做的非常稱職,建寧郡內很多原本龜縮在山裡,對當地官府半合作半對抗的夷王基本消滅,這些失去了頭領的山中夷人,也就被張溪給整體遷移到了平原上安置。

雖然答應了孟獲和李恢,允許他們把這些夷人當成附屬部衆,擔任開礦的勞力,但這次遷徙出來的夷人人數實在是太大了,高達十幾萬人,都快達到南中四郡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了。

順帶一提,這個人口數量也把張溪嚇了一跳。

一個建寧郡就能拉出十多萬的夷人來,那永昌郡,越巂郡,牂牁郡內,又藏了多少夷人?!

南中人口不得翻倍啊?!

所以啊,這個時代,雖然因爲戰亂人口確實銳減,但世家隱匿和逃入山中的人口,數量也是相當的巨大呢。

建寧郡的這十幾萬夷人,李氏和孟氏加起來都吃不下這麼多的人口,而且就算有這個能力,這兩家但凡腦子清醒,也不敢真的吞下去十幾萬人,誰能放心交給兩家人?!

因此,李氏和孟氏只是分割了其中的四分之一,總共四萬餘人,剩下的部分,張溪是一家都沒有給,統一安置在建寧郡西南部。

這地方是雍闓鬧的最兇的地方,經過戰亂和逃荒後,人口銳減,正好用來登記造成,補充人口。

同時,張溪爲了避免這麼多夷人聚集在一起引發不必要的鬧事行爲,從這些夷人中挑選了一萬青壯,讓王平負責訓練成軍,然後帶回成都去,交給漢中王劉備處理。

至於是不是還能重新成爲“無當飛軍”,那就看諸葛亮和劉備的需要了。

剩下的人中,張溪又挑選了數千身體素質還算不錯的夷人,分成了五部,同時成立了五部都尉府,由張翼擔任校尉,總領五部都尉,安定地方。

跟諸葛亮把五部都尉分給豪強的做法不同,張溪可沒打算慣着這些牆頭草的南中豪族們。

張溪就是要個南中的豪族們一個直觀的概念,如果你幫着大漢,那麼大漢不會忘了你們的好處,不信看看李氏和孟氏就知道了。

但如果你們喜歡當牆頭草,誰強聽誰的,那麼等到戰後利益分配受阻的時候,就別怪我沒有照顧你們。

當然,你要是覺得不公平,也可以現在起兵造反,用拳頭說話,那我也不攔着。

但很顯然,一羣牆頭草的世家不可能有這個魄力,現在又有了李氏,孟氏的倒戈看守,南中再想有大規模的叛亂,根本是不現實的。

就這樣,經過幾次篩選後,近十萬夷人,被張溪安置在了建寧郡的西南部,跟漢民一樣登記造冊。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這些夷人就能享受到漢民一樣的待遇,根據諸葛亮的想法和建議,張溪跟這些夷人約定,只要能給官府納稅服役十年以上,就可以享受漢民待遇,如果家中有人蔘軍立功,即刻可以享受漢民待遇。

這叫“一人蔘軍,全家光榮”。

給了希望之後,張溪也不能不管這些夷人的死活,不然就這些夷人的耕種水平,打死他們都沒辦法完成官府的賦稅徭役。

所以,還必須教授他們怎麼耕種。

這種事兒,其實也好辦漢人士卒在當兵前,基本都是一個合格的農夫。

張溪把這些夷人們每十戶編爲一組,派遣一名士卒前往指導耕種,而官府只給出每年的耕種時間和指導意見,同時前兩年實施輕徭薄賦,應該就能初步教會這些夷人們耕種了。

夷人也是人,只要有了固定的收入,同時官府不是欺壓的太狠,誰也不會願意再回到山中去,跟大自然搏鬥求食的。

等張溪安排好這些夷人的善後工作後,卻發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南中的存糧,好像不夠了。

畢竟這些夷人剛剛出山,本身也是被漢軍給拐帶出來的,並沒有多少存糧可以食用,而以南中的氣候,現在種植稻穀已經有點晚了,雖然補種了,但估計一年兩熟是很困難的,可能就是一年一熟,第一年的收入會有所減產。

雖然建寧郡的氣候條件不錯,這邊的稻穀可以做到一年兩熟,但問題在於,南中很多地方的開發根本跟不上,可耕種面積相當的少。

往年一年兩熟,南中還能勉強的自給自足,現在少了一季成熟的稻穀,南中百姓很可能不到年底就會餓肚子.南中根本救濟不過來。

因此,張溪不得不向成都求援。

同時,考慮到連續征戰,成都可能也沒有多少餘糧,還要安排軍糧囤積,準備北伐匡扶漢室.因此張溪向劉備提出了一個建議——允許南中世家豪強,以貢獻糧草的多寡,來獲得建寧郡銅礦的分配權。

張溪可是派人重新勘察過整個建寧郡的銅礦分佈的,儲量大的驚人,雖然有近一大半的銅礦,以現在的技術能力無法大規模開採,但站在這個時代的角度講,可開採的部分就已經是一項可以流傳百年,富可敵國的產業了。

這麼多的銅礦,劉備集團內所有人出錢出力都是吃不下的,想要快速獲取銅礦,就必須允許地方豪強加入進來。

甚至劉備集團現在要考慮的事情,還真的不是跟世家去爭奪銅礦的所有權,而是應該制定相關法律,嚴控鑄幣權和貨幣發行權。

只要掌握住這兩樣權利,世家們開採再多的銅礦,也不過是爲劉備集團做嫁衣。

這年頭不管世家多麼豪橫,也不敢打鑄幣權的主意,那是全家族滅都沒有人會同情的事情。

因此,世家即使開採了大量的銅礦,他們不把銅礦賣給劉備集團,總不能把開採出來的銅礦都給打造成青銅器陪葬吧?!

而關於這一點,其實不用張溪提醒,諸葛亮已經拉着法正,糜竺,李嚴等人,開始着手製定法律,嚴格控制了。

這些人,哪個不是人精,張溪能看到的情況,他們怎麼可能看不到。

而關於建寧郡銅礦的分配問題,成都的世家們差不多都快打出狗腦子來了。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張溪派出的勘察工匠隊伍,又在仙女湖南側發現了一個超大規模的錫礦,沿瀘水以及瀘水各支脈,發現了大量的金礦,鐵礦礦雪區,在建寧郡谷昌以西,發現大量鹽礦,還有一個自前朝開始就設立的鹽監,只要稍微修繕就可以直接開採。

好了,這下劉備都有點坐不住了,諸葛亮更是直接跟劉備請示,親赴庲降都督府駐地味縣坐鎮,親手掌控利益分配。

(本章完)

第541章 好人夏侯楙第865章 戰後第1252章 滅吳時機第94章 援兵到來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70章 江夏太守第1153章 撤軍第900章 季漢的盤算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429章 搶時間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640章 再見第346章 周瑜接任第1014章 寇封來援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954章 不對勁第156章 曲轅犁第750章 兵敗如山倒第1064章 羅縣攻防戰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542章 分兵救援第661章 潼關路第306章 形勢再變第690章 遷民軍屯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606章 回軍第641章 練將第453章 上邽對峙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294章 關羽的策略第435章 石亭之戰第902章 折中第580章 接應第1135章 接應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第749章 各懷鬼胎第52章 軍中嬉戲第333章 朱桓的建議第827章 魏延詐關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352章 曹操退兵第52章 軍中嬉戲第10章 新年第497章 一夜築城第288章 胡修與呂常第184章 南郡異動第414章 劉備的決斷第609章 到來第165章 朋友第838章 試探性進攻第833章 誘餌第410章 王異的掙扎第714章 雪災第265章 蝗災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1227章 對外用兵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191章 長沙赴任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244章 王炸組合第712章 東吳反應第808章 添油第549章 毌丘儉的計策第1036章 主帥心思第312章 調兵北上第1214章 聖裁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433章 巧遇第582章 各方變化第971章 曹叡的鬱悶第1235章 諸葛請辭第181章 成婚第656章 槐裡圍城第43章 輸了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486章 衆議第429章 搶時間第180章 迎親第1011章 司馬遲疑第130章 攻城(一)第80章 水戰第433章 巧遇第127章 謀取荊南四郡第495章 柳隱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599章 突破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第476章 劉備稱帝第281章 漢中之戰序曲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882章 破城第1207章 退路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
第541章 好人夏侯楙第865章 戰後第1252章 滅吳時機第94章 援兵到來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70章 江夏太守第1153章 撤軍第900章 季漢的盤算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429章 搶時間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640章 再見第346章 周瑜接任第1014章 寇封來援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954章 不對勁第156章 曲轅犁第750章 兵敗如山倒第1064章 羅縣攻防戰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542章 分兵救援第661章 潼關路第306章 形勢再變第690章 遷民軍屯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606章 回軍第641章 練將第453章 上邽對峙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294章 關羽的策略第435章 石亭之戰第902章 折中第580章 接應第1135章 接應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第749章 各懷鬼胎第52章 軍中嬉戲第333章 朱桓的建議第827章 魏延詐關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352章 曹操退兵第52章 軍中嬉戲第10章 新年第497章 一夜築城第288章 胡修與呂常第184章 南郡異動第414章 劉備的決斷第609章 到來第165章 朋友第838章 試探性進攻第833章 誘餌第410章 王異的掙扎第714章 雪災第265章 蝗災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1227章 對外用兵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191章 長沙赴任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244章 王炸組合第712章 東吳反應第808章 添油第549章 毌丘儉的計策第1036章 主帥心思第312章 調兵北上第1214章 聖裁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433章 巧遇第582章 各方變化第971章 曹叡的鬱悶第1235章 諸葛請辭第181章 成婚第656章 槐裡圍城第43章 輸了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486章 衆議第429章 搶時間第180章 迎親第1011章 司馬遲疑第130章 攻城(一)第80章 水戰第433章 巧遇第127章 謀取荊南四郡第495章 柳隱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599章 突破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第476章 劉備稱帝第281章 漢中之戰序曲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882章 破城第1207章 退路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