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帳之中如今只有李悠和姚廣孝兩人,因此司馬錯直接將消息說了出來,“黑冰臺從兵部得到消息,唐括部厲兵秣馬。似有開春大舉進犯之勢。我已派人緊急傳信黑冰臺在漠北的人手詳加打聽,不久之後當會有更多消息送來。”
“司馬先生辛苦了!”最早范蠡安排的人手僅僅侷限於市井、商戶之間,短短數月時間,司馬錯就將暗子安插到了兵部,甚至還在唐括部之中埋下了釘子,這番成果讓李悠大感欣慰,不愧是掌控六國的情報高手。
事情緊急,李悠立刻打開信封仔細瀏覽起來,信上內容不多,只說明瞭唐括部最近的動態和召集人馬的大致數量,“二十萬大軍,這比上次整整多了一倍啊!”李悠也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旋即將信遞給了姚廣孝。
“去年袁章領軍長驅直入,接連擊潰大魏三十萬禁軍,丘元德等宿將一朝喪盡,故而他漠北的威望越來越高,搶回漠北的大批物資也讓其他部落羨慕不已,所以這次聽說他打算領軍再次攻入大魏,草原上幾乎所有部落都爲之動心,紛紛派來族中的青壯。”司馬錯對漠北諸部的情況也有相當不錯的瞭解。
“哦?袁章的威望越來越高,阿魯布又如何看待?還有那些漠北諸部的頭領、薩滿呢?”李悠從他的話裡聽出了幾分意思,任何一個組織之中能夠掌管權力的人數終究是有限的,袁章區區兩年時間裡就位居高位,而且他又是中原人士,在漠北毫無根基,想來定會有許多人並不服氣,或許可以從中做些文章。
“袁章終究不是漠北人,根基淺薄,故而阿魯布對其十分放心,軍政要事皆先徵求其意見方纔做決定;而那些部落首領也因爲從南侵中得了大量的好處,對他信賴有加。”司馬錯不假思索的回答,“唯獨此前在漠北地位頗高的薩滿因爲袁章在草原上傳授中原的制度、禮儀,讓他們的影響日漸削弱而對他頗有不滿,只是眼下他們也分到不少搶來的財貨,故而眼下對此還能忍耐。”
“自古蠻夷想要入住中原,不可不向中原學習,而要學習中原則唐括部不可不做出極大變革,眼下依靠從中原的劫掠還能暫緩這種矛盾,但是隨着變革的深入,這種矛盾就會越來越大,直至爆發!”李悠說道,從拓跋氏的北魏到耶律氏的契丹,乃是蒙古建立的元朝和女真人建立的清朝,莫不是得了中原文化的幫助纔會建立日後的功業,遊牧民族的組織度決定了他們的發展極限終究有限,若想突破瓶頸就不得不從中原文化中汲取營養;但是就像歷史上任何一次改革一樣,這種變革也會侵犯舊有勢力的利益,而他們是斷然不會將這種利益拱手相讓的,“對此司馬先生當早做準備。”
經歷了商鞅變法的司馬錯對此深有感悟,秦孝公重用商鞅改革秦國弊政,在商鞅手上奠定了秦國強盛的根本,但商鞅本人卻被公子虔和秦惠文王等人車裂處死,想必草原上的鬥爭不會比這輕鬆,“黑冰臺早已選拔精幹探子前往漠北潛伏,平日與其他打探消息的探子從無來往,只求保住自身以待機會的到來,若漠北亂生,黑冰臺定能讓這場變亂持續的更久,規模更爲宏大。”
對司馬錯的能力李悠深信不疑,姚廣孝臉上也露出佩服的表情,接着他插話問起了另外一個問題,“不知京中如何看待此事?料想京營禁軍還未完全恢復,沒了英國公等宿將,袁汝夔和王季和打算如何應對近年來唐括部的第三次入寇?”
“接連兩年,大魏喪師超過四十萬,能夠領兵打仗的勇將幾乎全都爲我唐括部所殺,他們如今還能拿什麼來抵禦我唐括部的勇士?”漠北草原之上,唐括部的王帳之中,阿魯布看着帳中各個部落的頭領,問出了和姚廣孝一樣的問題。
“這是祖先之靈保佑我唐括部,我唐括部在大汗的大纛之下,定會愈加強盛!”老薩滿不失時機地發出高呼,語氣中滿是神聖之感。
“再過兩個月,積雪就會融化,肥美的嫩草就會再次遍佈草原,等到戰馬吃飽嫩草的時候,草原上的勇士就將再次聚集在大汗的大纛之下,向大魏發起進攻。”袁章眼中閃過一道利芒,陡然提高了嗓音,“只是這一次,我們將不再搶一波就返回草原,我們將攻入大魏的京城,斬殺大魏的皇帝,統治更爲遼闊的土地!”
這一番話聽得帳中這羣對大魏的繁華羨慕不已的部落頭領血脈賁張,一想到大魏那華麗的絲綢、精美的瓷器和堆積如山的財寶,他們就激動地難以自己,不知道是誰領頭,他們紛紛表示了對阿魯布大汗的忠誠,高叫着報出自己能送上的人馬數量,“我的部落可以送出兩千勇士,三千匹馬歸大汗統領。”
“我的部落有三千勇士,都甘願跟隨大汗出生入死!”
“我部中三千五百勇士願爲大汗的先鋒,大汗的箭射向哪裡,我們就殺向哪裡!無論前面擋住去路的是什麼人,我們都會將他們碾得粉碎。”
一陣陣積極求戰的聲音並沒有讓阿魯布和袁章有絲毫動容,這些都早在他們的預料之中,前兩年搶回來的財富讓這個漠北都對唐括部羨慕不已,他們當然想從其中沾些光,只是阿魯布和袁章想要的卻不僅僅是這些人馬。
收到了袁章丟過來的眼神,耶魯部的首領耶魯翰咕咚咕咚將面前的美酒一口飲盡,來到大帳中間跪下,“阿魯布大汗是上天降下來帶領我們漠北諸部走向強盛的大汗,我耶魯部願奉阿魯布大汗爲整個漠北的大可汗!”
“我夷列部同樣願意奉阿魯布大汗爲整個漠北的大可汗!”
“我普速部......”
“我薛闍部......”當即帳中有一半以上部落首領起身跪倒在阿魯布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