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緬甸悲歌(九)

bookmark

與此同時,史迪威命令第5軍集中主力於葉達西附近,與第200師協同殲滅進攻同古的日軍;同時命令第6軍暫編第55師主力至彬文那集結,在該地構築工事。

敵軍第56師團搜索連隊於28日黃昏渡過錫唐河,於當夜11時偷襲城東阿列米揚附近高地上的第200師師部。通訊聯絡一度中斷。擔任師部警衛的第599團第3營特務連與敵人發生混戰。戴師長也親自操起一挺機槍與日軍戰鬥。得到師部遭襲消息的第598團連忙趕去增援。29日拂曉,將敵軍壓迫於大橋東南對峙,但是,河東師部與河西城內守軍的交通也因此被切斷。

29日,敵55師團再度進攻,56師團搜索聯隊猛攻錫唐河大橋,企圖切斷同古後路,圍殲200師。新22師繼續攻擊南陽車站,並最終佔領了車站。第5軍補充第2團的一個連一度攻入克永岡機場。圍攻同古之敵被我援軍牽制,對同古攻勢稍減。但我援軍仍無法與守軍會合。第200師則在日軍優勢兵力、火力和陸、空聯合猛攻下陷於苦戰。新編第22師雖然攻佔了南陽車站,但前進遲緩。爲速解東籲之危,第5軍急調預備隊第96師增援東籲。不料彬文那車站被日軍轟炸,火車出軌,該師受阻,無法前進。

史迪威親自趕到葉達西前線新22師師部督戰。廖建楚師長面對史迪威的親自督戰,支支吾吾,不斷拖延,他認爲新22師進攻力量不足,要等第96師趕到以後再全力攻擊。出乎史迪威的預料,杜光亭竟然準備讓第200師突圍後撤,放棄同古防線。史迪威瞪着拒不從命的杜光亭和廖建楚,怒火中燒。在同古至卑謬一線阻止日軍進攻,是他和英國人到表中英兩軍共同商定的作戰計劃。最高統帥也曾在3月20日發出手令,要求遠征軍“必須死守”同古,特別是在英軍未撤出卑謬以前,“我軍絕不能先撤同古陣地”。現在英軍方面宣稱他們應史迪威之請,正以30輛坦克爲先導向瑞同、德貢方向發動反攻,而此時杜光亭卻要放棄陣地後撤。

史迪威多日以來心中積聚的鬱悶和憤懣,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他怒視着杜光亭,聲色俱厲地吼道:“你必須執行我的命令,如果膽敢抗命,我要用軍法制裁你!”他很清楚第200師在同古的困境,但他認爲救援第200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新22師全面出擊,打退日軍的進攻。

杜光亭對此的反應則十分冷漠,這冷漠之中透着輕蔑和鄙視。他說:“對不起,將軍。我不能讓第5軍同如此強大的敵人冒險硬拼,必須保全第200師,才利於以後的作戰。我要對我的部隊負責。”史迪威問道:“你不對我的命令負責嗎?”“不,我只對最高統帥負責。”杜光亭的回答非常乾脆。其實,他在前一天就已經報告最高統帥,準備讓第200師撤退,並且得到了批准。史迪威對這一切竟然毫無所知。杜光亭轉身走了,帶着隨行人員撤往彬文那,把史迪威甩在了葉達西,他知道這位參謀長的“軍法制裁”不過是一句唬人的空話,他根本就不怵這個美國來的老頭。

當然,史迪威他並不清楚,他又一次被老奸巨猾,自私至極的英國人當猴子耍了。西線卑謬方面的英軍實際上始終未採取任何積極行動對中國軍隊的艱苦戰鬥加以配合,自始至終,他們在卑謬方向的部隊都在按兵不動,坐視他們的中國盟友流血犧牲而無動於衷。3月25日,日軍第33師團長櫻井省三中將命令師團步兵指揮官荒木正二少將率步兵第214聯隊、工兵第33聯隊、山炮第3大隊和獨立遠射炮第11中隊組成前鋒突擊隊,師團主力隨後跟進。3月29日,荒木所部於卑謬以南50餘公里的龐得與英軍遭遇。在遭遇戰裡日軍擊斃英軍500餘人,俘虜100餘人,繳獲坦克22輛、裝甲車30輛、大炮20餘門、汽車160多輛。日軍利用這些裝備,於4月1日攻佔卑謬。眉苗的英軍司令部卻在3月29日通報中方,“英軍現決採取局部攻勢絕不影響卑謬之安全。”

此時此刻,第200師已苦戰12天,連同第五軍配屬的部隊已經傷亡7000餘人,內缺糧彈,外無援兵,面對增援後4倍於己的敵人,困守孤城,已經到了最危急的關頭。

二十九日晚,日軍攻勢漸呈衰竭,同古城內的前線陣地出現少有的平靜氣氛。一羣羣的鐵嘴鴉和餓鷹競相飛到陣地上來啄食腐屍。

戴師長在彈坑累累的陣地上巡視。

連日激戰使這位威風凜凜的少將師長此刻看上去萎靡了許多。他已經兩處負傷,胳膊上紮了繃帶,薑黃色軍服被彈片撕開一道大豁口。露出裡面染着血漬的襯衣來。

士兵們三三兩兩或坐在工事抽菸,或靠在掩體裡打盹,他們中有不少是傷員。士兵們沉默地注視着他們的師長走過,表情漠然,沒有人站起來敬禮。悲觀絕望和聽天由命的情緒好像毒蛇一樣悄悄啃齧着少將師長的心。

在師騎兵團(實際上是裝甲團,因爲這個團的標準裝備是坦克和裝甲車,但是就象美軍第一騎兵師一樣,保留了騎兵番號)一營掩蔽部,戴師長遇見一個頭纏繃帶的負傷軍官,他認出是先遣營營副曹行憲。這位畢業於德國慕尼黑機械化學校的少校營副此刻看上去相當狼狽:衣裳襤褸光着兩隻腳,眼睛裡佈滿血絲。因爲部隊所屬的戰車還在臘戌,騎兵團只好委屈當步兵,因此這些外行的步兵更比別人當得艱苦。

戴師長擰起眉頭,冷冷地訓斥道:“你是個長官,原來的威風哪裡去了?”

曹營副立正:“是,長官。”

“先遣營還剩多少人?”

“報告,連傷員在內,還有二百二十七人。”

戴師長心頭一震。這個營都是機械化人材,是二百師起家的本錢,難道他們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報銷在這場得不償失的陣地戰裡?

“把騎兵團撤下去。”他下了決心,命令參謀長:“把預備隊調上來,師部特務營作總預備隊。”

曹營副不動,毅然決然說:“師座,我有一句話要說。”

戴師長停住腳,他看見曹營副呼吸迫促,嘴角顫抖。

“師座,這仗不能再打了。”

“何以見得?”

“敵人佔盡優勢,我軍困守孤城,這不是打仗,是坐以待斃。”

“混蛋!你敢動搖軍心麼?”

曹營副忽然噗通一聲跪下來,聲淚俱下地說:“師座,不是曹某怕死,實在是爲師長您和全師弟兄着想!敵人援軍一旦趕到,我軍必定困死無疑。師座,想想活着的弟兄吧,趕快向東突圍,再遲就來不及了!”

戴師長大怒,擡腳把他踢翻在地。但是曹營副又抱住他的腿不放。

“師座,您不能再拼下去,第二百師一萬弟兄都指望您了!”

戴師長怒不可遏,劈臉打了曹營副兩個耳光,命令衛兵將他拖下去。不料,戴師長剛轉過身,背後傳來兩聲槍響。原來曹營副掙脫衛兵,開槍自殺了。

戴師長無語,內心大慟。他原先指望效忠最高統帥,哪怕戰至一兵一卒也在所不惜。但是兩聲槍響震撼了他那顆在連日的血戰裡已經變得麻木和冷漠的靈魂。軍人雖不懼死,然而雖死何爲?戴師長分明聽到來自廣大官兵的怨憤與抗議。

戴師長開始向生的慾望屈服了。

此時,一個未經證實的消息傳來:自私自利的英國人終於拋棄了中國盟友,他們在尚未通知友軍的情況下倉惶撤退,把同古側翼暴露給敵人。

如果這個消息是真實的,那麼實際上就宣告了同古保衛戰即使繼續堅持下去,也於事無補,它已經變得沒有什麼意義了。

戴師長的決心徹底動搖了。

“杜軍長副司令長官臺鑒:

敵與我接觸戰自十九日,激戰至二十八日,凡十餘日矣。我已瀕彈盡糧絕之境,官兵兩日無以果腹,仍固守同古鐵路以東陣地……自交戰之初,敵勢之猛,前所未有,尤以二十四日至今,敵機更不斷轟炸,掩護其戰車縱橫,且炮兵使用大量毒氣彈,晝夜輪番向我陣地進攻……援兵不至,我雖欲與同古城共存亡,然難遏倭寇之兇焰……何益之有?……“

電報剛剛發出,城外陣地又傳來激烈槍炮聲,錫唐河橋頭陣地宣告失守。

原來日軍增援部隊第五十六師團主力已經星夜兼程趕到同古。

這是一支無堅不摧的鋼鐵大軍,它的打擊力因其士兵對戰爭的勇氣和狂熱而增加了十倍。第五十六師團是一支軍威赫赫的常勝師團,師團官兵全都由日本本州造船工廠的產業工人組成,亦稱“本州兵團”。這些曾經熟練掌握過鐵鉗、機牀和電焊機的粗糙大手如今緊握槍桿,爲了天皇的神聖使命而進行野蠻侵略和屠殺。他們有文化,守紀律,意志堅定,鬥志頑強。本州兵團曾在中國戰場創造過一系列“輝煌”戰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製造“九。一八事變”和參加“淞滬之戰”“南京大屠殺”。當然,這些都是他的基幹部隊犯下來的。

士兵在凝固。槍炮在凝固。死神在凝固中甦醒。戰爭在凝固中爆發。師團長慢慢拔出指揮刀,他的動員令只有一句話:

————如果戰鬥失敗,我將切腹以謝天皇。士兵們,前進!

有着一絲諷刺意味的事情是,日軍的這個第五十六師團的代號是“龍”。而龍這種神秘而強大的神獸,正是它此時的對手中國人綿延數千年以來一直尊崇的民族圖騰。長久以來,中國人都把自己稱作爲龍的子孫,並且以此而自豪。

第五十六師團師團長渡邊正夫中將,東京陸軍大學畢業,以擅長山地叢林戰著稱。師團的全部戰鬥序列由坦克、裝甲車、炮隊、汽車、摩托車和步兵團組成,行軍神速,火力強大。該師團在剛剛結束的由山下奉文將軍指揮的馬來半島作戰中曾一馬當先率先攻佔吉隆坡。由於大本營深感緬甸方面第五十五師團力量薄弱,於是命令將第五十六師團和另外一支精銳之師第十八師團緊急調往仰光增援。當渡邊師團長的船隊還在海浪裡顛簸的時候,就接連收到同古前線的告急電報,於是他命令各部隊邊登陸邊出發,結果先頭部隊僅用三天就完成三百公里長途急行軍。主力部隊緊跟在先頭部隊的後面,向同古方向急進,在此時也投入了戰場。

日本援軍的到來打破了同古前線的僵局。中日兩軍原本像兩個精疲力盡的摔跤手,誰也無法將誰摔倒,但是第五十六師團的加入立刻使中國軍隊的防線好像一隻脆弱的盤子那樣四分五裂了。

三十日,日軍一部在坦克裝甲車掩護下突入城內,並從南北兩面將第二百師分割開來。同日,另一部日軍佔領錫塘河以東陣地,掐斷了二百師往東突圍的最後一線希望。

下午,一股日軍再次逼近師指揮部。戴師長指揮特務連與敵激戰,傍晚始將敵擊退。

三十日晚,中國遠征軍新二十二師奉命救援第二百師。他們從南陽車站北面殺開一條血路,掩護第二百師撤退。他們從南陽車站北面殺開一條血路,掩護第二百師撤退。是夜槍炮聲徹夜不息,雙方在黑暗中混戰,互有傷亡。到次日凌晨,中國守軍大部分渡過錫塘河,跳出日軍包圍圈。

至此,歷時十二天的同古大戰終於以中國軍隊主動撤退宣告結束。日本人佔領了一座空城,中國軍則退守一百英里外的彬文那。戰鬥尚未結束,中日雙方都迫不急待在各自首都發布戰報,都稱自己取得重大勝利。雙方輿論爲此沸沸揚揚,國民情緒跟着振奮鼓舞。

同古保衛戰是緬甸作戰中中英聯軍進行陣地防禦戰鬥堅持時間最長的一次戰鬥,也是陣地防禦戰鬥實施敵前撤退的一次成功的戰例。第200師與擁有制空權的敵軍苦戰12天,殲敵5000餘人,掩護英軍撤退,爲中國遠征軍後續部隊的部署贏得時間,最後全師安全轉移。進攻同古的日軍第55師團在其作戰記錄中說:“當面的敵人是重慶軍第200師,其戰鬥意志始終旺盛。尤其是擔任撤退掩護任務的部隊,直至最後仍固守陣地,拼死抵抗。雖說是敵人,也確實十分英勇,軍司令官飯田中將及其部下對其勇敢均表稱讚。”

史迪威在日記裡,記下了他當時的痛苦心情:“精疲力竭。我在精神上幾乎崩潰了。……,我發誓,我真的受夠了。”第二天,他在無可奈何之中離開前線。途中又見到了杜聿明和廖耀湘。“廖和杜仍在支吾其辭。他們根本就不打算進攻。前線平靜無事,日本人沒有反應。十足的懦夫。”他在東籲一線集結部隊向日軍反攻的計劃已經破滅,遠征軍根本不聽他的命令和指揮,在杜聿明、廖耀湘的背後,還有一支牢牢地控制着他們的鐵腕。“機會就在手邊,卻眼睜睜讓它溜走了。既然無所作爲,那就堅決辭職。”史迪威暗暗下定了決心。

3月31日,他在眉苗會見了亞歷山大和從印度趕來的韋威爾。儘管他並不能對遠征軍的撤退負責,但仍然感到臉上無光。他知道,英國人已在公開地嘲弄“史迪威發動的偉大的中國攻勢”,他無言以答,只能對形勢作了一些解釋。其實,英國人的反擊也未能奏效,他們的部隊也正從卑謬撤退。當天,史迪威離開眉苗,飛往重慶。

4月1日,印、緬英軍司令韋維爾和亞歷山大飛抵漂貝的第5軍司令部,感謝中國軍隊在同古掩護英緬第1師安全撤退。對於中國軍隊在同古城所作的艱苦戰鬥,大概最高興的就是這些英國人了。因爲,在他們看來,那些低賤無知的中國人傻乎乎的爲他們做了墊背,讓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把自己的部隊從前線撤下來,做好向印度繼續撤退的準備。對於所謂盟友,英國人的態度並不比德國人好多少。德國第二帝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曾經這樣描述過德國的結盟策略:“所謂盟友的關係,就象騎士和驢子的關係。德國要做的就是那個騎士,而不是驢子。”如果能夠通過一些花不了多少精力的好聽話,就能讓盟友爲了英國人的利益火中取栗,那麼英國人會毫不猶豫的那麼做。

整個中日戰爭中,一個勝負關鍵所在,就是中國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國蘇俄切斷的國際通路。由於同盟國反攻緬甸、打通西南對外通路的計劃,一再遭到英國反覆的拖延,中國就始終無法得到應有的援助,以裝備中國軍隊成爲可以在戰場上主動攻擊日軍的勁旅。即使如此,中國仍選擇苦撐到底、犧牲一切也不屈服的繼續抗戰,可是在得到最後勝利的同時,也耗盡了國家一切的元氣。中國在戰後沒有足夠的實力爭取到戰勝國應有的權利與光榮,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賣,都與她在戰時無法得到應有的援助,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關係。

在武漢會戰之後,中日兩國的作戰,陷進了戰略僵持的局勢,雙方既然無法在戰場上分出輸贏,那麼兩國最後決定性勝負的關鍵,就轉移到戰略資源運輸通路的爭奪上了。誰要是能先截斷對方供應戰略資源的通路,誰就是戰爭最後的贏家。因此日本決定要盡一切的力量,來切斷中國的對外通路,只有如此,中國纔有可能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戰略目標,一是深入中南半島與印度洋,切斷中國西南方的對外通路;二是與蘇俄(日本原來的世仇)完成了一個利益交換的協定,讓斯大林(所謂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一員)自動配合日本切斷中國經新疆通中亞的西北通路。

在抗日戰爭的時期,中國仍是一個全方位落後的弱國,特別是在中國西南的抗戰後方基地,根本沒有作戰所必需的完整的工業結構與能源供應。因此,中國需要從外國輸入維持作戰的必要資源,最主要的是石油、軍火原料與各種零件的進口,這是支撐中國繼續武力抗日的基本條件。若這個供應線一旦被完全的切斷,中國就無法繼續抵抗日本了。

щщщ● ttKan● ¢ ○ 同樣的,日本本國的戰爭資源也非常有限,其作戰成敗關鍵,亦在於維持物資供應路線的通暢,以輸送石油、鋼鐵、橡膠,與各種金屬等戰略物資回到本土。根據史料的分析,當西方國家終於在一九四一年,決定停止對日出售這些原料之後,日本除了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外,已別無選擇。後來以中國爲基地的美國第十四航空隊,開始有效的威脅到日本從南洋到本土間戰略資源的海上通路之後,日本只有再孤注一擲地發動“一號作戰計劃”,企圖消滅中國華南的空軍基地,以確保日本通往南洋航道的安全。

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豈只中、日如此,德國、英國、蘇俄,也全都一樣:作戰國若無法維持戰爭資源進口路線的暢通,戰爭就不可能持續下去了,當德國被迫放棄所佔領的東歐油田之後,納粹武力的失敗,就是必然之結果。英國與蘇俄全是靠美國提供的作戰資源才能打下去,因此盟國維護大西洋與北冰洋航運暢通的防潛作戰,實際上是同盟國在歐洲作戰勝負的關鍵所在。

日軍陷廣州之後,就等於切斷了中國最後一條主要對外的交通聯絡動脈,因此造成了國際社會相當的震驚。各國普遍的認爲,廣東一失守,中國已經失去進口的直接通路,因此未來很難得到其所需的作戰資源了,又因爲中國大後方西南地區的工業非常落後,雖然國民政府在戰前開始了在西南的工業建設,但是由於西南地區的複雜政治情況以及時間過於短暫,根本無法生產足夠的作戰資源來支持對日作戰,因此中國將會很快的對日屈服。

廣東的失陷,對於中國抗日的社會人心,以及國際社會的觀點影響也很大,甚至影響到美國考慮暫停協商對華的桐油貸款。這時候,德國與意大利因爲與日本結盟反共的關係,已經先後停止出售軍事裝備給中國,並且承認了滿洲國、撤回軍事顧問與終止外交關係。因此中國只能從國際軍火市場中,設法弄到一些武器與作戰、民生必須的醫藥產品,從越南的河內或是緬甸的仰光,經雲南進口到大西南。日本眼見攻佔廣東之後,中國還能從海南島、越南等地,以分散作業方式,進口支持其作戰的必要物資,因此日決心攻佔海南島,甚至威脅越南。於是日軍頻繁出現在南中國海,而開始直接威脅到美國在菲律賓、法國在中南半島及英國在馬來西亞的利益了。此時這些國家纔開始認真考慮,日本侵華戰爭的擴散已經嚴重破壞了亞洲的戰略結構,以及影響各國在亞洲之利益,所以這些國家開始考慮是否要停止出售戰略物資給日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軍完成武漢攻略與廣東攻略之後,中日的全面戰爭的態勢,就從中國採取戰略防禦的初期,演變成爲中、日戰略僵持的局面。大體上雙方的戰線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裡,沒有重大的變動,這種對峙的僵局,直到一九四四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計劃時才被打破。

一九三八年年底,日本全國共有三十四個師團,其中只有近衛師團留守日本本土,一個師團駐守朝鮮半島,其餘的部隊,全都在中國戰場,其中有(一九四?年,日軍利用法國在歐戰的慘敗,乘機進軍越南,切斷了中國經越南北部的對外通路,這就成爲後來美、日兩國交涉的重點所在。)八個師團屬於關東軍,戰略任務是防蘇,其餘的二十四個師團,則在中國的關內進行作戰任務,這種兵力極端不平衡的配置,嚴重消耗了日本的國力與戰力。日本將自己陷在泥沼之中,遲遲無法結束中國事變,但又要面對美、蘇的壓力,這自然迫使日本遲早會設法作出更大的軍事冒險。

日本動員了所有可用的兵力,深入中國進行武漢作戰,僅勉強地達到了下列的結果:日本封鎖了中國的海岸線,同時也控制了中國主要的大都會與工業地帶,但是日軍在廣大的中國領土之中,只能控制點與線,以及少數的帶狀地區,日軍在補給路沿線必須配置之部隊(以維持運輸線之安全)的總數,甚至接近日軍在前線作戰兵力的數目。華軍最爲特別的戰略,是在中、日的戰線之後,仍然留置了大量的兵力,對日軍的補給線以及漢奸政府,都造成重大的威脅。在日軍戰線後方的游擊戰,中國GCD部隊的發展,比國民政府更爲靈活且有彈性,日軍爲了清剿這些中國游擊隊的活動,經常是勞師動衆、頗有傷亡,但是收效卻非常的有限。由於中國的海岸線此時已被日本完全封鎖,於是打開後方國際通路的努力,就成爲中國抗日戰爭後期的成敗關鍵所在。日本固然是要設法全力切斷中國的對外通路,以逼迫中國屈服,但是令人感到寒心的是,英、蘇兩個盟國一刻也沒有放過中國,在打通中國對外通路的計劃上,大玩其政略陰謀,使得援助中國的通路,遲遲不通,中國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作戰資源,最後甚至連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實力都不存在了。

雖然,在中日戰爭初期,國際社會中曾經比較公開支持中國抗日的是蘇俄,它甚至多次傳出將與中國並肩作戰的訊息,而在中國整個抗日戰爭中,蘇俄在前後三年內,總共提供中國兩億五千萬美元的軍火信用貸款(當然是中國要連本金帶利息來償還的)、售與中國可以裝備三十個陸軍師的武器裝備以及一千架的戰機,都是從新疆經甘肅進口;另外,蘇俄派有軍事顧問與飛機志願大隊,到達中國參戰,目的是收集日軍作戰的戰術與裝備的情報。而當時中國最爲希望的,是蘇俄能夠與日本正式作戰,以減輕中國所受到的壓力,但是蘇俄則設法不斷拖延與欺哄中國,所謂俄國將對日作戰的計劃,從頭到尾都是空話。

因爲斯大林支持中國抗日的戰略目標,是絕對不希望全力武裝中國以致於打敗日本的侵略,蘇聯只是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讓中、日的國力都受到大量的消耗,這樣蘇聯才能輕易地從中日戰爭中,獲得最高的利益,一方面日本的戰力被中國嚴重的消耗,而無力威脅蘇聯,一方面中國受到日軍嚴重的打擊,使得中國民窮財盡、再起內戰,蘇聯可以輕易地繼續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要知道幾百年來,對中國最有侵略野心與部署的就是俄國,繼承帝俄的蘇聯怎會讓中國發展強大,又怎能放過對中國進一步的侵略?斯大林先利用中國抗日以消耗日軍的戰略,然後再回手介入分裂與弱化中國的手法,真可以算是及歷史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策略精華之大成,更是標準的一石二鳥的謀略。對於俄國人一直以來對中國保持的不良企圖,其實是主張聯合蘇俄的孫中山先生也早已察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裡,他在病榻之上仍然對跟隨自己在北京的身邊工作人員直白的說蘇俄是紅色帝國主義,希望大家能夠對他們保持應有的警惕。

精明強悍的丘吉爾,他認爲自己對英國的歷史使命,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要全力使不列顛仍維持一個“日不落帝國”的規模,特別是必須保留它在亞洲的殖民地,並且要繼續操控英方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基於這個大政略的前提,實力已大不如前的英國,不但要設法阻止中國在戰後的復興與強大,更要加速中國內部的政治分裂與內戰,以防止中國將來成爲亞洲各民族國家抗拒西方殖民主義的領袖。邱吉爾當然非常注意蘇俄對中國的一舉一動,因此他很快地就活學到了斯大林侵略中國的訣竅,並以青出於藍的手法,加以翻新應用。英國在戰爭期間一再對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美國只能給與中國戰區最低限度的支持與援助,目標就是讓中國還能有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以將日軍陷在中國的戰略泥沼之中,但卻絕對不能給與中國充裕的援助,以免中國能擊敗日本的主力而於戰後得到復興;在美援華的同時,還要設法制造中國內部的矛盾,並培養中國內部的分裂勢力,這樣縱使中國可以戰勝日本,但是分裂的中國仍然無法成爲亞洲的強國。一九四二年初,英國先是輕率地放棄了對其緬甸殖民地的防守,中國的西南對外信道因而被切斷。隨後這個中國的“盟友”,又想盡所有千奇百怪、反覆無常的藉口,在盟國反攻緬甸、打通滇緬公路的行動計劃中一再的玩弄策略,以離間中、美之間的合作關係。英國的亞洲戰略,就是設法讓中國在精疲力竭的邊緣中掙扎,而不肯真正出力幫助中國(但卻要求中國盡力幫助它來防守緬甸),早日打通滇緬公路。因而中國在抗戰最艱苦的關鍵時段裡,一直無法從對外通路中,獲得充裕的作戰資源供應,中國的國力因而加倍的消耗殆盡,自然就“確定”了戰後的中國不可能強大復興起來,於是英國就可以放心,繼續在亞洲維持其殖民主義的利益。因此蘇俄與英國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立場,一直是採取既聯合又鬥爭的戰略手法,當中國面臨危機的時候,他們會給中國一點最低的援助,以防止中國放棄抗日的意志;但是一旦中國要有所振作,他們就會立刻卡住中國的命脈。故此中國當時真正要面對的歷史挑戰,不只是日本正面的侵略而已,同時在背後,還要面對英蘇這兩個各懷鬼胎、繼續進行侵略中國陰謀的“盟友”。

美國的立場則是處在“夾縫”之中,一方面美國是希望每個受到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侵略的國家,都能在國際社會正義的支持下,有力反抗侵略者的迫害。不過另一方面,美國政府也極看重其在亞洲的商業與戰略利益。在中國艱苦抗戰的初期,美國仍然依照美日通商條約,大量的供應日本生產軍備與彈藥的原料,以及提供日軍飛機、坦克在中國戰場上所不可或缺的燃料與石油。結果使得日本的戰爭機器,能夠在中國領土全速運作,當然日本的軍國主義最後也把美國當成其攻擊的目標。

中國抗日戰爭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就是以中國人民與國土的損失,換取等待國際社會加入並肩對日作戰的時間。這個戰略的着眼點,是中國一旦獲得世界其它國家參與共同對抗法西斯的戰爭之後,她就可以結束孤軍抗日的不利狀況,並可獲得盟國的作戰資源協助,而將中國軍隊戰力徹底地提升,以有效地全面打擊日軍,成爲盟國當中的主力部隊。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簡單。由於中國對外的通路,被日本與蘇俄所分別切斷,盟國又一再地玩弄打通國際通路的策略,遲遲沒有將作戰資源,運到中國軍隊的手上,結果雖然是中國與盟國共同參加反法西斯作戰,但是她一直沒有辦法得到盟國所應許要供應的援助,因此中國軍隊也就無法展現應有的作戰能力。

日本雖然切斷了中國通往海岸的所有通路,但是由蘇俄經中國西北進入關中與四川的通路,仍足以輸入中國抗日所需的物資,但是此時斯大林已經看出中國民族的堅忍毅力,因此他已知道中國絕對會不屈不撓地與日本奮戰到底。一九四○年德國在歐洲發動閃電作戰成功之後,斯大林估計納粹德國隨時可能會對蘇發動攻擊,所以開始擔心日本是否會利用機會,與德國合作,聯手東西夾攻蘇俄。斯大林於是與日本進行交涉,願意以停止援助中國抗日爲條件,換取日本與蘇俄簽訂中立友好條約。一九四一年六月,日、蘇兩國就以一紙“日蘇中立條約”,完全切斷了中國西北經蘇的外援通路。於是中國能夠獲得外來石油與軍火原料支持的唯一孔道,就只剩下由雲南通緬甸的公路而已了。

當然站在蘇俄自己的國家利益而言,它爲了避免遭到德國與日本的兩面夾攻,以停止援助中國來換取減輕日本的軍事威脅,是可以勉強理解的做法。但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日軍事實已經沒有多餘的戰力可以對蘇俄進行作戰。中國戰區可以說是面臨了彈盡援絕的生死關頭。此時的蘇俄,實際已經沒有日本威脅的後顧之憂,但是這個“盟國”,卻坐視中國面臨作戰力量全面耗竭之危機,不但自己不肯援助中國,更不準盟國借道蘇俄援華,來支持六百萬抗日部隊的需要,蘇俄存心要置中國於死地的企圖就非常明顯了。斯大林的作法很簡單,只要中國失去力量,那麼就非常方便蘇俄在戰爭以後對華的繼續侵略。日本有了蘇俄這個紅色帝國主義的侵略幫兇,當然就可以說是得到的幫助太大了。

蘇俄切斷盟國援助中國的主要交通路線,對於中國整個作戰能力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日軍對華軍在所有會戰中之打擊。因爲就算是中國遭到原子彈的轟炸,其歷史的結局,也不會比蘇俄切斷中國對外交通路線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更爲深遠。

第一百二十六章 長沙,守還是不守第一百二十四章 鬼子終於動手了第三百二十九章正義(八)第二百四十三章 緬甸悲歌(八)第一百六十一章 四川整訓(一)第六十七章 軍事會議第四十一章 麻煩事情第三百二十二章 正義(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鬼子終於動手了第三百四十七章 回國(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抉擇第二百七十一章 遠征軍,反攻(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人造石油第五十一章 戰役打響第十三章 這個11月第七章 春節風波第三百零二章 冰山(四)第二十五章 血肉磨房(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南嶽軍事會議(二)第一百零八章 獨守南昌(十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桂南血戰(十五)第二百七十四章 遠征軍,反攻(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桂南血戰(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局部的反攻(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抉擇(三)第三十二章 血肉磨房(十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局部的反攻(一)第三百四十七章 回國(二)第三百零七章 冰山(九)第一百四十章 桂南血戰(二)第八十四章 頭疼的事第二百七十三章 遠征軍,反攻(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桂南血戰(十八)第一百七十章 緊急召見(三)國民革命軍第18軍第一百零八章 獨守南昌(十四)第一百八十章 局部的反攻(八)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國(五)第二百五十三章 緬甸悲歌(十八)第二百一十九章 天爐(一)第一百零三章 獨守南昌(九)第三百六十四章 抉擇(四)第五十二章 臺兒莊大戰(一)第二百零三章 獨臂支撐(一)第三百零五章 冰山(七)第三百六十章 烽火(十二)第十四章 1936年第二百零四章 獨臂支撐(二)第八十一章 武漢會戰(十四)第三百三十一章 正義(十)第二百二十八章 天爐(十)第五十六章 臺兒莊大戰(五)第二百七十五章 遠征軍,反攻(五)第二百四十六章 緬甸悲歌(十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抉擇(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桂南血戰(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國(五)第三百三十六章 正義(十五)第七十四章 武漢會戰(七)第二十九章 血肉磨房(八)第三百零八章 冰山(十)第七十九章 武漢會戰(十二)第三百一十六章 日落(六)第三百零二章 冰山(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四川整訓(二)第二百零六章 獨臂支撐(四)第二百六十二章臥薪嚐膽(六)第三百零二章 冰山(四)第三百三十章 正義(九)第十三章 這個11月第三十四章 奉命轉進第一百七十章 緊急召見(三)第一百六十三章 前方戰事又起第二百零四章 獨臂支撐(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獨守南昌(十七)第二百二十章天爐(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獨臂支撐(九)第三百二十一章 正義(一)第二百六十二章臥薪嚐膽(六)第三百五十二章 烽火(四)第九十二章 城市要塞化(求收藏+推薦)第三百五十六章 烽火(八)第五章 來到南京第二百五十三章 緬甸悲歌(十八)第二百六十七章 臥薪嚐膽(十一)第二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動(三)第三百三十四章 正義(十三)第一百五十章 桂南血戰(十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局部的反攻(五)第三十章 血肉磨房(九)第一百四十四章 桂南血戰(六)第三十五章 出人意料第一百零三章 獨守南昌(九)第二百四十三章 緬甸悲歌(八)第二百零五章 獨臂支撐(三)第十七章 答應結婚國軍在抗日戰爭中陣亡將領部分名單第一百四十七章 桂南血戰(九)第三百二十一章 正義(一)
第一百二十六章 長沙,守還是不守第一百二十四章 鬼子終於動手了第三百二十九章正義(八)第二百四十三章 緬甸悲歌(八)第一百六十一章 四川整訓(一)第六十七章 軍事會議第四十一章 麻煩事情第三百二十二章 正義(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鬼子終於動手了第三百四十七章 回國(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抉擇第二百七十一章 遠征軍,反攻(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人造石油第五十一章 戰役打響第十三章 這個11月第七章 春節風波第三百零二章 冰山(四)第二十五章 血肉磨房(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南嶽軍事會議(二)第一百零八章 獨守南昌(十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桂南血戰(十五)第二百七十四章 遠征軍,反攻(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桂南血戰(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局部的反攻(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抉擇(三)第三十二章 血肉磨房(十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局部的反攻(一)第三百四十七章 回國(二)第三百零七章 冰山(九)第一百四十章 桂南血戰(二)第八十四章 頭疼的事第二百七十三章 遠征軍,反攻(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桂南血戰(十八)第一百七十章 緊急召見(三)國民革命軍第18軍第一百零八章 獨守南昌(十四)第一百八十章 局部的反攻(八)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國(五)第二百五十三章 緬甸悲歌(十八)第二百一十九章 天爐(一)第一百零三章 獨守南昌(九)第三百六十四章 抉擇(四)第五十二章 臺兒莊大戰(一)第二百零三章 獨臂支撐(一)第三百零五章 冰山(七)第三百六十章 烽火(十二)第十四章 1936年第二百零四章 獨臂支撐(二)第八十一章 武漢會戰(十四)第三百三十一章 正義(十)第二百二十八章 天爐(十)第五十六章 臺兒莊大戰(五)第二百七十五章 遠征軍,反攻(五)第二百四十六章 緬甸悲歌(十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抉擇(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桂南血戰(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國(五)第三百三十六章 正義(十五)第七十四章 武漢會戰(七)第二十九章 血肉磨房(八)第三百零八章 冰山(十)第七十九章 武漢會戰(十二)第三百一十六章 日落(六)第三百零二章 冰山(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四川整訓(二)第二百零六章 獨臂支撐(四)第二百六十二章臥薪嚐膽(六)第三百零二章 冰山(四)第三百三十章 正義(九)第十三章 這個11月第三十四章 奉命轉進第一百七十章 緊急召見(三)第一百六十三章 前方戰事又起第二百零四章 獨臂支撐(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獨守南昌(十七)第二百二十章天爐(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獨臂支撐(九)第三百二十一章 正義(一)第二百六十二章臥薪嚐膽(六)第三百五十二章 烽火(四)第九十二章 城市要塞化(求收藏+推薦)第三百五十六章 烽火(八)第五章 來到南京第二百五十三章 緬甸悲歌(十八)第二百六十七章 臥薪嚐膽(十一)第二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動(三)第三百三十四章 正義(十三)第一百五十章 桂南血戰(十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局部的反攻(五)第三十章 血肉磨房(九)第一百四十四章 桂南血戰(六)第三十五章 出人意料第一百零三章 獨守南昌(九)第二百四十三章 緬甸悲歌(八)第二百零五章 獨臂支撐(三)第十七章 答應結婚國軍在抗日戰爭中陣亡將領部分名單第一百四十七章 桂南血戰(九)第三百二十一章 正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