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火拼

王巨聽後心中苦笑。

王安石真能得罪人哪。

其實王安石在設置條例司時,得罪的人並不多,改革改革,王安石又是中書宰執,如果不設置這個部司,如何插手三司,如何插手財權,那麼還如何改革?

然而在實施變法中,卻一步步地將許多棟樑之材統統得罪,比如小蘇,如何王安石開誠佈公,放下身架,與小蘇交流,小蘇會不會那麼憤怒?

然後就是張方平,不說張方平在經濟上的能力,就說諸葛兄弟吧,難道孫權因爲蜀國用了諸葛亮就不用諸葛瑾嗎?或者說難道劉備因爲孫權用了諸葛瑾就不用諸葛亮嗎?這反過來,豈不是可以問王安石,難道張方平僅是賞識了蘇東坡,就是奸邪嗎?還有名臣陳堯俞,丁憂回來,王安石數召見,陳堯俞也見了,這說明陳堯俞心中還有些想法的,僅是因爲陳堯俞說了一句,新法世不以爲便,我平生未嘗欺,敢以實告。確實青苗法從某些角度分析,是不大好,斂財之法,於是王安石不悅,不久就將陳堯俞外放。

如此種種。

到了後來,連薛向與王韶都被他冷處理了。

不要你老人家搞變法,需要很多人支持,就是韓琦不搞變法,也不敢這樣搞一言堂。

王安石對人的處理方法,也給王巨一些警告,比如眼前的曾布,那纔是一個真正的小人,然而王巨依然很客氣地招待了。

其實呢,所謂的青苗法。四等戶一貫五百貸。利息三分不過三百三十幾文。二分的話不過兩百二十幾文,若是五等戶只有二百幾十文、一百五十幾文,甚至大多數五等以下戶想借還借不到呢。真相揭開,它就是想辦法從三等以上戶頭上加稅斂財,然而問題來了,從這些人頭上斂財,能不鬧嗎?

王巨也不能插手,因爲這個青苗法。最少五成大臣捲了進來,甚至可能以後有一百名大臣能因爲爭執青苗法,留於史冊!他對青苗法不支持不反對,何苦捲進這個超級大大的漩渦?

而且現在這種情況對王巨很好。

去年因爲胥吏的事,王巨連連拜訪了十幾戶人家,直接找到這些人家的長輩,然後說,裁減是我發起的,若不快,請對着我來。恐嚇一個小胥吏算什麼本事?

還別說,這些人家有好幾戶還真不怕王巨。但關健是葉默案一直未破,趙頊惱怒萬分,如果王巨鐵了心將事態鬧大,連他們家都能牽連進去。

再說裁也裁了,拿胥吏撒氣,也落了下乘。

至於其他人家,不用趙頊出面,他們也不敢得罪王巨。

這一拜訪,王巨便將新的危機扼殺在萌芽裡。

隨後青苗法爭執開始,王巨也確實如他與呂公著所默契的那樣,你們不搞我,我也不搞你們,並且我對變法不排斥,但不會站在王安石角度去支持青苗法。

雖然王巨歲數小,資歷淺,在皇帝面前還有些話語權的,因此呂公著們也何苦得罪王巨?於是朝堂在刮一場大風暴,王巨呆在這個風暴眼裡,反而越來越平靜。

所以王巨現在插手更是不理智。

不過眼下王安石看上去確實很困難。

起初,王安石變法,中書實際爲王安石所控,然而西府兩大宰執文彥博與呂公弼都是保守派,王安石無奈,只好借韓絳之手,架空文彥博。老文心中不平,你們這幾小子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這個心情也能理解,畢竟老文資格太老了,他做首相時,王安石與韓絳在那個旮旯?

不過老文不敢動,而且只要他一動,可能就徹底下去了。這時看到機會,文彥博來了,說俺老了,在西府也呆久了,讓俺外放吧。表面上是受韓絳排擠氣不平要外放的,然而爲什麼選擇這個時機?

要求外放是假的,這是以退爲進,想進中書!

再者,原先王安石對趙頊說,司馬光外託激勵糾正皇上爲名,實際內懷附下收買人心之實,所言全部是害政之事,所舉的都是害政之人,欲使皇上置之左右,使預國政,是爲異論者立赤幟也。

直到這時,王安石纔開始重視起司馬光。

不是十年首相韓琦,不是朝中資格最老的文彥博,也不是天下第一豪門呂氏兄弟,而是這個司馬光!

因爲趙頊受到許多大臣進勸,或者說是蠱惑,擔心王安石變法斂財太過急切,會使天下有變,於是再次想到了異論相攪,也就是掣肘平衡吧,或者說帝王心術,因此又提撥司馬光爲樞密副使。

其實這也說明了此時趙頊的不成熟。

宋朝京城差官,先是兩府三司,後是兩制臺諫,次之開封府尹,各部司官員與開封府餘下官員。

這中間兩府最貴,但東府與西府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東府掌政,西府掌軍,不過西府只有調兵權,掌兵權在京城由三衙掌控,地方上又由各知州知府掌握,就是餘下的軍事權利,在重大決議上包括調兵還必須由皇帝同意纔可通過。

而且軍事在宋朝地位很低,並且越來越低,可以說同樣是樞密副使,現在的樞密副使權利只有寇準時的一半。要命的是,就是這點可憐的權利,韓琦還將它搶了不少由東府管轄。

但這個西府副宰是不是一無是處?

宋朝官制有幾個特點,差官制,一個知州,由八品大理寺評事來擔任,與一品侍中來擔任,實際手中的權利是一樣的。要麼就是名義的威信稍高一點,薪酬會多上十倍。

極度分權掣肘架空,所以在趙頊未進行官制改革之前,宋朝從宋太宗後。很少出現真正的權臣。那怕丁謂、寇準、呂夷簡與韓琦都不行。不過正因爲這個特點,所以官員數量冗得不能再坑,政事冗得不能再坑。

禁謁制度,起初是宰執不得在家中接待官員,要說政事,請到各個部司去覲見陳敘去,然後發展到重臣不得接見拜見其他官員,甚至官員都不得在各個酒肆酒樓吃飯。以免成幫成派。有沒有管用……這才讓人感到真正悲催的。

虛僞的辭讓禮儀,朝廷每次升授,官員本身必須推讓幾次,這纔是“道德君子、國家良臣”,司馬光第一次拒絕樞密副使,固然是因爲與王安石相比較心中不平,也是因爲這個辭讓禮儀,誰知道他辭拒後,趙頊沒了下文……

最後就是磨勘起用制度,比如三司裡的三司判官與三司使必須有過各路轉運使之任。並且做得不錯的,纔可擔任。比如東府首相必須擔任過參知政事或者樞密使的纔可擔任。比如兩府宰執必須有過擔任一個大州知州知府履歷的纔可擔任,比如參知政事必須擔任過兩制官或樞密副使、三司使、開封府尹的官員,才能擔任。

擔任了參知政事,也未必會成爲首相,然而未擔任過參知政事或樞密使的,就很難成爲首相。就象修真,築基的未必能化嬰,然而想要化嬰必須得築基。

如今樞密使是呂公弼與文彥博,憑資歷此時司馬光是休想扳倒他們了,再說他也不想扳倒這兩個戰友。

那麼想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必須做首相,想做首相,必須先擔任參知政事,想擔任參知政事,必須有樞密副使或三司使、開封府尹與兩制官員資格,司馬光現在就是兩制官,不過這四者還是有區別的,相對而言,由三司使或樞密副使進入參知政事則比較容易,開封府尹與兩制官員進入東府則是很難。就象一個人築基,一個手中只有一粒築基丹,一個人手中則拿着一大瓶築基丹一樣。

當然,如果你說俺沒有政治野心,那一樣,關健司馬光能沒有政治野心?

趙頊除命下,司馬光可以再次謙虛,不過據第一次經驗來看,這次拒授不知道等到那一年纔有這個機會了。

但是司馬光再次力辭,並且上書說,陛下若能罷制置條例司、追還提舉官,不行青苗、助役,雖不用臣,臣受賜多矣。

俺沒有說必須讓王安石罷相,只說條例司與青苗法,然而這兩樣事物取締了,王安石折騰了這麼長時間是幹啥的?

實行這兩個保守派大佬是看好了時機,一退一辭,欲將王安石變法趁熱打鐵,置之死地!

要命的是趙頊還沒有看出來,所以王安石此時極度危險。

王巨正在沉思,忽然聽到章惇說:“恭賀瓊娘子。”

瓊娘抿嘴一笑。

妃兒懷孕,她以爲房事不便,瓊娘在王家了呆了那麼久,於是在妃兒半勸半拉之下,王巨便與瓊娘同了房。其實放在宋朝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也說明王巨的脫變以及“同化”。

這是王家的家事。

不過以前章惇來王家做客時,瓊娘雖客氣地替大家沏茶,然而眼眉間多少有些怨苦之色,現在終於了了心事,成了那一根不掉的“鳳凰尾巴”,所以同樣是沏茶,但眼眉間秋波流動,春意昂然,彷彿比外面含苞欲放的桃花更加喜人,於是讓章惇觀察到了。

似乎是無心一言。

在宋朝也更正常,大臣都敢在待漏院談風流豔聞,甚至公開討要別人的小妾,章惇五個字更不能算是過份的話,只能說表示了他與王巨的關係親近。

王巨笑了笑。

章惇又說:“子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是小人們卻打着君子的口號,真讓人生氣啊。”

君子這個詞,在宋朝漸漸氾濫成災了,特別到了司馬光嘴中。那不是君子,是“精英”,是“公知”,是“大v”。

王巨又是一笑,道:“凡事有度,適可而止,過份宣揚道德,然而有幾人能做到聖人的道德,那麼最後可能演變成世間皆僞君子,皆道貌岸然之流。不過過份宣揚規則,又會演變成世風日下,人人急功近利,不顧廉恥。”

這個規則包括了律法,世人認可的規矩,但王巨不用解釋了,實際它也算是中庸之道。

章惇也沒有多思考,道:“子安,這還不可怕,就怕與他們講規則,他們講道德,與他們講道德,他們又來講規則。某些人以君子自居,實際全部是你所說的僞君子,黨錮的小人。”

章惇意思俺們變法是爲了國家富強,沒有朋黨,保守派恰恰相反。

當然,若是各個大佬真正能做到和而不同,那麼朝堂就會平安無事了,關健能做到嗎?從宋朝開國的趙普起,到盧多遜,有幾個人沒有“結朋”,有幾個權臣沒有打壓過異己?

司馬光是同而不和,戾氣沖天,王安石獨斷獨行,還不是同而不和,你們倆更是同而不和!

第75章 對子第724章 孤臣?第42章 爲難第259章 屹立(中)第515章 死亡樂章(四)第860章 堯舜(上)第147章 東華唱名(上)第636章 仙境第259章 屹立(中)第29章 畫皮第785章 動手了(上)第39章 勞動吧第745章 古怪的制度第728章 黃河第489章 慘戰第498章 後方第396章 井田第438章 求親第79章 人選第625章 有過第588章 兩個蠢貨(上)第170章 大功績(下)第477章 鼓聲(續上)第242章 大順大順(下)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下)第794章 讓(上)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507章 逆轉(上)第624章 縮影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572章 提醒第184章 子午山剿匪記(上)第168章 坦白第488章 泄露第538章 會戰(三)第416章 潑(下)第424章 軍監司第296章 胡鬧(上)第701章 場務第195章 **(上)第821章 一家人第150章 葬花第246章 五萬十萬第9章 震盪第680章 黃雀(下)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634章 足跡第349章 大家比着坑(上)第264章 朱序(上)第225章 礦奴第262章 斬龍(上)第39章 勞動吧第702章 大事(上)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603章 幾振(上)第779章 土豆宴第388章 交好他第200章 動手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256章 上火把第768章 反轉(上)第408章 各自找朋友(上)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257章 吾願往第222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上)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607章 冒泡(下)第618章 大錢第277章 新的誓言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431章 撫養第634章 足跡第208章 權威第5章 斬首第267章 龍手(中)第318章 資格第140章 明妃曲第821章 一家人第753章 找骨頭(下)第1章 背騾子第837章 三明第109章 三丁刺一第416章 潑(下)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20章 講道理第133章 春回第200章 動手第649章 海盜(中)第270章 縣學第609章 兇狠第519章 天上(上)第433章 默契第446章 二王(下)第182章 子午山第143章 柺子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719章 雙鵰第343章 贖人第507章 逆轉(上)
第75章 對子第724章 孤臣?第42章 爲難第259章 屹立(中)第515章 死亡樂章(四)第860章 堯舜(上)第147章 東華唱名(上)第636章 仙境第259章 屹立(中)第29章 畫皮第785章 動手了(上)第39章 勞動吧第745章 古怪的制度第728章 黃河第489章 慘戰第498章 後方第396章 井田第438章 求親第79章 人選第625章 有過第588章 兩個蠢貨(上)第170章 大功績(下)第477章 鼓聲(續上)第242章 大順大順(下)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下)第794章 讓(上)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507章 逆轉(上)第624章 縮影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572章 提醒第184章 子午山剿匪記(上)第168章 坦白第488章 泄露第538章 會戰(三)第416章 潑(下)第424章 軍監司第296章 胡鬧(上)第701章 場務第195章 **(上)第821章 一家人第150章 葬花第246章 五萬十萬第9章 震盪第680章 黃雀(下)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634章 足跡第349章 大家比着坑(上)第264章 朱序(上)第225章 礦奴第262章 斬龍(上)第39章 勞動吧第702章 大事(上)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603章 幾振(上)第779章 土豆宴第388章 交好他第200章 動手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256章 上火把第768章 反轉(上)第408章 各自找朋友(上)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257章 吾願往第222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上)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607章 冒泡(下)第618章 大錢第277章 新的誓言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431章 撫養第634章 足跡第208章 權威第5章 斬首第267章 龍手(中)第318章 資格第140章 明妃曲第821章 一家人第753章 找骨頭(下)第1章 背騾子第837章 三明第109章 三丁刺一第416章 潑(下)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20章 講道理第133章 春回第200章 動手第649章 海盜(中)第270章 縣學第609章 兇狠第519章 天上(上)第433章 默契第446章 二王(下)第182章 子午山第143章 柺子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719章 雙鵰第343章 贖人第507章 逆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