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孤臣?

不過這一回大蘇想來沒有那個命運之痛。

王巨不但替他將欠賬還清了,還給了許多錢帛交給了小蘇。現在不會讓小蘇轉給大蘇,而是等他熬得差不多了,知道生活之艱難,才由小蘇將錢帛交給大蘇。

如果這樣大蘇仍不醒悟,手中有了錢,又象以前那樣大吃大喝,狎妓作樂,王巨也沒有辦法了。

實際小蘇接到王巨書信後也無語啊,攤到這樣天真浪漫的大哥,可偏偏又是大哥,長兄如父,讓他怎麼辦呢?

所以這份統計真的很重要。

然而王巨說的不是這個。

所謂的銀行,不會有後世銀行的種種功能。但如果它出現了,會起來無可擬代的奇效。

首先會滿足貨幣的需要。

若是銀行司有一千萬兩銀子,一百萬兩黃金做爲本金,它們的價值實際是五千多萬貫。然後是交子,非是朝廷的那種交子,而是彼岸的那種新交,用各種精美的絲帛做交子,再配合各種金銀絲與印刷圖案做防僞標識,面額也很小,實際這種交子的成本就能達到交子面額的一半。而且已經在發行了,相信不久後也會流傳到中原來。

那麼有了這些本金,以及有一定造價的交子,朝廷就可以發放近億貫新交子。

宋朝錢荒問題就立即緩解。

但關健得要這個本金,這個問題也比較容易解決。

王巨派了許多人手去倭國找銀礦,現在只找到了三個小銀礦,這肯定是不行的。因此王巨讓劉紹先去倭國與那些權貴商議。如果找到了銀礦。他負責支持開礦的資金、技術與物資。包括火藥,對方則負責工匠礦奴,所開出的銀子必須交給宋朝,但不是交,而是換成等價的宋朝商品,也就是不會讓對方的各個權貴產生任何損失。不過在用宋朝商貨交換時,王巨就等於賺到了中間巨大的差價以及他最想要的銀子。

並且以後倭國各個權貴爲這些銀礦打得頭破血流,或者天翻地覆。皆與王巨手下的主事工匠們無關了。

這條提議也讓各個權貴心動。

因此現在倭國許多權貴也出動了大量人手協助,尋找銀礦的人手幾乎最高時達到了近千人。就那麼蛋大的地方,又是火山帶,這麼多人在找礦,相信用不了多久,便會有好消息傳來。

同時王巨也派出少量船隻前去大食交易,不僅爲了賺錢,更主要的就是賺取那邊的金銀。

因此即便沒有這個脈金礦,只要朝廷稍稍配合,相信五年時間左右。王巨便能替宋朝聚出一千萬兩銀子與一百萬兩黃金。

其次是盈利。

宋朝錢荒很嚴重了,百姓拿出布帛交易。無人交易。然而官府拿出幾十萬貫銅幣發放,立即就象潑出的水一樣沒了影。因此後來大蘇在杭州說:浙中自來號稱錢荒,今者尤甚,百姓持銀絹絲綿入市,莫有顧者。質庫人戶往往晝閉。按蘇軾的說法,當時浙江地區的市面上因缺少現錢而無法交易,當鋪竟因沒有現金,而導致大白天停止營業。

但宋朝真的缺少銅幣?

要知道宋朝在史上最高時一次就鑄幣五百多萬貫,雖然不是每年都在鑄,但也是經常鑄幣,平均下來,兩三年就要大規模鑄造一次。況且還有五代十國甚至唐朝流傳下來的舊幣在流通。

經過王巨推動,在前年曾出現一次鑄幣八百餘萬貫的記錄。

是有許多銅幣流傳到了外國,包括遼國西夏交趾倭國高麗南海諸國,也有少量銅幣被不法商人冶煉成銅鏡銅像銅盆等器皿,然而大多數銅幣還留了下來。

爲何出現錢荒?

主要是宋朝經濟繁榮,銅幣嚴重不足,越不足銅幣越緊張,因此許多百姓將重寶(大錢)外的銅幣收藏在家中,甚至用幾十間大房子放錢,至於小戶人家,則將錢埋藏在地下。

也就是這些銅幣雖鑄造了,可成了死錢,罕有流通作用。

如果銀行出來,又沒有胡來,保持着良好的信譽,讓百姓產生放在銀行裡比放在家裡保險的想法,同時又會向百姓支付一些利息,那麼這些錢就進入銀行司,再利用放貸手段,所有銅幣也就重新流通起來。

那麼這些存款與陸續增設的新交,一年就可能替朝廷帶來一千多萬貫以上的直接收益。

還不止。

現在宋朝的貨幣交易量最大的不是銅幣,而是布帛!

然而許多交易本身就是布帛,用銅幣交易的很少很少,至於金銀本身就不足了,誰用來交易?所以往往只好以貨易貨。想一想大規模交易,以貨易貨,多麻煩哪?

於是纔出現了交子鹽鈔茶引。

然而沒有多少大臣真正懂經濟,這三樣雖然方便,可信譽一直不足,不僅兌換麻煩,往往朝廷無法支付時,粗暴地用新鈔新引衝替舊鈔舊引,還繼續用紙換紙!

不過目前還不錯,朝廷雖然發放了許多交子,數量卻一直在控制着。然而往後去,整個紙幣就開始氾濫成災了。然後整個信譽崩潰……

因此王巨一直在強調金銀爲本金,交子的數量不能超過本金的兩倍,那怕用了那種新交。

那麼如果能成功,大規模交易就會變得極其方便,比如從杭州帶一批竹紙去陝西,原來很麻煩,還要帶大量貨物回去,現在好了,帶一張存摺,錢就賺到手了,朝廷也得到了兩地兌換的手續費。

並且貿易也會繁榮起來,那麼朝廷又可以增加了商稅收益。

最後便是對經濟的直接刺激作用。

簡單的兩個例子,因爲缺乏資金,高利貸又太黑心。許多商賈拼船去海外交易。就是這樣。許多船隻貨物也不敢載滿,然而低息的銀行貸款出現,就不會產生這個情況。

再如,現在的宋朝房屋多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也就是茅屋,只有少數人家是青磚褐瓦房或者木樓房。

但磚瓦技術已經成熟,況且煤炭產量也在激增。

如果有銀行。各地官府就可以向商人發放貸款,刺激各個磚窯產生。至少情況稍好一點的四等戶能蓋起磚瓦房的。不過這有點麻煩,因爲朝廷是計等徵稅的,如何計等,耕地屋舍等財產,因此百姓不敢養牛,牛就是財富。那麼房屋更是財富。不過想要刺激也不困難,只要發放一道詔令,普通磚瓦房不計入等戶財產收入就可以了。只要給朝廷帶來更多收入,相信這道詔令會容易通過的。

那麼會拉動多少經濟。朝廷又可以得到多少商稅?

這兩樣若是能結合起來,何止是兩千萬貫收入!

直到這時。王巨纔將他的想法一一說出來。

這纔是不斂民而國用自寬的好措施。

“金銀是關健哪。”

“陛下,金銀是關健,然而完善的制度與人才也是關健。若不然,即便推出銀行司,朝廷也未必有多少收益。”

即便是後世的銀行,還產生大量貪腐挪用呢。

“還有,其實銀行司的直接收入未必有太高,一般各個行業收益想超過兩分以上,真的很少很少。當然,如果活不下去了,救急時,借少量貸也是一條出路。因此臣對青苗貸的看法是中立的,不好的一面是利息太高,半年二分,甚至一年四分,以斂財爲主,強行攤派,好的一面,確實有時候一些百姓正是因爲它,而救了急。最少比那些豪強們六分以上外加利滾利要好得多。”

“不過這種利息想發放給各個商賈作坊主,那是不可能了。這也是我在慶州成功,朝廷失敗的原因,一個是一分利,一個是兩分三分利,前者有人貸之,後者有誰貸之?不過以前的一些措施,多少打下了基礎,郵驛司與飛錢司出現,讓許多官吏熟悉錢帛的流通調轉,臣在慶州的做法,也爲以後官吏如何存貸做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然而一個是低息貸,一邊又要給存款的百姓發放利息,即便象臣或青苗貸那樣,用各個百姓家產做抵押,恐怕還會產生許多死賬,因此最後的收益,不會有太多。可臣爲何對它十分看重,直接的收益未必能佔據一半以上,然而還有一個收入,那就是商稅。”

“臣以前說過,國家與百姓財產不是象司馬光所說的那樣,是不動的。就象唐朝,將百姓封閉起來,所以經濟十分的閉塞。然而我朝不同,周世宗少年時就是利用商賈身份,替周太祖賺取了大量財富。我朝兩位祖宗繼承了周世宗一些政策,由是比唐朝重視商業,也不禁止百姓流動,這些措施讓我朝財政達到了唐朝的數倍以上。那麼能不能進一步呢?”

也就是齊商稅了。

銀行司出現,無疑會進一步刺激工商業發展,可是朝廷徵不到稅賦,那也不會產生直接收入了。雖然工商業繁榮,會養活很多人,可沒有了直接收入,又能換取多少人支持?說嚴重一點,當真明朝經濟不繁榮,是繁榮,然而兩頭小中間大情況更嚴重。豪紳們有錢了,貧困百姓更窮困,朝廷同樣嚴重缺少收入。

一個小冰河到來了,於是明朝結束……

其實王巨說的齊商稅,也未必是戧害權貴利益。一是能保證這個國家長久,二是寬鬆平民百姓壓力,三是能產生更良好的經濟環境,有了這個經濟環境,各個權貴的收入也會必然增漲。

就象後來的中國,五花八門的稅務比現在宋朝豈不是更多,但因爲經濟發展,造就了多少有錢人?特別是那些有背景的商人,得到了多少受益?

可王巨就是說了,現在能有幾個人相信?

“難哪。”

“是很難哪。當初陛下下詔將臣調入條例司,爲何臣不樂意?無他故,介甫公變法,許多地區確實會嚴重擾民。而臣所想的卻是真正不加賦而國自用之策,道不同不相爲謀,臣如何願意呆在條例司?”

“但你未向朕說啊。”

“陛下,那就你錯怪臣了,臣當真未說?那麼何來的裁減軍隊,精兵強軍?又何來的坊場河渡?又何來的減少科舉恩蔭名額之進諫?並且當時朝廷虧空那麼些嚴重,雖然介甫公一些做法不好,然也是救急之策。若無介甫公之變法,又何來的今天朝廷財政寬裕?兩難之下,讓臣說什麼?”

“可這個商稅?”

“是很麻煩,特別若是出自臣的嘴中。”

“爲何?”

“就比如這次臣所提議的取消市易司,重置南方十二路發運司之舉。現在朝堂十分安靜,全部在等候着三司盤查賬目的結果。一旦出來了,馬上朝堂就會產生巨大的爭議。”

“會是什麼爭議?”

“支持變法的士大夫會以爲我將要一一取消變法,那麼會找很多理由,不支持我的提議。反對變法的士大夫會以爲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那麼就着朝廷議論取消市易司之機會,又將變法所帶來的種種弊病說出來。說不定又象熙寧初那樣,轟動朝野了。至於臣的想法,有沒有夾在兩者中間受氣,誰會管呢?”

這一說趙頊就明白了。

所以王巨讓趙念奴請趙頊過來,也是這個原因。

放在這裡,有的話就好說了。但在皇宮,說不定還有幾個太監宮女在邊上伺候着,讓王巨怎麼說啊!

趙頊又在腦海裡想着一件事,王巨是孤臣哪……

實際王巨真不能算是孤臣,而且這條措施如果執行,雖然可能遭到兩派大臣的不滿與藉機利用,但會在溫和派中樹立起巨大的威信!

不提王震了,恐怕就連呂公著、範純仁以及王巨“師兄”呂大防這些名臣,都會立即扭轉對王巨的看法。(。)

第448章 十將-春行第850章 磨古斯第202章 不明白第140章 明妃曲第二○七章 立學稱子第741章 裂車(下)第483章 誤打誤撞第556章 生疑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574章 維穩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330章 餿主意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729章 考驗第589章 兩個蠢貨(下)第17章 有點少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727章 鬧劇第234章 喜上加喜第533章 天都天都!第138章 鄉黨第120章 上眼藥第126章 捉婿第53章 賀禮第316章 直臣第649章 海盜(中)第290章 驚豔第271章 可憐的李諒祚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下)第38章 垂涎第209章 真相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446章 二王(下)第644章 長城(上)第471章 迷宮(上)第303章 改良第95章 第一躍(五)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431章 撫養第293章 一個訪客第555章 和平派第260章 屹立(下)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766章 天機第599章 白衣(下)第344章 天下第一女(上)第368章 文韓富,呂韓範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284章 應戰(下)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182章 子午山第114章 請教第434章 羞侮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14章 小翅膀第185章 子午山剿匪記(中)第173章 攏心第63章 親戚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573章 以進爲退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89章 高家第768章 反轉(上)第565章 資本的開始(上)第243章 虎踞炮第148章 東華唱名(中)第328章 一個門客,一個太監第771章 軟第256章 上火把第792章 大捷(上)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528章 開胃菜(中)第146章 相約第211章 成事在天第633章 南國山河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297章 胡鬧(下)第426章 楚懷王第650章 海盜(下)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726章 微調第795章 讓(下)第673章 惡婚(上)第331章 寬厚第394章 開始了第145章 衙內第168章 坦白第612章 北部灣海盜第655章 一線之間第330章 餿主意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707章 會不會殺人
第448章 十將-春行第850章 磨古斯第202章 不明白第140章 明妃曲第二○七章 立學稱子第741章 裂車(下)第483章 誤打誤撞第556章 生疑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574章 維穩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330章 餿主意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729章 考驗第589章 兩個蠢貨(下)第17章 有點少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727章 鬧劇第234章 喜上加喜第533章 天都天都!第138章 鄉黨第120章 上眼藥第126章 捉婿第53章 賀禮第316章 直臣第649章 海盜(中)第290章 驚豔第271章 可憐的李諒祚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下)第38章 垂涎第209章 真相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446章 二王(下)第644章 長城(上)第471章 迷宮(上)第303章 改良第95章 第一躍(五)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431章 撫養第293章 一個訪客第555章 和平派第260章 屹立(下)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766章 天機第599章 白衣(下)第344章 天下第一女(上)第368章 文韓富,呂韓範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284章 應戰(下)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182章 子午山第114章 請教第434章 羞侮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14章 小翅膀第185章 子午山剿匪記(中)第173章 攏心第63章 親戚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573章 以進爲退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89章 高家第768章 反轉(上)第565章 資本的開始(上)第243章 虎踞炮第148章 東華唱名(中)第328章 一個門客,一個太監第771章 軟第256章 上火把第792章 大捷(上)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528章 開胃菜(中)第146章 相約第211章 成事在天第633章 南國山河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297章 胡鬧(下)第426章 楚懷王第650章 海盜(下)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726章 微調第795章 讓(下)第673章 惡婚(上)第331章 寬厚第394章 開始了第145章 衙內第168章 坦白第612章 北部灣海盜第655章 一線之間第330章 餿主意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707章 會不會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