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如履薄冰

原先李定勸洛陽這些耆老們回去,可這些耆老們一個個“生病”了。這些老傢伙歲數最小的都有六十多歲,李定也不敢用強,便向王巨彙報。當然,最尷尬的是王巨,這些老傢伙就不走,朝廷詔令算什麼了?

隨後富弼之死,與富弼的信發作,李定更不敢吭聲了,甚至草草地將那些鄉紳查了查,迅速返回京城。直到王巨發瘋,洛陽這些老傢伙才產生了害怕。

然而他們真的不想離開洛陽啊,不提什麼聚會的啥,洛陽乃是宋朝的西都,多繁華啦,然而回到老家能幹嘛。況且王拱辰建設的那個超級豪宅,這一走,這棟豪宅怎麼辦?

司馬光就上書,陛下,是你命老臣在洛陽修書的,但這本長達數百萬言的史冊,僅是臣與羣僚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了。並且它也是先帝的囑咐,故老臣多請王拱辰等人協助。

我們走了,這個史書怎麼辦?

古代對史冊十分看重的,而且它算得上重要的文功,趙頊聽了頭痛,便找王巨協商。

王巨當然知道司馬光這本史冊的重要了,不過修這本史冊,需要馮伸己等人嗎?但這時王巨也聽到一些風聲,那就是宮中的高滔滔親自出面,替司馬光等人說情。

不能真做強項令哉。

王巨只好說,如果是參與修這本史冊的,則留在洛陽,最少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吧,否則大家以此爲榜樣,自己下的命令。下面人還聽不聽了。又說。修史冊可以。不可再議論朝政。

王巨權衡輕重,退了一步,無法進,否則會徹底激怒高滔滔,但這一退,無疑這根刺始終卡在王巨咽喉裡。

“司馬君實爲什麼非要爲難子安?”

“原因很多啊,”王巨略略說了說,不過化爲簡單的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爲謀。

章楶深思。

“質夫兄,如果你想明白呢,請看一看我恩師的幾篇文章吧,確實,這個國家需要存在一些尊卑,沒有尊卑,就沒有權威,沒有秩序,但我心中的尊卑與司馬光的尊卑是兩樣的。或者這樣說吧,在司馬光眼中的世界。要麼就是黑,要麼就是白。但質夫兄,你睜開眼睛,看看這世界,有多少真正的黑與白?”

在他前世,有一本優秀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最後女主角死了。當時他看到哪裡時,想罵娘。

然而認真地想一想,這纔是真實的結局。如果女主角還活着,當真與孫少平能結合嗎?

不說別的,就是自己將妹妹嫁給高家,高家人也許會高興,但更多的是害怕擔心,至少讓高家爲聘禮都快愁白了頭髮,高家還算是一個小官宦家族呢……

階級雖然無處不在,但上層階級就能欲所欲爲了嗎?這纔是王巨與司馬光想法的真正區別。

“質夫兄,這些齷齪的事,你就不要沾了,由我來解決。”

章楶苦笑了一下,齷齪一詞用得有些過了,不過政治肯定沒有那麼光明。

吃了,喝了,章楶回驛館。

第二天王巨則帶着他看了火炮。

一共兩種,一種是大型火炮,一種與小型火炮。

其威力與殺傷力,大約相當於明末時的紅夷大炮,不及清朝的紅衣大炮。然而與明朝的紅夷大炮,或者清朝的加強版紅衣大炮不同,在它身上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應當這種變化是可喜的,雖然清朝紅衣大炮威力更大,爆炸力強,不過侷限性很多,如長於攻城,拙於野戰,裝填發射慢,因爲刻意求大求強,炮體笨重。雖大雖強了,但仍以泥範鑄炮,導致炮身產生大量沙眼,頻頻炸膛,連明朝出現的一些準心照門也消失不見了。所以別看清朝紅衣大炮很大,最大者能發射十公斤以上的超級炮彈,實際操炮技術還不及明朝!

這些王巨都不知道,就包括詳細的鑄炮技術,他也不知道,可他的見識卻是有的。

在他指導下,這種火炮類似於明末紅夷大炮與同時代歐洲野戰炮的結合體,管壁更厚,炮身由前至後漸粗,倍徑大,這樣射程更遠,同時不易炸膛,此外還安置了粗陋的準星與照門設備,兩邊又置有炮耳,便於架於炮車上,調整角度。

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開花彈,實際明朝時的開花彈還是一種實心彈,內部並沒有裝火藥,只是以鑄鐵爲主,因此落地後會產生碎裂,又因反彈力導致碎片迸裂,故殺傷力比實心彈的彈跳傷人更強一些。

但這種火炮所用的乃是真正的開花彈。

正因爲如此,彼岸爲之研發了近十年,燒了無數錢帛,雖它射程可能是不及紅衣大炮,不過殺傷力不比紅衣大炮差,而且操作更靈活,準確度更高,同時又不象紅衣大炮那麼笨重。

此外就是那種與佛郎機炮相似的小炮,也就是真正用來做野戰的野戰炮。

試驗了它們的威力後,王巨說:“大約到明年底,我會向你提供一百門大炮,兩百門小炮。”

“能否多一點?”

“質夫兄,你知道一門火炮造價多少嗎?一枚炮彈造價多少嗎?”王巨樂道。

不過就是這數量也不少了,想一想三百門火炮開動起來,那個畫面會有多美吧。

…………

“陛下,臣想給恩師送行。”王巨說道。

趙頊猶豫了一會,無法拒絕,張載不是王巨親父,但是王巨的恩師,尊師重道,同樣是一項極重要的操守,況且張載與王巨半身就是半父半子的關係。

他點了點頭:“卿速去速回。”

主要這段時間事兒太多了。

王巨也知道,不過也幸好,在這時候沒有替老師丁憂的說法。否則就慘了。

王巨去了關中。

張載還沒有下葬。正等着王巨與張貴回來呢。

兩人來了。那就入土爲安吧。

得王巨之助,這些年張載這個書院規模變得有些龐大,教授出來的弟子更是數不勝數,並且陸續地有七名學生中了進士。

所以這一天送葬的人很多。

當然,沒有一個人有王巨矚目,無論是對他評價好的,還是對他評價惡的。

郭氏痛哭了一番。

王巨看着新墳,心中卻是感慨萬千。是人都是要死的,而且在這時代,高壽的人少之又少,其實他不知道,正是因爲他,否則張載早死五六年了。王巨沒有想這件事,他只是在反思,自己做了這麼多,可是人死如燈滅,死後還不是一樣?

這一樣呢。避免不了有些消沉了。

秋風拂來,矢車菊在風中搖曳着悽迷的身影。王巨來到郭氏面前問:“師孃,恩師已經走了,你打算怎麼辦?”

“巨兒,我也不知道啊,”郭氏擦了一把眼淚說。

“不如你帶着因弟也來京城吧,”反正後年自己就要來陝西了,京城的那個宅子也空着,等於以後再也不會住那個宅子,不如將它交給師母與師弟吧,不過王巨沒有說。

“我想回南陽的孃家。”

“那也行,”王巨也沒有再勸。回南陽也好,北宋平安,京城會越來越繁華,可北宋出事了,京城首先就是一個大火坑。

“巨兒,你恩師臨終前,曾讓我帶一句話給你,少殺人,殺人不是王道。”

“師孃,只殺了六個人,餘下的僅是流配,如果爲了殺人,又何來一萬貫之說?”

一萬貫的商稅,最少得價值二十萬貫的商貨,這樣的交易整個宋朝能出現多少?這就是有意爲了少殺人埋下的梗。

但爲什麼還殺了人,乃是一個地方,京城的金帛行!

彼岸今年與宋朝的貿易又增加到一千一百餘萬貫,還不包括各種捐助,然而這個數量與金帛行的交易額相比起來,仍弱爆了。

想一想宋朝每年得用多少金銀布帛吧,僅是布帛就會達到數億匹。因此金帛行每筆交易往往能達到幾十萬貫,上百萬貫。但它背後的勢力錯綜複雜,錢與貨交易又不在一塊,在金帛行裡搭成交易,商貨交易地點去在全國各地,又難以查賬,可能它刺激了宋朝商貿發展,但是宋朝沒有得到一文錢的商稅。

齊商稅後,王巨第一個對象就是金帛行,而且爲了防止官商勾結,王巨自己帶着彼岸的經濟人們去親自查賬。

在這次清賬過程中,王巨判了六人死刑,十五人流配,還有一些人被笞杖,反正都知道王巨發瘋了,無一人敢彈劾。但因爲連金帛行都動刀了,也逼得其他商賈開始老實了。

但有一些權貴很不要臉,鑽了詔令的漏洞,爲了減少稅務,甚至公開拉攏中小商販,你們交一點“保護費”,劃於我名下,就能免一半商稅了。實際不止一半,計算商貨價值時還會減少一部分,只能說朝廷能勉強地徵上四成商稅。

所以導致商稅的朱鈔生生下降兩成,這也是王巨預料的,甚至是他有意用此來換取豪強士大夫的妥協,雖然朱鈔減少了,但總額卻激增了。因此今年的商稅總額可能達到一千八百萬貫,這是第一年,到了來年商稅額還會更多。

不過張載也是善意,殺人終不是解決辦法,無外乎就是震懾,震懾方式有很多的,用殺人來解決,卻是最激進的方式,所以臨終前囑咐了郭氏,讓郭氏將這句話轉交給王巨。

但王巨也無語,雖然自己給了這些人一個妥協的空間,可這幾個月來,爲了這個齊商稅,不知發生了多少爭議。那怕有妥協,也不甘心哪。

自己嚴格來說,後年就要來陝西了,如果不殺,僅是流放,甚至處罰的只是替罪羊——各家管事與經濟人,震懾力不足,自己一走,說不定幾年過後,就原還原了。

王巨執半子之禮,親自替張載主持完葬禮後。立即騎馬返回京城。

還有很多事呢。

首先是加息。每年各種存額皆浮動一釐。也就是存一百貫錢,現在年利息能達到四貫!

這也是貨幣不足造成的。

一億五千萬貫絹交發行下去了,但還是撬動不了宋朝的經濟,也沒有滿足宋朝貨幣的需求。因此這些絹交幾乎大半流通在百姓商人手中,甚至舊交也繼續在流通着。

然而朝廷還不能胡亂發行交子,去年京東路商賈大量兌現金銀,今年春天成都府路又再度發生大量兌現金銀的情況,不能說商賈犯了法。因爲朝廷准許百姓可以這樣做,否則如何確立絹交的威信?

但這樣一來,金銀就會出現危機,金銀出現危機,絹交也會產生危機,雖然這兩次兌現,皆被銀行司打壓下去,可也是一次警鐘。

其實宋朝士大夫不知道的是,爲了這個金銀,彼岸又便賣了大量的作坊與坑礦。然而這終不是解決辦法,彼岸經濟量如何與宋朝經濟量相比?

可是貨幣缺乏。各行務就缺少錢帛放貸。

到了八月底,各行務存款錢帛僅有四千餘萬貫,放貸款項只有相當於八千萬貫的絹交、銅幣與帛糧。不要問放貸難度,全部放下去了,無他,利息太低也。想一想宋朝民間高利貸最低是六分,而各行務利息只有一分,這相差了多少?最少銀行司各各行務不會利滾利吧。

於是有了這道詔令。

實際民間不止這些錢帛的,不僅是這些新絹交,還有歷年來發行的銅幣,這個數量也達到了一億五千萬貫以上,另外還有大量金銀,金銀也可以存之,不過利息支付的不是金銀,而是絹交。

如果將這些散錢大半攏於銀行司,那麼銀行司每年就可以放貸一億五千萬貫以上,甚至未來可以達到兩億貫以上。不提其他的收入,僅是利息的收入就會嚇人了。

張商英卻表示了反對:“太保,若此,一旦以後存錢的百姓多了,多達三億貫,那麼一釐的利息,就要支付三百萬貫。而放貸的貸錢,未必能全部收回來的……”

“天覺,主要是現在百姓對銀行司還不完全相信,另外也不習慣將錢存於銀行司內,同時各行務也沒有普及開來,等他們習慣了,銀行司這個利息可以做調動的。”

“那不有礙於其信譽?”

“天覺,難道你沒有看到它們的好處?它能繼續平安執行三四年後,朝廷會不會對它倚仗?不但朝廷會倚仗它,許多商賈也會倚仗它。到了那時,做一些細微的調整,又有何妨?”

其他幾十名大佬皆沒有作聲。

有多少好處,一年過去了,如今也能看到了,這八千萬貫貸款除了一兩千萬貫是被用在莫明其妙的地方,甚至可能被一些商賈貸來轉放高利貸。這個王巨也不問,雖然這樣的做法可恨,但實際因爲銀行司的普及,如今各種民間高利貸的貸息全部下降了,至少那種百分之三百的利息與一些黑心的日滾與月滾利息越來越少了。這還是絹交數量不足,各行務還沒有普及,否則對這些黑心高利貸打擊還會更重。

這是其一,其二餘下的錢帛,多是用來置辦各種產業了,比如經營坑礦作坊,或者用作其他投資,或者直接用於商賈,儘管商稅還不公平,但在王巨調整下,一州之內只徵一道稅務了,一路之內只徵兩道稅務了,全國之內只徵三道稅務了,頂多就是估價時略高一點罷了,但各場務的胥吏在新律法之下,不敢做得太過份的,所以各種商貿也漸漸變得更繁榮。

至於養活了多少百姓,朝廷不好說,但收入,肯定能大約估算出來了。至少明年就可以實現王巨所說的,直接收入與商稅增加的收入,能使朝廷獲利兩千多萬貫。

實際今年就可以實行了,那就是發行絹交的盈利,但這個盈利不大好說的,因爲朝廷付出了大量金銀做爲本金。敢情他們將彼岸帶來的金銀也當成了朝廷的金銀。

其實有一些機靈的大臣,已經看穿了王巨用意,王巨出臺的種種惠民政策,必須導致朝廷收入減少。那麼想維持這個平衡。就必須得注意銀行司的經營。否則讓王巨繼續折騰下去。國家財政又會出現虧損。

熙寧初那個赤字,被各方人士有意淡化下去,做爲趙頊也不想提,爲何呢,這提了有礙他父親名譽的。倒是王巨有時候提了提,但也不會刻意去提。不過做爲這些重臣,心中都有數的,皆被那次赤字弄怕了。

王巨又說道:“彼岸今年到明年春天可能會給朝廷帶來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兩左右的黃金。五百到六百萬兩銀子。”

“這麼多?”章惇訝然。

“去年冬天我就看出可能絹交數量仍會嚴重不足,故此我讓下人乘蒸汽快船,前去彼岸,通知他們緊急支援。子厚,要知道爲了這些金銀,彼岸犧牲慘重,不僅透支了彼岸金銀的民間使用,也透支了貿易,甚至動搖了彼岸的銀行。”

彼岸也有銀行,大家都知道的。不過這個沒有象王巨所說的那麼嚴重,不管怎麼說。在彼岸,銀行還有着絕對的威信,看到控制散漫,實際比宋朝控制力強多了,至少不會象宋朝這樣,有着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

王巨時間又緊迫,因此暫時將彼岸銀行司的金銀儲備金同樣調了一半過來支援。

以後還要補上的,時間長了,控制力再強,也會出現問題。

民間金銀的使用,也沒有那麼嚴重。

最嚴重的乃是貿易透支,爲了得到更多的金銀,只要是用金銀購買商貨的,一律優惠,這導致了一百萬貫左右的損失,而且也透支了未來的貿易利潤。

不過損失多少,王巨現在不清楚,就是金銀,大食那邊的,也要明年春天才能返回來,才能知道具體的數量。但也到明年了,再往後,彼岸只會支援少量金銀了,畢竟兩次金銀大挪移,對彼岸的發展多少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餘下的則要宋朝內部想辦法了。

這麼做的原因,則是爲了一條變動,那就是明年繼續印製一億貫絹交。

其實這樣做,還有些冒險的,畢竟金銀本金數量還有些不足,不過好在明年王巨還在中書,繼續能掌控着。

同時又勒令交趾與雲南兩路,設置幾個互市,用宋朝的商貨,想辦法將南邊幾個小國家的金銀換過來。這幾個國家雖然小,但分佈着許多金銀礦,特別是蒲甘國。

因此平安渡過明年,後年應當就沒有太大問題了。

然而這一條,王巨是絕對不會說出來的,否則弄不好就被有心人利用了。有的人才不會顧國家死活呢,爲了打壓對手,無所不用其極。

“再者,明年朝廷增置六百個行務,從現在起,就要謀劃了,同時相關的人員,就近調入各行務,進行實習。”

宋朝一共有三百多個州府監軍,雖然新得到南方大量的地盤,不過熙寧時,王安石又裁減了一些州軍,如今還是三百多個州府監軍,但有些地方仍很落後,或者地形特殊,比如南廣兩路新近拿下的幾個蠻州地帶,雖然王巨在春天撥下了幾百萬貫,用於民生或基建,但是不敢置行務的。

因此這份名單隻包含了三百零五個州府軍監,以及近四百個非州府縣城的但經濟又比較繁華的縣城,這是第二步擴張,以後,還會陸續設置一千幾百個行務,那時基本每一州縣都有行務了,甚至一些經濟重鎮也會置行務,到了那一步,銀行就能涉及到整個國家的民生了。

這也是早說好的,大家並沒有異議。

不過王巨接下來一句話讓大家開始譁然,王巨又說道:“陛下,諸公,臣去年曾說過,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國家經濟情況隨着銀行司出現,會越來越好,那麼就要用之於民了。”

“如何用之於民?”

“陛下,請撥出相當於一千五百萬貫的絹帛,攤派於全國各州縣,讓各知州知縣,就着自己管轄區內的情況興修道路、水利、橋樑。”

“太保,這一年來,國家已經用費不少了,”蔡確立即說道。

其他大臣也多有附和。

不僅僅是王巨的那些惠民政策,還有呢,苗時中與苗履這二苗。在南方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但兩人沒有收住兵勢。將普安州上面與東面近十個大型羈縻州全部拿下,其面積至少相當於宋朝正常的六七個州軍面積!但這一戰無疑產生了花費,戰鬥時的花費,兩路補貼了,不過廣南西路的補貼,無疑是減少了朝廷的收入,還有呢,戰後的請賞撫卹。苗時中與呂大忠向朝廷求救了,俺們春稅還沒有執行,各府州沒有多少錢帛,請朝廷立即調撥錢帛過來獎勵撫卹。

王巨啼笑皆非。

不過這一戰意義非同小可,不僅震懾了西南夷各部,讓各部部酋紛紛來京表示誠服,宋朝又正式得到了那麼大片面積的疆域,同時也將這個國中國壓縮成一個不規則的長方形,沒有了厚度,先進的文明方式就可以幅射。最簡單的。到了秋天,潭州與矩州的商路基本就打通了。不管這條商道上來往的是蠻商還是漢商,至少對哪裡的閉塞會有所改善吧。

事實這一戰比較順利,也是因爲普安州的變化,特別是王巨在普安州置了一個大型互市,這讓周邊許多蠻人看到了普安州的變化,因此許多底層百姓反過來歡迎宋軍的到來。

雖然因爲這個互市產生的財富,導致了蠻人的入侵,但也因爲這個互市,導致了這場大捷。

最後王巨給了兩路的錢帛,同時額外撥出五百萬貫錢帛,用於這些新得的州軍民生,太落後了,如果朝廷不補貼,就是佔領了,因爲道路不暢,農耕方式落後,環境閉塞,朝廷仍不能很好的治理。

但這等於朝廷又額外產生了一千多萬貫的支出。

因此趙頊也狐疑:“王卿,如若伐夏,所需不菲。”

國庫與內庫還有不少儲蓄的,撥這筆款項下去,問題不大,可關健撥下去後,未來伐夏的費用怎麼辦?

“臣這樣做,有幾個原因,朝廷挪用了大量絲料,導致絹價上漲,實際就是這些絲料,在全國所有布料當中,佔的比例也不算太高。然而因爲挪用了,有一些商人便得到了囤積居奇的機會。但國庫裡卻儲蓄了許多布帛,雖然國家每年都需要大量布帛,可隨着棉布的普及,甚至未來還有更好的棉種出現,這些布帛價格必須下跌。儲蓄得太多,實際是一種貶值與浪費。”

更好的棉種,沒有帶過來,可能彼岸還沒有找到。

但沒有人懷疑,因爲幾項雜糧都開始收穫了,而且產量皆很高。

“但這些布帛發放下去,無疑會打壓了這些商賈的囤積居奇,也不會讓明年絲料價格擡高,否則印製絹交的成本必然會增加。其次是熙寧變法雖使得國家財政終於寬裕起來,不過它們中間的一些弊病,確實傷害了部分的百姓,這也是變相地歸還於民。民心安定,國家就得以安定,上下就會齊心協力,這種內部環境纔有利於伐夏。”

“司馬光說國家財富是不變的,此言錯也。太宗之時我朝經濟能與現在相比嗎?有人說臣是修路狂魔,實際交通發達了,經濟也就變好了,百姓手中有了餘錢,就能刺激商貿的發展,國家經濟同樣也就盤活了,而且臣在地方任職時的各州縣變化就是最好的證明。實際若非南方用兵產生了一些額外費用,臣打算今明兩年,每年拿出兩千萬貫的布帛,用於各州縣,讓他們興修道路水利。”

“陛下,諸公,秦國有秦直道、靈渠、鄭國渠、都江堰、長城,漢朝將黃河人爲的改流,隋朝有大運河,這些工程都陸續地造福了後人,然而這些朝代也因此而亡國,故唐朝罕有大型工程。實際論工程,沒有一個朝代能及我朝,只是我朝執行的不是大型工程,而是許多細碎的小工程小水利,可這些工程水利規模加起來,遠勝於前面諸朝諸代。所以蒼海變成了桑田,高山升起了茶園,平湖變成了沃土。現在臣的做法是一樣的,但與前面不同,非是差役,而是募役,皆是相關到百姓自己所在的州縣工程,也就是關係到百姓自身的幸福,因此民不會苦之,而爲樂之。可經過這兩年改造,我朝各州縣境內道路情況會進一步的改良,同樣會出現一些小水利,影響會十分深遠。”

王巨打算由各路提舉司、轉運司、刑獄司共同監督這些錢帛的去向,不過仍會有一部分被官吏貪墨下去,餘下的材料費用不會很高的,現在不可能使用鋼筋水泥了,大不了有一些車輛的損耗,與火藥的消耗,因此若撥出三千萬貫,最少兩千萬貫變成工錢,發放到貧困百姓手中。這無疑會改善許多貧困百姓的壓力。

“至於伐夏,可能費用會很高,但不可能象慶曆那麼漫長,因此費用不會高於慶曆戰爭時的費用。陛下,勿用擔心了。況且看似撥出了錢帛,實際絲料成本的控制節約了一部分錢帛,百姓手中餘錢更多,商貿繁榮,一部分也通過商稅重新流回到國庫。”

都說到這份上,怎麼辦呢?

實際上沒有王巨所說的輕鬆,走出延和殿後,王巨心中甚至在想,當初如果提出在中書是四年,而不是三年那就好了。

不過這是不可能的,不提趙頊的疑心,就是趙頊的身體,恐怕也熬不到那時候。說不定自己前面去了陝西,後面趙頊就會發病。別看王巨大手大腳的在花錢,實際每一項開支,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

就象他今年打算改良保馬法與保甲法,同時適度地取締一些州縣的苛捐雜稅,但正是考慮到財政,以及未來伐夏的開支,不要說未來,明年就有一筆不小的開支了。所以王巨最終沒有提議了,而是拖到來年才根據情況執行。

因此王巨心中默默地說了一句:“希望這兩年風調雨順吧。”

一旦來場大災害,不僅會讓一些人藉此攻擊,朝廷又要花費大量錢帛了。

然而怕什麼來什麼,又來了。(。)

第6章 上岸第34章 美人的煉成第799章 不敢碰第771章 軟第286章 周郎顧曲,瓊娘亂弦第123章 妹夫生猛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124章 觀燈第486章 買安第670章 我是第三第343章 贖人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352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上)第623章 自保第826章 紙老虎(上)第252章 地獄(下)第328章 一個門客,一個太監第563章 羞侮第1章 背騾子第19章 天翻地覆第574章 維穩第828章 青丹谷第861章 堯舜(下)第707章 會不會殺人第847章 上海務(下)第815章 溫馨第795章 讓(下)第86章 鬧大吧(五)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624章 縮影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609章 兇狠第446章 下江南第17章 有點少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607章 冒泡(下)第397章 名額第509章 逆轉(下)第816章 驚喜第862章 崩第265章 朱序(下)第519章 天上(上)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504章 放棄第358章 不可傳第582章 攔道第641章 文臣第453章 三十萬第631章 不過第103章 公主怎麼辦(上)第292章 首相第137章 快意恩仇(下)第174章 有條魚第300章 一箭第739章 裂車(上)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628章 苦澀的勝利第372章 欣喜若狂第862章 崩第586章 值得第738章 哭第443章 市易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252章 地獄(下)第42章 爲難第180章 趙曙的心思第646章 長城(下)第809章 沒完沒了第731章 假像第350章 大家比着坑(下)第39章 勞動吧第106章 捉他第534章 小孩子第497章 二十五里第35章 關學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789章 宿命之傭第708章 聖儒(上)第300章 一箭第19章 天翻地覆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114章 請教第415章 潑(上)第696章 第三個(中)第64章 買馬社第412章 掣天大樹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640章 前世第595章 市易市易(上)第388章 交好他第12章 殿下(上)第731章 假像第733章 愛國人士(中)第281章 可信賴的人第315章 青澀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475章 鼓聲(中)
第6章 上岸第34章 美人的煉成第799章 不敢碰第771章 軟第286章 周郎顧曲,瓊娘亂弦第123章 妹夫生猛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124章 觀燈第486章 買安第670章 我是第三第343章 贖人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352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上)第623章 自保第826章 紙老虎(上)第252章 地獄(下)第328章 一個門客,一個太監第563章 羞侮第1章 背騾子第19章 天翻地覆第574章 維穩第828章 青丹谷第861章 堯舜(下)第707章 會不會殺人第847章 上海務(下)第815章 溫馨第795章 讓(下)第86章 鬧大吧(五)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624章 縮影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609章 兇狠第446章 下江南第17章 有點少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607章 冒泡(下)第397章 名額第509章 逆轉(下)第816章 驚喜第862章 崩第265章 朱序(下)第519章 天上(上)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504章 放棄第358章 不可傳第582章 攔道第641章 文臣第453章 三十萬第631章 不過第103章 公主怎麼辦(上)第292章 首相第137章 快意恩仇(下)第174章 有條魚第300章 一箭第739章 裂車(上)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628章 苦澀的勝利第372章 欣喜若狂第862章 崩第586章 值得第738章 哭第443章 市易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252章 地獄(下)第42章 爲難第180章 趙曙的心思第646章 長城(下)第809章 沒完沒了第731章 假像第350章 大家比着坑(下)第39章 勞動吧第106章 捉他第534章 小孩子第497章 二十五里第35章 關學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789章 宿命之傭第708章 聖儒(上)第300章 一箭第19章 天翻地覆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114章 請教第415章 潑(上)第696章 第三個(中)第64章 買馬社第412章 掣天大樹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640章 前世第595章 市易市易(上)第388章 交好他第12章 殿下(上)第731章 假像第733章 愛國人士(中)第281章 可信賴的人第315章 青澀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475章 鼓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