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東明縣(下)

順着開封城的五丈河往東去,就是宋朝的東明縣,它也屬於開封府管轄。

知縣叫賈蕃,這個人也許沒什麼名氣,但他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岳父,那就是范仲淹。

但整件事肯定與范仲淹無關了,說不定范仲淹如果活着,他看到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君子們脫化成這個樣子,能氣得活活吐血而死。

開封府現在執行了免役法,事情就從免役法引起。

這天早上,忽然開封府衙前涌來一千多個老百姓,這時候包拯也死了多年,開封府早恢復了原樣,不象包拯那時將大門毀去,讓百姓自由告狀。

因此這些老百姓小心翼翼地站在衙門口,對着大鐵門外的衙役說,我們要告狀。

然而鐵門始終關閉着,新府尹並不受理他們的告狀。

新府尹是誰,神童劉庠,這也是一個很名氣的大臣。王安石曾經刻意囑咐過他家的門房,其他客人來不見,如果是劉尹來,立即通知我。

有人聽到後便對劉庠說,王公意如此,你應當去見一見。

劉庠便說,見之,我說什麼?自他執政後,未嘗有一事合人情,如果他與我說起青苗免役,我用什麼應對?

好了,先將派系分清楚,這件事便能看懂一點。

然而百姓不知道這中間亂七八糟的關係,他們在等,劉庠越不受理,百姓怨氣就越大,這時候邊上忽然有人指教他們,你們找府尹不管用。應當去找主持變法的人。沒有這個免役法。你們能受害嗎?

一千多個老百姓在這個好心人的指點下。一下子衝向王安石的家。

這時在劉庠有意拖延下,整整拖延了大半天,官員都下值了,纔有人“提醒”這些百姓,百姓的怒火可想而知。

一千多個老百姓一下子將王安石的宅子圍住。

這是太平時光,那個官員能想到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這時若是王安石此時應對失措,或者逃跑,他這個首相就保不住了。

不過面對着一千多個憤怒的百姓。王安石沒有選擇逃跑,而是從宅子走出來,問,你們這是要幹什麼?

很是冷靜。

他終是國家首相,只要有膽色站在這裡,百姓還會感到畏懼的,所以百姓停止了吵鬧,有人答道,我們都是五等戶,但免役法到了東明縣後。忽然間他們全部變成了三等戶。

首先說說免役法的攤派,因爲各州縣貧富情況不同。百姓收入花銷也不同,物價更不同,所以是根據各州縣的實際情況去攤派。

差役法的執行對象是三等戶以上的人家,最少明面上是如此,所以免役錢也是主要從三等戶以上攤派,越富攤派的越多,多者上等戶能攤派到數百萬錢,也就是一年得支付幾千貫免役錢。想一想青苗法一年攤派的那點青苗貸就引起的轟動吧……

但也是無奈,全國那麼多差役,全改用了募役,還想多餘一個寬剩錢,攤派得少,那可能嗎?

因此在史上熙寧九年僅是役錢就攤派了六百五十萬(貫匹石),並且不止如此,一是這是役錢,因此石束佔的比例不高,多是貫與匹,也就是以錢與絹爲主,因此實際數額大於貫。其次除了這個役錢外,還有三百九十萬寬剩錢。因爲成都府路富裕,僅是熙寧六年到九年間,寬剩錢就攤派了六百多萬貫!

就是如此,那時整個宋朝還沒有全部執行了這個新役法。

況且這是國家統計上來的數據,下面的貪污同樣沒有包納進去,也就是其實際攤派的數量可能是其一倍半。

再說富裕,開封府地區無疑也要算富裕的地方,所以攤派的數量同樣不少。

東明縣一下子將這些五等戶百姓變成了三等戶,那豈不是要了這些百姓的命?

這個問題十分嚴重,東明縣在哪兒,就在京城邊上,想一想新法執行,京城邊上的都會扭曲成這樣,那麼餘下地區會變成什麼樣子?

東明縣這麼幹,分明是想徹底毀掉新法,不過他依然很冷靜,問,你們來東明知縣知道嗎?

百姓想了想回答道,不知。

王安石便說,既然開封府不受,那你們去御史臺投訴。

這是標準按照程序辦事的,無可挑剔。

這些百姓又去御史臺,御史臺是楊繪,他搪塞道,本衙只受理官員糾紛,你們這些平民百姓與御史臺無關。這豈不是胡說八道,御史臺在宋朝相當於什麼,最高檢察院兼最高法院,百姓冤案的最終受審部門,怎麼與御史臺無關呢?

但這些五等戶百姓哪裡懂,他們上訴無門,一個個呆若木雞的離開京城。

他們一走,楊繪立即來了精神,第二天便上書,役錢按照戶等財產高下徵收,因此這個甄別應當由本縣,本縣須憑戶長,里正,戶長里正須憑鄉里,自下而上,才能得實。但現在不是這樣,而是司農寺在京城裡大筆一揮,然後強行向各縣攤派,甚至都不看朝廷原來的戶薄,就攤派到各縣,所以纔出現這幕鬧劇。

其實在這裡,楊繪等人也犯下一個嚴重錯誤。

那就是新法確實在斂財,再加上執行能力,所以推廣下去後,東明縣絕不是個案,只是背後可能不會產生陰謀,規模也不會有這麼浩大,更不會震動京城。

然而楊繪將矛頭指向了司農寺,原來王安石設了三司條例司,在文彥博韓琦反對聲音中,三司條例司廢除了,改成中書條例司,但放在中書十分不便,因此王安石將這些權力又向司農寺轉移,雖然決策權不及原來的三司條例司,可它包括了執行權。實際權利疊合起來。已經超過了原來的三司條例司。

王安石聽到後。反而長舒了一口氣,於是他在家裝病,反正一不高興了,一起生病了,韓琦、陳襄、文彥博、王安石……

然後派人暗中打探事情真相。

原來這個賈蕃不僅是范仲淹的女婿,還曾經是文彥博的幕屬官員。

憑藉這個,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不過王安石手下又打聽到一件事,東明縣在試行免役法時。因爲執行官吏欺軟怕硬,搞權錢交易,所以劃分戶等很不標準,真正的一等戶能劃成二等戶三等戶,以減少攤派數量。但司農寺已經確實了免役錢數,這些上戶減等,錢數往哪裡攤派,只好將四五等戶強行提等,這纔出現了一千多戶五等戶變成三等戶的故事。

這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一下子就駁倒了楊繪所說的什麼甄別須則本縣。本縣須由戶長里長,戶長里正須由鄉里的說法。

還不僅如此。這些百姓不服氣,一起到縣衙告狀,賈蕃不僅不受理,還說了一句話,爾等刁民,官不貪污,何以養家餬口,爾等再鬧,大刑伺候。

百姓們走投無路,這才聚集來到京城。

真相出來了,趙頊刻意讓太監傳王安石進宮,有這種混蛋官員,無論有沒有免役法,都得出事情。不過趙頊問的是另一句話,賈蕃與樞密官關係如何?

樞密官無疑指的是文彥博。

這中間有很多古怪的,由不得趙頊不多想。

王安石說,臣不知也。

沒有證據,他能說什麼,不過王安石又含蓄地補充了一句,今大臣近臣誰能成爲助成聖政之人,臺諫官誰是不附流俗者,陛下又於忠邪真僞之際,沒有仔細判然明白,而去示以政刑,小人何所忌憚?小人不忌憚,所以敢紛紛,雖然陛下持耳目聰明以勝之,臣恐怕陛下雖勞終不能成治也。

這說得很隱晦了,你想憑藉個人的力量搞平衡之術,而不去打擊反對的大臣,所以這些反對變法的人才不怕,才搞出這麼多事,最後這個變法必敗無疑!

十幾年後,變法果然失敗……

趙頊默然。

所以王安石雖倔強,但他在變法中並不是後人所想像的那麼風光,更非是後人想像中的那麼得到重用。

王巨心中評價趙頊是縮小版的漢武大帝,也就是這個原因,一是沒有識人之能,雖同樣用外戚,但衛青與霍去病一開始並沒有率領三軍,而是一步步打出來證明了自己。高遵裕證明了什麼?靠洮州那場小型狙擊戰嗎?二是疑人不用,疑人不用,這纔是用人的辦法,然而趙頊器量太小,所以沒有做到,特別是搞平衡,這才讓保守派的大臣力量得到保存,最終壯大,因此趙頊前面一死,後面變法便被全盤推翻。

王安石看到趙頊不說話,心中有數了,默默退下。

這件事不了了之。

但文彥博在家中又氣得吐血,你這個賈蕃,什麼話都能說出口嗎?在宋朝居然敢說出官不貪污,何以養家餬口?

賈蕃官職一扒倒底,連文彥博也無法庇護。

這場陰謀最終鬧劇般地收尾。

王巨也長舒了一口氣。

雖然東明縣事件沒有文彥博參與的證據,但文彥博也有瓜田李下之嫌,那麼在這段時間裡,文彥博不敢有什麼動靜了。

然而在他心中,仍然有點不大開心。

不過也到了離開鹽州之時。

王巨帶着官兵徐徐撤出鹽州。

他沒有想到會發生一件事,其實因爲梁氏的窮兵黜武,這幾年西夏百姓生活十分貧苦。王巨是敵人,但在鹽州做得不錯,至少沒有徵稅,而且因爲採鹽,與交換牲畜皮毛,還給鹽州百姓帶來一筆不菲的收入。屬於鹽州的戰俘,也多提前釋放了,還有不少人戰死在慶州,但那也不能怪王巨了。

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是西夏入侵宋朝的,非是宋朝入侵西夏的。況且宋朝軍紀真的不錯,幾乎沒有任何擾民之舉。

因此王巨率領着宋軍撤離鹽州,居然有不少百姓居然夾道戀戀不捨地相送。

西夏百姓竟然捨不得宋朝官兵離開……這真是讓人鬱悶的一幕,遠處觀看的西夏密探不由想到。

三軍徐徐撤到懷威堡,又再次停下,馬上就要在懷威堡前交接戰俘了。

西夏迅速派人來接俘。

但來的人有點兒出人意料。

“樑乙埋來了?”王巨感到十分古怪,然後想了想,將燕達喊了過來。

老竇生生累病了,因此賞賜下來,將竇舜卿調回京城養病,由燕達代替了竇舜卿,擔任環慶路副總管,種古則調到了原州,環州知州則由姚兕代替。其他諸將也得到了一些封賞,不過升的多是職官,王巨也撈了好幾個職官,包括一個從五品的中散大夫。其實王巨帶來最大的變化,便是一系列武將的改動。比如原來張玉此時還在慶州擔任副總管,種古則是在原州,環州則是種診,現在整變了,種診與張玉早調到了河北。

這個無關緊要,主要通過這一系列的戰役,誰能打,誰不能打,基本一目瞭然,特別是二姚,劉昌祚,王君萬等將,連王韶在秦州也在流口水,正打着主意,如何將這些將領弄到秦州去。

當然,燕達成了環慶路兵馬副總管,王韶就不大好弄了。

王巨與燕達低語了一番。

燕達點了一下頭,然後打開堡門,隨着他一聲呼喝,數千騎兵向樑乙埋衝去。

這是幹嘛?樑乙埋嚇了一大跳,難道這是王巨的詭計,於是大聲喊道:“撤,撤。”

哪裡是撤,他帶來的幾千接俘軍隊一起在沒命地逃跑了。

第415章 潑(上)第446章 二王(下)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114章 請教第767章 控訴第515章 死亡樂章(四)第422章 楹聯第517章 死亡樂章(六)第341章 釣魚第148章 東華唱名(中)第41章 聯親第459章 空談嗎?第11章 圍殺第640章 前世第150章 葬花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450章 門客第789章 宿命之傭第808章 好消息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832章 慘第833章 贊普的人選第763章 牛鬼蛇神第417章 請求第772章 不殺第469章 旅(下)第127章 好高第749章 六個禮物(下)第500章 大殺器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183章 賽跑第722章 殺人的礦藏第664章 預熱第352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上)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330章 餿主意第831章 降第173章 攏心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732章 愛國人士(上)第309章 帶頭第629章 條件(上)第453章 膽大包天(上)第31章 幸運草第476章 鼓聲(下)第251章 地獄(上)第291章 一扇窗第122章 賭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476章 鼓聲(下)第151章 弟仇(上)第475章 鼓聲(中)第259章 屹立(中)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174章 有條魚第139章 投名狀第704章 殺母(上)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368章 文韓富,呂韓範第750章 周小魚第326章 背後的賬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855章 囚籠(下)第561章 扯皮第206章 重諾第219章 賀蘭硯第108章 姐第418章 神臂弓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595章 市易市易(上)第218章 王巨的審判(下)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451章 十將·雪城第317章 坐臥者第164章 蕃騎(下)第632章 右孫吳第87章 鬧大吧(六)第459章 空談嗎?第109章 三丁刺一第384章 《感事》詩第186章 子午山剿匪記(下)第828章 青丹谷第861章 堯舜(下)第206章 重諾第690章 正統第437章 大人物第686章 山林第617章 呵呵第289章 水中壩第639章 八櫓船第753章 找骨頭(下)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648章 海盜(上)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99章 王巨的妙計
第415章 潑(上)第446章 二王(下)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114章 請教第767章 控訴第515章 死亡樂章(四)第422章 楹聯第517章 死亡樂章(六)第341章 釣魚第148章 東華唱名(中)第41章 聯親第459章 空談嗎?第11章 圍殺第640章 前世第150章 葬花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450章 門客第789章 宿命之傭第808章 好消息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832章 慘第833章 贊普的人選第763章 牛鬼蛇神第417章 請求第772章 不殺第469章 旅(下)第127章 好高第749章 六個禮物(下)第500章 大殺器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183章 賽跑第722章 殺人的礦藏第664章 預熱第352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上)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第330章 餿主意第831章 降第173章 攏心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732章 愛國人士(上)第309章 帶頭第629章 條件(上)第453章 膽大包天(上)第31章 幸運草第476章 鼓聲(下)第251章 地獄(上)第291章 一扇窗第122章 賭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476章 鼓聲(下)第151章 弟仇(上)第475章 鼓聲(中)第259章 屹立(中)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174章 有條魚第139章 投名狀第704章 殺母(上)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368章 文韓富,呂韓範第750章 周小魚第326章 背後的賬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855章 囚籠(下)第561章 扯皮第206章 重諾第219章 賀蘭硯第108章 姐第418章 神臂弓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595章 市易市易(上)第218章 王巨的審判(下)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451章 十將·雪城第317章 坐臥者第164章 蕃騎(下)第632章 右孫吳第87章 鬧大吧(六)第459章 空談嗎?第109章 三丁刺一第384章 《感事》詩第186章 子午山剿匪記(下)第828章 青丹谷第861章 堯舜(下)第206章 重諾第690章 正統第437章 大人物第686章 山林第617章 呵呵第289章 水中壩第639章 八櫓船第753章 找骨頭(下)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648章 海盜(上)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99章 王巨的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