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水中壩

王巨盯着那篇奏子,上面寫了什麼,他還是能記得大約的,然後將眼光收回來,說道:“如果這樣,下官就講一講水利,而且事關重大,下官思謀不足,因此請韓公於政事堂將京城所有重臣召集,共同商議。”

“爲什麼現在不能說?”

“下官所說的,不僅是鄭國渠,還有黃河,還有江南江東,荊湖南路兩廣。”

“王巨,你想說什麼?”歐陽修喝道。

“歐陽公,下官所說的很重大,國事爲重,還望諸公同意。”

…………

“稚圭,你爲什麼同意這小子?”歐陽修不解地問。將所有重臣召集,這個小王巨以爲他是誰啊。

“永叔,可記得六塔河?”

歐陽修臉色立即一變。

說到六塔河就要說到黃河,這是華夏的母親河,養育了一個偉大的文明。不過因爲百姓耕墾嚴重,再加上它本身就經過許多沙漠戈壁地區,導致多次氾濫成災。這還不是恐怖的,恐怖的乃是每一次黃河大改道。

如果現在看長江的位置變動不會太大,頂多象太平軍,也就是當塗哪裡,現在長江位於太平軍的軍城,可能後來由於地震帶的關係,將長江往和州那邊推去了十來裡,還有入海口越來越小,不過總體還是那個位置。

但黃河不是,最古老的黃河據傳是大禹治水流傳下來的,由洛水與黃河交匯處開始直向北,沿着太行山東麓一直流向天津入海。

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改道。從滑州決口。在冠縣北面東流,再從荏平北北向,由滄州入海。那是春秋時代的一場無比浩大的災難。

再到光武元光三年,黃河再次於濮陽決口,一直向南,經鉅野澤由泗水入淮河。直到二十三年後才堵塞起來。

王莽建國三年,黃河又在大名府決口,一直氾濫到清河郡。當時因爲王莽以爲河決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聽認水災延續了六十年。

再到東公永平十二年,漢明帝派王景治水,根據地形對濮州河道進行大幅度改造,由棣州入海,這才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十六國南北朝隋唐黃河沒有出現多大問題了,到了宋朝又開始降臨,多次決口氾濫成災。包括趙禎昏倒的那一年,黃河從橫隴埽決堤。一直順着大名府往北淌,不知道多少人家漂之一空。家破人亡。但只是災難級的決堤,還不是史詩級的決堤,史詩級的在後面,慶曆八年,澶州商胡埽決堤,這次更嚴重,大水一下子漫過大半個大名府,與衛河匯合,又迴天津來了。

決堤了,那就得治,可怎麼治,卻發生了衝突,賈昌朝建議恢復故道,將商胡埽重新堵起來。丁度認爲當學習王景,看河水流向,再決定動手。這個想法也不錯,可古今往來有多少王景,在古代論水利,王景那是排在前十位的,當時宋朝有這個能人麼?這一爭議,就是三年,黃河又在郭固口決堤了。朝廷立即派人合龍,可是合龍後的水道淤泥泥沙越積越多,隨時還有再次決堤的可能。

這就不能再拖了,於是李仲昌上書,六塔河出來了,將清豐縣境內的六塔河挖深,它不出海,但可以用來分水,同時也能約束黃河自故道入海。

歐陽修怎麼琢磨怎麼不對,於是他翻看了許多資料,上了一本,說了三條。

賈昌朝的恢復故道,那是不可能了,因爲河道里泥沙太多,就是將黃河束住,還是地上河,還會隨時決堤。

丁度的從長計議也不錯,可你得計啊,這麼久了,你的計在哪裡?

六塔河更是白癡計劃,小小的六塔河如何能讓黃河分水?現在黃河遠比後世黃河流量更大,那是每秒鐘可能產生幾千立方米的流量,一個小時就可能有一百萬方立米。那麼一天下來呢,一個月下來呢?所以六塔河擔負不了這個任務,一旦水勢大,河水必然倒灌,那個危害更大。

但沒人聽他的,然後趙禎發瘋,說曹皇后要害他,然後六塔河開始建設,也建好了,那麼合龍商胡埽吧。至和三年四月初一,商胡埽合龍,河水導致涌入六塔河,再從六塔河倒灌回來,與黃河主流對衝商胡埽,兩水合一,一下子商胡埽又決口了,可憐埽堤上還有數千名民夫與士兵還沒有下來呢,一起衝到大水裡淹死了。那不是王巨在青溪川的水,雖然當時水勢兇猛,卻是泄立停,一泄就停!這是黃河的水,哪裡會停,幾千人一個沒有活命。

當時宰相是富弼與文彥博,六塔河就是他們批准的,出了這麼大事,花了那麼多錢,得追究責任哪,兩個哥子死活不承認,不能怪俺們,要怪怪皇上,是皇上批准的,俺們只是執行者。再者,他們還有一個絕世武功,名叫乾坤大挪移,狄青悲催了。大家一起倒狄,於是忘記六塔河了。

黃河也鬱悶哪,這些小螞蟻們不是挺能折騰嗎,怎麼不折騰了,你們不折騰,我自己兒想辦法,自己兒分流,一條繼續順北流奔海,還有一條順着黃河故道,也就是李景改河道前的那個山東故道入海,嘉佑五年,韓贄一看這樣也不錯,是你老人家自己選的,那麼就這樣吧,鑿二股河,從此固定黃河。

但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決?

沒有!

因此那天王巨與章楶就順便談到了黃河,只說了幾句話,黃河兩流,故道那一流本來河道又淺又小,現在黃河泥沙遠比古時更多,因此在迅速沉澱之後,這條故道能迅速平塞。沒有了這條故道分水,黃河依然會出事。

其二就是那條北道,河北境內。特別是滄州。現在是萬湖之國。有許多小湖泊與池塘,因此宋朝只要守住河北中部三關一線,胡人鐵騎就難以南下。

然而現在河水北流,水勢浩大之時,河水必會衝向所有低窪處,包括天然的,以及爲了軍事之用人工開挖的所有湖泊池塘沼澤,然後河沙沉澱。這些湖泊池塘一起全部消失。

消失後會產生什麼後果?從長城嶺往東,幾百裡的防線,一坦平川,鐵騎可以任意馳馬縱橫。

那樣,沒辦法防了。

因爲關係到軍事,章楶便將王巨這段話記錄下來。

記錄的還有鄭國渠,王巨隨便聊着,便聊到了鄭國渠,說是若重新修起鄭國渠,可得良田幾萬頃。甚至也能爭決其他地區幾萬頃耕地的灌溉問題。

於是章楶也寫在奏子裡面。

但這個奏子主要講的還是黃河淤田以及設泄洪區的事,這兩件事幾乎一筆帶過。

沒想到韓琦注意的就是這兩件事。

西夏終是皮癬之痛。北方的那個國家纔是龐然大物。

他接到章楶奏子後,立即派人下去查看兩股黃河,果如王巨所料。請相信,王巨一次沒有去過那兩支黃河。說明王巨對黃河,或者說對水利比較懂。

但這個黃河很頭痛的,得多少人力與物力財力才能修好,況且王巨也沒有說什麼解決辦法。

這次王巨大捷,不過大家都清楚,到此爲止了,沒有財力支持,根本不能做到擴大戰果。韓琦便又想到了鄭國渠。

陝西用兵比河北用兵費用更高,主要原因就是運輸費用太高了,這個運輸主要就是糧草。

正因爲這個糧草,都不敢將三軍調到前線去。

大順城之戰勝了,這也是僥倖,陝西現在不缺糧,萬一遇到了旱災缺了糧食,恐怕蔡挺與王巨會迎來滅頂之災了。

因此他又想到了這個鄭國渠,然而誰懂?

不看這個鄭國渠,它會涉及到各方面的學問。

所以韓琦想讓王巨先試一試水,控制規模,節約財帛,就是失敗了,問題也不大,權當是積累一次寶貴的經驗。

韓琦是這樣想的,不過王巨真同意了,那會困難多多。

現在歐陽修提出疑問,韓琦便將那個奏子打開,指着上面關於黃河的那段描述,說道:“永叔,果如那小子所料。”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歐陽修立即嚴肅地說:“這麼說來,他會有好見解。”

“恐怕不能,但大約會提供一個建議。”

“好,就縱容他一回。”

其實王巨那時交談時,提到的鄭國渠也只隨便說一說,當初秦國的鄭國渠是能灌溉四萬頃,但那是秦國,現在宋朝水土惡化嚴重,根本做不到了。想要做到也行,但得堆金山銀山下去,試問國庫裡有這個金山可以往下堆嗎?

但就是得到一萬頃良田,或者再少一點,五千頃,那也是好的。這五千頃可不是種世衡那個營田,靠天收,一畝一石也有可能,再拋去種籽,只有幾鬥了。但這五千頃,若成功的話,一年可能增加一百萬石以上的糧食。如果再按照王巨在華池推廣的那種移載法,那可能是一百五十萬石,兩百萬石,整個涇原、環慶、秦鳳三路軍士糧食都夠了,釀酒的糧食也不存在問題了,用兵成本將會下降一半有餘。

韓琦想得好啊,但他有沒有想過,若那樣,人口繼續在增漲又怎麼辦?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想辦法將西夏幹掉,那怕就是不打仗,兵費一年也會節約一千五百萬貫以上。若打仗,還不知得花費多少。少了這個大包袱,宋朝那不亞於換上了新式鎧甲,會無比的輕鬆。

韓琦立即將重要的大臣集於政事堂。

趙曙病重,軍國大事幾乎就是韓琦做主了。

六七十名大臣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一起來到政事堂。

司馬光與彭思永看到王巨站在哪裡,覺得很奇怪。

張方平也看到了王巨,心裡面同樣在想,這個小傢伙怎麼跑到政事堂來了,不是你呆的地方。

韓琦看到諸人來齊,說道:“王巨。你有什麼想法。說吧。”

“韓公。這是……”彭思永不樂意了,政事堂是什麼場合,就是自己若無重大軍國事務,也不能隨便進來,況且這個小屁孩子。

“彭公,聽他說一說吧。”

“謝過韓公信賴,下官先從華池縣說起,下官在華池縣境內建了許多水堰。當然它們都很小,大者不過兩三百畝,小者只有幾十畝,不過華池縣多山少谷,百姓密度也不大,這些水堰基本夠用了。然而下官想說的,建了那麼多水堰,縣裡面沒有拿一文錢,也沒有引起一件爭議。”

不看建水庫,也很麻煩的。弄不好就引起水源之爭,還有水庫建起來。必淹沒一些良田,想做到沒有一點糾紛,那個很難很難,王巨能做到這一條,確實能當着這麼大佬面前拿出來顯擺了。不過王巨也不是爲了顯擺,而是要引出下面的話題。

“之所以如此,一是我非是攔水,而是引水,並且刻意地考究了其深度,汛期時大家只愁水多的,因此將水引到水堰裡,不會有爭議,旱季時,引水渠深度不足,無法引來各條河溪中的水源,由此不發生水源衝突。其次是水堰的選址,務必以鹽鹼地或者多石礫地爲主,這些地產量有限,即便淹沒,百姓也不惋惜。故沒有產生爭議。然而做到這兩條很難,特別是選址,不僅是低產的鹽鹼地石礫地,其高度還要比所引的溪河低,這才能選址。但這種地形,多形成了小沼地,或者形成新的河谷,兩岸可牧可耕,不可選。因此往往會離溪河遠,利用華池境內高低起伏的地形去選址。然而這樣一來,兩者離得遠,高低測量就是一個大困難。”

說到這裡,大家才聽明白了。

別看這些小水堰,還真有不小的難度。

“不過它們倒有了一個好處,西夏人到來時,我選擇了青溪川做爲水淹的地點,青溪川說是一川不如說是一溪,所以敵人不會太注意。因此必須從大瀏川引水,僅是選引水處與測量高低誤差,我就花費了兩三天時間。但不能將青溪川的水一起堵死了,一旦青溪川乾涸,西夏人必懷疑。又不能讓水流量增大,那麼熟悉當地地形的宋吉也會懷疑。所以那個堤壩高度要求很嚴格。實際它就是我要說的一個重要的水利工程,水中壩!”

“水中壩?”趙概捻起鬍子,似乎這個名詞很熟悉。

王巨讓堂吏拿來一張宋朝全國的大地圖,也不客氣,用毛筆從潭州往南畫,包括兩廣一起圍到裡面了。放下筆說道:“這是南方,離京城太遙遠了,北方人又不大習慣,實際南方有南方的缺點,也有其優點,比如莊稼能一年三熟,比如那個草棉子。爲什麼多瘴癘,大家傳得太玄乎了。其原因是人煙稀少,腐敗物多,然後蚊子在上面爬,沾染了毒氣,一種很微少的病菌,比蜉蝣還要小,這些蚊子再跑到人身上叮咬,便將這個病菌叮到人身上,開始在體內象吸血蟲那樣繁殖,導致人患上惡性虐疾。特別是大軍,如果不注意衛生,防蚊,又是在天熱出兵南方,一人患上了虐疾,其他蚊子又來叮咬,因爲軍隊擠在一起,再迅速叮向其他人,一場瘟疫降臨了。”

幾十個重臣居然還聽了下去。

雖然與水利無關,這種說法還是頭一次聽到。

但這個也非同小可,看看潘美出兵嶺南,什麼時間?冬天春初。看看郭逵出兵交趾,什麼時間?七月,八月,九月,於是一半人中招了,不得不撤回來。

所以王巨順便提了提,又說道:“如果人煙多起來了,又注意蚊蟲,便不會再有什麼瘴癘發生了。一旦這麼大地方開發出來,雖然路途遙遠,但我朝海船發達,也可以將靈渠重新修起,朝廷依然會得到收益。”

說航海業,後人往往想到了鄭和下西洋。實際那樣官方主持的,宋朝不亞於明初,規模只大不小,甚至有一個說法,南宋時都將海關(市舶司)設到了占城與馬六甲海峽。

糧食那是不可能了,可一些價格稍貴重的貨物,還是能運到京城的。

但想朝廷獲益,兩廣必須開發出來,不然百姓都過不下去了,如何收益。

“當然,它非是我朝重心地區,所以大規模的修水堰,置陡田,那不大可能。不過有兩種低成本的辦法,一個就是筒車。太宗在藩邸時,因王府地高,就用這個筒車汲水入府。還有元宵節的燈山,燈山上有噴泉,下官未看究竟,估計也是用筒車汲水去了高處,再引水於燈山之上。所以古今往來,多說奇技淫技,非也,用之正則正,用之邪則邪。大家請看。”

王巨從懷中掏出一張圖紙,上面畫着一個筒車,放在一條湍急的溪流中,筒車將水汲到高處,高處置一引水木槽,從這個木槽便將水可以引到各處了,甚至可以灌溉梯田。

成本不是很高,那怕家中情況稍稍好一點的,一戶人家就可以置辦。

王巨繼續說道:“然而它還不及下面的適用範圍大。”

那就是水中壩,壩在水下面。

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77章 意境第263章 斬龍(下)第324章 逼死皇帝的事物第862章 崩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上)第600章 我們幫助你第629章 條件(上)第53章 賀禮第175 新私商(上)第618章 大錢第803章 真正的太傅第753章 找骨頭(下)第482章 八個換一個第202章 不明白第473章 迷宮(下)第152章 弟仇(下)第675章 茶馬古道第794章 讓(上)第115章 四告(上)第510章 雪祭第460章 最大的底牌(上)第832章 慘第93章 第一躍(三)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468章 旅(上)第453章 一路向北(中)第108章 姐第256章 上火把第85章 鬧大吧(四)第400章 二王(下)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161章 立威(上)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510章 雪祭第850章 磨古斯第120章 上眼藥第380章 桑弘羊第445章 二王(中)第283章 應戰(上)第79章 人選第448章 十將-春行第273章 撈好處第376章 共濟會第419章 剋星第375章 交待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245章 王巨心很野第646章 長城(下)第571章 貴人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209章 真相第294章 倚仗第94章 第一躍(四)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338章 小人第442章 法術第571章 貴人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744章 擔擾第411章 第一天第728章 黃河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505章 飛天(上)第754章 養豬第478 鼓聲(續下)第478 鼓聲(續下)第449章 十將-血衣第440章 天知道呢第674章 惡婚(下)第162章 立威(下)第362章 竊賊第414章 粗人第210章 謀事在人第820章 屍車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771章 軟第297章 胡鬧(下)第603章 幾振(上)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313章 後臺第181章 神文字第772章 不殺第519章 天上(上)第18章 折服第532章 南來風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146章 相約第631章 不過第531章 斬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646章 長城(下)第317章 坐臥者第463章 喜相逢第115章 四告(上)第276章 威名(下)第730章 兩顆心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368章 文韓富,呂韓範第644章 長城(上)
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77章 意境第263章 斬龍(下)第324章 逼死皇帝的事物第862章 崩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上)第600章 我們幫助你第629章 條件(上)第53章 賀禮第175 新私商(上)第618章 大錢第803章 真正的太傅第753章 找骨頭(下)第482章 八個換一個第202章 不明白第473章 迷宮(下)第152章 弟仇(下)第675章 茶馬古道第794章 讓(上)第115章 四告(上)第510章 雪祭第460章 最大的底牌(上)第832章 慘第93章 第一躍(三)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468章 旅(上)第453章 一路向北(中)第108章 姐第256章 上火把第85章 鬧大吧(四)第400章 二王(下)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161章 立威(上)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510章 雪祭第850章 磨古斯第120章 上眼藥第380章 桑弘羊第445章 二王(中)第283章 應戰(上)第79章 人選第448章 十將-春行第273章 撈好處第376章 共濟會第419章 剋星第375章 交待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245章 王巨心很野第646章 長城(下)第571章 貴人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209章 真相第294章 倚仗第94章 第一躍(四)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338章 小人第442章 法術第571章 貴人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744章 擔擾第411章 第一天第728章 黃河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505章 飛天(上)第754章 養豬第478 鼓聲(續下)第478 鼓聲(續下)第449章 十將-血衣第440章 天知道呢第674章 惡婚(下)第162章 立威(下)第362章 竊賊第414章 粗人第210章 謀事在人第820章 屍車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771章 軟第297章 胡鬧(下)第603章 幾振(上)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313章 後臺第181章 神文字第772章 不殺第519章 天上(上)第18章 折服第532章 南來風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146章 相約第631章 不過第531章 斬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646章 長城(下)第317章 坐臥者第463章 喜相逢第115章 四告(上)第276章 威名(下)第730章 兩顆心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368章 文韓富,呂韓範第644章 長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