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囚籠(下)

戰前王巨和章楶都分別在腦海裡做過反覆的推演。

想要打敗遼軍易,只要遼國軍隊大咧咧地來到夏州,他們就註定了敗局,就更不要說後面分兵宥州、洪州,又分兵鹽州。

但想打得他們心寒難。

因爲這一段向北,就是著名的南河套了,它方圓數千裡之大,面積幾乎相當於大半個河東路。因此當年李繼遷被宋軍打敗,往河套裡一鑽,然後宋軍傻了眼。

遼軍不是李繼遷,但南河套這些遊牧民族對西夏比較忠心,遼國是來支持西夏的,因此對遼軍好感度較高。包括這一行,遼國就請了許多河套地區的牧民做嚮導,如果往深裡說,則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的矛盾。宋朝是農耕文明國度,豈能指望遊牧民族對宋朝有多少忠誠度?除非宋軍強大到足以輾壓任何對手,迫於宋朝的威嚴,他們也就老實了。

在這種背景下交戰,遼國會損失慘重,但損失的會是那批人呢?

民夫!

但這些民夫都是從山後組織起來的,基本上都是漢人,放掉吧,沒有震懾力了,殺同樣不能殺,不顧民族立場吧,這一殺,山後所有漢人會徹底倒向遼國。

遼國的主力部隊因爲有當地牧民帶領,又是騎兵,又是一個寬闊無比的所在,會迅速進入南河套,然後撤回去。

但問題還沒有完,實際上從遼國真正出兵西北起,兩國臉皮等於抓破了,戰事結束了,宋朝不可能在這裡佈置幾十萬大軍,象鐵門關等處,頂多駐守一營官兵,就是河套除了組織一些邊兵節約財力,正規的駐兵不過數將官兵。最好的例子,原先河東十二將官兵,八將官兵於府麟路輪流駐戍,也就是分成兩班倒,每班四將,防禦麟州與豐州,餘下四將各分成兩將,防禦代州火山軍。

這纔是正常的防禦兵力,但問題來了,因爲這場戰事,南河套的遊牧民族與遼國絞在一起,又是若大的面積,由他們帶領,那麼到處都是空子,到時候輕則南河河套丟失了,重則威脅到整個西北的統治。因此這一役必須將遼國打寒,打得他們以後提起西北立即噤若寒蟬。

這纔有了這個囚籠戰術。

…………

內河船隻想要航行安全,不是河流大小深淺,大河行大船,小河行小船。

危害船隻安全的因素是河流懸差大,比如青銅峽上面,一直到應理(中衛),這一段河面比下面的河面還要寬闊,然而因爲青銅峽水位落差大,則不利於航行。

但得看怎麼利用了,正是有了這個水位落差,所以就着它,置了漢源渠,唐來渠,漢伯渠,七級渠等水利工程,雍正時又利用它置了惠農渠,解放後又修了東干渠,一道青銅峽,造就了寧夏九成水利灌溉工程

其次不能多礁石,著名的就是三峽,水位落差大,導致水流湍急,礁石多,因此事故多發。

水位變化不能太大,如蘭州,實際上如果不怕危險,整個上游通航不是到達青銅峽,而是一直通達蘭州,只是蘭州一帶黃河水位變化大,河底多石,餘下又有一些險峻河段,所以不利於較大的船隻行駛,而且航行風險高。

這次王巨伐夏,刻意從渭水流域的一些船塢帶來許多工匠,又於前年就在關中訓練了一些水軍,但從就沒有想過,在蘭州造船,節約運輸成本。

河流不能忽然變窄,王巨所說的航運,上游是靈州,下游則是河口渡,從河口渡過去黃河則屬於中游河段了,其實這段黃河多峽而不險,如果從壺口瀑布中轉一下,那麼航道能延伸到龍門的禹門口。

但問題是自河口而下,河道忽然收縮,水流也變得湍急,以宋朝的技術,航行依然很危險,所以王巨也從未考慮。

最後便是河灣多,船舶航行是藉助水流的慣性前進,不象在陸地上,俺們來一個急剎車,船伕看到灣道時必須提前做出預判。同時灣道會產生迴流,使得水文特徵產生諸多不確定性,最有名的就是三門峽那根砥柱,依據水流的慣性,出三門的船隻正好對着那根砥柱撞去,俺用舵,俺用力扳舵,但往往還是會造成事故發生。

那麼這段黃河是什麼特徵?寬闊,水流平緩,多灣,故稱河曲,特別是幾字上面那一橫,那可不是直的,積石軍那段河段稱爲九曲,可是那一橫最少有九十九曲!

不過曲多,但因爲河面寬闊,水流平緩,航行風險性依然很小。但造成一種現象,頻繁地改道。

黃河出了賀蘭山,兩邊都是沙漠與戈壁,風一吹,沙子一起飛到黃河上了。但因爲水流平緩,河沙立即沉澱,比如南段的河流有灣口,產生迴流,河水不是向下遊而去的,而是衝向河流中間,於是河沙會在這一片迅速積澱,但河水要必須往下流,於是河水變得迅急起來,便搜刮北岸的泥沙,從而產生改道。

最有名的便是清朝嘉慶二十四年,包頭南河段南移一里半路,光緒二年,包頭南河段又大規模南移。現在哪裡有兩個很不錯的渡口,河朔渡(托克托河口鎮),毛岱渡(薩拉齊),因爲渡口的繁榮,造就了兩個繁榮的城鎮。

但黃河南移後,失去渡口加成之效,薩拉齊還好一點,變成了土默特右旗縣政府的一部分,至於河口鎮,全國那麼多河口鎮也找不到這個河口鎮了,因爲它已經變成了河口村!然後包頭南海子渡開始繁榮了……

不過這兩次改道算是這段黃河改道較大的規模了,餘下改道雖頻繁,規模很小,往往移動不足幾十米,又是人跡罕稀之所,故史書不載。然而正是這種地形這種改道,才造就灣道越來越多

。天長地久之後,河道改變還是很大的,比如唐朝豐州、後來五原北面的烏加河只是黃河的副河,但現在卻是黃河的主河,後來黃河的主河,現在只是一個小河灣子。

然後是黃河中游,從河口渡往下去,兩邊多山,河流湍急,不過受兩岸山巒拘束,再加上河沙不易沉澱,河道一直很穩定。

再到三軍的渡河。

小河直接架橋,逢山開路,也就是前面的軍隊斬去灌木與棘刺,讓後方大軍迅速行軍。遇水架橋,指的就是這種橋,不可能在黃河與長江上架橋了。

再到大河的渡軍,如果不急,可以用渡船慢慢擺渡。

如果很急,西夏人用渾脫渡河,還有一種方法,架設浮橋,最著名的便是宋滅南唐,在長江上架的那個浮橋,用鐵鏈將小船連接起來,上鋪木板,大軍橫渡!

但如果軍隊規模大,那麼對這個渡口挑剔無比。

首先渡口水流必須平緩,才能保障三軍安全,其次渡口必須大,才能容得下許多渡船同時擺渡,否則一艘船慢慢擺渡,象斡特剌這次率領十餘萬軍民過來,那得渡多久才能渡完?

若是架設浮橋,那更挑剔了,就象宋朝長江上的那座浮橋,樊若水駕駛小船裝作在長江上釣魚,選來選去,只選了採石磯一處地點,這才用絲繩測量其江面寬度,宋朝根據他提供的情報,纔將浮橋架了起來。

這些說起來比較繁瑣,但它馬上就關係到下面的囚籠作戰計劃……

…………

斡特剌暫時還蒙在谷裡,但鹽州城如此難纏,讓他感到有些不對。

於是他先將視線盯向了七級渠的南測,宋軍在哪裡置了一個巨大的船塢,不僅有朝廷官兵工匠,還有數萬名西夏戰俘與百姓。

現在開始由亂入治了,不能再用以前那種血腥的手段,但西夏經過反覆催殘,百姓連溫飽都不能解決,但不能讓他們餓死吧,不是餓死了,一旦餓得走投無路,那則會主動叛亂了,因此王巨採納了用工代賑措施,包括河西那些施工的戰俘也是如此,大家幹活,宋朝從後方押來糧草與布料,以工發放物資。

人很多,但宋軍馬上需要很多很多的船。

如果派出一支騎兵襲擊這個船塢,必會產生巨大的震懾力,然而不久斥候就送來一條消息,宋朝於耀德城等處,依然保留了龐大的軍隊。

兵力出得少不管用,兵力出得多,首先瀚海地形的難纏就讓人頭痛了,即便派出清一色的騎兵,斡特剌又擔心落得靈州川那樣的下場。一旦騎兵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一支兵馬則會迎來悲催的命運。

然後他又盯向了古長城的西面,但問題是出了這段古長城,如何渡黃河,宋軍不可能眼睜睜地看着遼軍將船造好,再說他這次也未帶來多少善長造船的工匠

接着他又盯向了橫山,橫山有多難纏,斡特剌是知道的,不過現在橫山兵力不多,但如此一來,等於正式向宋朝宣戰,這個後果則難以預料了。

迫於無奈,他派出大量遊騎前去橫山活動,橫山諸堡砦的宋軍根本置之不理,出了堡砦俺們不敢,但想攻陷我們的堡砦,萬萬沒門。這麼多年了,宋夏就倚着橫山,展開了多少拉鋸戰,攻堅防禦戰。

然後斡特剌就接到宋軍忽然出兵金肅城的消息。

斡特剌有些蒙,俺們可沒有進攻你們宋朝,你們宋朝憑什麼進攻我們遼國?

但問題來了。

如果斡特剌帶着這十幾萬軍民在南河套到處溜達,宋軍還真沒好辦法對付。

但這個溜達,吃的喝的穿的怎麼解決?

因此遼軍必須要回去,回去就要渡黃河,牟那山以西的河段不要想了,全部被宋朝佔領,開始建設堡砦,駐守軍隊。況且還有大量士兵乘船在黃河上巡邏,如何讓遼軍得以渡河。

那麼遼軍想要回去,只有兩處地點,一處就是包頭那邊,現在不叫包頭,而叫雲內州,又叫夾山或叫西山地區。

那一段黃河寬闊而平坦,有不少適宜渡河的渡口。然而問題是想從哪裡渡河,則要橫穿整個南河套,穿越更多的沙漠。後勤供給立即成爲一個大問題。

其實就是選擇了這麼道也不可能讓他們成功回去,遼興宗伐夏,雖然大敗,不過西夏國內民不聊生,李元昊沒有乘機收回金肅軍與河清軍,然後往北去,牟那山上方則是黑山地區,也就是唐朝中受降城地區,耶律阿保機大破党項諸部,將這一帶佔據,置立天德軍。迫於這個壓力,西夏不得不於牟那山建設了一些堡砦,又於河南建設了四個城堡,扼守黃河。

不怕遼軍從大沙漠穿過來,就怕遼軍造船自黃河而來。

如今這些堡砦全部被宋軍接收,並且王巨又讓大量士兵帶着後勤,乘船東上,陸地上有宋軍側擊,水路上有船隻巡邏。

最少遼軍不管造船渡河,或者搭建浮橋渡河,得要花上一段時間吧,而且這一帶以幹原爲主,樹木都是矮小的耐旱樹木,想要尋找適合造船的木料十分困難。即便造好了,還要面臨着宋朝水軍的剿殺。

所以只有第二條路,也是遼軍跨過黃河的那個渡口,金肅軍東面的君子津渡口(喇叭灣渡口),這一帶河面比較平直寬闊,水流平緩,也是河口黃河下來,最好的渡口。

還有其他的小渡口,但這是十幾萬大軍撤退渡口,那些小渡口適合麼?

然而現在這二軍一州全部被宋軍拿下,斡特剌能不急麼?

他也顧不上興州城有沒有被宋軍拿下了,立即帶領兵馬撤退

可憐种師道與劉昌祚害怕他犯神經病,還往橫山增置了一些兵力,然而一箭未發,斡特剌退走了。

但讓他欣慰的是,這幾州百姓聽聞遼軍撤退,許多軍民自發地請求跟隨遼軍前去遼國。遼國暫時還沒有人口危機,相反的,經過遼東叛亂後,死了許多丁壯。

而且這些人當中不乏貴族,雖然不如往昔,但他們手中還有着不少財富。於是一路彙集,最終這一行軍民數量幾達二十萬之巨。

斡特剌撤走了,三州留下的百姓幾乎沒有一個是對西夏死忠的,慶州延州同時出兵,將三州輕鬆收復,然後迅速修城牆,建堡砦,包括白池城、鐵門關、三岔口、左村澤、奈王井、烏延城這些重要的關鎮,不過夏州北部的一些重地,如黃羊坪、七裡坪、安慶澤、大沙堆、王亭鎮、德靖鎮,沒有管它們,非是它們不重要,一旦進一步修葺,將它們聯繫起來,則能成爲夏州最好的北大門,而且這一片地區也是原來西夏最重要的農耕區與畜牧業區,這些關鎮必須重建,才能保護這一地區的開發,但眼下時間來不及了,單個的建設,則成無險可守之勢,不如不管。

斡特剌一路北上,到達黃羊坪時,他已經得到興州失守的消息,不過因爲黃河巡邏森嚴,斥候沒有打聽到詳細情況。不過他仍然認爲宋軍主力在他的後面,要麼順着水路而下,且不說用船能載多少兵力,就是能載很多兵力,這段河面河流平緩,幾乎就不存在溯流逆流的差距,而且彎道多,等於延長了航運,然後還要上岸,還要走一段路程,因此宋軍即便想在金肅軍與遼軍會戰,也來不及了。或者渡過黃河,不怕辛苦,順着古長城這段道路插向鹽州,再插向洪州,銀州,麟州,府州,進入遼境,同樣也來不及!

因此隨着加入百姓越來越多,他的行軍速度越來越慢,但因爲產生這個錯覺,斡特剌一點也不着急。相反,這些百姓,以後會有很多用場的,包括反攻,這是西夏的領土,幹嘛不反攻,有了這些百姓,到時候遼國就會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勢。

而且因爲這些百姓離開家園,將家中所有貴重物資,以及糧草牲畜一起帶了出來,這一行後勤十分充足,並且因爲河套許多部族陸續加入,提供了許多牲畜水囊,帶了足夠的水,水源也不缺。

他的兵馬向金肅軍出發,金肅軍那邊涌來許多“民夫”,大搞建設,以便在遼軍到達前,建設更多的堡砦關卡,同時又勸說百姓將還沒有成熟的豆粟收割下來,交給各堡砦,當成青飼料,根據他們送來的重量,未來發放相關的物資。這是近處的,離宋境遠的則直接用火燒,然後讓百姓南下,前去麟州就食。

主要是這裡有兩個優勢,這一帶屬於唐朝的勝州地區,在後樑時,遼國出兵,將勝州所有百姓擄往遼國。後來又佔據這裡,但遷徙過來的百姓都是來自山後各州的漢人。不指望這些漢人對宋朝有多少好感,但不會太排斥

。同時這裡以駐軍爲主,百姓不多,總共加在一起不過四五千戶,容易安置遷徙。

同時各營主將親自出面,向他們允諾了未來宋朝給予的種種好處,用此來彌補他們的損失,但還是不遷徙的,則用強硬手段了,強行焚燒其莊稼房舍。

斡特剌大軍抵達金肅軍時,這兩軍一州所有百姓都被遷徙一空,莊稼同樣燒得乾乾淨淨,也就是宋朝即將執行堅壁清野戰術。

這也是常見的戰術了,還沒有引起斡特剌警覺,因此到達金肅軍時,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派使責問張守約。

你們這些宋人,膽子好大,居然敢公開入侵我朝。

不知道俺們遼國是老虎嗎!

張守約也給了回話,西夏自李繼遷起,就是一羣無賴不守信義的亂臣賊子,具體的不用說了,證據太多太多,象李繼遷打不贏就投降,安定下來後又接着造反,生生拖得宋朝無奈地看着他壯大。李繼遷死後,李德明還稍好一點,李元昊又來了,然後一代不如一代。

去年經爾國再三調解,我朝同意議和,但梁氏賊子卻派大批斥候潛入我朝邊境,散發謠讖,離間我朝君臣,故我朝這才討伐西夏。並且這些斥候與證據,也陸續送到邊境,交與爾國之手,向爾國解釋。

但爾國不顧道義,不顧是非曲折,先派三萬阻卜騎兵襲擊我朝供給,爾又率十幾萬兵馬進入西北,先戰七裡坪,繼戰夏州城,後攻鹽州城,導致我朝將士傷亡無數。爾國不仁在先,休怪我朝不義在後!

你們做了初一,就不要怪我們現在做十五!

因此翰特剌開始調動兵馬,對一些堡砦發起進攻。

然後派出精銳騎兵,馳往君子津渡口,因爲斥候已經探知,宋朝爲了阻止他們渡河,或者阻止援兵到達,炸山取石,於此渡口兩邊河灘上佈滿了石頭,使船隻不得渡。

這個問題不太大,因爲斡特剌手中擁有太多太多的部下或者百姓了,故先行佔據渡口周圍緊要所在,將渡口控制,隨後大軍到達,搬石造船,或者強行用小舟搭建浮橋。然而這並不是爲了撤退着想,而是爲了保障後路後,再對宋軍展開反攻。

並且西京留守事(遼國東、中、南三京置宰相府,分左右相或左右章政事,往下是各京留守事或同知,因爲遼國皇帝到處跑,各京都有行宮或皇宮,又置有內省司,同時置有各部使司,如戶部、度支、三司、鹽鐵、計司、轉運等,還有總管府,都虞候司,警巡院,處置司,五京京學,另外上京還有皇城司,東京又置有承奉官、大都督府、安撫使司,西京置有文思院、按問使司、巡邏使司、大內都部署司,南京有宣徽院、處置使司、各軍指軍使司、慄園司,再加上遼國的南北官制,使得官制比宋朝還要複雜數倍)耶律那也聞聽後,也派出一部兵馬來到君子津,開始搬挪積石,準備接應斡特剌

這也是斡特剌心情不緊張的緣故,若說心情,只是很憤惱,自己勞師遠征,依然讓宋朝順利滅掉西夏。

近三萬前行大軍撲向了君子津,這裡面還有數千西夏戰士。

不算太遠,三百幾十里路,遼國全部是清一色騎兵,雖然帶了一些物資,但對速度妨礙不大,如果沒有意外,一天半時間就可以迅速到達渡口,佔據要地。

第一天傍晚,三軍於一處山谷休息,而且斡特剌通過西夏人,瞭解到更多王巨的戰術,再三囑咐他們要小心,因此雖在此紮營,但遼軍派出許多戰士巡邏警戒。

不管有沒有用,這一夜安全無事,而且可能是現在宋朝兵力少吧,可憐的兵力僅是保證各城與各堡砦的安全,因此這一路行來,沒有一個宋兵來騷擾。

第二天繼續出兵,金肅軍是小半丘陵大半樑峁地形,小石山是丘陵,小土山是樑峁,沿河一帶東西走向,中西部多南北走向,但不是很規律,總體是縱橫交錯。

在金肅城下方十幾裡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大山溝,然後再順着一條略有些偏南北走向的山溝,順着金肅城東面直通君子津,比較平坦,成爲金肅軍最重要的道路,遼軍前軍走的就是這條道路。

眼看再走幾十裡,就要到達君子津了,忽然南面殺過來一支騎兵,生生將遼軍一切兩半。

非是伏兵,此行遼軍十分小心,前軍未到,斥候先行,想伏於道路兩邊埋伏,必然會被發現,於是宋軍派出龐大的軍隊,夜行於道路兩側,但離這條主道很遠,足足十來裡,然後先行讓劉法率領騎兵,將遼軍一切爲二,生生拖在這裡。

劉法兵力不多,不過迫於地形,遼國東西兩部兵力始終不能匯聚。

慘戰了近一個時辰,劉法部下傷亡近半,但劉法始終沒有退卻,後面的伏兵涌了上來。非是無兵,僅是這兩部宋軍兵力就達到了四五萬兵馬。

與劉法打了這麼久,再加上四五萬宋朝精銳的馬步軍衝襲而來,而遼軍又一切兩半,不久遼軍開始潰敗。

與野戰無關,因爲這裡是樑峁地形,不能很好地發揮騎兵優勢,宋朝步兵手持着犀利的武器,又多是一羣久經沙場的老兵,戰鬥力並不比遼國騎兵弱。

西部的遼軍向西敗逃,苗履率領着一部官兵追了下去,折可行率領餘下官兵繼續對東路遼軍繳殺。一直殺到黃河邊上,有的遼兵殺蒙了頭,直接跳黃河了。

餘下遼軍在這片河灘上被殺得抱頭鼠竄,讓對面正在搬石頭的遼國兵馬看得心驚膽戰。折可行用戰刀向對岸的遼軍指了指,然後押着戰俘返回。

西邊的遼軍還在繼續敗逃,逃了近百里後,林廣與賈巖等將,再次率領着近三萬官兵陸續殺出

。最後能平安逃回去的遼兵僅僅只有一萬餘人。

然後宋軍忽如天兵神降一般涌了出來,無數官兵扼守着各條道路的險要所在,紮下軍營,就算遼軍攻破了一道防線,後面還有第二道防線,第三道防線。

接着一支兵馬運來火炮,對着對岸正在搬石頭的遼軍一頓猛轟,轟得對岸數千遼軍一個個抱頭向東逃跑。

真相出來了,不是這裡宋朝無兵,而是有着無數兵力,自豐州到黃河一帶,駐紮着二十萬宋朝軍民,實際上所謂的民也是兵,最少算得上是一個民兵。

而且自豐州而下一直到宥州,宋朝還駐紮着近十萬軍民。

此路不通!

請回大漠去吧。(。)

第164章 蕃騎(下)第54章 插釵第534章 小孩子第850章 磨古斯第13章 殿下(下)第535章 號角第113章 侍讀第843章 朔正第220章 三次點集(上)第132章 章家之傑第352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上)第258章 屹立(上)第716章 睜眼說瞎話第102章 蛋痛了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218章 王巨的審判(下)第83章 鬧大吧(二)第656章 龍臀第399章 二王(上)第714章 有點難聽第748章 六個大禮(中)第486章 買安第606章 冒泡(中)第347章 徐徐徐第537章 會戰(二)第559章 替死鬼(下)第686章 山林第604章 幾振(下)第94章 第一躍(四)第615章 威名(上)第69章 泄密者第316章 直臣第629章 條件(上)第835章 同意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434章 羞侮第15章 夏國劍第124章 觀燈第274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612章 北部灣海盜第768章 反轉(上)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上)第585章 東明縣(下)第130章 吻合第86章 鬧大吧(五)第614章 兩朝元勳第202章 不明白第287章 實話第464章 四樣物事(上)第25章 寶藏(下)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339章 國賊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814章 狗不如第611章 毀滅的敲詐第163章 蕃騎(上)第31章 幸運草第252章 地獄(下)第363章 霸道第239章 都有手段第535章 號角第8章 懷疑第393章 攻長避短第248章 九屍迎客(二)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226章 底氣第76章 世仇第493章 夜襲(下)第250章 九屍迎客(四)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467章 兵臨第817章 一波波第357章 坑的就是兄弟第615章 威名(上)第80章 磨練第524章 夜聲第164章 蕃騎(下)第741章 裂車(下)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578章 和平第644章 長城(上)第311章 屠刀(上)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486章 買安第478 鼓聲(續下)第150章 葬花第796章 露底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840章 富弼出使第302章 永垂不朽第303章 改良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409章 各自找朋友(下)第474章 鼓聲(上)第111章 挑戰第25章 寶藏(下)
第164章 蕃騎(下)第54章 插釵第534章 小孩子第850章 磨古斯第13章 殿下(下)第535章 號角第113章 侍讀第843章 朔正第220章 三次點集(上)第132章 章家之傑第352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上)第258章 屹立(上)第716章 睜眼說瞎話第102章 蛋痛了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218章 王巨的審判(下)第83章 鬧大吧(二)第656章 龍臀第399章 二王(上)第714章 有點難聽第748章 六個大禮(中)第486章 買安第606章 冒泡(中)第347章 徐徐徐第537章 會戰(二)第559章 替死鬼(下)第686章 山林第604章 幾振(下)第94章 第一躍(四)第615章 威名(上)第69章 泄密者第316章 直臣第629章 條件(上)第835章 同意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434章 羞侮第15章 夏國劍第124章 觀燈第274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612章 北部灣海盜第768章 反轉(上)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上)第585章 東明縣(下)第130章 吻合第86章 鬧大吧(五)第614章 兩朝元勳第202章 不明白第287章 實話第464章 四樣物事(上)第25章 寶藏(下)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339章 國賊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814章 狗不如第611章 毀滅的敲詐第163章 蕃騎(上)第31章 幸運草第252章 地獄(下)第363章 霸道第239章 都有手段第535章 號角第8章 懷疑第393章 攻長避短第248章 九屍迎客(二)第119章 三個規則第226章 底氣第76章 世仇第493章 夜襲(下)第250章 九屍迎客(四)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467章 兵臨第817章 一波波第357章 坑的就是兄弟第615章 威名(上)第80章 磨練第524章 夜聲第164章 蕃騎(下)第741章 裂車(下)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578章 和平第644章 長城(上)第311章 屠刀(上)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486章 買安第478 鼓聲(續下)第150章 葬花第796章 露底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840章 富弼出使第302章 永垂不朽第303章 改良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409章 各自找朋友(下)第474章 鼓聲(上)第111章 挑戰第25章 寶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