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預熱

王珪說道:“手段雖有些殘忍,然而此次用兵,朝廷用度有限,傷亡又少,幾乎罕動用官兵之。”

這個官兵不是王巨帳下的官兵,那叫土兵,或廣南的邊兵,是由蠻人爲主組成的軍隊。王珪的官兵則是指真正的禁兵。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確實是沒有動用多少官兵,就是開始調過去幾千兵馬,後來有一些人還是不適應南方的酷熱天氣,又陸續調了許多回來。

至於用度,如果從朝廷角度來看,確實很少,廣南能向王巨提供多少錢帛?朝廷的專門撥款,不過就是那個一千萬,但王巨到廣南兩年半時光了,就是木棉司的收入,也不止一千萬了。況且海客們還會向朝廷支付了三百萬的利息。

可實際用度豈止一千萬!

如果朝廷象王巨這麼做,那用費將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不僅是直接的用費,還有呢,動用了這麼多船,並且多是豪華的大型海船,難道不是成本?因此實際成本乃是一個天文般的數字。

不過老王之所以這麼說,因爲王巨在去廣南之前說得很清楚,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那麼臣就要用一些非常手段了,望朝廷到時候勿要責問責怪。

早就說好的。

難道這時候朝廷又要反悔不成?

趙頊也啞然失笑,豈止是早說好的,去年自己派中使下去,王巨同樣也說過,臣就是遊走在一個黎明之間的人。一邊是黑暗。一邊是光明。一邊是劊子手,一邊是良臣。宋朝弊病多多,臣想將宋朝從黑暗帶向光明的彼岸,那就會用一些激烈的手段。

能指望一個十來歲殺黑蜂盜,帶寨民擊敗西夏抄掠軍隊的人,象朝堂上這些士大夫那樣溫文爾雅嗎?

這是不可能的。

他喃喃道:“可如何遷徙百姓?”

不能將百姓強行押到各個海船上吧。

蔡確冷不丁地說:“陛下,可由各州府攤派,我朝如今非是唐初之時。山東人煙空蕩,以至魏徵進諫唐太宗勿得封禪,以免胡人看到後產生覬覦之心。幸得祖宗慈憐,自我朝立國後,就沒有人煙稀疏之況。”

所以有人說趙匡胤乃是一個長者,他未必有那麼好,若真的好,能將柴家江山篡奪嗎?再看柴榮幾個孩子,有那個有了好下場?

況且還有江州之屠。

不過趙匡胤滅一國,立即休生養息兩到三年。再圖下一國。這樣的做法,沒有使中國傷筋動骨。不僅宋朝的,南唐的,吳越的,南漢的,閩國的,這些國家都沒有損失多少百姓。所以到了趙匡義滅掉北漢時,北宋的戶數就達到了六百四十多萬餘萬戶,反而在趙匡義兩次北征失敗後,至道三年,戶數下降到了五百來萬戶,當然,不是百姓數量下降了,而且爲了逃避賦稅,成了流民與隱戶。然而到了宋真宗時,立即恢復到近九百萬戶。

再看唐朝立國時,那麼大的地盤,戶冊上只有兩百萬戶。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宋太祖稱爲長者,亦無不可。

這纔是真正的深層次歷史分析。

趙頊額首。

“所以造成如今人煙稠密,土地緊張之象。不過交趾雖然偏南,卻是真正的魚米之鄉。”蔡確又看了一眼那個地圖上大大小小的河流說道。

有水才能生存,可憐的北方,一直在缺水,哪裡有這麼多密佈的河流哦。

“以前是偏遠,如今有那麼多海船,可以往來,請陛下重視之……讓各州府官員務必配合。”

這便是王巨帶來的變化。

去年時,海外造船規模漸漸削減,不過沒有完全中止下來,繼續在造,只是船更大更先進。

於是將一些落後的船隻淘汰下去,幾乎以成本價在廣南東路出售。這個成本價在宋朝出售,那會十分驚人的,一艘五百噸海船,在宋朝造價可能在一萬多貫,然而在王巨手中,往往只有四五千貫便賣掉了。

以至許多人不大相信,認爲船隻質量有問題,還是王巨擔保的,不然價低到大家都不敢買。

王巨擔保,有一些人終於出手買下,懂船的人還是很多的,一個航行下來,船好不好,馬上就看出來了,現在買的人開始幸慶,沒敢買的人卻後悔不迭。

不過有不少人也開始在船塢造船,未來還有,一旦這次百姓遷徙結束了,王巨還會讓手下淘汰許多船隻,但那將泊在東良港出售給各個海商了。也就是在王巨推動下,可能宋朝航海規模能漸漸趕上南宋巔峰之時。

蔡確在京城,雖然不完全清楚,但聽到一些消息。

有了海船運輸,就可以爲宋朝謀利。王巨說得有也道理,北方一直缺糧,靠東南維持,可東南人煙也越來越稠密,不能東南百姓不吃飯,而將糧食一起運到北方。那麼廣南與交趾的大開發,就能進一步寬解這個糧食負擔。

並且疏散的是赤貧百姓,這些百姓平時斂不到多少財稅,到大災到來時,朝廷卻需要撥出大量錢帛糧食去賑災。

這個心態很不好……

包括王安石的心態,也不怎麼好,就象遼國,今年因爲幽州有災,還免掉所有流民三年賦稅,以讓百姓寬解壓力。但爲了斂財,宋朝的政策卻越做越回頭了。

不過正是因爲這種心態,蔡確反而支持王巨做法。

蔡確支持,曾孝寬也說話了:“陛下,臣丁憂期滿,赴京路上,仍看到許多赤貧百姓,生活困難。不過泉州周邊各州縣,看不到有人家將自己子女活活溺死。不過離泉州遠了,因爲消息閉塞,仍有這種狀況。不僅是赤貧百姓。一些三四等戶也將自己子女溺死。無他,無法哺養諸多子女也。所以將部分百姓遷徙到交趾,也是一個疏散百姓稠密的良策,況且交趾非是海外。”

主要就是海外!

如果遷徙到嶺南與交趾,用得着擔心嗎?

呂公著無法再說了,只好說了一句:“如此,東南又騷動矣。”

別的不說,這麼多赤貧百姓遷徙走了。那些主戶上哪兒找佃農去?能不氣憤嗎?再說,有幾個百姓自己願意去南方?那隻能強行遷徙了,百姓能不騷動嗎。

“此非騷動,而是救人!”蔡確說道。

變法是騷動,遷徙百姓,給他們活路也是騷動,那麼就什麼不做了?

呂公著怏怏道:“如此,交趾已滅,可召王巨進京。”

不能留着王巨南方禍害交趾百姓了……

“現在不行,那些崑崙奴們還沒有安置……”趙頊說道。還有王巨什麼更大的驚喜……這個就不能說了。

“但這些崑崙奴如何安置?”吳充擔憂地說,如果安置不好。也會象交趾那樣動亂,那才叫悲催。

“吳卿,你寫一詔令,詢問一下。”趙頊想了想說:“就這樣吧。”

幾個宰執退下。

趙頊看着那厚厚的大地圖冊發呆。

詔書同樣用特腳遞送到王巨手中的,畢竟秋風已起,耽擱不得。

“少保,朝廷還真是矛盾啊,如果少保有異心,非是遷徙百姓去交趾,而是海外了。”黃驊說道。

這個遷徙還是赤貧百姓爲主,如果能活得下去,誰願意去交趾啊?

但這些百姓遷徙走了,以後東南赤貧百姓數量下降,就沒有多少百姓遷徙到海外了。或者如曾孝寬所說的那樣,福建路許多地區不溺死自己的親生子女,畢竟是自己親生子女。之所以將他們溺死,乃是長大後,沒有田地沒有產業留給他們,就是長大成人,還是死路一條。現在海外有了出路,那麼何不辛苦一點,將這些孩子哺養成人,大不了送到海外去。不過那得等很長時間了。最缺人的不是未來,而是眼下。就象今年,幾乎罕有百姓遷徙到海外。

王巨有異心,這樣做豈不是很傻?

“醇之,你得站在陛下那一方想一想。”王巨笑道,如果純粹從官場角度來分析,王巨這次做得還是很傻,自己兒暴露了所有的力量,這個力量包括龐大的財力物力人力。

不過王巨也不後悔。

宋朝是根本,南方安定了,特別是交趾,或多或少,能使宋朝變得更強壯。宋朝強壯,海外才能強壯。兩者才能相輔相成。再說王巨忠的乃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而非是趙頊本人。反正也做了,鬥智鬥法就是了。

王巨便寫回奏。

說朝廷重心乃是北方,郭逵南下,犧牲已經很慘重,可是交趾不滅,南方不穩,終是隱患。然而在南方付出巨大犧牲將交趾殲滅,又頗是不值。因此用了一些非常手段,讓士大夫們不喜,自己也知道不好,可這是不得己的辦法。

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是過於兇殘了,王巨也老實地“承認錯誤”。

朝廷下詔責問,自己想辦法籌得大量糧草物資,這些本來是用作安置遷徙百姓的,可一起交給了崑崙奴們,讓他們減少死亡。不過這樣一來,朝廷還要從東南抽調大量糧食與物資,以便讓移民熬過收穫來臨前的艱難時光。

“妙。”黃驊說道。

想做好人,就得掏錢。

這麼多嘴張着要吃飯,要吃大半年的飯,朝廷就要準備大量糧食物資。看看這些大臣們肉不肉痛?黃驊又說道:“少保,再讓陶希言他們,向官府放言,他們只承諾少保押運百姓去交趾,而非是替朝廷攜帶糧食,餘下船隻是準備帶商貨去海外的,如果朝廷要攜帶,必須付出船費,用那五百萬債務抵消。”

現在宋朝經濟好轉了,也用不着拼命地倒貼。

這樣,這些大臣會更肉痛。

王巨想了想說:“也行。”

一個個想要做聖母,那就掏腰包吧,況且王巨手中經濟真的很緊張。然後王巨繼續寫到,至於崑崙奴們的安置,自己已經派人北上游說各州縣的各大主戶,讓他們用各自手中的佃農交換崑崙奴們。一是給這些崑崙奴一條生路,二是將他們打散了,就不會再象交趾那樣到處流竄,三就是舒解各個主戶的勞力壓力。

至於使用崑崙奴成本會更低的什麼,王巨就不用寫了。

而且這事兒也瞞不了,馬上朝廷就可能知道了。

王巨又繼續寫下去,所以只要官府配合,包括遷徙百姓的來源都不會很困難。同時望朝廷速決,否則錯過季風,那就要到來年了,來年周邊各族各國百姓涌入,朝廷再也無法輕鬆地治理交趾,除非重新再來一次卷席。

寫好了,又用特腳遞送向京城。

兩府幾個宰相看着這封奏章,有人感覺也不大好,但除了這個辦法,還有其他什麼良策?再說以前也有“故事”,比如唐朝徵收高句麗之後,就將高句麗大量百姓安置在江淮。

那就攤派吧。

但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王巨開始“滅”第二個國家了。接下來幾個月會很熱鬧,越來越熱鬧,不僅南方,還有大蘇同志……現在的扯皮,僅是一個小小的預熱。

第373章 增兵第417章 請求第297章 胡鬧(下)第75章 對子第64章 買馬社第478 鼓聲(續下)第525章 心機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722章 殺人的礦藏第585章 東明縣(下)第821章 一家人第827章 紙老虎(下)第258章 屹立(上)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820章 屍車第142章 見好就收第485章 人樣子第309章 帶頭第534章 小孩子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上)第91章 第一躍(一)第352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上)第825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157章 請權(上)第120章 上眼藥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47章 奇蹟之戰(四)第199章 這個臉不能打第269章 那一公第639章 八櫓船第697章 芒種第517章 死亡樂章(六)第452章 一路向北(上)第816章 響第365章 鞭屍第29章 畫皮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93章 第一躍(三)第531章 斬第366章 誣奏第680章 黃雀(下)第739章 裂車(上)第726章 微調第837章 三明第345章 天下第一女(下)第704章 殺母(上)第730章 兩顆心第63章 親戚第140章 明妃曲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123章 妹夫生猛第576章 錦衣晝行(下)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446章 二王(下)第55章 後悔的趙禎第403章 私軍(上)第93章 第一躍(三)第178章 子安第353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下)第118章 舅家第422章 楹聯第829章 機會?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830章 反轉第44章 奇蹟之戰(一)第777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下)第750章 張睦(下)第235章 秋碩第506章 飛天(下)第497章 二十五里第480 勸說第81章 命案第774章 腥氣第340章 悟空第309章 帶頭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233章 此堡不能拿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上)第142章 見好就收第138章 鄉黨第596章 市易市易(下)第803章 真正的太傅第467章 兵臨第446章 下江南第501章 好牌第96章 放榜(上)第236章 不安第391章 鬥將第326章 背後的賬第710章 山匪第450章 門客第293章 一個訪客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21章 朱鈔第767章 控訴第292章 首相第57章 苦逼的丁家(中)
第373章 增兵第417章 請求第297章 胡鬧(下)第75章 對子第64章 買馬社第478 鼓聲(續下)第525章 心機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722章 殺人的礦藏第585章 東明縣(下)第821章 一家人第827章 紙老虎(下)第258章 屹立(上)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820章 屍車第142章 見好就收第485章 人樣子第309章 帶頭第534章 小孩子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上)第91章 第一躍(一)第352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上)第825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157章 請權(上)第120章 上眼藥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47章 奇蹟之戰(四)第199章 這個臉不能打第269章 那一公第639章 八櫓船第697章 芒種第517章 死亡樂章(六)第452章 一路向北(上)第816章 響第365章 鞭屍第29章 畫皮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93章 第一躍(三)第531章 斬第366章 誣奏第680章 黃雀(下)第739章 裂車(上)第726章 微調第837章 三明第345章 天下第一女(下)第704章 殺母(上)第730章 兩顆心第63章 親戚第140章 明妃曲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123章 妹夫生猛第576章 錦衣晝行(下)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446章 二王(下)第55章 後悔的趙禎第403章 私軍(上)第93章 第一躍(三)第178章 子安第353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下)第118章 舅家第422章 楹聯第829章 機會?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830章 反轉第44章 奇蹟之戰(一)第777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下)第750章 張睦(下)第235章 秋碩第506章 飛天(下)第497章 二十五里第480 勸說第81章 命案第774章 腥氣第340章 悟空第309章 帶頭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233章 此堡不能拿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699章 另一個世界(上)第142章 見好就收第138章 鄉黨第596章 市易市易(下)第803章 真正的太傅第467章 兵臨第446章 下江南第501章 好牌第96章 放榜(上)第236章 不安第391章 鬥將第326章 背後的賬第710章 山匪第450章 門客第293章 一個訪客第734章 愛國人士(下)第21章 朱鈔第767章 控訴第292章 首相第57章 苦逼的丁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