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金星帶來的書籍,不但有教育類的,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歐洲目前形勢的書籍,這些書籍是朱有孝自己研究的重點對象。在朱有孝的意識裡,後世的歐洲就像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但是現在的歐洲具體是什麼現狀,他是一點也不清楚,知道的僅僅是從前世帶來的一點回憶,有了牛金星帶來的這些書籍,朱有孝就可以細緻的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通過研究這些書籍帶來的信息,朱有孝終於明白了在十七世紀的歐洲發生的一些情況,和帶來這些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大海上西班牙還是強大的帝國,無論是它的殖民地數量還是面積,這些都不是英格蘭、法蘭西可以相比的,但是它正在慢慢的衰老,漸漸的失去朝氣,走向沒落。葡萄牙已經失去了稱霸的基礎,因爲它的人口基數太小,但是它的商隊還在大海上具有一定的規模。荷蘭、比利時、瑞典、丹麥還是剛在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但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造船業最發達的地方,每年的造船數量超過了一萬五千艘,海上馬車伕可不是徒有虛名。
英格蘭的情況相對複雜,這個島國具有發達的資本主義手工工廠,生產出數量龐大的工業品,但是因爲它的地理位置不在歐洲本土,這對它的產品銷售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所以它現在正在想盡辦法挑起歐洲本土各國進行爭鬥,企圖藉此漁利。在上個世紀末,雖然英格蘭成功的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但是這支“無敵艦隊”僅僅是西班牙海軍的一部分,在西班牙海軍的反擊下,他們之間簽下了和平條約,只是取得了部分權利。所以現在它和荷蘭打得火熱,聯合意大利、法蘭西還有一些北歐海盜,不斷的對西班牙商隊進行打劫,至於二十年後在海上和荷蘭進行對決,現在還沒有眉目。
在中歐到北歐的地域裡,現在爲了皇權的爭奪正進行着一連串的戰爭。自認爲是羅馬帝國的嫡系傳人的德意志人還是一片城邦聯合體,本來是一家人的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爲了皇權的糾紛和宗教信仰的認同,各自成立了互相戰爭的對立雙方,一連串的戰爭不斷的互相變換着勝負結果。
歐洲各國的國王不斷髮生着莫名其妙的變換,由於信仰和權力相互交融,國王的繼承權有時候莫明其妙。比方說英格蘭和西班牙之間,西班牙的國王娶了蘇格蘭女王瑪麗爲妻,蘇格蘭女王瑪麗和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同父異母的姊妹,因爲信仰的原因,伊麗莎白一世殺死了瑪麗女王。西班牙國王企圖染指英格蘭王權,就像伊麗莎白一世求婚,但是被拒絕,同時還有諸多的利益追逐者也是企圖求婚,但是也都被拒絕,結果是終身未嫁,絕了後嗣的英格蘭都鐸王朝在推選國王的時候,選擇了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兒子,這是非常有戲劇性的結果。
歐洲現在沒有一個國家的國王稱皇帝,都是叫做國王,因爲他們的共主是羅馬教皇,就像在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都以周王爲共主。在周朝的末年,諸侯國之一的秦國強大到吞併六合八荒的地步,就代替了周朝,千古一帝秦王嬴政就自稱始皇帝,自此開始就有了不斷的改朝換代。相對的歐洲這邊就是另一種制度,他們的共主是諸侯國推選的,爲各諸侯國自己的利益着想,選出的都是最弱的共主,就算是當上皇帝,也是大傢伙的橡皮圖章,根本作用不大,再加上諸侯國衆多,還有諸國王之間的聯姻關係,複雜的繼承製度,反倒是一鍋亂粥,好容易再後來出了一個波拿巴*拿破崙在法蘭西稱了一次皇帝,結果又被聯軍門打了個稀巴爛,最後還被流放而亡。所以歐洲人的天性是獨立、自由,中華大地的傳統是集權、大統一。
現在的英格蘭正在謀求海外的拓展,而且實力越來越強大,荷蘭、葡萄牙則是以貿易爲主,拼命的在世界各地撈錢,法蘭西則是準備在歐陸稱霸,德意志還處在邦國混戰的泥沼裡,未來的龐然大物俄羅斯還不是歐洲的主流國家,還是屬於野蠻的土人,雖然它的領土已經非常大了,但是在歐洲還沒有說話的權利,處於和北歐海盜一樣的地位。
現在歐洲的陸地國家分成了兩派正在交鋒,一方是天主教的擁護者,一方是新教的擁護者,爲了各自的利益和國王的繼承權打得不可開交,英格蘭支持新教徒,給予他們一定的財政支持,實際上是坐山觀虎鬥。法蘭西本來是正統的天主教國家,但是爲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卻是極力支持新教徒,所以說大國追求的都是利益,信仰只不過是他們拿來做藉口的。
瞭解了這些歐洲的基本信息,就更加堅定了朱有孝的決心,拉攏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打擊英格蘭、法蘭西等的向亞洲方面的擴張。現在的英格蘭只是剛剛進入印度,還沒有後世的那樣囂張,另外從這裡還得到一個信息,現在的孟買還不是英格蘭在印度的貿易中心,真正的貿易中心在孟買以北近五百里的蘇拉特,看起來自己供了錯誤的情報,而端王朱常浩僅僅打聽了孟買的情況,沒有問英格蘭人的情況,其實那裡已經成了一個國際貿易中心,還建設了大量的手工業工廠,看起來還得想法再去搶劫一次。對了,這個任務就交給朱由崧好了,說不定還可以讓他能搶到一些大洋馬,讓大家分配一下也不錯,朱有孝心裡噁心的想到。
從牛金星收集到的情報看,現在歐洲的軍艦都是風帆式戰列艦,排水量在一千二百噸到二千噸之間,比大明的新式軍艦稍微大一點,明軍現在最大的軍艦隻有一千噸,小一號的八百噸的佔多數,不是朱有孝不捨得建造太大的,而是大明的造船技術還不過關,還有就是建造二千噸的風帆戰列艦有些浪費,一艘船就需要好幾千顆大樹,還必須是橡木、柚木、榆木之類的,還得需要七年以上的乾燥時間最好,這就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好歹大明還有不少榆木,而且除了造船別的作用還不大,這才製造了幾百艘木船,看起來以後還得靠俘虜歐洲的戰列艦才能增加自己的軍艦。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明軍的戰艦和歐洲的戰艦不一樣,這是由武器決定的,明軍使用的是開花加農炮,炮彈可以爆炸,但是數量不多,最多的是依靠迫擊炮來攻擊,這就不需要船體的結構受到太大的反作用力,爲了形成炮火覆蓋,迫擊炮還是集中在船頭,這樣非常方便在運動中進攻,現在歐洲的風帆戰列艦都是靠側弦的加農炮爲主要打擊火力,這就造成了在運動中形成一條線式的戰列隊形。一次明軍的戰艦都是鯨魚型,而歐洲的戰列艦都是狹長型,在朱有孝看來,這兩種船型各有利弊,但是在交戰的時候明軍艦隊通過調轉船頭方式就可以對敵,而歐洲的戰列艦需要在不斷的運動中才能對轟。
這些都是朱有孝在天啓六年謀劃的事情,現在大明人民大學的建築已經初具規模,估計過了今年夏天就可以招收第一批學生,這件事不用朱有孝再操心了,孫元化已經把這些事安排的妥妥的。
朱有孝現在需要做的事考慮派誰去歐洲去聯絡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就是如何說服荷蘭和西班牙葡萄牙聯手。當然了,他現在雖然知道孫愚直早就把荷蘭人栓到戰車上了,根本就不用他去想法了,但是那畢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戰艦,並不能代表荷蘭政府。對了,想到孫愚直朱有孝就有了合適的人選,孫愚直不就是最合適的人嗎?於是朱有孝就讓人和居住在澳門的葡萄牙領事聯繫,讓他們派人前來討論這個問題
葡萄牙住澳門領事桑切斯得到朱有孝的通知以後。就很快抵達了京城,朱有孝就和孫承宗與他進行了一番交談,朱有孝的就很直白的告訴他,大明看到葡萄牙的海外貿易受到了英格蘭的極力打壓,還有就是荷蘭的海上馬車伕規模也是嚴重擠佔了葡萄牙的貿易規模,西班牙已經在英格蘭的擠兌下逐漸失去了海洋霸主的氣勢,所以建議和大明聯起手來,共同打擊英格蘭勢力,把他們封鎖在那個小島上。不過因爲大明奪了西班牙的呂宋島,希望葡萄牙可以從中間說和,退還是不可能的,不過不會再從別的地方搶佔西班牙的利益了,而且還可以將英格蘭人在亞洲的利益和他們分享,至於荷蘭人可以毫不客氣的告訴他們,如果不和大明合作,大明就會將他們驅逐出亞洲的勢力範圍,這個基本上不用和他們商量,邀請他們觀看一次海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