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孫承宗的智慧

(感謝風葉一刀、fino、lians、faxr2011、飄渺學徒1、第一次注目、恐龍救生隊、本多小松、魔神浪子投出了寶貴的月票,感謝5461+89464的打賞,拜謝了。)

功高震主這個概念,一直都在孫承宗的腦海裡面盤旋。

朱由檢確實是非常勤奮的皇帝,登基以來,面對千瘡百孔的局面,勵精圖治,可惜效果一直都不好,原因很多,可最大的問題,還是在用人方面,朝廷內部黨爭如火如荼,無法駕馭,各地連年遭受災荒,加上後金的侵襲和流寇的騷擾,王朝到了崩潰的邊緣。

蘇天成的橫空出世,開始改變這樣的局面了,而且這樣的改變,都是在無聲無息之中進行的,從簡單的開始,幾年時間過去,朝廷開始出現變化,可喜的景象冒頭了,彪悍的江寧營,帶給了朝廷很大的希望,但這樣的改變,能夠維持多長的時間呢。

蘇天成高中殿試榜眼之後,申請外放,這可以說是一個明智的決策,遠離的朝廷的紛爭,遠離了黨爭,以榜樣的身份,去做知縣,稍微不注意,就泯滅在衆人的視線之中了,可蘇天成做出來了巨大的成績,甚至是震動朝廷和皇上的成績。

後來的發展,不需要跟對的贅述。

孫承宗擔心的是,蘇天成已經是巡撫,正三品的官員,作爲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古今罕見,樹大招風,這是很明顯的道理,也就是說。從這一刻開始,蘇天成將要面對方方面面的攻擊、污衊、誹謗和算計,有來自朝廷裡面的,也有來自蠻夷的,事實的發展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朝廷大臣的攻擊,蠻夷的算計。這都還好說一些,可以想辦法應付,可來自皇上的猜疑,蘇天成能夠如何的應付呢。

幾十年的宦海生涯,孫承宗見過太多了,皇權和臣權的較量,他甚至成爲了受害者,被迫此去官職,回家養老。這種鬥爭,是很殘酷的,年紀輕輕的蘇天成,居然能夠發現這樣的問題,提出來至關重要的建議,皇室宗親進入朝廷爲官做事,這無疑是幫助皇上鞏固皇權的,是受到皇上青睞的。

可皇上也是人。在他的大臣權力太大、功勞太大,甚至是賞無可賞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誰知道啊。

孫承宗相信,江寧營剿滅流寇、蕩平遼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在這個階段,爲了維護王朝的穩定。爲了大明朝的發展,皇上可以充分信賴蘇天成,可今後怎麼辦,或者說在發展的過程中,皇上認爲自己完全掌握了局勢。不需要蘇天成繼續做事情了,甚至是害怕蘇天成的權力過大了,這個時候,恐怕就要出大事了。

蘇天成的權力大了,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被扳倒的,萬一發生了劇烈的衝突,大明朝很有可能毀於一旦。

孫承宗早就想到這些了,相信不僅僅是他想到了,還有一些聰明的大臣,也想到這件事情了,只是大家都不會說出來,對蘇天成有好印象的,暗地裡擔心,對蘇天成有意見的,甚至等着看笑話。

孫承宗骨子裡是忠於皇上的,所以說,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只要他還有一口氣,那都是要維護皇上的威望的,可孫承宗很明白,自己不一定能夠等到那一天。

人生七十古來稀,應該是看透好多事情了,內心也淡然了,何況孫承宗已經七十五歲了,雖說身體還很不錯,但精力明顯有些不濟了,特別是擔任內閣次輔以來,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要不是皇上適當的照顧,還真的有些承受不住了。

也正是因爲到了這樣的年紀,孫承宗做出來了重大的決定,要和皇上好好談談,談談蘇天成的事情,哪怕皇上不願意聽,自己也要說。

孫承宗根據自身的認識,以及對人品的準確判斷,感受到了,蘇天成是一心爲着大明朝的,沒有絲毫的非分之想,歷史上,這樣的大臣並非沒有,成爲了國家的中流砥柱。

況且,孫承宗已經察覺到,皇上對內閣首輔溫體仁有些看法了,隱隱的準備讓自己出任內閣首輔。雖說年紀大了,但有這樣的機會,孫承宗不會推辭,至少他能夠穩住局勢。

皇上如此的信任,孫承宗覺得,有些話不說出來,那就是自己的失職,內心不安。

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朱由檢單獨召見了孫承宗。

這是朱由檢準備下定決心了,和孫承宗交談之後,就準備更換內閣首輔的,至於說內閣的大臣,也需要調整?,劉宗周和黃道周等人,思想發生了轉變,這樣的能人,也是可以進入內閣的,那樣的情況下,朝政說不定能夠恍然一新。

用人的重要,朱由檢當然是清楚的,登基以來,他時時刻刻都想着王朝的強大,如今機會已經出現了,怎麼能夠不抓住。

溫體仁做了六年的內閣首輔了,守成有餘,開拓不足,而且喜歡搞小團體,致使朝廷內部的黨爭,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決。

養心殿。

殿堂裡面,只有朱由檢和孫承宗兩人,就連一直陪着朱由檢的王承恩,也沒有出現在朱由檢的身後。

孫承宗需要這樣的機會。

“孫愛卿,朕想着好好和你談談,這裡就朕和你兩人,朕希望孫愛卿無話不談啊。”

“臣正等着如此的機會,臣有不少的心裡話,想着向皇上稟報的。”

朱由檢有些奇怪,本來是該自己先說的,說一說朝廷裡面的情況,分析一下內閣裡面的諸位愛卿,想不到孫承宗竟然主動先開口了。

“孫愛卿想到什麼事情,儘管說就是了。”

“臣思慮很久了,今日斗膽了,若是臣有說的不是的地方,請皇上降罪。”

“朕已經說過了,這裡就朕和你君臣二人,說什麼都是可以的,孫愛卿不要有什麼顧慮。”

“臣想着首先說說皇太極,臣和後金韃子交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曾經爲了征戰的需要,側面瞭解過一些情況,自萬曆年間以來,後金以彈丸之地,屢屢對抗我大明朝,而且還取得了不少的勝利,實事求是的說,目前我大明朝,還沒有徹底剿滅後金的實力。”

朱由檢點點頭,不知道爲什麼,他的內心很是平靜,孫承宗的話,他聽進去了。

“臣多次想到一個問題,後金憑什麼有着如此的實力,憑什麼能夠發展起來,雖說沒有能夠徹底明白其中的緣故,但有一個原因,臣是弄清楚了,那就是用人方面的豁達。”

“後金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和我大明朝沒有可能比較,所以說,皇太極手下的文武人才也不多,他能夠時時刻刻見到每一個人,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建議,可以當面交談,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面對面的溝通,避免產生矛盾和隔閡,上下能夠一心了,自然能夠辦好很多的事情。”

“臣年歲大了,看透了很多的事情,也時常琢磨,自己還能夠活多少年,在這樣的焦慮之中,臣忽然明白了皇太極的這些做法,理解了家國天下這四個字。”

“就說我大明朝,皇上有這麼多的文武大臣,有這麼多的子民,誰的想法都不一樣,但最爲基本的想法,就說能夠吃飽飯,有地方住,有衣服牀,豐衣足食,若是達到了這些要求,可能還要想着更多的金銀財寶,更舒適的生活,故而臣總結了一下,諸多的大臣,包括臣在內,想到的還是要安安穩穩的過日子,若是有了一個舒適的環境,都不想着折騰了。”

“或許是臣的年紀大了,有了這樣的想法,臣以爲,後金的皇太極,可能也是做到了這一點,所以能夠令上下一心,臣也知道,皇太極也經歷過很多的事情,也採取了一些非常的手段,否則他是不可能穩固自身的地位的。”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等人,皇太極都給他們冊封了王位,這說明皇太極的野心是不一般的,但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太極能夠海納百川。”

“臣如此說,是懇請皇上多多思考,臣冒犯了,建議皇上多容納文武大臣,特別是那些能夠爲我大明朝建功立業的大臣。”

朱由檢的神色一直都很平靜,沒有嚮往常那樣,動不動就表現出來憤怒或者是不滿的情緒,他看了看孫承宗。

“孫愛卿,你的意思,朕明白,這樣的話,朕真的是聽不到啊,想想朝廷裡面,那麼多的文武大臣,朕不可能一一都促膝交談,朕不知道他們想的什麼,有些時候就要琢磨了,他們究竟有什麼心思啊,是不是反對朕啊,是不是在背後說朕的壞話啊,這樣想來,越想越是麻煩,自身也難以安穩了。”

щщщ⊕тTk дn⊕¢ ○ “朕要感謝孫愛卿的提醒啊,朕知道,你說的是蘇天成,這朝廷裡面的很多大臣,可能要有想法了,蘇天成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手裡控制着江寧營這樣的軍隊,若是有謀反的心思了,那可怎麼是好啊,朕哪裡有那麼多的金銀財寶去獎賞,說不定最終,要將這皇位讓過去的,還是要提前控制,故而有人猜疑,蘇天成要謀反,要求朕要提防,甚至是提前動手,不能夠讓蘇天成的羽翼豐滿。”

“朕想了很多,今日聽到孫愛卿一番話,徹底明白了,朕知道該怎麼做,孫愛卿放心,朕今後若是有什麼做的不多的,或者是控制不住情緒,孫愛卿一定多提醒。”(未完待續。。)

第799章 鄭芝龍的承諾第715章 心有些涼第639章 炮兵營的地位第650章 恨鐵不成鋼(1)第799章 鄭芝龍的承諾第974章 精心的準備第211章 江寧營第753章 收穫的季節第833章 不同的態度第1216章 滄州血戰(10)第208章 出乎預料的戰果第800章 明確的任務第818章 挑撥第1088章 朝廷震動第131章 初次碰撞第778章 迅雷動作(3)第503章 不會妥協第581章 尊嚴第1099章 危險邊緣第1012章 誤判?(1)第894章 悲傷的皇太極第766章 你自己找死第814章 按要求行事第1097章 口服心服(3)第425章 窮途末路(1)第697章 土地等的問題第1051章 戰役部署的調整第1138章 滅你九族第543章 民生爲重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175章 忠心最重要第114章 在路上(1)第450章 首戰必勝(1)第285章 縣衙的安排第510章 刺激(2)第528章 眼光要長遠第902章 一瓢冷水第788章 無法放心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215章 明確的態度第832章 不留情的訓斥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858章 新的規劃第365章 一團亂麻第1160章 必要的清醒第854章 醒悟的太晚第626章 薊遼督師府第241章 文人集 團第1222章 天津決戰(1)第927章 兩線出擊?第327章 功敗垂成(3)第1014章 誤判?(3)第534章 暗線立功第918章 迅速的決定第716章 范文程的精明(1)第1174章 倔強的黃得功第856章 旅順大捷(2)第1045章 大小兼顧第230章 最終的決定第1124章 最壞的決定第119章 秦淮河(3)第194章 促銷的作用第541章 火爆的互市第1065章 決戰遼東(7)第130章 基本情況第628章 當務之急第118章 秦淮河(2)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478章 高調上任第404章 不能遺忘的事情(3)第277章 招兵的準備第594章 決戰前夕第1130章 眼見爲實(4)第1186章 行動(3)第563章 不一般的囑託第774章 海戰(4)第309章 江寧營的情況第985章 大清國的皇太子第667章 家中的瑣事第278章 固執的孫承宗第469章 大清之痛第874章 代善的心思第265章 必須考慮的問題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443章 排兵佈陣第1268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2)第494章 宿命論(3)第1198章 利益鏈條第707章 孫承宗的努力(1)第955章 草原之殤1第643章 犬牙交錯第821章 廷議第899章 絕非末日第968章 非凡一戰(2)第188章 官吏也要吃飯第184章 何爲金蟬脫殼第651章 恨鐵不成鋼(2)第83章 老人的提醒第161章 如何賑災第1209章 滄州血戰(3)
第799章 鄭芝龍的承諾第715章 心有些涼第639章 炮兵營的地位第650章 恨鐵不成鋼(1)第799章 鄭芝龍的承諾第974章 精心的準備第211章 江寧營第753章 收穫的季節第833章 不同的態度第1216章 滄州血戰(10)第208章 出乎預料的戰果第800章 明確的任務第818章 挑撥第1088章 朝廷震動第131章 初次碰撞第778章 迅雷動作(3)第503章 不會妥協第581章 尊嚴第1099章 危險邊緣第1012章 誤判?(1)第894章 悲傷的皇太極第766章 你自己找死第814章 按要求行事第1097章 口服心服(3)第425章 窮途末路(1)第697章 土地等的問題第1051章 戰役部署的調整第1138章 滅你九族第543章 民生爲重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175章 忠心最重要第114章 在路上(1)第450章 首戰必勝(1)第285章 縣衙的安排第510章 刺激(2)第528章 眼光要長遠第902章 一瓢冷水第788章 無法放心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215章 明確的態度第832章 不留情的訓斥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858章 新的規劃第365章 一團亂麻第1160章 必要的清醒第854章 醒悟的太晚第626章 薊遼督師府第241章 文人集 團第1222章 天津決戰(1)第927章 兩線出擊?第327章 功敗垂成(3)第1014章 誤判?(3)第534章 暗線立功第918章 迅速的決定第716章 范文程的精明(1)第1174章 倔強的黃得功第856章 旅順大捷(2)第1045章 大小兼顧第230章 最終的決定第1124章 最壞的決定第119章 秦淮河(3)第194章 促銷的作用第541章 火爆的互市第1065章 決戰遼東(7)第130章 基本情況第628章 當務之急第118章 秦淮河(2)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478章 高調上任第404章 不能遺忘的事情(3)第277章 招兵的準備第594章 決戰前夕第1130章 眼見爲實(4)第1186章 行動(3)第563章 不一般的囑託第774章 海戰(4)第309章 江寧營的情況第985章 大清國的皇太子第667章 家中的瑣事第278章 固執的孫承宗第469章 大清之痛第874章 代善的心思第265章 必須考慮的問題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443章 排兵佈陣第1268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2)第494章 宿命論(3)第1198章 利益鏈條第707章 孫承宗的努力(1)第955章 草原之殤1第643章 犬牙交錯第821章 廷議第899章 絕非末日第968章 非凡一戰(2)第188章 官吏也要吃飯第184章 何爲金蟬脫殼第651章 恨鐵不成鋼(2)第83章 老人的提醒第161章 如何賑災第1209章 滄州血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