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關於崇禎十八年的恩科會試

對於侵略者,沒有任何感恩的必要,至於被殖民纔會獲得新生的謬論自不必多言,被強暴後還說強暴的好的觀點只能說明觀點很畸形。

無論是之前的兩宋還是現在的大明,在這個時代都是蛻變進入新的生產方式的混亂時代。

宋是因爲元蒙這個落後的政權取代了他,而且元比清還糟糕,硬是還把人也三六九等起來,連步入小農經濟巔峰時代的積極性都沒那麼高。

使得朱元璋這樣一個農民娃有了能重建小農經濟政治秩序的機會,農民建立的王朝最初自然還是一個維護小農經濟社會穩定爲主要目的的王朝,但農民的兒子就不再是農民,他們的繼承者會無可奈何地看着這個帝國下的漢人用他們的智慧再次把新的生產方式簇生出來。

而作爲帝國的統治者要麼順應時代的發展修正政體,要麼就被新生力量推翻。

但最不應該的方式是被外來勢力干擾,在他破繭成蝶的前夜被阻遏或在被強行變成一隻受傷的蝶。

更糟糕的是,這股外來勢力還是更落後的文明,那麼在這股勢力被同化之前,必然使數百年的發展毀於一旦。

朱由檢知道,如今的大明與滿清之爭其實就是南北集團之爭,再進一步說,就是守舊的小農經濟維護者提倡者與希冀改變的新生力量之間的鬥爭。

多爾袞等滿清軍事貴族最大的見識也不過是一統天下建一個屬於他們的盛世王朝,吳三桂等投靠滿清軍事貴族的漢族大官僚大地主們無非是想繼續做他們的大地主,併爲新王朝的穩定做出自己的貢獻。

而朱由檢所依靠的江南財閥和底層士紳以及庶民所想的則是能繼續安安穩穩的做生意,平平靜靜地做學問,老老實實地種地謀生。

他們自然也沒有要讓華夏進入工業文明的覺悟和見識,朱由檢也沒有要求他們在這個時代的人有超越這個時代的見識,那樣畢竟也太難了些。

但他們至少都希望現有的和平狀態不被打破,不希望成爲新王朝建立時的犧牲者,畢竟在未來,即便滿清真的成了一統天下的清王朝,他們這樣的人很難分到足夠的利益,而他們現在所掌握的利益反而會被新的大地主大官僚所剝奪。

他們只是在自救,而不是在求變。

混亂的時代總要歸於穩定,舊的平衡被打破總要建立新的平衡,重建也好,自救也好,總有一方要被淘汰。

朱由檢現在和他背後的南方集團要做的就是自救,但作爲後世者的他希望通過自救的目的讓自己身後的南方集團能爲自救而改變,外界的壓力不應該成爲一個集團墮落的緣由,而是使更新的速度加快。

朱由檢前世作爲一個受某主體思想教育而根深蒂固的學子,自然最基本的習慣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步,正所謂摸着石頭過河,他現在做的便是務實地讓自己背後的南方集團能最終戰勝整個北方集團。

以務實的觀點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帝國統治的民心支持率,還是民族意識方面,自己所代表的南方集團都是可以戰勝北方集團的,只不過是南方集團的官僚體系因爲數百年積累而有些臃腫腐化不及北方集團新政權充滿生機而已。

但也至少可以和北方集團打個平局,再出現一個南宋王朝就是。

只要出現一個南宋一樣的南明,大明依舊還有機會在南方發生蛻變。

歷史上的南宋是因爲在金之後又遇到了個元,其命運不可謂不悲催,而今如果大明再以南明之方式存續百年的話,朱由檢就不相信還會出現繼清王朝之後的又一個遊牧政權。

即便出現,爲漢人政權再爭百年契機也是很划算的,若歷史再讓清代明,他那時已經作古,自然也沒有辦法。

但至少只要朱由檢還活着,就不會讓大明停止一日的改變。

朱由檢一拉繮繩,麾下的戰馬停在了近衛軍第二軍的校場上。

眼下正是風雲變幻之時,他作爲帝王雖無暇去前線運籌帷幄,但在後方自然也不能一直待在深宮,他作爲皇帝也要開始練習弓馬,操練火器,既是強健身體也是爲將來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做準備。

近衛軍第二軍校場乃原南京京營校場,面積自然不小,如今朱由檢不是待在乾清宮便是待在這裡,與近衛軍的軍官近距離接觸。

大明的近衛軍第一二三軍是以庶民與士子組成的軍事集團,符合朱由檢由知識分子領導由底層民衆爲主要力量的觀念,以近衛寓意天子親軍,以此糾正好男不當兵的錯誤觀念,增強軍人榮譽感,漢兵之強大是因爲從兵者必爲良家子,而如今清軍強,也因滿清八旗的軍官和主要騎兵大都爲貴族,朱由檢讓大量士子充實軍隊的深意便在於此。

儘管因照顧北方士子南遷可能時間上有所不夠的緣故,崇禎十八年的恩科一再推遲了日期,但到現在,會試還是已宣告結束。

朱由檢爲鼓勵天下士子投筆從戎,之前已發佈諭旨,從軍之士子仍舊可以參加恩科會試。

因而,除近衛軍第一兵團因作戰與部分士子已經不以功名外念外,近衛軍中還是有不少士子參加了會試,特別是現駐於南京京畿的近衛軍第二軍。

崇禎帝朱由檢甚至還親自給近衛軍第二軍的應試舉子舉行了壯行宴,以此表示自己對他們的重視。

新任的禮部左侍郎黃道周自然也知道朱由檢的深意,知道在恩科會試中不得輕易罷黜近衛軍體系的士子,只能一切從嚴,不然一旦有錯判之卷且出自近衛軍的士子之手,沒人不相信陛下不會藉此重懲主考官員。

朱由檢剛從校場回來,便從禮部左侍郎黃道周手裡得到了會試錄取名單,赫然看見夏完淳的名字排在第七,不由得笑道:“此子不過十五,在此之前,也是舉人?”

“回稟陛下,夏完淳乃原吏部主事夏允彝之子,傳言五歲知經文,七歲知詩文,師從陳子龍,九歲進學,且是案首,十一週歲時便已高中鄉試解元!乃天下少有之神童,沖齡高中,當然我朝自定鼎以來,如此聰穎者倒也不少,如蜀人楊公,楚人張公……”

朱由檢見黃道周害怕自己懷疑他主持科考舞弊而拼命辯解,便打斷了他:“不必再說了,黃侍郎,朕問你,大明多久沒有出現連中三元之才子了?”

“微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微臣這就去改了名次,重新發榜!”黃道周忙從朱由檢手裡接過名冊跑出了乾清宮。

第四百一十九章 吻我第二百七十二章 發現端倪的應天府官員第五百四十九章 入主乾清宮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嘴巴的官員們第三百五十二章 吾皇萬歲第四百四十章 選妃第五百六十六章 朱由檢搞不懂大明官員們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三百零二章 崇禎十九年與上海縣的經濟崛起第三百一十八章 海戰 三 海上交鋒 第二更!第五十一章 萬人空巷第一百七十章 炮擊左軍中軍大營第三百五十七章 朕不能輸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明槍械製造的現狀第九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六百五十四章 召開廷議第三十五章 未雨綢繆 一第二百零五章 蒙城之戰前夕第五百三十六章 八大晉商的沒路第六百四十七章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大明第二百二十八章 全殲清軍,明軍大勝!第五百章 清洗士紳國賊第五百三十三章 近衛軍經略山西第三百九十章 全殲第一百五十八章 闖軍有意歸附大明第六百一十六章 槍殺紅毛番第六百零二章 以功臣自居的朝鮮使臣第五百七十九章 關於蒸汽輪船製造引發的爭議第一百零六章 工匠有官身第七十章 兩個太監第二十七章 陳圓圓第兩百三十二章 當鼓勵鹽商轉型第六百零三章 漕運被關,民怨甚大第三百零二章 崇禎十九年與上海縣的經濟崛起第二百六十章 阿濟格回京後的滿洲貴族反應第六百六十一章 官僚集團與資本集團的明爭暗鬥第六百五十六章 資產階級與手工業者滲透進朝堂第二百三十九章 寧負漢也不負滿第四百一十六章 叛軍孤注一擲第四百三十章 陛下,我不想死第三百六十七章 諜戰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衛軍的南北運動第五百一十七章 滿清太廟前殺清軍第三百七十八章 空心陣全殲清軍鐵騎第四百七十七章 招撫李定國第五百六十八章 大明多了一個縣第四百六十七章 李定國偷襲銅仁失敗第一百八十九章 死守江南與伺機反攻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清統治下的黃河兩岸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嘴巴的官員們第二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四百零一章 總攻開始第四百八十一章 線膛炮轟炸清軍騎兵第六百六十章 官府與地方商民之爭第二百九十章 要讓大明成爲強大的資本帝國第十四章 三路南下第四百七十章 李定國軍隊內部人心渙散第二百九十八章 秦良玉進京第二百一十七章 帝臨揚州第四百三十一章 跟着起事的文官更要嚴懲第三百二十九章 朱由檢申斥劉孔昭第九十四章 第一批新兵訓練日常第三百九十七章 陷阱第二百六十一章 崇禎十八年的明廷統治區第三百四十六章 一切求穩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復東番島 二 又收三艘戰船第五百九十八章 將三位皇子打入詔獄第四百四十五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六百六十四章 富商進京第四百四十九章 文官們的深謀遠慮第四百一十二章 我要等他回來第十四章 三路南下第三百二十章 帝國海軍掠東洋震津門第三百零一章 三足鼎立第四百二十五章 藩王進京第一百八十六章 仍然你說了算第四百零四章 帝王心思第六百七十四章 鐵甲艦第六百二十一章 擊潰荷蘭艦隊第五百一十一章 北伐進擊之血肉橫飛第一百一十四章 成立海軍部第一百零三章 聖學第八十章 李巖懊喪與孫可望生妒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閻應元的天賦與史可法的大度第四百九十七章 活捉豪格第二百五十章 清軍阿濟格部兵臨武昌府第二十章 成爲皇親第三百九十八章 襲擾第一百四十七章 緝拿張慎言第九十二章 秀才兵第四百零二章 變故第一百七十一章 書生上陣第二百六十章 阿濟格回京後的滿洲貴族反應第一百一十七章 放假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入懷寧城第五百二十一章 貸款與出售軍火第三百六十章 刺殺清廷大學士第一百四十二章 連殺三總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明野戰炮發威
第四百一十九章 吻我第二百七十二章 發現端倪的應天府官員第五百四十九章 入主乾清宮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嘴巴的官員們第三百五十二章 吾皇萬歲第四百四十章 選妃第五百六十六章 朱由檢搞不懂大明官員們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三百零二章 崇禎十九年與上海縣的經濟崛起第三百一十八章 海戰 三 海上交鋒 第二更!第五十一章 萬人空巷第一百七十章 炮擊左軍中軍大營第三百五十七章 朕不能輸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明槍械製造的現狀第九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六百五十四章 召開廷議第三十五章 未雨綢繆 一第二百零五章 蒙城之戰前夕第五百三十六章 八大晉商的沒路第六百四十七章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大明第二百二十八章 全殲清軍,明軍大勝!第五百章 清洗士紳國賊第五百三十三章 近衛軍經略山西第三百九十章 全殲第一百五十八章 闖軍有意歸附大明第六百一十六章 槍殺紅毛番第六百零二章 以功臣自居的朝鮮使臣第五百七十九章 關於蒸汽輪船製造引發的爭議第一百零六章 工匠有官身第七十章 兩個太監第二十七章 陳圓圓第兩百三十二章 當鼓勵鹽商轉型第六百零三章 漕運被關,民怨甚大第三百零二章 崇禎十九年與上海縣的經濟崛起第二百六十章 阿濟格回京後的滿洲貴族反應第六百六十一章 官僚集團與資本集團的明爭暗鬥第六百五十六章 資產階級與手工業者滲透進朝堂第二百三十九章 寧負漢也不負滿第四百一十六章 叛軍孤注一擲第四百三十章 陛下,我不想死第三百六十七章 諜戰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衛軍的南北運動第五百一十七章 滿清太廟前殺清軍第三百七十八章 空心陣全殲清軍鐵騎第四百七十七章 招撫李定國第五百六十八章 大明多了一個縣第四百六十七章 李定國偷襲銅仁失敗第一百八十九章 死守江南與伺機反攻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清統治下的黃河兩岸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嘴巴的官員們第二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四百零一章 總攻開始第四百八十一章 線膛炮轟炸清軍騎兵第六百六十章 官府與地方商民之爭第二百九十章 要讓大明成爲強大的資本帝國第十四章 三路南下第四百七十章 李定國軍隊內部人心渙散第二百九十八章 秦良玉進京第二百一十七章 帝臨揚州第四百三十一章 跟着起事的文官更要嚴懲第三百二十九章 朱由檢申斥劉孔昭第九十四章 第一批新兵訓練日常第三百九十七章 陷阱第二百六十一章 崇禎十八年的明廷統治區第三百四十六章 一切求穩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復東番島 二 又收三艘戰船第五百九十八章 將三位皇子打入詔獄第四百四十五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六百六十四章 富商進京第四百四十九章 文官們的深謀遠慮第四百一十二章 我要等他回來第十四章 三路南下第三百二十章 帝國海軍掠東洋震津門第三百零一章 三足鼎立第四百二十五章 藩王進京第一百八十六章 仍然你說了算第四百零四章 帝王心思第六百七十四章 鐵甲艦第六百二十一章 擊潰荷蘭艦隊第五百一十一章 北伐進擊之血肉橫飛第一百一十四章 成立海軍部第一百零三章 聖學第八十章 李巖懊喪與孫可望生妒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閻應元的天賦與史可法的大度第四百九十七章 活捉豪格第二百五十章 清軍阿濟格部兵臨武昌府第二十章 成爲皇親第三百九十八章 襲擾第一百四十七章 緝拿張慎言第九十二章 秀才兵第四百零二章 變故第一百七十一章 書生上陣第二百六十章 阿濟格回京後的滿洲貴族反應第一百一十七章 放假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入懷寧城第五百二十一章 貸款與出售軍火第三百六十章 刺殺清廷大學士第一百四十二章 連殺三總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明野戰炮發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