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這下國庫有錢了

應天府尹成德與應天府同知陳爊開始組織人手重新對應天府城進行稅賦統計,由戶部郎中吳佳胤陪同,當場擬定稅票當場徵稅。

同時五城兵馬司的官兵也隨時待命,只要有抗稅者當場緝拿。

因爲數十顆人頭的落地,沒人敢再對徵稅有任何反抗,魏國公與誠意伯等勳貴之家也乖乖命各處產業的管家將一箱一箱的銀元開啓,準備繳稅;

禮部尚書劉宗周和戶部右侍郎祁彪佳等官員也開始主動派人囑咐家人主動繳稅,主動去大明中央銀行各處分行兌換銀元。

南京城的徵稅秩序變得井然起來,饒有個別依舊不配合的,應天府也不會再瞻前顧後,說拿人就拿人,要麼就強行封店。

一時間,也有南京城內的一些商戶與手工業者拒絕交稅,拒絕承認稅票,甚至公然違抗,朝廷自然也不會心慈手軟,也依舊會強行拘押,死人是在所難免的,但這也是沒辦法避免的事情。

對於官僚階層尚且要殺得人頭滾滾,對於平民階層自然也不能特殊。

而且這些抵抗的平民也不過是少數性格比較狂躁,鬥爭意識比較強或者仗着自己和某某官員有親戚關係的而已。

大部分平民還是選擇了配合官府收稅,畢竟官府所收之稅的稅率對於他們這種只能算是小富殷實的庶族地主階層而言並不重。

朱由檢已明確要求,戶部徵收稅銀只認銀元,這就意味着百姓們要繳稅只能來大明中央銀行兌各處分行兌換銀元。

在以前對銀元還並不信任的百姓們此時無論是官宦還是平民再一次大量的來大明中央銀行的各處分行兌換銀元,掀起一場瘋狂的擠兌風波。

朱由檢爲此還特地召見了已加官爲戶部右侍郎虛職的楊名深和王家勤的大明中央銀行兩位副行長以及行長司禮監秉筆太監韓守敬,詢問其大明中央銀行是否儲備足夠的銀元應對這次兌換熱潮。

王家勤表示已經按照底下的人所調查的市場流通量預估出整個大明今年商稅與外貿稅總值當在一億八千萬兩白銀到一億九千萬兩白銀之間,再減去大明中央銀行已投放到市場的銀幣以及大明中央銀行已經儲備的銀幣,這次大明中央銀行早在半年以前就又加鑄儲備了一億兩銀元。

“也就是說,只要這以一億兩銀元以兌換的方式投放到市場上便可兌換回一億兩白銀,按照一兩銀元與一兩白銀之間各自佔的白銀分量比率,到時候大明中央銀行這一次就可以獲利兩千多萬兩白銀,可折算銀元兩千七百多萬銀元。”

楊名深在一旁替朱由檢算了一算。

朱由檢不禁笑了起來,這也是朝廷開銀行的好處,可以很方便的斂財,也可通過貨幣發行量與貨幣發行類型控制經濟。

“既然銀元儲備充足就好,但切忌不可隨意增加銀元的印製量”,朱由檢這麼一說,韓守敬等人連說明白。

而此時,內閣首輔戶部尚書也來上交最終的應天府崇禎十八年的商稅稅銀總額:“回稟陛下,此次徵稅,應天府南京城裡共收稅銀三千八百二十六萬三錢五分銀元,應天府其他州府共收銀兩千七百二十六萬七錢四分銀元,合計共收稅銀六千五百五十二萬三錢五分銀元。”

“這麼多?”

朱由檢頗感到驚訝,他雖然知道大明民間極富,但也不曾想到光是一個應天府就收稅銀到六千多萬銀元!

但一細想想,鄭之龍一年的海洋利潤都能高達數千萬兩,一個貪官抄沒都能抄沒出幾百萬兩,天下最富的應天府收稅銀六千多萬銀元倒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朱由檢並不清楚南京城外的應天府其他地方有沒有存在逃稅漏稅現象。

不過,能收到六千多萬銀元也讓朱由檢很欣慰了,這比他當年只靠着幾百萬兩國庫收入過日子的時候要好得多了。

兩個月後,內閣首輔範景文再次奏報大明除應天府外其他地方的稅銀也陸續運抵京城,也依舊有七千多萬銀元。

也就是說,此次徵稅工作,朱由檢的大明朝廷共獲利一億五千多萬銀元,這裡麪包括大明中央銀行通過兌換業務的獲利。

一億五千多萬銀元是個什麼概念,相當於大明之前二十年的國庫收入!

這還僅僅只是崇禎十八年的徵收。

朱由檢開心地笑了,他沒想到晚明的商品經濟已經發達到這種地步,尤其是江南地區,簡直就是富得流油,自己這一加徵比向農民加徵划算多了。

有人說大明的經濟主體還是農業,爲國家國庫收入承擔主要義務的應當還是農民。

但大明大部分的農業收入都控制在士紳地主手裡,大明朝廷一加農業賦稅收入相當於只加重了獲得少部分農業收入的自耕農的負擔,而對佔據農業收入大部分的士紳們反而沒有加重。

所以朱由檢覺得自己加重商稅徵收並未違背經濟邏輯,畢竟此刻進行商業活動的大部分都是士紳地主階層,從他們身上加重的賦稅就相當於從他們手裡奪走了一部分農業收入歸於國家,而達到有效增加國庫收入又不加重平民負擔的結果。

朱由檢現在需要想的是如何把這一億五千多萬銀元花掉,讓其產生更多的價值出來。

內閣首輔戶部尚書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爲朱由檢已明確規定,除大明中央銀行和鹽鐵專利以及皇家資本控制企業的收入外,各類賦稅收入都是歸國庫的,也就是說一億五千多萬銀元裡的一億三千多萬銀元將要由他這個戶部尚書做主。

人有錢了就好結交關係,而朝廷有錢了也好辦事。

最近,內閣首輔範景文和負責開支的戶部右侍郎祁彪佳是最受歡迎的,各部寺院府等衙門的堂官排着隊給兩人送禮請吃飯。

甚至,還有地方督撫也開始給兩人額外加送了冰敬。

原因無他,都想着能從戶部多批一點款項。

朱由檢也知道大明官員俸祿低,現在還不是改革各級官員政治待遇的時候,也就給戶部尚書範景文與戶部右侍郎祁彪佳下了指示,只要不太過分,趁着朝廷寬裕的時候,儘量滿足各部衙門的需求,但戶部必須控制好這個度,別到時候沒錢了挪用內帑。

若真到了那一步,除特殊原因外,戶部右侍郎與戶部尚書直接就地革職。

第一百章 豺狼佈於四周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是世界上製造水平最先進的帝國第一百五十三章 九江防禦戰 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幕悄然拉開第五百六十四章 戰爭要繼續進行下去第四百七十一章 滿清介入西南戰事第二百五十一章 激戰武昌第三百四十六章 一切求穩第六百二十七章 第一輛蒸汽機車第六百四十五章 活捉識仁天皇與幕府將軍德川家綱第七十八章 預備練兵第三百四十九章 皆是亂黨,給我殺!第二百七十四章 把戶部左侍郎黨崇雅看押起來第六十二章 帝王求言第六百二十九章 攻入朝鮮第四百七十九章 北伐前夕之軍官生畢業典禮第五百七十九章 關於蒸汽輪船製造引發的爭議第三百四十五章 管紹寧欲廢朱由檢新政第五百八十五章 推遲新任首輔宣佈之日第五百八十三章 新式教育改革第一百三十六章 強敵衆多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清統治下的黃河兩岸第四百章 疑陣第二百九十六章 明年軍事形勢預估第四百六十七章 李定國偷襲銅仁失敗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明近衛軍官兵的生活待遇第五十九章 醞釀新政第四百零二章 變故第三百六十三章 帝王權術第一百零一章 鋼鐵工業第八十章 李巖懊喪與孫可望生妒意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家資本與鄭氏資本第一百零一章 鋼鐵工業第六百七十五章 收回澳門與一億五千萬債款 新第三百三十五章 藩王集團問題解決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清統治下的黃河兩岸第五百一十九章 征伐朝鮮第四百五十七章 蒸汽機第六百三十四章 圖謀大明在朝鮮的租界區第三百二十一章 軍隊也可以賺錢第一百七十一章 書生上陣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封土地第一百七十七章 左軍之後是清軍第四百二十二章 摳門的皇帝和大臣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殲荷蘭東印度公司戰艦第五百二十七章 圍攻祖大壽部清軍主力第六百四十六章 懲罰識仁天皇與德川家綱第三十章 對付劉澤清第一百零七章 三百葡兵第六百零二章 以功臣自居的朝鮮使臣第二百五十六章 步兵營埋伏襲騎兵第六百一十三章 加農炮、臼炮大顯神威第二百四十九章 運籌帷幄之軍師李巖第一百六十三章 堵胤錫赴武昌第一百七十九章 站在歷史的轉折點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鮮國王求饒第四百四十五章 宋應星反對議和第二百零四章 堅壁清野第三章 文官集團的背離第一百六十五章 商議合圍全殲左軍事宜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二百三十一章 誰纔是朕信得過的鹽商第三十章 對付劉澤清第三百二十四章 荷蘭的風帆戰艦第三百六十六章 洪承疇的心思第三百八十三章 關於土地和糧價第五百一十三章 盛京城的清軍守城兵力第四百二十三章 朕的行宮也在棲霞山第三百零一章 三足鼎立第四百四十八章 民意沸騰第三百一十五章 生員被殺事件第三百七十四章 錢還夠不夠用第三百二十一章 軍隊也可以賺錢第二百八十六章 參觀大明船政局第三百九十八章 襲擾第六百四十七章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大明第三百九十六章 阻擊第五百一十章 要辮子還是要命的兩種選擇第四百章 疑陣第四百一十三章 死守南京與大明軍械所的重要性第三章 文官集團的背離第七十九章 多爾袞與李自成第四百一十八章 皇后,辛苦你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收復東番島 一 誓師金門第二百二十六章 孔有德敗退和全軍出擊第四十三章 李自成是背鍋俠第四百四十五章 宋應星反對議和第五百九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六十章 孫之獬的罪有多大第六百七十七章 佔領地中海直布羅陀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是世界上製造水平最先進的帝國第五十八章 打擊大鄉紳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是世界上製造水平最先進的帝國第三百一十八章 海戰 三 海上交鋒 第二更!第四百一十五章 叛軍大敗第四百八十九章 帝王戲新妃第六百五十八章 臣等恭領聖諭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決滿洲多羅郡王阿巴泰
第一百章 豺狼佈於四周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是世界上製造水平最先進的帝國第一百五十三章 九江防禦戰 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幕悄然拉開第五百六十四章 戰爭要繼續進行下去第四百七十一章 滿清介入西南戰事第二百五十一章 激戰武昌第三百四十六章 一切求穩第六百二十七章 第一輛蒸汽機車第六百四十五章 活捉識仁天皇與幕府將軍德川家綱第七十八章 預備練兵第三百四十九章 皆是亂黨,給我殺!第二百七十四章 把戶部左侍郎黨崇雅看押起來第六十二章 帝王求言第六百二十九章 攻入朝鮮第四百七十九章 北伐前夕之軍官生畢業典禮第五百七十九章 關於蒸汽輪船製造引發的爭議第三百四十五章 管紹寧欲廢朱由檢新政第五百八十五章 推遲新任首輔宣佈之日第五百八十三章 新式教育改革第一百三十六章 強敵衆多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清統治下的黃河兩岸第四百章 疑陣第二百九十六章 明年軍事形勢預估第四百六十七章 李定國偷襲銅仁失敗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明近衛軍官兵的生活待遇第五十九章 醞釀新政第四百零二章 變故第三百六十三章 帝王權術第一百零一章 鋼鐵工業第八十章 李巖懊喪與孫可望生妒意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家資本與鄭氏資本第一百零一章 鋼鐵工業第六百七十五章 收回澳門與一億五千萬債款 新第三百三十五章 藩王集團問題解決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清統治下的黃河兩岸第五百一十九章 征伐朝鮮第四百五十七章 蒸汽機第六百三十四章 圖謀大明在朝鮮的租界區第三百二十一章 軍隊也可以賺錢第一百七十一章 書生上陣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封土地第一百七十七章 左軍之後是清軍第四百二十二章 摳門的皇帝和大臣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殲荷蘭東印度公司戰艦第五百二十七章 圍攻祖大壽部清軍主力第六百四十六章 懲罰識仁天皇與德川家綱第三十章 對付劉澤清第一百零七章 三百葡兵第六百零二章 以功臣自居的朝鮮使臣第二百五十六章 步兵營埋伏襲騎兵第六百一十三章 加農炮、臼炮大顯神威第二百四十九章 運籌帷幄之軍師李巖第一百六十三章 堵胤錫赴武昌第一百七十九章 站在歷史的轉折點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鮮國王求饒第四百四十五章 宋應星反對議和第二百零四章 堅壁清野第三章 文官集團的背離第一百六十五章 商議合圍全殲左軍事宜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二百三十一章 誰纔是朕信得過的鹽商第三十章 對付劉澤清第三百二十四章 荷蘭的風帆戰艦第三百六十六章 洪承疇的心思第三百八十三章 關於土地和糧價第五百一十三章 盛京城的清軍守城兵力第四百二十三章 朕的行宮也在棲霞山第三百零一章 三足鼎立第四百四十八章 民意沸騰第三百一十五章 生員被殺事件第三百七十四章 錢還夠不夠用第三百二十一章 軍隊也可以賺錢第二百八十六章 參觀大明船政局第三百九十八章 襲擾第六百四十七章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大明第三百九十六章 阻擊第五百一十章 要辮子還是要命的兩種選擇第四百章 疑陣第四百一十三章 死守南京與大明軍械所的重要性第三章 文官集團的背離第七十九章 多爾袞與李自成第四百一十八章 皇后,辛苦你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收復東番島 一 誓師金門第二百二十六章 孔有德敗退和全軍出擊第四十三章 李自成是背鍋俠第四百四十五章 宋應星反對議和第五百九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六十章 孫之獬的罪有多大第六百七十七章 佔領地中海直布羅陀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是世界上製造水平最先進的帝國第五十八章 打擊大鄉紳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是世界上製造水平最先進的帝國第三百一十八章 海戰 三 海上交鋒 第二更!第四百一十五章 叛軍大敗第四百八十九章 帝王戲新妃第六百五十八章 臣等恭領聖諭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決滿洲多羅郡王阿巴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