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戰神出道

宋威奏章很快到了李儇的御案上,李儇看了渾身發抖,不顧君王身份,拍案而起:“豈有此理!大膽楊復光,竟敢揹着朕和賊寇談判議和,張愛卿,即刻將楊復光革職查辦,解送到京!”神策軍將軍張承範連忙出班,叩頭領旨:“臣遵旨!”

這可急壞了田令孜,他連忙走到李儇跟前,“撲通”一聲跪下,語帶哭音:“老奴該死!老奴該死!陛下,宋威一向欺君罔上,擁兵自重,消極剿匪。此事我看是宋威爲了免於責罰而自編自演的把戲。楊復光對朝廷一向忠心耿耿,絕對不會揹着陛下和賊寇停戰議和,老奴願以身家性命擔保楊復光,望陛下明察,派人調查此事!”說完,擡眼偷偷看着李儇的反應。

鄭畋對宋威征剿不力也早有意見,此時不彈劾,更待何時?他當即啓奏:“陛下,此事事出蹊蹺,派人調查覈實一下,如果宋威捏造事實,就依法嚴懲!”

盧攜一看這架勢,這次爲宋威說話肯定會討沒趣,乾脆一聲不吭。

李儇聽了二人之言,開始猶豫起來,過了半晌,才說了句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此事讓朕心煩,就派歸仁紹到宋威、楊復光那裡調查一下吧,退朝!”

隨尚君長一行赴鄧州的二個義兵逃回安州,向王仙芝哭訴了尚君長等人被唐軍抓獲的消息,王仙芝大驚,一方面派人通告楊復光,另一方面親自帶兵尋找尚君長的下落。幾經周折,查於弄清楚了尚君長的死訊和楚彥威、蔡溫球降唐的消息。

仙芝深恨宋威、張自勉,發兵四處襲擊宋威的兵馬,宋威不敢應戰,命令各部堅守城池,派兵把楚彥威、蔡溫球押解到了長安,讓李儇發落。

楊復光此時也得到了田令孜和王仙芝方面的信息,頓時驚恐萬分,此事弄巧成拙,正是老鼠鑽在風箱裡——二頭受氣!思忖再三,楊復光給李儇寫奏章,不吝筆墨,極力指責宋威征剿不力,致使王仙芝、黃巢不斷坐大,中原形勢越來越吃緊,並反覆表白自己忠於李唐,忠於天子,爲了剿賊大業,枕戈待晝,積極組織反攻。尚君長死在宋威那裡,就是宋威作賊心虛,和王仙芝私下聯絡,罪該萬死,望陛下明斷!

楊復光一方面派親信騎快馬火速赴京呈上奏章,另一方面準備了很多金銀財寶,派家人親自送到田令孜府上,央求田令孜一定要爲他在皇上面前多美言幾句,一口咬定宋威謊報軍情,縱敵成患,必須革職查辦。

田令孜收了厚禮,楊復光又是他一手提拔的,當然要爲楊復光說話,盧攜雖極力爲宋威開脫,畢竟田令孜是李儇的“乾爹”,李儇不但沒有查辦楊復光,還聽信田令孜之言,在狗脊嶺斬了楚彥威、蔡溫球,這二個叛徒得到了應有的下場。並下詔嚴厲斥責宋威,命令宋威馬上出兵,剿滅王仙芝、黃巢。宋威接詔後,等宣詔宦官一走,氣得他大罵楊復光,狂砸府裡的古玩,發泄心中的憤怒。

黃巢自從與尚讓在碴砑山會師後,不斷襲擾唐軍,隊伍不斷擴大,唐軍不敢正面交戰,龜縮在堅城裡,負隅頑抗。一日清晨,孫梅、紀忠向黃巢道別,率一萬人馬到安州王仙芝那兒去了。當晚,黃巢召開軍事會議,柴存、尚讓、孟楷、嶽靈飛、黃揆、曹敏、黃思鄴、林言、喬鈐、牛鋒、畢師鐸、劉漢宏等將領都來參加了。

黃巢第一個發言:“諸位兄弟,經過這幾個月的東征西討,我軍在汴河二岸取得了軍事主動權,唐軍一直被我軍壓着打。如今,宋威主力集結在毫州一帶,我決心以我軍之主力,奔襲宋州,宋州軍需物資很多,這樣迫使宋威回援,我們打他個伏擊,消滅唐軍的有生力量,爲攻佔毫州、宋州等堅城作準備,這也是我們爲君長報仇的最好行動。”

黃巢話音剛落,尚讓“騰”地站了起來,淚如雨下:“大哥,你死得好慘啊!弟弟一定要爲你報仇雪恨,誅殺宋威、張自勉!黃大哥,讓我在半路埋伏,我要親自宰了宋威、張自勉!”

衆將激憤,紛紛請戰。黃巢把臉轉向柴存:“下面請柴兄弟宣佈作戰命令。”

柴存站了起來,神情凝重,大聲說道:“諸位兄弟,此次宋州會戰,非常關鍵,宋州是宣武四州(汴、宋、亳、潁)中最大的州,物產豐富,人口很多。它西接汴州,北達齊魯,東瀕徐州,南臨毫州,控引江淮,乃水陸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這次宋州會戰的總體部署如下:”尚讓、靈飛率兵二萬,在柘城、谷熟、夏邑一線阻擊宋威自毫州北上,孟楷、黃揆率兵二萬,在襄邑、寧陵一線阻擊崔安潛自許州、劉鄴自汴州東援,師鐸、漢宏率兵一萬在碭山、虞城一線阻擊薛能自徐州西援,喬鈐、牛鋒率兵一萬在楚丘、單父一線阻擊杜慆自滑州、曹存實自鄆州南下,黃大哥、我、曹敏、思鄴、林言率兵八萬圍攻宋州,每門各二萬,黃大哥、我攻南門,曹敏攻西門,思鄴攻北門,林言攻東門。餘下兵馬分散外圍襲擾敵軍。同時通知仙芝哥務必死死拖住曾元裕、李福、楊復光等部唐軍。確保這次宋州會戰的勝利!”此次我們作戰的戰略設想就是圍點打援,消滅唐軍的有生力量,宋州能攻克最好,不能攻克就消耗唐軍,爲以後徹底解決汴、宋、亳、潁之敵打下堅實基礎。各位兄弟,聽明白了嗎?”

衆將齊聲回答:“堅決完成任務!爲君長哥報仇!”

會議結束後,黃巢、柴存、尚讓等豪傑迅速開始行動,義軍口銜枚果,馬摘銅鈴,曉行夜宿,沒過幾天就進入了指定位置。黃巢專門成立信使隊,負責報告各處情況,和柴存研究作戰事宜,宋州會戰正式開始了!

唐軍探馬紛紛向宋威、曾元裕、楊復光等人報告義軍動向,宋威聞報,大吃一驚,他知道這次黃巢、王仙芝聯合行動,目標宋州,非比尋常。這次如果再觀望不前,一旦宋州丟失,自己肯定會被革職查辦,性命難保。

宋威想到這,着急上火,他以招討使的名義給周圍各鎮下令:必須在十日內趕赴宋州城下,圍剿黃巢,違令者,一律按大唐律法嚴懲,決不寬恕!曾元裕、李福、楊復光之軍必須拖住王仙芝、曹師雄部,決不允許王仙芝與黃巢合兵一處。宋威寫好軍令,命親兵迅速送往崔安潛、薛能、劉鄴、杜慆、曹存實等節度使處,並將告急文書上表李儇,要求朝廷增派援兵,如果不派,就很難取勝。

宋威安排好這些,突然二眼直冒金星,頭一沉,一個踉蹌,肩膀撞在牆壁上,幸虧用手緊緊抓住旁邊的書案,纔沒有摔在地上,但右腿膝蓋跪在地上,擦破一層皮,鮮血直冒。他不禁老淚縱橫,長嘆道:“唉,我老了,不像年輕時討伐龐勳那樣有活力了!”

宋威的隨從們圍了上來,七手八腳地把他扶到牀上,並喊軍醫爲他包紮傷口。宋威哽咽着對隨從們說:“我恪盡職守,忠君報國,爲李唐征戰一生,想不到老了,快要離職了,卻被王仙芝、黃巢胡攪到今日這個地步,作孽呀!天意呀!我何時能回我的故鄉青州啊!”說完,放聲痛哭起來。可把隨從們嚇壞了。因爲他們從來沒有看到宋大人這樣悲傷過,剛纔一幕,他們不相信是真的,但的的確確發生了。他們的最高統帥,竟然如此脆弱,隨從們不禁也悲從中來,陪着宋威一個勁地掉眼淚。

且說忠武節度使崔安潛接到了宋威的軍令後,如坐鍼氈,思慮再三,不敢違抗軍令,他喚來張貫、王建、晉暉、蘇融、孟康等將領,把情況說了,要他們領兵二萬馳援宋州,張貫等人知道此戰絕對逃避不了,只好到軍營點兵,向宋州方向開拔。不久,進入襄邑地界,只聽一聲炮響,大路二邊伏兵齊起,箭如飛蝗,喊殺聲此起彼伏,張貫驚慌失措,唐兵亂成一團。

王建厲聲喝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弟兄們,現在只有拼死一戰,才能脫圍。殺敵者賞,亂竄者斬!”說完,揮劍砍死了幾個亂竄的唐兵,唐兵一見,不敢亂跑了。王建迅速布了一個圓陣,組織唐兵反擊,孟楷、黃揆各率一軍,從二邊殺來,與唐兵展開拼殺。張貫畢竟也是一員大將,領兵打仗多年,此時己經緩過神來,看到王建有條不紊組織抵抗,信心也就大增,揮舞方天畫戟,帶着蘇融、孟康,迎戰孟楷,死命衝殺。

孟楷一把九環刀,上下翻飛,截住張貫大戰,蘇融、孟康指揮唐軍鐵騎,來回衝擊義軍大陣,把義軍主力割成幾塊,戰場形勢開始向有利於唐軍的方向發展。王建、晉暉的二條槍,如蛟龍出海,兇悍異常,黃揆一軍漸漸抵敵不住,險象環生。

就在義軍包圍圈即將被突破的緊要關頭,只見孟楷陣中,衝出二名義兵,一綠一黃,分外引人注目。穿綠袍者,手綽盤龍槍,身穿明光鎧,胯下銀鬃馬,豹頭鷹眼,槍馬過處,唐軍鐵騎兵紛紛落馬;穿黃袍者,手提撥風刀,頭戴荷葉盔,胯下黃膘馬,刀光閃後,唐兵人頭滿地亂滾。

蘇融、孟康見狀大怒,蘇融擎開山大斧,直奔綠袍小將,兜頭就劈;孟康掄起雙錘,來鬥黃袍大漢。綠袍小將一招“狂風擺柳”殺得蘇融手忙腳亂,連連後退,小將緊接着一招“霸王摘盔”,一槍將蘇融的頭盔挑飛!蘇融料知不敵,撥馬就走,小將大喝一聲,縱馬直追,一槍剌中蘇融後背,蘇融翻身落馬,死於非命。

孟康見蘇融殞命,早已破膽,把錘在黃袍大漢前面晃了二晃,奪路就逃,黃袍大漢哪裡肯舍,緊追不放,一招“白雲蓋頂”將孟康立劈於馬下。張貫見連折二將,無心戀戰,對着孟楷虛晃一招,撥馬就走,孟楷緊隨其後,眼看張貫性命難保,王建、晉暉見主將危急,連忙率主力過來營救,截住孟楷廝殺,並與綠袍小將、黃袍大漢大戰了一場,終於突出重圍,往西奔逃。孟楷見好就收,命令打掃戰場,運送戰利品到大營。

孟楷命令親兵叫來綠袍小將和黃袍大漢,問道:“你二人武藝高強,是哪裡人氏?何時投軍的?”

黃袍大漢答道:“我乃碭山人氏,名叫朱存。”接着指着綠袍小將說道:“他是我弟弟,名叫朱溫。”

第四十章 痛殲王牌軍(4)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三十八章 沖天劍(2)第二十三章 計險厄遠近第十九章 義薄雲天第十四章 扼潼關者得天下第二十二章 飛兵越仙霞(1)第十二章 蘄州分兵第二十二章 黑色樑田陂(1)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卷首語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二十四章 申州大戰第十八章 佔毫州第十四章 威震齊魯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二十八章 霹靂手段(2)第十九章 義薄雲天第二十章 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三十一章 輕敵冒進第三十九章 揮師北伐第三十七章 沖天劍(1)第二十章 沙陀兵南下(2)第七章 東征沂州第二十一章 精忠報國《大齊英雄》序暨簽約感言第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十四章 危機四伏(2)第二十五章 蜀地舉義旗(3)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一章 東征颶風(1)第六章 妙手回春第八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巧殺回馬槍第十七章 華州平叛第二十七章 丹心碧血映青史第十六章 鐵腕平亂第二十七章 血淚傖悲歌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三十章 討李唐檄第三十七章 沖天劍(1)第十五章 彥璋遇難第二十七章 良將奇謀第四十章 抗旨不遵第三十四章 依依離別情第三十七章 沖天劍(1)第二章 東征颶風(2)第二十三章 計險厄遠近第十一章 攻守易勢(3)第三十一章 禍起蕭牆第二章 智取長垣第六章 擊球定三川第十一章 亂自上作第四十章 抗旨不遵第十三章 兵不血刃第二十九章 霹靂手段(3)第十七章 唐僖宗出逃第三十一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3)第十四章 扼潼關者得天下第四章 叛齊降唐(2)第二十三章 黑色樑田陂(2)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二十九章 分險相拒第三十章 剪羽孤勢第十五章 天地再造第十八章 忍痛撤圍第十章 黑雲壓城第三十章 外線出擊(1)第十七章 唐僖宗出逃第三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九章 泣淚藥兒嶺第三十一章 禍起蕭牆第十三章 兵不血刃第二十一章 將星殞落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二十六章 血染黃梅第二十三章 黑色樑田陂(2)第三十三章 內憂外患《大齊英雄》序暨簽約感言第三十二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4)第十一章 洞庭譜壯歌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三十九章 火燒驛館(2)第二十七章 良將奇謀第三十七章 沖天劍(1)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十章 拱衛洛陽第二十一章 黃王五行陣(2)第一章 河東亂象第十七章 寺名話英雄第九章 朝堂風雲第二十五章 血戰松溪(2)第二章 東征颶風(2)第四章 鐵壁合圍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三十三章 內憂外患
第四十章 痛殲王牌軍(4)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三十八章 沖天劍(2)第二十三章 計險厄遠近第十九章 義薄雲天第十四章 扼潼關者得天下第二十二章 飛兵越仙霞(1)第十二章 蘄州分兵第二十二章 黑色樑田陂(1)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卷首語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二十四章 申州大戰第十八章 佔毫州第十四章 威震齊魯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二十八章 霹靂手段(2)第十九章 義薄雲天第二十章 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三十一章 輕敵冒進第三十九章 揮師北伐第三十七章 沖天劍(1)第二十章 沙陀兵南下(2)第七章 東征沂州第二十一章 精忠報國《大齊英雄》序暨簽約感言第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十四章 危機四伏(2)第二十五章 蜀地舉義旗(3)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一章 東征颶風(1)第六章 妙手回春第八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巧殺回馬槍第十七章 華州平叛第二十七章 丹心碧血映青史第十六章 鐵腕平亂第二十七章 血淚傖悲歌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三十章 討李唐檄第三十七章 沖天劍(1)第十五章 彥璋遇難第二十七章 良將奇謀第四十章 抗旨不遵第三十四章 依依離別情第三十七章 沖天劍(1)第二章 東征颶風(2)第二十三章 計險厄遠近第十一章 攻守易勢(3)第三十一章 禍起蕭牆第二章 智取長垣第六章 擊球定三川第十一章 亂自上作第四十章 抗旨不遵第十三章 兵不血刃第二十九章 霹靂手段(3)第十七章 唐僖宗出逃第三十一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3)第十四章 扼潼關者得天下第四章 叛齊降唐(2)第二十三章 黑色樑田陂(2)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二十九章 分險相拒第三十章 剪羽孤勢第十五章 天地再造第十八章 忍痛撤圍第十章 黑雲壓城第三十章 外線出擊(1)第十七章 唐僖宗出逃第三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九章 泣淚藥兒嶺第三十一章 禍起蕭牆第十三章 兵不血刃第二十一章 將星殞落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二十六章 血染黃梅第二十三章 黑色樑田陂(2)第三十三章 內憂外患《大齊英雄》序暨簽約感言第三十二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4)第十一章 洞庭譜壯歌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三十九章 火燒驛館(2)第二十七章 良將奇謀第三十七章 沖天劍(1)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十章 拱衛洛陽第二十一章 黃王五行陣(2)第一章 河東亂象第十七章 寺名話英雄第九章 朝堂風雲第二十五章 血戰松溪(2)第二章 東征颶風(2)第四章 鐵壁合圍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三十三章 內憂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