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兵不血刃

bookmark

且說黃巢起義軍從採石渡江北上後,包圍了天長、六合,聲勢浩大,迅速在中原大地捲起狂飆,中原各方鎮唐軍消極避戰,不敢與義軍交戰。

畢師鐸從高郵趕到揚州,去見高駢。二人一見面,畢師鐸說道:“高都統,我聽說你和黃巢訂立了停戰條約,是否有此事?”

高駢答道:“確有此事,畢將軍,你認爲這樣做好不好?”

畢師鐸原是大齊將領,投降高駢後,害怕黃巢找他算帳,他在高郵聽說高駢和黃巢議和了,十分緊張,怕高駢將他獻給黃巢,那他就沒命了,所以畢師鐸挖空心思要說服高駢與黃巢爲敵。

畢師鐸說道:“高都統,我在黃巢手下呆過,知道他的爲人。黃巢和大齊陣營高級將帥,其目標不是一城一地,而是整個華夏。現在你和黃巢議和了,他就可以騰出手來消滅其它方鎮的唐軍了。等大齊羽翼豐滿了,黃巢就會帶兵來打你,到那時你後悔就來不及了!”

高駢一聽,覺得畢師鐸說得有幾分道理,就問道:“畢將軍,依你之見,又當如何呢?”

畢師鐸把早就想好的話說了出來:“高都統,大唐帝國安危,你是皇上最倚重的方鎮統帥,現在黃巢已經擁有數十萬大軍,以如此龐大的兵力,乘着得勝之勢,長驅北上,如入無人之境。我軍如果不能緊守險要,迎頭痛擊,大齊軍一旦越過長淮關,就沒有哪鎮唐軍能夠阻止,大齊軍就能佔領整個中原了。到那時,我們再組織兵力和黃巢作戰,就晚了!”

高駢嘆道:“我何嘗不知道這個利害?!但如今各鎮兵馬已經退到自己防區,張璘、樑纘的精銳兵馬全完了。我現在這點兵力,只能守城了。如果出擊,肯定不是黃巢的對手!”

畢師鐸說道:“那就上報朝廷吧,讓皇上在洛陽一帶加緊佈防,阻止大齊軍佔領洛陽。黃巢攻擊洛陽失利後,其軍力必然下跌,到時你再聯絡各方鎮兵馬向大齊軍攻擊,就能獲勝!”

高駢點點頭:“只有如此了!畢將軍,你的這個主意不錯!”

高駢還真向李儇上了一道奏摺,要李儇派兵保護洛陽,稱大齊軍現在離揚州只有五六十里,所以他現在不能抽兵到洛陽勤王,請李儇另想辦法。

先前王鐸最器重高駢,這二人的關係不錯,但王鐸已經被貶爲太子賓客,這樣,李唐朝廷裡,沒有誰能說服高駢派兵增援洛陽了。

田令孜對李儇說:“老奴以前說過,高駢雖然有文武全才,但如果把軍權全部交給他,一旦高駢違令,那就麻煩了,現在果真如此!”

李儇聽了,深恨高駢,罵道:“高駢,你這個混蛋,朕對你如此信任,把大唐最好的兵派到你的軍營,讓你指揮中原、江南各方鎮兵馬,你倒好,來了個避而不戰!氣死我也!”

此時,洛陽和長安的李唐軍民,害怕黃巢率領大軍前來攻打,一日三驚。很多市民之所以懼怕大齊,原因是李唐一直宣傳大齊軍殺人不講理,殺人不眨眼,所以在市民心裡產生了害怕大齊的觀念。

李儇下詔,派使者送給高駢,責備高駢不該玩忽職守,畏懼黃巢,命令高駢立即出戰,阻止黃巢進兵洛陽。

高駢上奏反駁:我是啓奏要讓各方鎮兵馬回到自己防區,可這個建議是陛下批准的,並不是我獨斷專行。現在我守好淮南,也是對大唐的貢獻,你爲什麼要指責我呢?這道奏章寫完,高駢另外附了一則聲明,稱他已經患了癱瘓症,不能正常工作了。一句話,高駢不想再和李儇聯繫交流了。

李儇無奈,只得命令中原其它方鎮節度使迅速調兵,開赴洛陽附近,守住洛陽。李儇嚴令齊克讓負責洛陽外城防務,劉景仁負責洛陽內城防務。

不久,齊克讓向朝廷上奏:黃巢賊寇已經進入東都附近,我現在收集散兵退到潼關繼續進行抵抗,駐紮在潼關之外設置營寨。大唐將士經過多次戰鬥,缺乏戰備物質已經很久,關東州縣殘破不堪,人煙幾乎繼絕,東西南北四方不見一個大唐官員。官軍飢寒交迫,兵械軍器又鈍又劣,士兵們各自思念故鄉閭里,恐怕很容易潰散,乞請朝廷儘早運送資糧和援軍。

李儇看完齊克讓的奏章,焦灼萬分,差點要哭了。他立即命令李唐的文武重臣到延英殿集中,商量增援潼關事宜。

過了好久,一些李唐文武重臣來到了延英殿,但比平日少了一些。

李儇說道:“衆愛卿,現在黃巢賊寇開始準備攻打潼關了,大唐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你們快爲朕想想辦法吧!”

大殿裡衆文武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一個開口說話,因爲誰也沒有把握擊退黃巢的大軍。

於琮打破了沉默,說道:“陛下,現在我們要有二手準備,才能使大唐危而復安!”

“二手準備?怎麼個準備法?快說啊,我的於愛卿!”李儇催促道。

於琮講了他的應對之策:“陛下,臣度量目前唐齊戰局,認爲天險潼關很難擋住黃巢大軍,潼關被黃巢攻破是遲早的事。因爲各地援兵來不及趕到,潼關附近方鎮不願派兵和黃巢賊寇作戰。潼關一旦被黃巢攻破,那麼京師也肯定要棄守了。這一手準備就是一定要在洛陽、潼關一帶抵禦黃巢大軍,儘可能地拖延時間,爲陛下撤出長安提供時間保證。另一手準備就是要另外選一個陪都,臣以爲選在鳳翔比較合適,因爲大唐在那裡有很好的防禦工事。更爲重要的是,鳳翔地區靠近長安,利於大唐號召各地兵馬前來勤王。臣保舉原宰相鄭畋出任鳳翔節度使,節制各路唐軍,和黃巢賊寇對抗到底!陛下要御駕親征,激勵三軍,則大唐一定能獲得勝利!”

李儇聽了,頻頻點頭:“於僕射忠心爲國,朕甚欣慰。我現在就嚴令張承範、王師會、趙珂率領五萬人馬前往潼關,協助齊克讓守關!”

黃巢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中原,很快打到了洛陽附近。義軍此次在中原大地用兵,放棄了分進合擊的戰法,而是抱成一團,各寨主力和中軍集中在一起,佔領過的地區只留少量兵力駐守,其目的就是要快速佔領二京,然後傳檄四方,統一華夏。

其實這個戰略不能說不高明,集中優勢的兵力,攻克李唐最重要的二座城池,就可以在心理上嚴重打擊李唐首腦機關。傳檄四方,平定天下,這個戰略其實也不錯。但是大齊統帥部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而過低估計了李唐各方鎮統帥的頑固性。這些方鎮統帥只要手裡有兵,即使暫時歸順了大齊,但一旦形勢不利於大齊時,他們就會馬上翻臉,攜起手來進攻大齊起義軍,這一點黃巢、孫梅、柴存等統帥沒有充分估計到。

但大齊陣營裡,是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尤其是費傳古,他就認識到大齊兵力要分散與集中相統一,攻打二京的速度寧可放慢一些,也要先鞏固好中原、江南、嶺南根據地,消滅擁兵多的方鎮,這樣大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可惜此時的黃巢、孫梅、柴存等大齊統帥,陶醉在一連串的勝利之中,沒有重視費傳古的正確建議,這才鑄成了千古遺恨。日後形勢的發展,果然如費傳古的預測,如果大齊鞏固好攻克的地方,拔掉李唐兵馬多的方鎮,則大齊肯定能一統華夏,書寫出中華民族的新篇章,中國很可能一直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然而歷史沒有假設。

齊克讓的兵馬在洛陽外圍被黃巢大軍擊敗,洛陽留守劉允章聞訊後十分緊張。劉允章對親信們說道:“我曾上書皇上,指出國有九破、民有八苦,可是陛下沒有重視啊!現在黃巢要打到洛陽了,齊克讓逃到潼關去了,劉景仁忙於轉移家產,唉!我現在有什麼辦法,只能和諸位說說我的這國有九破、民有八苦了!”

親信們問道:“劉大人,你就說吧,我們現在都聽你的!”

劉允章開始回憶他寫的那道奏章,他記憶力驚人,是李唐的翰林學士,的確很有學問,只見劉允章一字一句說道:“國有九破,陛下知之乎?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賄賂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今天下蒼生,凡有八苦。陛下知之乎?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債徵奪,二苦也。賦稅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斂,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凍無衣,飢無食,七苦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八苦也。”

劉允章說完,長出了一口氣,淚如雨下,高呼道:“陛下,你爲什麼這樣耽於遊樂,而忘卻了祖宗基業?!近三百年的大唐,不久要完了!”

親信們聽了劉允章的話,個個神色凝重,默然無語。

過了好久,一個親信說道:“劉大人,爲今之計,我們該如何是好?”

劉允章苦笑一聲:“我早年苦讀,考中進士,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禮部侍郎。鹹通九年,知貢舉,出爲鄂州觀察使、檢校工部尚書,後遷東都留守。你們知道,我不過是一介書生耳,從沒有接觸過刀兵之事。這東都洛陽,雖說有數萬兵馬,但實際上很多人的心已經向着大齊,這就叫民心不可違!我作爲華夏子民,只有忠於華夏民族。誰的行爲對華夏族有利,對天下子民有利,我劉允章就跟誰走。現在李唐已是殘山剩水,天下分崩離析久矣。李唐朝廷的詔書,很多方鎮根本不當回事!”

另一個親信顫聲問道:“劉大人的意思,就是不和大齊軍交戰,舉城歸順黃巢?”

“嗯,老夫正有此意!我不想讓生靈塗炭,洛陽是座古都,是華夏族的驕傲,我不想讓洛陽毀於戰亂!”

親信們議論開了,有的贊成,有的反對,但討論到最後,在劉允章的堅持下,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歸順大齊。

劉允章說幹就幹,他一方面派兵把守好洛陽各個緊要之處,另一方面撫慰百姓,要他們切勿驚慌,對擾亂洛陽治安的地痞無賴之徒,堅決鎮壓,決不手軟。

這樣一來,洛陽人心漸漸安定下來。

劉允章寫了一封長信,全面闡述了自己的主張,願以天下蒼生爲念,舉城歸順大齊。寫畢,劉允章派了十幾個親兵,保護着幕僚許成,趁着夜色,跑到大齊營寨那裡。

“哪一個?你們是幹什麼的?黑燈瞎火的,跑到這裡來幹什麼?這裡是大齊軍營?”值勤的大齊義兵喝問道,有的義兵拈弓搭箭,警惕地望着那羣陌生人。

“別放箭,我們是劉允章大人派來的,來送劉大人寫給黃王的親筆信啊!”唐兵喊道。

“原來這樣,那你們中選一個隨我們進去吧!其它的就在外面等候,聽明白了嗎?”大齊值勤兵說道。

“謝謝大齊兄弟!”唐兵紛紛點頭。

許成說道:“我是劉允章大人的高級幕僚,代表劉大人送信給黃王的,我就隨你們進去吧!”

幾個義兵搜查了一下許成衣裳,發現許成沒有夾帶兵器,義兵就帶着許成七拐八彎,到了黃巢的中軍帳。

義兵進帳向黃巢說了這事,黃巢吩咐道:“讓許成進來!”

“遵命!”義兵轉身退出。

許成進入中軍帳,看到黃巢端坐在帥椅上,威風凜凜,不怒自威。許成呈上書信,說道:“黃王,劉允章大人是一個清官,他的口碑很多地方的軍民都知道。這次劉大人決定不在洛陽與貴軍對壘,舉城歸順大齊,望黃王明鑑!”

黃巢拿過書信,看了起來,不一會兒,黃巢擡頭問道:“許成,我知道劉允章確實是一位清官,是一個好人,他有心歸順大齊,他手下的兵將願不願意?”

許成答道:“黃王,請你放心,劉大人在洛陽軍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的話,洛陽軍民一定聽的。這事劉大人已經和他的文武官員中的親信商量過了,他的親信同意歸順大齊。劉大人到時命令洛陽兵馬開出城外,接受黃王改編!”

黃巢點點頭:“難得劉允章深明大義,爲洛陽軍民找到了一條光明之路,那好,黃巢代表大齊,同意接受劉允章的投誠!”

黃巢馬上寫了回信,讓許成帶給劉允章,並安排酒席,在大齊軍營招待許成一行。

許成一行走後,尚讓說道:“黃大哥,就怕劉允章這次是詐降,麻痹我軍!“

柴存在一旁說道:“我看此事不會有詐,我看過劉允章的文章,此人乃一介書生,但爲人正直。李唐現在腐敗不堪,劉允章順應民意,舉城歸順大齊,也是情理之中。”

孫梅、孟楷、曹敏、嶽靈飛、蓋洪等人都認爲劉允章是真降。

黃巢最後說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爲了確保進入洛陽,大齊第一寨孟楷部駐紮在洛陽東城外,第二寨曹敏部駐紮在洛陽南城外,第三寨黃思鄴部駐紮在洛陽西城外,第四寨嶽靈飛部駐紮在洛陽北城外。第五寨蓋洪部在洛陽外圍監視其它方鎮。大齊中軍由我、孫梅、柴存率領,負責改編洛陽守軍,接管洛陽!”

李唐洛陽守將劉景仁得到黃巢起義軍進兵洛陽的消息後,連日神思恍惚,長吁短嘆。他要轉移家產到京師去,可是劉允章不同意,洛陽所有大戶人家,一律不準將私產轉移出城。洛陽城四周到處是查巡的兵將,劉景仁無計可施。

劉景仁與親信密謀,決定發動兵變,除去劉允章,誰知劉景仁的一個親信一直敬崇劉允章,對劉景仁的做法十分不滿,就偷偷地把劉景仁兵變的計劃告訴了劉允章。

劉允章大怒,調集兵力,在一個漆黑之夜,突然包圍了劉景仁的宅第,誅殺了劉景仁,並將劉景仁的親信一網打盡,削弱了歸順大齊的洛陽反對力量。

公元八八零年十一月十七日,大齊六十多萬大軍雲集洛陽城下,劉允章按照書信中的約定,打開城門,命令李唐兵馬開出城外,接受大齊改編。

李唐東都留守劉允章率領百官出城迎拜黃巢大軍入城,大齊軍雄糾糾氣昂昂地進入洛陽城,但見甲騎如流,刀槍耀日,軍列整齊。大齊將帥出榜安民,對洛陽居民問寒問暖,還送給不少貧民吃的穿的東西,洛陽民衆生活正常。大喜之至,載歌載舞,歡迎這支仁義之師。

黃巢緊緊握住劉允章的手,讚許道:“劉翰林二袖清風,心繫民衆,這次將洛陽獻給大齊,足可彪炳青史,名垂千古。”

劉允章平靜地說道:“黃王起兵,利國利民,允章之舉,實因大齊義聲昭著,故衆望所歸。”

黃巢問道:“劉翰林,我意繼續留用你,在大齊政府工作,你意如何?”

劉允章拱了拱手,說道:“黃王,老朽年邁,精力不濟,只想回到老家洺州,聊度餘生,望黃王成全老朽心願。”

黃巢見劉允章態度堅決,知道挽留不住,看看劉允章白花花鬍子一大把,遂說道:“那好吧,我一向不強人所難,劉翰林回洺州去吧。大齊送給你一點養老費,還望劉翰林接納!”

“不,老朽爲官多年,一向不受賄賂,這次回家度過殘年,決不拿走洛陽的一錢一物,望黃王成全老朽的一世清名!”

黃巢聽了,激動地說:“劉翰林高風亮節,古今罕見,我理解你的志向,好吧,那就按你的心願去做吧!”

“謝黃王,祝大齊早日統一華夏,老朽就此告辭了!”劉允章說完,步履蹣跚地走了,漸行漸遠。

第二十二章 遠征播威名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二十九章 灑淚酹千杯第十六章 劍指南疆第七章 同仇敵愾第二十八章 霹靂手段(2)第二十五章 臨危不懼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十三章 戰旗漫卷第十章 取汝州第三十七章 民歸如流水第十四章 扼潼關者得天下第二十五章 臨危不懼第三十八章 結義太浮山第二十七章 血淚傖悲歌第十三章 戰旗漫卷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三十八章 痛殲王牌軍(2)第三十三章 外線出擊(4)第三十三章 圍陳州(1)第二十五章 蜀地舉義旗(3)第二十二章 遠征播威名第二十四章 黑色樑田陂(3)第三十八章 沖天劍(2)第二十四章 申州大戰第三章 戰濮州第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十章 圍獵淮南(1)第二十五章 臨危不懼第六章 二雄合兵第三十六章 大反擊第三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五章 金色蛤蟆爭努眼第十五章 休言女子無英物第二十六章 愛民如子第六章 妙手回春第二十一章 精忠報國第三十六章 奪連州第十八章 挺進浙西第二十九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1)第三十九章 訪賢赤山島第二章 謀定而後動第九章 泣淚藥兒嶺第三十九章 痛殲王牌軍(3)第三十九章 痛殲王牌軍(3)第三章 兵貴神速第十八章 傳檄攻大齊第三十六章 大反擊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十一章 攻守易勢(3)第三十三章 朱溫獻計第七章 摧樑折柱第三十四章 依依離別情第二章 代北狼煙起第十五章 小將鬧齊魯第二十八章 萬衆一心第十九章 沙陀兵南下(1)第二十章 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七章 雷霆出擊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二十七章 盤馬彎弓雄師出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九章 故布疑兵第十七章 戰神出道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七章 雷霆出擊第三十一章 汴河巧設伏第二十七章 良將奇謀第十五章 休言女子無英物第十四章 危機四伏(2)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十九章 沙陀兵南下(1)第十章 攻守易勢(2)第十九章 義薄雲天第三十章 生死大戰第三十六章 大反擊第二十六章 愛民如子第二十八章 躍進千里崗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二十二章 飛兵越仙霞(1)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二十六章 除奸行動第十二章 蘄州分兵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十八章 江南大戰略第五章 叛齊降唐(3)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十二章 平叛立功第三十八章 痛殲王牌軍(2)第七章 同仇敵愾第三十二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4)第一章 秋菊凌寒第四章 迷霧重重第一章 長垣風雲起第一章 秋菊凌寒第十八章 挺進浙西第十一章 雄師狂飆第八章 李唐新政第十六章 義師集結第二十一章 精忠報國
第二十二章 遠征播威名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二十九章 灑淚酹千杯第十六章 劍指南疆第七章 同仇敵愾第二十八章 霹靂手段(2)第二十五章 臨危不懼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十三章 戰旗漫卷第十章 取汝州第三十七章 民歸如流水第十四章 扼潼關者得天下第二十五章 臨危不懼第三十八章 結義太浮山第二十七章 血淚傖悲歌第十三章 戰旗漫卷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三十八章 痛殲王牌軍(2)第三十三章 外線出擊(4)第三十三章 圍陳州(1)第二十五章 蜀地舉義旗(3)第二十二章 遠征播威名第二十四章 黑色樑田陂(3)第三十八章 沖天劍(2)第二十四章 申州大戰第三章 戰濮州第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十章 圍獵淮南(1)第二十五章 臨危不懼第六章 二雄合兵第三十六章 大反擊第三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五章 金色蛤蟆爭努眼第十五章 休言女子無英物第二十六章 愛民如子第六章 妙手回春第二十一章 精忠報國第三十六章 奪連州第十八章 挺進浙西第二十九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1)第三十九章 訪賢赤山島第二章 謀定而後動第九章 泣淚藥兒嶺第三十九章 痛殲王牌軍(3)第三十九章 痛殲王牌軍(3)第三章 兵貴神速第十八章 傳檄攻大齊第三十六章 大反擊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十一章 攻守易勢(3)第三十三章 朱溫獻計第七章 摧樑折柱第三十四章 依依離別情第二章 代北狼煙起第十五章 小將鬧齊魯第二十八章 萬衆一心第十九章 沙陀兵南下(1)第二十章 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七章 雷霆出擊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二十七章 盤馬彎弓雄師出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九章 故布疑兵第十七章 戰神出道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七章 雷霆出擊第三十一章 汴河巧設伏第二十七章 良將奇謀第十五章 休言女子無英物第十四章 危機四伏(2)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十九章 沙陀兵南下(1)第十章 攻守易勢(2)第十九章 義薄雲天第三十章 生死大戰第三十六章 大反擊第二十六章 愛民如子第二十八章 躍進千里崗第二十五章 黑色樑田陂(4)第二十二章 飛兵越仙霞(1)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二十六章 除奸行動第十二章 蘄州分兵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十八章 江南大戰略第五章 叛齊降唐(3)第三十二章 美人計第十二章 平叛立功第三十八章 痛殲王牌軍(2)第七章 同仇敵愾第三十二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4)第一章 秋菊凌寒第四章 迷霧重重第一章 長垣風雲起第一章 秋菊凌寒第十八章 挺進浙西第十一章 雄師狂飆第八章 李唐新政第十六章 義師集結第二十一章 精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