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奇襲(上)

大觀二年臘月三十,乙巳。--鳳-舞-文-學-網--【西元1109年2月1】

大宋兩浙路明州昌國縣【今舟山市,注1】。

趙瑜站在鎮鰲山頂的烽火臺上,俯視着下方的縣城。此時正是除夕之夜,城內燈火通明,此起彼伏的爆竹聲在城中響徹。一陣微風吹過,合着硫磺的氣息,把守歲的人們的歡聲笑語送了上來,渾然不知大難就在眼前。

扶着雉堞向下觀望了一陣,趙瑜彎腰從倒斃在腳邊,準備放火報警的烽子屍上拔出自己的板斧,轉下了樓去。這座烽火臺是昌國本島十七座烽火臺中最靠近縣城的一座。這顆釘子一被拔掉,昌國縣城就如同一名已被扒光衣服的良家少女,將要迎來被海盜凌辱的命運。

提着重斧,趙瑜順着石階一步步走了下來。新制的多耳麻鞋刺得他的雙腳很是難受。海上的漢子本沒有穿鞋的習慣,五趾叉開的大腳直接踏着甲板纔是最穩當的。但這次要在山裡走夜路,他不得不在腳上上已經很不習慣的東西。

‘這鞋子有多少年沒穿了?’趙瑜想着,‘五年?還是十年?’

前世的記憶越來越淡,現在的他是兩浙外海上浪港【今浪崗】寨大頭領‘鬧海蛟’趙櫓的次子,一個虛歲十五的少年。雖然年幼,不過海上男兒畢竟早熟,黝黑的圓臉上已長上了一圈簇青短鬚,全無半點稚氣。量雖矮,卻厚重如石。配上掌中還滴着血的板斧,絕不虞被人小覷。

穿過烽火臺黑暗的二樓,再踏上下去的樓梯,底層正廳跳動的燈火就照了過來,正映在他臉上。幾個親隨已經等在那裡。

“二郎。”聽見趙瑜下了樓,領頭的一個迎上前來,是趙瑜從小一起長大的親近伴當趙武。他擡腳踢踢地上的一溜屍,道:“這裡六個,再加上面的,七個人沒走脫一個,都齊了。”同樣十五歲的趙武還是一張孩兒臉,卻比只有五尺多點的趙瑜高出了半個頭去,早已習慣了殺人放火的他滿臉興奮。

趙瑜知道,空氣的血腥味是這小子的最。這個趙武,還有一個不再這裡的趙文,兩人都是趙家的遠系子弟,跟趙瑜一起玩到大。等趙瑜開始領兵,便一齊做了他的親隨。原本兩人也不是叫這個名字,卻是做了親隨後,趙瑜給改的。--鳳-舞-文-學-網--

趙瑜走了過去。六具屍一字排開,其中穿着最好的兩人,年紀也最大,應該就這座烽火臺的烽帥和烽副,四個下屬的烽子穿着就差了點,幾個人雙目圓瞪,看起來死不瞑目。

趙瑜微笑地欣賞着自己導演的傑作,‘被養了三個月的小狗從背後咬上一口,也難怪有這種表。’

這六具屍,連同上面被趙瑜親手幹掉的,再加上一臉得色的趙武,一座烽火臺的八名定員的確一個不少。當初趙瑜爲了把趙武安排到這座烽火臺中,花了怕不有百十貫。這筆花銷在汴梁也許不算什麼,但在這個窮鄉僻壤絕對是筆鉅款。不過若是沒有趙武作內應,奪取烽火臺也不會這麼容易,趙瑜前些撒下的銅錢,卻也沒白花。

趙瑜向趙武問道:“陳五哥他們還沒到嗎?”鎮鰲山上的這座烽火臺就是入城的最後一道關口,趙瑜怕打草驚蛇,只帶了幾個親兵摸上來,剩下的一百來人就由這次行動的副手陳五領着,等在西邊的山腳下。等趙瑜拿下烽火臺,就立刻派了趙文去通知陳五,命他領兵上山。

趙武應道:“文哥辦事不會有差,算時間,他和陳五哥應該就到了。”

正說間,門外一陣咕咕嘎嘎聲傳來,說不清是山雞還是蛤蟆,但約定好的信號卻是夜梟。

趙武精神一振,道:“來了。”

“學得還是一點不像。”趙瑜笑道,他那個頭號親隨看來在口技上沒半點天賦。他提斧出門,趙武等親隨也隨即跟了上來。

朔無月,山林間黯黑無光。只見得臺前山路上影影綽綽的都是晃動的黑影。人雖衆,卻了無聲息。把這些浪港寨精挑細選出來的精銳,拉到衢山島整訓了半個月的成果就在這裡。

兩個人影一前一後迎了上來,高而瘦的是趙文,矮而壯的是陳五。兩人見了趙瑜,齊齊躬行禮。

趙瑜回了半禮,溫言道:“辛苦五哥了。人都到齊了嗎?”

陳五木然點頭,道:“總計百二十人,一個不差。”

“應該都吃了吧?”趙瑜再問。接下來就要展開戰鬥了,整個晚上都不會再有時間吃飯。趙瑜早吩咐下去,要陳五在等待時先把晚飯解決。

“都吃了。”陳五答後便抿起嘴,不多說一個字。

趙瑜臉上笑意不減,心中卻是不快。他長兄趙瑾的這個親信對着他時總是冷着臉,雖然禮數週全,卻也毫無親善之意。

‘不知他在上乾女人的時候,是不是也這幅表。不過在瑾哥面前,諒他也不敢板着這張臭臉。’

道了聲辛苦,趙瑜也不願多話,便領衆順路東行。半盞茶的功夫,就下到半山腰。千百點星火在下方聚成兩裡方圓的一團,昌國縣城正在眼前。

這昌國縣舊稱翁山。至唐大曆元年【西元766年】,因袁晁海上起義而被廢縣。直至神宗熙寧時,因王安石奏請方恢復,同時‘以昌壯國勢’爲由,改名爲昌國。昌國縣城即是在翁山城舊址上重建。

由於地處海島,昌國城並不甚大,不過兩裡方圓。城牆高僅兩丈,長止六裡,而環城壕河在冬天也僅有三五丈寬,最深處只能淹到前。最重要的是,昌國城依山而建,以鎮鰲山爲西北屏障,故此城牆和壕河都僅止於山麓,並沒有封口。繞着鎮鰲山腳的僅僅只是一道木柵【注2】。

昌國縣本屬下縣,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縣城中只有縱橫交叉成十字的兩條大路,總計不到五百戶人家,所以鎮守縣城的兵丁少得可憐。守四方城門和山口的土兵加起來只有五十多,縣衙中隸屬縣尉的弓手更僅有二十人。而且今夜是除夕,會堅守崗位的一隻手就能數完。憑趙瑜手中百名精銳,斬奪城當是不費吹灰之力。

不過,要是驚動了駐守在縣城不遠處的三姑寨,昌國巡檢司的兩百土兵【注3】,那就不一樣了。大宋定製,‘弓手爲縣之巡徼,土兵爲鄉之控扼。’也就是說,弓手管轄範圍只限於縣城內,擾百姓是能手,動刀動槍就不必考慮他們了。而巡檢司的土兵平裡卻在山野鄉村中捕盜剿匪,在昌國,那是連海盜都敢鬥上一鬥的主。論人數、論戰力都不在趙瑜一衆之下。所以,此次奇襲務求一擊必中,他們並沒有與官軍纏鬥的本錢。

看到縣城,趙瑜一行就停了下來,而趙文趙武卻徑自前行。好半晌,趙武才先領着兩人回來,他們是趙瑜一早派出哨探。

“下面的況如何?”等兩名哨探見過禮,趙瑜問道。

一名哨探上前稟道:“小的方纔順着木柵向北走了一圈,探得分明。這出山路口已被兩道鹿角封住。鹿角只比柵欄矮上兩尺,也有六尺多,還下得鐵鏈掛鎖,有不開。路口旁邊就有一間院子,亮着燈,有人居住,應該是守門的土兵,如是要搬開鹿角,肯定會被驚動。柵欄靠山這邊,有十丈寬的地都插了竹籤,露在外的有兩寸長,煞是尖利。小的走了半里地,都是如此。”

趙瑜滿意點頭,這哨探說話條理分明,口才便利,‘是個人才。’

另一名哨探也跟着上前,道:“小的是向南走。地上的竹籤也是一般無二,削得極是尖利。小的還拔了兩根,就在這裡。”說罷,就從懷中掏出兩個竹籤,遞了上來。

趙瑜摩挲着兩根竹籤。這竹籤大約寸長,兩頭皆尖,而且極有韌。這東西插在地上,如果不小心踩上去,腳底板立馬一個血窟窿――這個時代可沒有鑲了鋼片的鞋底。

聽到哨探的稟報,除了早知詳的陳五、趙武二人,趙瑜周圍的其他人呼吸都粗重起來,顯是緊張的緣故。山腳下如此防備,對他們這一隊百人來說,卻也不比攻打城牆容易。

“衆家兄弟不必憂心。”趙瑜笑道,“這事我早已知曉。若非有萬全之策,我又如何會如此行險?且等文兄弟回來便知端的。”

注1:昌國:今舟山市。唐稱翁山,宋爲昌國,至清時改爲定海。宋時隸屬兩浙路明州。下轄富都、安期、蓬萊、金塘四鄉。

注2:明朝以前,昌國的古城牆都是沒有合圍的,西北面的鎮鰲山是昌國的天然屏障,所以城牆止於山腳下。到了明洪武十三年,在鎮鰲山上跨山築城牆,使西北邊城牆相連,“西北跨鎮鰲山,東抱霞山,餘皆平陸”,形成一個完整的包圍圈。城門“東曰豐阜,南曰文明,西曰太和,北曰永安。”

注3:關於昌國巡檢司,只查到了宋理宗時的資料,“三姑寨,額六百二十人,今五百四十人”。不過那時已是南宋,海防嚴謹,且那時昌國已是擁有兩萬戶人家的望縣。而本書中還是北宋末年,自然比不上女真入侵、北人南逃後的時代,所以把巡檢司兵力定爲兩百。其實這已經算多的,一般況下,東南一帶的巡檢司,額兵不過一百,實際兵力能有五六十就不錯了。

--鳳舞文學網----

鳳舞文學網爲衆多讀者免費提供各類小說,作品涵蓋了玄幻小說、武俠小說、科幻小說、軍事小說、恐怖小說、言等,並提供可電腦和手機閱讀的TXT、CHM、UMD、JAR格式的電子書下載。

http://www.fengwu.net?...??

第39章 湄嶼(下)第3章 夜話(下)第15章 間奏(下)第26章 天子(中)第9章 四方(下)第36章 股票(上)第21章 陣線(下)第29章 星火(下)第21章 開局(下)第29章 星火(下)第18章 戰象(上)第5章 戰前(上)第16章 軒波(上)第36章 股票(上)第16章 商戰(上)第1章 奇襲(上)第24章 輿論(上)第2章 三年(下)第22章 武功(上)第7章 西路(四)第9章 懲戒(下)第1章 平安(上)第23章 風雨(上)第26章 傳承(完)第23章 風雨(上)第49章 聖公(上)第32章 局勢(中)第33章 局勢(下)第5章 未來(上)第16章 軒波(上)第63章 等待(上)第18章 豐收(下)第24章 突遇(上)第36章 決戰(上)第2章 奇襲(下)第26章 俘王(中)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15章 意外(下)第13章 父兄(上)第21章 義學(下)第11章 宣傳(下)第15章 翻牌(下)第1章 北行(上)第6章 天津(下)第5章 對手(中)第55章 九五(中一)第5章 戰前(上)第30章 回航(上)第29章 雄心(下)第28章 帝國(下)第5章 未來(上)第48章 道阻(二)第20章 勇氣(上)第17章 豐收(上)第32章 冬雨(上)第62章 門戶(下)第10章 宣傳(上)第22章 戰船(下)第5章 對手(中)第5章 戰前(上)第36章 異變(上)第16章 神機(上)第35章 出戰(下)第4章 對手(上)第43章 帝位(下三)第5章 滿萬(上)第60章 投奔(下)第12章 靖安(下)第13章 和議(下)第20章 陣線(中)第27章 俘王(下)第1章 老種(上)第11章 靖安(中)第4章 對手(上)第24章 風雨(下)第3章 夜話(下)第7章 四方(上)第10章 綢繆(下)第36章 海上(下)第17章 軒波(下)第28章 連橫(上)第8章 投奔(下)第17章 變奏(下)第5章 天津(上)第28章 攤牌(上)第64章 九五(完)第40章 內附(上)第23章 武功(下)第10章 綢繆(下)第7章 先鋒(上)第23章 喪事(上)第10章 迎擊(下)第29 傳言(中)第28章 攤牌(上)第20章 百神第6章 滿萬(下)第20章 文治(上)第34章 覆亡(上)
第39章 湄嶼(下)第3章 夜話(下)第15章 間奏(下)第26章 天子(中)第9章 四方(下)第36章 股票(上)第21章 陣線(下)第29章 星火(下)第21章 開局(下)第29章 星火(下)第18章 戰象(上)第5章 戰前(上)第16章 軒波(上)第36章 股票(上)第16章 商戰(上)第1章 奇襲(上)第24章 輿論(上)第2章 三年(下)第22章 武功(上)第7章 西路(四)第9章 懲戒(下)第1章 平安(上)第23章 風雨(上)第26章 傳承(完)第23章 風雨(上)第49章 聖公(上)第32章 局勢(中)第33章 局勢(下)第5章 未來(上)第16章 軒波(上)第63章 等待(上)第18章 豐收(下)第24章 突遇(上)第36章 決戰(上)第2章 奇襲(下)第26章 俘王(中)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15章 意外(下)第13章 父兄(上)第21章 義學(下)第11章 宣傳(下)第15章 翻牌(下)第1章 北行(上)第6章 天津(下)第5章 對手(中)第55章 九五(中一)第5章 戰前(上)第30章 回航(上)第29章 雄心(下)第28章 帝國(下)第5章 未來(上)第48章 道阻(二)第20章 勇氣(上)第17章 豐收(上)第32章 冬雨(上)第62章 門戶(下)第10章 宣傳(上)第22章 戰船(下)第5章 對手(中)第5章 戰前(上)第36章 異變(上)第16章 神機(上)第35章 出戰(下)第4章 對手(上)第43章 帝位(下三)第5章 滿萬(上)第60章 投奔(下)第12章 靖安(下)第13章 和議(下)第20章 陣線(中)第27章 俘王(下)第1章 老種(上)第11章 靖安(中)第4章 對手(上)第24章 風雨(下)第3章 夜話(下)第7章 四方(上)第10章 綢繆(下)第36章 海上(下)第17章 軒波(下)第28章 連橫(上)第8章 投奔(下)第17章 變奏(下)第5章 天津(上)第28章 攤牌(上)第64章 九五(完)第40章 內附(上)第23章 武功(下)第10章 綢繆(下)第7章 先鋒(上)第23章 喪事(上)第10章 迎擊(下)第29 傳言(中)第28章 攤牌(上)第20章 百神第6章 滿萬(下)第20章 文治(上)第34章 覆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