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冬雨(上)

大觀三年九月二十八,己巳。

觀音山主寨的演武場。

錚的一聲響,六寸長的木羽箭離弦而出,轉瞬即正中三十步外箭靶的紅心,稻草扎制的箭垛被射個對穿,箭頭在垛後露了出來。

走到箭靶旁,探頭一看,趙武便露出失望的神色,皺眉搖起了頭。

“還是不行嗎?”趙瑜跟在他身後,看了他的臉色,問道。

趙武提起手中的重弩,這弩鐵幹蹬、銅牙,纏絲麻弦緊緊地繃住弩臂,分明就是神臂弓的樣式。他撥了撥弩弦,‘繒繒’作響,嘆道:“只有官造神臂弓的六七成威力,差得太遠,差得太遠!”

“?,還不知足……”趙瑜一把搶過弩弓,口裡責道:“島上的這個破作坊能跟汴梁的弓弩院比嗎?能有六七成就已經不錯了。比起寨裡原來用的那些,強了不知多少。”

他現在手中的這把重弩,就是以昌國之戰時所繳獲的神臂弓爲原型,所仿製出來的。雖然當時神臂弓已經在戰鬥時損壞,但殘骸卻被趙瑜取了回來,交予寨裡的弓箭坊研究。不過寨裡的弓箭匠皆是傻大粗笨,就算照貓畫虎,也弄不出個能用的成品,都是剛一上弦,弩身就登時迸碎――神臂弓的纏絲麻弦中潛藏的四百多斤張力,不是經過特殊加工的木料根本吃不住。

直到數月前,對弓箭匠們的效率已經忍無可忍的趙瑜,從船坊借了兩個熟悉木性的細工,命他們全權負責研工作。不得不承認,這是個聰明的做法。由於他們的加入,神臂弓的仿製進度大大加快。到了今天,他們終於拿出了可以量產的成品。

摩挲着沒有打磨光滑,還帶着毛刺的弩身,趙瑜愛不釋手,正牌的神臂弓之所以威力巨大,源自於幾十年來不斷的改進,現在寨中的弓箭坊僅僅半年就達到了六七成的水平,假以時日,不愁趕不上真貨。‘這可是真正的山寨!’

神臂弓,再加上同樣是仿製來的旋風?,用來欺負海外的猴子,應該不成問題。

趙瑜憧憬未來,但趙武卻對現實失望。他從箭垛中拔出木羽箭,皺眉看着。仿製品的威力只有正品的六七成,不僅僅是因爲弩身的工藝不達標,還有箭矢的因素。如果是官造的三棱點鋼箭頭,箭矢應能穿透箭垛。不過誰叫島上煉不出鋼呢,能有鐵鍋熔出的生鐵箭頭,已經無法再奢求了。

把箭矢收回腰間囊中,趙武遲疑了一下,但還是開口問道:“二郎……鄭家之事,真的不用知會大王嗎?”

聽趙武提及鄭家,趙瑜頓了一下。許多事,他和趙文已經心照不宣,但對趙武,還是瞞着的。

當日他聽到鄭家竟然還在莆田公開露面,就立刻確認了趙瑾和鄭家大娘的婚事是樁陰謀。如象山諸寨這等跟浪港沒多少關係的寨子都被滅了,鄭家身爲叛賊的姻親,怎會安然無恙?其中必然有詐!……也許一開始鄭家還是真心誠意,不過當浪港寨公然扯旗造反後,他們大概就有了異心,繼而開始聯絡官府。

不管他們此前有多少罪孽,不管他們有多少把柄落在他人手上,只要能助官軍剿滅浪港,就能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多合算的買賣啊!”昨日私下裡,趙文這般說着。

‘是啊,多合算!爲什麼我一直沒想到呢?’趙瑜踏住弓臂前的鐵環腳蹬,試着給重弩上弦,若無其事地隨口道:“不是不用知會,是不能知會。莫須有的事誰會相信,至少得有證據。昨天我不是已經派人去莆田了嗎?等他們回來就能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了。”

“從這裡去莆田,一來一回再加調查至少得一個半月,萬一鄭家真有什麼陰謀,會不會來不及?”

‘正是要拖延時日。’昌國不亂,趙瑜就沒機會把人帶走,眼見着寨裡興旺達,誰會跟着他去陌生的海外?有長遠目光的,寨裡可沒幾人。清喝一聲,趙瑜猛一使力,把弩弦扣在牙上,一邊回道:“大哥的婚事在明年的二月初二,只要在那之前找到證據就不算遲。”他把弩弓遞給趙武,“來,再試一箭,射個遠的。”

趙武應諾,接過神臂弓,仰頭巡天。一隻黑鷺,在散碎的雲層映襯下,分外惹眼。他舉起弩,把黑鷺的身影收入望山,右手食指使力,扣下了牙。

大觀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辛亥。【西元1109年12月4日

“二郎!”隨着一聲喚,趙文一拐一拐地走進書房。

趙瑜放下筆,問道:“何事?”

趙文看看桌案上鋪開的紙箋,眉頭便是一皺,反問道:“可是要給大當家寫信?”

“是啊,鄭家的陰謀當然得通知爹爹。”

派去莆田鄭家老巢的探子於今晨回港。據那探子回報,他在鄭家的莊子周圍守了幾日,現莊子中空空落落,壯丁極少,老弱婦孺卻多,且鄭九、鄭慶、鄭廣等頭領都不見蹤影。不但如此,莊內也不見喜氣,絲毫沒有女兒要出嫁的樣子。

而從本島上傳來的消息,鄭家大娘不須趙瑾去親迎,也不用浪港另派人手,鄭家會在十二月初,直接把女兒送到昌國城中。過了年後,便與趙瑾成婚。

‘正常情況下,該讓女兒在家過了元旦罷?’但按鄭家的說法,是防止在海上有意外,會耽擱好日子。只是定婚期的本就是鄭家,現在又拍耽誤時間,這擺明了有陰謀。

趙文急道:“可是大當家和大郎絕不會信!如果惹怒了大當家,大郎再一攛掇,把二郎你在衢山的職司抹了怎麼辦?趙子曰前日被大郎提拔做衢山校尉,已經對島上的事開始指手畫腳了,如果二郎你去職,他便是島上的頭領。到時可就無法收拾了。”

“那趙子曰,你讓武兄弟安排人盯着,一個村貨,玩不出花樣。至於這信……”趙瑜笑笑,有些慘然:“我只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這也算是我做兒子、做弟弟的最後一份心意了。”

按趙瑜的推算,鄭家動手的日子,不可能是婚期――二月初二離鄭家上島有兩個月,中間保不準會出意外;也不可能上島便動手――就算以送女兒爲藉口,鄭家能登島的也不會超過百五十人,除去使娘、婆子,其中能動手的漢子也就一百出頭,憑這點人手,不把縣中內情探清,只怕剛起事,就會被鎮壓;只可能是過年的那幾日,尤其是除夕――當日人心散,而且趙瑜、趙琦都會在那時回昌國,到時可以把趙家一網打盡。浪港寨便是一年前的除夕,偷襲佔據昌國,如果能在一年後同一時間用同一種手段把昌國收復,不但是對浪港海盜的諷刺,也是向官家賣好的表示。

不過趙瑜並不打算讓鄭家如願以償,他也不想回昌國,所以他這封信必須寫。而對趙文說的話,只是不想顯得自己狼心狗肺,故作姿態罷了。

勸走了趙文,趙瑜重新提起筆。同樣描述一樁事情,只要文字上略加增刪,得到的結果就會大不一樣。只是這點,趙文並不明白。

一陣猛烈的寒風撞開窗子,捲進屋中,趙瑜冷得手一抖,一滴濃墨從筆尖滴下,在信箋上暈了開去。他擡頭看窗外,空中鉛雲密佈,當真是冬天了。

大觀三年十二月初一日,辛未。【西元1109年12月24日

窗戶紙被烈風颳得嘩嘩直響,趙瑜等三人各坐着一個小馬紮,擠在火盆前烤着手。

趙武牙關直抖,他剛跟趙瑜從船坊回來,在風地裡行了兩個時辰,凍得夠嗆:“沒想到今天這麼冷,早知就在船坊歇一晚了。”

趙文嘲道:“看你沒用的樣子,還沒結冰吶!”

趙武不服氣道:“那是文哥你沒在外面走。冷俺不怕,就是風大。一點暖意都被吹光了。”

趙瑜笑道:“不是怕寨中有事嘛。”

趙武道:“哪有那麼多事的,年前又不可能在開仗,而且聽說新的招討使還是個閹貨,沒卵子的傢伙,能成什麼事?”

趙瑜笑着搖頭,沒再多言。自張商英告病,征討浪港叛逆的大軍由招討副使執掌,不過宋廷不敢讓大軍在武夫手中多留,便又任命了一位招討使。這位新任浙東招討,其大名趙瑜如雷貫耳,華夏幾千年的歷史上,能封王的宦官只有一位――童貫!

如果按照趙瑜原來的那個時代的歷史,現在應是蔡京被這位童大?逐出汴京,到杭州養老。但由於浪港叛逆的存在,歷史生了改變。與不能臨陣換將的道理相同,國逢大亂,也不是更換宰相的時候,所以蔡太師安坐東京城中,而有從軍經歷的童貫卻被趕到浙東前線,擔負起掃滅叛賊的責任。

對於宋廷的這項人事變動,趙瑜不像寨中他人那般欣喜,僅僅抱着無所謂的態度,他現在只關心鄭家。

不管怎麼說,鄭家已是箭在弦上,不論坐在招討使位置上的人是誰,他們都不可能再收手。鄭家行動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決定他日後的行止。而鄭家是否能如他所願,則要看他那封信的水平了。

在他給趙櫓的信中,雖然指責鄭家有陰謀,但並沒有給出證據,通篇都是‘也許’、‘大概’。這樣蒼白的指控,趙櫓、趙瑾當然不會相信。但他們相不相信無關緊要,趙瑜寫的信本就不是給他們的,而是給鄭家的。爲了提醒鄭家,除了寫信,趙瑜還派人在昌國城中傳了點謠言。

這時候,鄭家應該已經得知,他們的陰謀已被趙瑜看穿。既然如此,鄭家不可能不擔心,如果趙瑜回到昌國本島,說服了趙櫓加強防備,他們就不會再有機會。他們別無選擇,只有在十二月下旬趙瑜回島之前,提前行動。

至於章渝,鄭家的異動他不會看不出,但他肯定清楚,比起官軍登島後再逃,他這時逃跑成功的機率會大得多,所以,對於鄭家的行動,他應該會樂見其成,甚至暗裡幫上一把。

在鄭家的心懷叵測,趙瑜的推波助瀾,以及章渝的冷眼旁觀下,趙櫓和趙瑾的命運已經決定了。

不過在他們迎接將要到來的命運之前,應該會對趙瑜的不識時務做出反應。按時間,也該到了。

“二郎!”一個親隨在門外叫了一聲,推門走了進來,“大王派人來了。”

聚義廳上,趙瑜對趙櫓的信使躬身行禮。信使傲然點頭,徑自說出了此行的來意。

聽完信使傳達的旨意,趙瑜訝然擡頭,問道:“要我閉門思過?”

“前面還有卸職待罪四個字!”信使冷笑地提醒着,卻沒現趙瑜的眼裡都是戲謔。

“那衢山怎麼辦?!”

信使的笑意更盛:“衢山校尉趙子曰會全權代理。”

趙瑜故作爲難:“但趙校尉已是重病在身,臥牀不起了,如何擔得大任?”

“胡說!”信使叱道:“俺入寨時,還看到趙校尉呢!他如何臥牀不起?!”

“那是你眼花了!”一個聲音在門外響起,趙武跨了進來。他右手持着板斧,左手提着一個仍滴着血的頭顱。走到信使面前,他把頭顱提起,“你看,他還起得來嗎?”

不理惶恐萬分,驚聲尖叫的信使,趙瑜看着趙武肩頭的水漬,悠然問道:“下雨了嗎?”

“嗯,下雨了。”

PS:昨天昏了頭,竟然提前幾百年把菸草寫了出來。幸好有‘天天-關注’兄提醒,不然臉丟大了。

第15章 船場(上)第27章 帝國(中)第28章 焚城(上)第7章 西路(四)第52章 道阻(六)第20章 文治(上)第40章 帝位(中)第7章 敵至(上)第43章 改制(下)第43章 決勝(上)第26章 旅順(上)第30章 戰備(上)第56章 九五(中二)第32章 跳牆(中)第28章 連橫(上)第57章 西軍(中)第5章 西路(二)第30章 連橫(下)第7章 西路(四)第5章 滿萬(上)第42章 大石(下)第9章 迎擊(上)第24章 烈風(下)第45章 決勝(下)第20章 義學(上)第39章 帝位(上)第44章 蔡攸(上)第37章 異變(中)第24章 風雨(下)第38章 戰線(中)第51章 道阻(五)第22章 戰船(下)第21章 陣線(下)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12章 孤舟(下)第15章 船場(上)第17章 傳承(三)第29章 連橫(中)第23章 武功(下)第21章 陣線(下)第21章 陣線(下)第1章 北行(上)第4章 東京(上)第1章 北行(上)第34章 覆亡(上)第39章 湄嶼(下)第32章 跳牆(中)第3章 新港(上)第60章 投奔(下)第19章 陣線(上)第39章 湄嶼(下)第29章 星火(下)第2章 三年(下)第5章 西路(二)第3章 新港(上)第34章 改變(上)第37章 股票(中)第8章 敵至(下)第11章 琉球(上)第18章 神機(下)第29 傳言(中)第12章 靖安(下)第16章 變奏(上)第28章 雄心(上)第4章 東京(上)第44章 決勝(中)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25章 失算(上)第25章 天子(上)第31章 跳牆(上)第58章 西軍(下)第34章 出戰(上)第44章 交涉(下)第41章 大石(上)第21章 開局(下)第30章 祭靈(下)第33章 跳牆(下)第37章 戰線(上)第19章 軍器(下)第8章 先鋒(下)第7章 四方(上)第14章 父兄(下)第45章 蔡攸(下)第33章 跳牆(下)第25章 突遇(下)第61章 門戶(上)第14章 父兄(下)第4章 對手(上)第62章 九五第14章 硝煙(中)第61章 門戶(上)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21章 傳承(四)第27章 天子(下)第41章 帝位(中下)第20章 陣線(中)第3章 老種(下)第11章 孤舟(上)第53章 道阻(完)第5章 滿萬(上)
第15章 船場(上)第27章 帝國(中)第28章 焚城(上)第7章 西路(四)第52章 道阻(六)第20章 文治(上)第40章 帝位(中)第7章 敵至(上)第43章 改制(下)第43章 決勝(上)第26章 旅順(上)第30章 戰備(上)第56章 九五(中二)第32章 跳牆(中)第28章 連橫(上)第57章 西軍(中)第5章 西路(二)第30章 連橫(下)第7章 西路(四)第5章 滿萬(上)第42章 大石(下)第9章 迎擊(上)第24章 烈風(下)第45章 決勝(下)第20章 義學(上)第39章 帝位(上)第44章 蔡攸(上)第37章 異變(中)第24章 風雨(下)第38章 戰線(中)第51章 道阻(五)第22章 戰船(下)第21章 陣線(下)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12章 孤舟(下)第15章 船場(上)第17章 傳承(三)第29章 連橫(中)第23章 武功(下)第21章 陣線(下)第21章 陣線(下)第1章 北行(上)第4章 東京(上)第1章 北行(上)第34章 覆亡(上)第39章 湄嶼(下)第32章 跳牆(中)第3章 新港(上)第60章 投奔(下)第19章 陣線(上)第39章 湄嶼(下)第29章 星火(下)第2章 三年(下)第5章 西路(二)第3章 新港(上)第34章 改變(上)第37章 股票(中)第8章 敵至(下)第11章 琉球(上)第18章 神機(下)第29 傳言(中)第12章 靖安(下)第16章 變奏(上)第28章 雄心(上)第4章 東京(上)第44章 決勝(中)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25章 失算(上)第25章 天子(上)第31章 跳牆(上)第58章 西軍(下)第34章 出戰(上)第44章 交涉(下)第41章 大石(上)第21章 開局(下)第30章 祭靈(下)第33章 跳牆(下)第37章 戰線(上)第19章 軍器(下)第8章 先鋒(下)第7章 四方(上)第14章 父兄(下)第45章 蔡攸(下)第33章 跳牆(下)第25章 突遇(下)第61章 門戶(上)第14章 父兄(下)第4章 對手(上)第62章 九五第14章 硝煙(中)第61章 門戶(上)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21章 傳承(四)第27章 天子(下)第41章 帝位(中下)第20章 陣線(中)第3章 老種(下)第11章 孤舟(上)第53章 道阻(完)第5章 滿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