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突遇(上)

宣和圓年四月十五。壬辰。西圓1119年5月27日

三更時分。

今夜裡濃雲密佈。星月不顯。空氣中溼熱無風。煞是憋悶。

完顏活女不禁想跪下來感謝這好天氣。沒有風就不會有浪。而無月無星的濃黯中。他浮在海面上。也不虞被東海巡船覺。

回過身來。他把搭在馬背上的水袋取下。幾口喝光袋裡的殘酒。頓時便覺得身子熱了起來。脫下盔甲馬靴。與角弓長刀一起。捆紮好放在馬背上。只穿着小衣。完顏活女小心翼翼出了藏身的樹林。牽着坐騎。拖着一張用細木樹枝紮起的小筏子。向半里外的海灘走去。

這是南信口與北信口之間的一處海灘。與對岸的距離長達三裡。並不是適合渡海的好地方。但他選擇這個地方。也正因爲距離夠長。

當完顏活女奉父命逃離戰場。便順着大路直奔北信口而去。中途遇到逃散的奴工也不避讓。還刻意砍死了幾人。不過快到北信口時卻趁左右無人。下了官道。悄悄的從山林中向這個他預先想定的渡海處繞過來。

躲着人聲。完顏活女在山林中藏了半日。等至半夜。他才又悄悄的摸了出來。山林中的半天功夫。完顏活女都不知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他枯坐在陰溼的泥地上。一刻幻想着。父親的絕地反擊能出人意料的成功。說不定會親自提着東海王地級來尋他回去;下一刻卻又清醒過來。跪在地上捂着嘴痛哭流涕。他的父親已經不可能再回來

一步步的走入冰冷的海水。燃燒在完顏活女心中的是滿腔地仇恨。他幼年時常在混同江中戲水。水性並不差。上半身搭在筏子上。雙腳一下一下的踢着水面。坐騎在後面遊着。繮繩就綁在伐子上。

他擡頭看着前方的黑暗。對岸就在不遠處。

長生港中。幾百支火炬熊熊燃燒。五艘車船停靠在棧橋邊。神機營的士兵一個接一個踏上跳板走了上去。

每一個神機營地士兵。身後都揹着個大小兩尺多的雙肩牛皮揹包。揹包下側還引出兩條皮帶用來扣在腰間----這是趙瑜提供了後世行軍揹包的式樣。讓下面的人仿製出來的----揹包都是鼓鼓囊囊。裡面裝着毛氈、換洗衣物以及多達七天地口糧。揹包外側還有一些小口袋。放着洗漱用品等雜物。飲水葫蘆掛在揹包左側。右側掛着個一尺長、鏟面只有巴掌大的工兵鏟。火槍就橫放在揹包之上。用繩釦牢牢綁定。除去火槍。這樣地一套裝備下來。每一套大約只需要十五貫。論成本並不算高。已經成了東海軍陸軍士兵的制式配備。

上船的士兵們現在都已是甲冑在身。子彈袋和刺刀掛在腰側。替換用的燧石則直接揣在懷裡。他們是第二批登陸的隊伍。打頭陣的一個都。早已在午後出。這時應該快到寧州外海了。

碼頭上。趙瑜對神機營的三個主官諄諄囑咐。以都指揮使朱正剛爲地三人俯帖耳的躬身聽訓:“爾等此去陸上。必得小心謹慎。對岸的兩千人絕不會如今日這般容易對付----他們可都是有着馬的是真正女真鐵騎”

三人齊聲應道:“臣明白”

雖然今日十里亭一戰。東海軍以五千破一萬。看似戰果輝煌。但趙瑜及下面的將領仍然保持着冷靜。並沒有給勝利衝昏頭腦。他們打贏的僅是下了馬的女真兵。而女真人出名的是騎兵。下了馬後。戰力十亭中怕是隻剩了一亭。又被困死地。糧草斷絕。且新敗於長生城中。無論軍心還是士氣都降至最低點----對於這一點。趙瑜十分敬佩完顏婁室。身處如此絕境。想把士氣鼓動起來出兵決戰。沒有足夠的威望和領導力。根本是天方夜譚----打贏這樣的敵人。雖不能說勝之不武。但也絕不值得自滿。

趙瑜繼續道:“你們一營人攔在他們回去地路上。雖有地利。但要記住。你們面對地可是羣哀兵。再加上歸師勿遏的說法。你們肯定也聽過。當看到神機營攔在歸路上。他們爆出來地戰鬥力定是非同小可。絕非今日可比”

“是”

“到時如果真攔不住。那就放他們過去。人留不留無所謂。只要把馬羣截下來就夠了。是攔是縱。到時候。你們可以自行決斷。”

三人再一躬身:“臣等謹遵大王之命”

“好了”趙瑜一揮手。“不耽擱了。你們上船去罷。還望早傳捷報”

“大王放心。臣等必不負大王所託”

三人叩拜之後。轉身上船。輪槳打着水花。幾艘車船緩緩離岸。依次向港外駛去。

當昨日午後。趙瑜作出出兵對岸的決定後。隨行而來作戰司參謀們就在陸賈、黃洋等長生島軍官的配合下。立刻制定起具體的作戰方案。由於冬天時本就登陸過一次。寧州附近的軍用地圖也是現成的。嚮導也不缺。所以方案便很快出爐。

在海峽中巡視的車船被抽調回來。對於那個逃掉的完顏活女。趙瑜並不在意。也不會爲了他一人。就讓寶貴的運力在海峽中白白浪費。六七十里上的水道根本無法堵住----完顏婁室在從長生鎮撤離之後幾日裡。早就派了許多人渡海報信。每晚衝上海灘的屍體就有不少----就算運氣好捉到了完顏活女。但照樣會有其他人逃過海去。民、潰軍都有可能。婁室全軍覆沒的消息根本是封鎖不住的。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在留守大營地女真軍反應過來前。早一步把他們的退路堵上。

神機營轄下的第一指揮第一都。作爲先導在昨日傍晚時就已經出。而神機營本部也在休整了半日後連夜出兵。他們的任務是佔領遼陽至蘇州的官道---在東海地地圖上。被稱爲遼蘇大道----寧州段的山谷。堵住金人的逃路。

而野戰二營。將會在今天中午時分從北信口渡海。直攻金人北大營。至於南信口的敵軍。則由車船負責把他們封鎖在復州河南岸----復州河雖窄。水也不深。但東海車船輕載後還是能沿河上溯近百里。

於此同時。大和兩個耶律也將派出親信。替女真人放牧地都是奚人和契丹人。只要說動他們。把馬羣趕過復州河去。女真人就再也沒機會把戰馬奪回。

“其實若是順利的話。神機營要面對的也只會是幾百名殘兵”遠望着車船上的燈火越來越遠。朱聰在趙瑜背後說着。

“一切還是小心爲是。有備無患嘛”趙瑜回頭笑道。

朱聰也陪着笑了兩下。卻又問道:“不過。若是真的能把這近四萬匹戰馬奪過來。金國可就真地是傷筋動骨了。那大王的計劃……會不會因此有什麼變故?”

趙瑜搖了搖頭:“如果今次奪馬成功。那金人一下子損兵兩萬。壯丁損失三萬。戰馬丟了四萬地確是傷筋動骨。但是……你還記得當年打破遼主七十萬大軍的。有多少女真軍?……兩萬啊僅僅兩萬”

他說着轉身向城中走去。朱聰連忙跟上:“完顏阿骨打手裡還有五六萬本部精兵馬匹也不缺。宗室也皆盡良將。戰死個完顏婁室。但金主手下還五六個同水平的主帥啊……反觀遼主。他的手下文官武將又是什麼貨色?還有精兵嗎?”趙瑜一句句的問着。最後搖着頭。“遼東的大局已經定了。不可能再有什麼改變。唯一會變的。就是女真人將會更瘋狂”

他擡起頭。望着一片濃黑地天空:“受傷的猛獸反而會更加兇猛。今次金人的損失。人力物資還是小事。關鍵的是威信。爲了震懾浮動起的人心。阿骨打必然會瘋狂出擊……遼主有難吶”

趙瑜笑着。臉上突然一涼。伸手一摸。卻見幾滴雨水。他臉色微變。喃喃道:“下雨了”

暴雨如注。百餘名東海士兵在溼滑的草甸上艱難跋涉。自上岸後。他們貼着山腳。已經連續不停地走了近一個時辰。但雨中行軍艱難。到現在爲止。也才走了十里地。不過。他們的目的地卻已經近在眼前。

高明輝眯起眼看着前方的黑影。費了半天力氣。方纔辨認出來幾個熟悉的地標。他理了理身上地油布雨披。扭頭貼着身邊地一個士兵的耳朵叫道:“鄧都頭。已經到了。”

“到了?”神機營第一指揮第一都地都頭鄧廣達聞言腳步一停。擡眼打量着前方不遠處。的確。左側連綿高聳的山影。在那裡是矮了下來。

“集合”鄧廣達回頭命令道。他的命令從隊頭到隊尾。瞬時傳了下去。一百多人拉成長條的隊列很快便在谷口處集中起來。

高明輝和鄧廣達等第一都的幾個軍官聚在了樹下。用油布雨披遮住了雨水。點起了火摺子。照着鄧廣達手上的行軍地圖。從描着等高線的地圖上看。山谷兩邊山勢不算高。也僅是百丈到兩百丈之間。但是連綿不斷。從半島中央的山脈分出來。一直延伸到海中。百多里長的山嶺。也只有眼前這條谷地纔是唯一不用翻山而過的通道。

“不過。這山谷好像太寬了點罷?”鄧廣達皺眉道。雖然出海前就已看過地圖。也覺得山谷的寬度過預期。但現在對照着實景來看。感覺就更深刻了。平均三四里寬的谷地。要想用一千人封住。根本不可能。

“所以只能深入谷地。”高明輝指着地圖道。“入谷十五里有條河。本沒有名字。但上次俺來這裡繪圖時。因爲是綁着羊皮革囊浮渡過去的。就起名作浮渡河。官道向北到了浮渡河邊。沒有直接過河----對岸有山----而是順着河岸改向西。繼而再向北。跟着河水一起出谷。而官道沿河的那一段。地勢狹窄。要封住比在谷口容易得多。而且今夜雨勢這麼大。明後兩天。浮渡河必然暴漲。甚至官道也會被淹。到那時。想堵住金人更是容易。”

鄧廣達幾個軍官對視一眼。各自點了點頭。“好就照高兄弟你說的辦”

說着起身便要催軍起行。

“都頭”高明輝叫住了他。“雨夜谷底必然積水。山路卻又難行。還是尋個高處。等天明再說。”

鄧廣達微一猶豫。默算了一下時間。便點頭同意了。只等兩個時辰。應該不會有問題。

兩個時辰後。天光放亮。但雨勢雖是略減。卻仍未止歇。而在谷口一側的山坡上休息了半夜的第一都。已經收拾起行裝。士兵們各自啃着油紙包好的乾糧。準備出。

但這時。一個哨兵吹起了報警的銅哨----有敵來襲

第46章 明教(下)第45章 蔡攸(下)第57章 西軍(中)第14章 間奏(上)第36章 覆亡(下)第31章 跳牆(上)第15章 間奏(下)第27章 開春(下)第23章 萬馬(下)第37章 湄嶼(上)第7章 四方(上)第18章 神機(下)第60章 九五(下三)第12章 靖安(下)第23章 萬馬(下)第26章 俘王(中)第23章 烈風(中)第33章 南行(上)第30章 連橫(下)第64章 九五(完)第18章 戰象(上)第25章 俘王(上)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25章 俘王(上)第8章 未雨(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18章 豐收(下)第10章 三國(下)第4章 西路(一)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28章 帝國(下)第34章 經濟(中)第29章 攤牌(下)第19章 戰象(下)第23章 風雨(上)第51章 道阻(五)第25章 野心(上)第34章 移民(上)第14章 間奏(上)第19章 陣線(上)第28章 連橫(上)第2章 平安(下)第4章 西路(一)第23章 武功(下)第24章 清化(下)第32章 輕取(下)第38章 土着(上)第12章 靖安(下)第24章 清化(下)第12章 西行(上)第5章 天津(上)第31章 輕取(中)第32章 局勢(中)第35章 移民(下)第41章 帝位(中下)第16章 商戰(上)第32章 故鄉(上)第14章 西路(六)第3章 新港(上)第20章 義學(上)第24章 烈風(下)第10章 守城(下)第30章 西路(完)第17章 遭遇(下)第2章 北行(下)第16章 商戰(上)第2章 老種(中)第1章 北行(上)第36章 決戰(上)第1章 奇襲(上)第15章 間奏(下)第25章 野心(上)第56章 九五(中二)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21章 傳承(四)第48章 助守(下)第47章 江山(中)第43章 交涉(上)第4章 奪城(下)第19章 開局(上)第22章 戰船(下)第4章 對手(上)第26章 野心(中)第14章 間奏(上)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4章 新港(下)第27章 天子(下)第31章 局勢(上)第22章 武功(上)第26章 傳承(完)第30章 西路(完)第18章 豐收(下)第38章 湄嶼(中)第22章 烈風(上)第20章 勇氣(上)第16章 遭遇(上)第23章 風雨(上)第43章 帝位(下二)第12章 孤舟(下)第51章 道阻(五)
第46章 明教(下)第45章 蔡攸(下)第57章 西軍(中)第14章 間奏(上)第36章 覆亡(下)第31章 跳牆(上)第15章 間奏(下)第27章 開春(下)第23章 萬馬(下)第37章 湄嶼(上)第7章 四方(上)第18章 神機(下)第60章 九五(下三)第12章 靖安(下)第23章 萬馬(下)第26章 俘王(中)第23章 烈風(中)第33章 南行(上)第30章 連橫(下)第64章 九五(完)第18章 戰象(上)第25章 俘王(上)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25章 俘王(上)第8章 未雨(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18章 豐收(下)第10章 三國(下)第4章 西路(一)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28章 帝國(下)第34章 經濟(中)第29章 攤牌(下)第19章 戰象(下)第23章 風雨(上)第51章 道阻(五)第25章 野心(上)第34章 移民(上)第14章 間奏(上)第19章 陣線(上)第28章 連橫(上)第2章 平安(下)第4章 西路(一)第23章 武功(下)第24章 清化(下)第32章 輕取(下)第38章 土着(上)第12章 靖安(下)第24章 清化(下)第12章 西行(上)第5章 天津(上)第31章 輕取(中)第32章 局勢(中)第35章 移民(下)第41章 帝位(中下)第16章 商戰(上)第32章 故鄉(上)第14章 西路(六)第3章 新港(上)第20章 義學(上)第24章 烈風(下)第10章 守城(下)第30章 西路(完)第17章 遭遇(下)第2章 北行(下)第16章 商戰(上)第2章 老種(中)第1章 北行(上)第36章 決戰(上)第1章 奇襲(上)第15章 間奏(下)第25章 野心(上)第56章 九五(中二)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21章 傳承(四)第48章 助守(下)第47章 江山(中)第43章 交涉(上)第4章 奪城(下)第19章 開局(上)第22章 戰船(下)第4章 對手(上)第26章 野心(中)第14章 間奏(上)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4章 新港(下)第27章 天子(下)第31章 局勢(上)第22章 武功(上)第26章 傳承(完)第30章 西路(完)第18章 豐收(下)第38章 湄嶼(中)第22章 烈風(上)第20章 勇氣(上)第16章 遭遇(上)第23章 風雨(上)第43章 帝位(下二)第12章 孤舟(下)第51章 道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