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帝國(下)

大宋洪武五十五年六月十九。丙寅。【西元1180年2月20日】

“大宋需要一場戰爭!”

戰術學教授辛棄疾在沙盤教室中,對着洪武五十三極丁班的三十名學生,大聲疾呼。四十歲的辛棄疾,身長玉立,相貌俊雅。不但文才卓異,是有名的詞家,同時也是大宋軍中戰略戰術兩方面的專家,離兩枚金星的雜號將軍一銜只有一步之遙。

但就是這位看上去儒雅風流的儒將,此時卻如同一個戰爭販子,呼喚戰爭,毫無顧忌的向學生們兜售自己的觀點:“大宋需要一場戰爭。無論從國中的局勢,還是從軍隊的戰力來說,都是到了必須一戰的時候!”

“若論人,四億人口已經接近了大宋糧食出產的極限。若論兵,多年不戰的軍隊,只會一步步的爛下去。大宋需要一個對手,一個擁有土地和軍隊的對手,不是跟猴子沒有兩樣的土著,而是一個有着豐富資源,真正可堪一戰的對手。讓人口的壓力得以緩解,讓軍隊的戰力重新振作!”

“無論大洋洲、崑崙州和蓬萊洲。都沒有這樣的對手,也沒有合適的土地。

大洋洲多是荒漠,少有上好的土地,同時連大一點的部落都沒有,只配充作流放地。

崑崙洲的食人番雖然在市井小報中傳得神乎其神,但真要到了餓極的地步,無論是誰,人肉照樣能吃。被西洋商業協會的奴販們屠了不知多少。而且崑崙洲酷熱多病,蛇蟲衆多,同時還是四季不分。這一點跟天竺一樣,也不是適合大宋的開拓。

而蓬萊洲,雖然在估算中,面積甚至遠超大宋現有疆域,但到現在爲止,連蓬萊山脈都沒有一支探險隊能翻過去,就不必提開疆拓土了!除了不怕冷的金客,應該不會有人對那裡感興趣。”

自從二十二年前,薛定鍔發現蓬萊洲,引發了世間的熱潮。自此之後,十餘年間,一支支的探險隊穿越浩瀚的大東洋遠征蓬萊。其中有的成功,也有的失敗了。其中最成功的一支探險隊,自抵達蓬萊洲後,沿着西海岸,從北緯五十度一直向南航行到南緯五十度。在兩萬多裡的航程中,幾十次登岸,但每一次。都被已命名爲蓬萊山脈的綿延山巒所阻擋。

在地理學會的推斷中,蓬萊山脈的長度能從北極圈一直延伸到南極圈。要想征服蓬萊洲的土地和生民,就必須先翻越蓬萊山脈。大宋要得是土地,要得是資源,但在蓬萊洲已經探明的地域中,兩樣都沒有多少,如今也根本安置不了多少移民。

所以對蓬萊洲的探險從十年前起,便淡了下去,若不是天子堅持,地理學會肯定不會一次又一次進行徒然的遠征。只有在最近一次探險中,探險隊並不是藉助大東洋上位於赤道一帶的一座座海島,橫越萬里,而是沿着遼北海岸北上,採用所謂的大圓航法,直航蓬萊洲。他們最後並沒有確定是不是抵達蓬萊,而是出人意料的,在極北之地,發現了大批金礦。

“地理學會將地球分爲寒、溫、熱三帶。如果算上南北,那就五條氣候帶。我大宋中州,便位於北溫帶上。四季鮮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天下間,能夠備齊這幾項的,除了大宋中州,就只有泰西一地!”

“泰西地理優越,除了離大宋稍遠一點,就沒有別的缺點。不過在我大宋的船隊面前,再遠的距離都不足爲慮。另外,泰西有着數以十萬計的軍隊,征服泰西,那樣的功勞決不輸於平金破夏之功!”

“想一想罷,爲什麼天竺的那一班諸侯,不過在御林軍中做了樣子,就能得獲分封,還不是因爲他們的父祖一輩嗎?難道你們打算按部就班的在軍中熬到將軍,得到分封的資格?”辛棄疾銳利的視線掃視過教室中的學生們,“不知道你們中間有幾人能成功!”

“不過軍中賞賜,以戰功最豐。如果你們在征服泰西的過程中立了戰功,又豈是御林軍那般繡花枕頭可比……”

辛棄疾在臺上慷慨陳詞,不過在下面的學生中,一個身體有些臃腫的小胖子卻在表示自己的不屑:“陳詞濫調!給甲班、乙班、辛班上課時,也都是說這些,就不能換些新花樣。”

熊伯達用筆桿搔了搔頭髮,道:“輝哥,辛教授說得好像沒什麼錯罷!”

“哪裡沒錯?!到處都是錯!”被叫做輝哥的小胖子偷眼看了一眼講臺上,壓低了聲音道,“官家把御林騎士封到天竺是爲了什麼?!那根本就是推恩令啊!”

“唐胖子,真當俺沒讀過書?推恩令是給拿出朝中的地給諸侯的子孫分的?!就算是扯淡也別太離譜啊!說出去,還不給人笑我們軍學的學生是不讀書的睜眼瞎!”

王大海在旁插了一句。三人坐在一條桌前。都壓低了聲音說話。

漢代爲了削弱藩國,使用強硬手段進行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亂。而武帝時,則用頒佈推恩令,讓諸侯可以將藩國國土分給所有的兒子,而不是隻讓嫡長子繼承。兩種削藩之策,就如北風和太陽的區別,最後,還是推恩令起到了削除藩國勢力的作用。

唐輝爭辯道,“王大哥,俺還真不是扯淡。這是俺從俺的二哥聽來的,而俺二哥又是從李都尉那裡聽來。李都尉近年來常常入宮,都是親耳從官家和太孫閒談時說的,也沒有避諱。”

“這幾年,國中亂局漸顯,而海外諸藩國力卻是日益增長。這對朝廷來說並不是好事,但又不能真的頒下推恩令。糧食、物產有多少要從藩國運來,若是諸多藩國都被公子公孫們瓜分,惹起了藩國國中生亂,糧食補給從哪裡來,國內工場生產也要亂了。

那怎麼辦?!所以官家將那些個繡花枕頭丟到了天竺去。爲了讓他們在天竺站穩腳跟,各家諸侯哪能出力。這肯定要分去諸侯國中很大一部分的人力和財力,以及軍備。但諸侯國內仍能保持穩定。生產決不會降低……”

熊伯達醒悟過來:“也就是說,這明面上是恩德,實際上卻是削弱藩國的策略?”

唐輝搖搖頭,又點點頭:“不僅如此,一旦在天竺有了諸侯國。在天竺西海岸的幾個補給港就能升級成駐守總督的商港。也就是說,當大宋向西拓土時,就有了更爲接近的穩固基地!而不需通過海門港爲主。這樣形成的優勢,就不必我多說了罷!?”

“如此陰謀,應該隱於宮內,怎麼會流傳出來?!”王大海半信半疑。

“這是陽謀,不是陰謀!傳出去也無妨!”唐輝冷笑道。“你當那些諸侯不知道嗎?但又能怎麼樣?怎麼說也是給家族中開枝散葉了。消耗掉人力財力,也不過是一時的削弱,比起真正的推恩令,強上不啻百倍。”

唐輝說的時候,聲音大了一點。被辛棄疾一眼盯上,“唐輝!”

唐輝應聲跳起:“在!”

辛棄疾瞪了唐輝片刻,道:“你來說一說耶穌撒冷的戰略意義!”

唐輝眨了眨眼睛,隨即脫口而出:“耶穌撒冷是回教與十字教的聖城,雖不算險要,但在教民心中,如同都城一般。兵法有云,攻敵必救。在我方選定的戰場上決戰,總是佔到更大的優勢。只要在耶穌撒冷城下襬下進攻的態勢,就能安坐着等十字軍逐漸聚集於城中。而將十字教一舉擊破。當攻打泰西諸國之時,當地諸國便會羣龍無首,又或無可用之兵,自能勢如破竹,一戰而定。”

急就章的回答,說得有條有理。辛棄疾也無從發火。在事機猝發的情況下,唐輝能隨機應變,纔是一名合格的指揮官。受到突如其來的提問,還能有條理的侃侃而談,唐輝表現得很好。

辛棄疾點了點頭,示意唐輝坐下。被唐輝一打岔,辛棄疾也失去了繼續演說的興頭,“今天就說這麼多了,接下來各隊自行討論一下如何攻打耶穌撒冷。”

唐輝很無聊的打了個哈欠:“真要攻打耶穌撒冷,派出一個野戰營就足夠了!”

王大海反駁道:“多少年沒打仗了,每年也就是實兵演習時拼得兇一點,平日裡就只能訓練、訓練、再訓練!軍中將校見過的血腥,還比不上殺雞的多。真要廝殺起來,甚至還不如兩洋商業協會中僱傭兵厲害。十字教和回教可是在耶穌撒冷廝殺了百年,現在聯合起來抗擊我大宋,沒那麼好對付!”

熊伯達也附和着:“所以說辛教授說得沒錯,大宋需要一場戰爭!再不打仗,大宋軍隊就要垮掉了!”

“先看看耶穌撒冷有多少門火炮再說罷!”唐輝搖頭,“火力決定一切!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面對面的廝殺了。在炮火中,能衝到我軍陣列之前的敵人,百中無一!”

見唐輝一直都跟辛棄疾唱反調,熊伯達問道。“那輝哥是不贊成開戰了?”

“當然要打!若不對外開戰,內部的壓力能讓大宋大亂。”唐輝問着熊、王兩人:“你們可知道,在五十多年前的舊朝治下。由於國土狹小,不過一億五六千萬的人口,便讓朝堂不堪重荷,糧食難以爲繼。但你知道是怎麼解決人口問題的嗎?”

“怎麼解決的?!”

“溺嬰!”唐輝說道:“在舊朝,貧民一般只生兩子一女,生多的就直接溺死在河中,或是直接丟在路邊。一直以來,洪武朝由於始終不渝的開疆拓土,所以並沒有大量出現溺嬰的情況。但現在,江南諸路已經大批的出現了!”

“怎麼可能?!哪家州縣中沒有育嬰堂?!”熊伯達搖頭表示不信。

“你是東北人,當然不知道。支撐育嬰堂的資金,主要來自於藩國而不是朝廷。但現在諸侯國中,並不缺少人口,已經不再需要費錢去讓育嬰堂培養國中人力。所以爲了讓大宋的百姓有個更好的出路,打下泰西,是最爲關鍵的。可現在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個將軍敢在官家面前提這件事!”

“怎麼說?”王大海和熊伯達同聲追問。

“誰也不敢說,官家便是真的能千秋萬歲了。若是西征戰爭打到一半,突然宮中有個什麼……”說道這裡,唐輝含糊了一句,不過相信兩名同學都能聽得懂,“真到那時,是撤軍,還是繼續攻打?誰也做不了主。而且數萬、十數萬的大軍交予一將之手,在帝位傳承時,只要稍稍動作,就能讓整個局面全都變掉。”

唐輝消息靈通,也不諱言:“但如果領軍的是太孫的親信,那完全可以趁勢鎮壓海外諸藩。要知道,對皇太孫能繼承大統而不滿的藩王,現在全都在外面!”

王大海恍然:“難怪辛教授這麼熱心呢!”

辛棄疾雖然與趙師弘並非同班,但仍是同一屆的軍學學生。在官場中,同窗、同姓、同籍、同年這四大同,可是官吏們織起關係網的關鍵所在。辛棄疾理所當然的,是趙師弘的支持者之一。

熊伯達道:“其實皇太孫何必着急,官家不是說了,到了登基一甲子時,就會退位做太上皇嗎?”

“太孫已經四十了!!!”唐輝拉長了聲調,“要說官家和太孫比長壽,我還選官家贏!”

洪武朝的兩位太子都是三十多、四十多便英年早逝,皇太孫趙師弘能不能活到五十歲,誰也不能打包票。

“皇室子嗣向來都死得早,能長壽的並不多見。天家子弟不同於民間,表面看一團和氣,背地裡多少刀光劍影。那及得黔首元元,只要吃飽穿暖,閒時看球讀報,一天兩天這樣活下去,可以頤養天年到七十八十!也就有官家這個異數,活到了八十五歲。真的是異數啊!”

熊伯達反駁道:“自古雖無萬歲天子,但長命百歲也不稀奇。唐堯不是活到一百七嗎?”

“上古傳聞你還真信啊!”唐輝捂着嘴大笑。

王大海遲疑道:“該不會東宮真的風水……”

話剛出口,立刻閉口不言。尋常說起當朝皇帝的壽命問題,可以肆無忌憚,聽衆們也是不以爲意。如今對於言論十分寬鬆,只要不是有逆反之心,也根本算不上什麼罪名。但在軍學中,說起一些令人忌諱的話題,還是要避諱的。

“大宋需要一場戰爭!”唐輝轉過話頭,“不過如果真要打仗的話,還是等我們畢業後罷!至少那時,我們還能在戰功中分上一杯羹!”

……

結束了一天的學習。王大海等人回到了寢室中。

唐輝拿着門口信箱中的一封信進來:“這王速是誰?字寫得真醜!”

王大海臉色有些難看,起身接過信:“這是家嚴的信。”

唐輝歉然一笑,拱了拱手,表示歉意。

王大海也不以爲意。他的父親歸化漢籍已經幾十年了,在軍中接連上過幾次掃盲班,看書讀報已經沒問題,但一筆字始終寫得慘不忍睹。他父親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一直都是夾在二弟的信中,今次還是第一次自個兒寄信過來。

王大海拆開信封,展信而看。

……

軍學中的生活還在繼續,辛棄疾和其他的幾個軍學教授們一起,向學生們宣傳開疆拓土的優點,而王大海、熊伯達和唐輝等人,也在刻苦學習之餘,等待着建功立業的機會。

在學校中的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而學園之中要求戰爭的呼聲,也漸漸傳到了外界。越來越多的勢力被鼓動起來,宣揚着戰爭對大宋意義。

戰爭代表土地,代表財富,代表戰功,還代表着有了一個可以發泄積蓄在民間的怒火的出口。民間的呼聲越來越高,朝堂再也無法忽視,在監國太孫趙師弘的全力推動下,已經是半隱退狀態的趙瑜終於點下了頭。

萬里疆土並不足以安置四億百姓,與其讓國中生變,不如加速開拓,征服新的土地。

經過了一番準備。在洪武五十七年春,征服泰西的軍隊終於揚帆起航。

王大海,熊伯達,唐輝等軍學畢業生,尚在實習期中,便被點爲走馬承受,當先前往紅海港,參加戰鬥。這是一場征服之戰,爲了拉開剿滅泰西十字軍的序幕,也是爲了結束對大食人延續了三十年的戰火。

:還剩最後三章,就要大結局了,感謝各位書友一直以來的捧場和批評。沒有你們,以俺的懶散也支撐不到一百五十萬字的長度。本書上架以來,俺一直沒有求過月票。也不好意思開口。不過在最後還是開一次葷,看看本月的月票最終能不能過三位數!

另外,於此俺再澄清一次,經常在章節末尾重複一些片段,並不是爲了防盜貼,純粹是最後一段來不及寫不完,爲了趕在十二點前發帖,不得已而爲之。以本書的訂閱情況,用不着防盜貼,沒有任何意義。

@!!

()

第41章 帝位(中下)第38章 異變(下)第5章 滿萬(上)第29章 雄心(下)第33章 局勢(下)第4章 對手(上)第22章 萬馬(上)第28章 帝國(下)第13章 父兄(上)第18章 豐收(下)第33章 經濟(上)第4章 使團(下)第6章 戰前(下)第15章 意外(下)第28章 帝國(下)第44章 亂象(一)第5章 戰前(上)第63章 九五(下六)第46章 新年(上)第35章 經濟(下)第36章 島南(上)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37章 湄嶼(上)第39章 帝位(上)第32章 故鄉(上)第22章 球賽第46章 新年(上)第21章 開局(下)第19章 軍器(下)第59章 九五(下二)第1章 老種(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15章 傳承(一)第13章 西路(五)第32章 局勢(中)第55章 九五(中一)第37章 股票(中)第23章 烈風(中)第23章 清化(上)第1章 三年(上)第51章 道阻(五)第8章 先鋒(下)第56章 九五(中二)第17章 傳承(三)第5章 對手(中)第23章 風雨(上)第21章 文治(下)第26章 天子(中)第20章 勇氣(上)第42章 改制(上)第37章 股票(中)第33章 局勢(下)第10章 宣傳(上)第59章 投奔(上)第30章 輕取(上)第34章 出戰(上)第27章 旅順(下)第14章 包圍(中)第16章 傳承(二)第16章 船場(下)第2章 平安(下)第9章 迎擊(上)第18章 神機(下)第39章 故人第33章 祭靈(中)第47章 道阻(一)第28章 傳言(上)第44章 蔡攸(上)第20章 勇氣(上)第7章 四方(上)第4章 滅國(下)第27章 星火(上)第21章 戰船(上)第20章 勇氣(上)第28章 雄心(上)第56章 西軍(上)第60章 九五(下三)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28章 帝國(下)第1章 老種(上)第23章 風雨(上)第17章 遭遇(下)第25章 俘王(上)第8章 投奔(下)第23章 武功(下)第33章 局勢(下)第43章 改制(下)第28章 攤牌(上)第9章 守城(上)第9章 三國(上)第8章 投奔(下)第3章 老種(下)第14章 硝煙(中)第46章 新年(上)第37章 島南(下)第51章 道阻(五)第55章 涌金(下)第38章 湄嶼(中)第22章 武功(上)第36章 島南(上)
第41章 帝位(中下)第38章 異變(下)第5章 滿萬(上)第29章 雄心(下)第33章 局勢(下)第4章 對手(上)第22章 萬馬(上)第28章 帝國(下)第13章 父兄(上)第18章 豐收(下)第33章 經濟(上)第4章 使團(下)第6章 戰前(下)第15章 意外(下)第28章 帝國(下)第44章 亂象(一)第5章 戰前(上)第63章 九五(下六)第46章 新年(上)第35章 經濟(下)第36章 島南(上)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37章 湄嶼(上)第39章 帝位(上)第32章 故鄉(上)第22章 球賽第46章 新年(上)第21章 開局(下)第19章 軍器(下)第59章 九五(下二)第1章 老種(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15章 傳承(一)第13章 西路(五)第32章 局勢(中)第55章 九五(中一)第37章 股票(中)第23章 烈風(中)第23章 清化(上)第1章 三年(上)第51章 道阻(五)第8章 先鋒(下)第56章 九五(中二)第17章 傳承(三)第5章 對手(中)第23章 風雨(上)第21章 文治(下)第26章 天子(中)第20章 勇氣(上)第42章 改制(上)第37章 股票(中)第33章 局勢(下)第10章 宣傳(上)第59章 投奔(上)第30章 輕取(上)第34章 出戰(上)第27章 旅順(下)第14章 包圍(中)第16章 傳承(二)第16章 船場(下)第2章 平安(下)第9章 迎擊(上)第18章 神機(下)第39章 故人第33章 祭靈(中)第47章 道阻(一)第28章 傳言(上)第44章 蔡攸(上)第20章 勇氣(上)第7章 四方(上)第4章 滅國(下)第27章 星火(上)第21章 戰船(上)第20章 勇氣(上)第28章 雄心(上)第56章 西軍(上)第60章 九五(下三)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28章 帝國(下)第1章 老種(上)第23章 風雨(上)第17章 遭遇(下)第25章 俘王(上)第8章 投奔(下)第23章 武功(下)第33章 局勢(下)第43章 改制(下)第28章 攤牌(上)第9章 守城(上)第9章 三國(上)第8章 投奔(下)第3章 老種(下)第14章 硝煙(中)第46章 新年(上)第37章 島南(下)第51章 道阻(五)第55章 涌金(下)第38章 湄嶼(中)第22章 武功(上)第36章 島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