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等待(上)

宋宣和三年四月初三,丁卯。【西元1121419日

杭州。

季節的變幻不會因人世間的紛亂而停步。

從去年夏天睦州亂起,到秋日的江南傾覆,再到冬時的官軍席捲,明教叛逆倏忽而興,倏忽而敗,時局演變之迅速簡直讓人目不暇接,甚至忽略了季節的變化。當人們從亂局之中擡起頭來,才驚訝的發現,春天已在他們不經意中悄然到來。

春風拂過了兩浙大地,江南岸邊,又染上一層濃綠,現在已是仲春時節。縱然此時浙南各州仍有一點明教殘餘在流竄,但杭州城中的所有人都知道,和平的降臨已經爲時不遠。

如果只看城內,數月前的戰亂已經沒有了一絲一毫的痕跡。雖然被去歲被圍城多日,但方臘軍最多也只是攻上城頭,始終沒能入城一步。除了剛開始時,被潛伏城中的明教奸細燒了不少屋舍,但幾個月過去,原本被燒成白地的房屋,都已修葺一新。

但若是望向城外,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不論是鳳凰山還是西子湖,皆是如蝗蟲過境般的慘不忍睹。舊日如同天上仙境、婀娜秀麗的杭州西湖,在經歷了二十萬賊軍的蹂躪之後,環湖的亭臺樓閣,蕩然無存,湖中的遊船畫舫,無影無蹤,連掩映湖光山色中的叢林寺院也毀損殆盡——由於教義相沖,明教向與佛家誓不兩立,如靈隱、淨慈這般的名山古剎,都逃不過毀滅的命運。

若在往年,四月間是城中百姓出外踏青賞春的大好時節,但現下城外殘破如此,三五年內也恢復不了元氣。雖然官府已派出人手盡力清理,但出到城外,時不時的便會踩到幾顆箭頭,半截斷刀。運氣不好的,還會在草窠子踢出幾節白森森的骨頭來。見到這般景象,人們哪還會有踏青的興致,多是留在家中,就算出來的,也不過是在茶肆酒樓裡談天論地。

不過對於北瓦邊三鄉茶肆的店主陶忠來說,這卻是求之不得的美事。店中高朋滿座,他也終於可以安心下來,這幾天的生意至少已經有舊年七八成的樣子,比起前幾個月只有老鼠來做客的時候,好得太多,至少不用擔心本錢折光關門大吉了。

陶忠一邊督促着店裡的小二續水擦桌,一邊習慣性豎起耳朵聽着店中茶客的閒聊。不過話裡話外,所有的話題,都離不開已經進入尾聲的平亂之戰。

“還記得去年臘月攻破處州的方家餘孽嗎?……”一個頭頂方帽,身穿皁色衙役班服的三十多歲的瘦小漢子故作神秘的問着同桌的幾人。陶忠認識這傢伙,喚作陸宗,在錢塘縣的衙前坐班,管着幾十個服差役的百姓,最是耳長口快,是東二廂第一消息靈通的包打聽。

“哪能不記得?方臘都被活捉了。他們還在蘭溪一氣滅掉五千官軍……”

“好像領軍地是方逆地兒子和妹妹罷?還有那個方七佛和叫呂將地軍師。”

“……他們不是年節時攻到福建。就被當地地巡檢司給平掉了嗎?童大帥下面地幾個統制該一頭撞死。滅掉五千官軍地一萬多人被一千福建土兵殺得全軍覆沒。西軍地臉都丟盡了。”

“沒有全軍覆沒……”陸宗搖頭道。“至少領頭地幾個還活着!”

“真地假地?!”

“當然是真地!有消息說是四名匪首都投了東海。童大帥已經發了公文去要人了。方臘之子不死。他回不了京師。官家也睡不安穩。”

“又是東海?!”

“是啊,又是東海!方家餘孽也許到現在還不知道領頭守杭州的就是東海人!這算是自投羅網了……其實據說在福建建州盡殲一萬賊軍的,其實有一多半是建州知州借來的東海兵,不然以區區一千土兵,如何會是一萬賊軍的對手!”

幾人談話早已吸引了店裡的其他客人,聽到陸宗大爆內幕,嘩的一陣驚呼聲,小小的茶肆都震動起來。一人大聲尖叫着,卻一邊的小二聽得入神,手一歪,滾燙的開水濺了滿桌。陶忠連連弓腰道歉,小二忙不迭的收拾桌子,而陸宗被衆人圍在中間,更是得意非凡,正要多吹幾句,門外街上卻傳來一片喧譁。

店中衆人的注意力被轉移了過去,只見幾個軍漢醉醺醺的從斜對面的酒樓中晃了出來,酒樓的掌櫃追在後面,大呼小叫,“軍爺,你們還沒付賬呢!”

軍漢們晃晃悠悠的回過頭來,領頭的一人高聲罵道:“沒爺爺賣命殺敵,你們這些賊鳥早就被賊軍殺光了。還問爺爺要錢?!爺爺還沒向你要救命錢呢!滾!!”說罷便舉起腰中長刀,連着鞘砸過去。他喝得爛醉,下手沒了分寸,幾下便把那掌櫃打得頭破血流,滿地亂滾。街上的人都一邊圍着,卻不敢上前相勸,隻眼睜睜的看着那羣軍漢出夠了氣,搖搖晃晃的走了。

“老陳也太沒眼色了!”見着掌櫃被擡了回去,陸宗連連搖着腦袋,頭上的方帽晃得斜了過來,“小舅子是府裡的押班又如何?上次那個活捉了方臘的辛統制在道中央騎馬走,蔡大府的車駕見着他都避到路邊去了。也不看看現在這杭州城中誰纔是大爺!”

店中的茶客也是一陣感嘆:“招惹這些赤佬做甚?嫌命長了不是!”

“兵災,兵災,有兵就有災。人哪能跟災禍鬥!見着都要躲遠點,哪能追上去自找苦吃。”

陸宗冷哼一聲:“這還算好的。在杭州城裡,有童大帥鎮着,又有蔡大府、陳龍圖盯着,那些關西赤佬也不敢太過分。到了外面,尤其睦州、州,官軍見人就殺,見屋就燒。做出的事來都栽到方臘身上,騙得過誰?前日裡還報殺賊百萬,也不知有多少枉死的。還有說什麼‘所掠婦女自洞逃出,裸而雉經於林中者,由湯嵒榴樹嶺一帶凡八十五里,九村山谷相望,不知其數’。他孃的,這世上會有哪人會光着身子跑出小一百里地上吊的?說謊也得有個譜啊!都是關西的赤佬,弄膩了之後直接吊到路邊樹上。這叫殺人滅口!……他們把對付党項人的手段都用到我們兩浙來了!”

“童貫怎麼也不管管?!”

“怎麼沒管,童大帥前些日子把鬧得最兇的辛興宗調了回來,換了劉延慶大帥親自去部署,還向官家

大赦江南,賑濟兩浙各州,就是希望那些關西赤佬別9][也不知能不能壓下去!”

“……都說童大帥是奸宦,但我看着他做的不比那些好官差。罷造作局,停花石綱,都是童大帥的功勞,聽說連西夏都給他打得服服帖帖,怎麼名聲就那麼差呢?”

“誰叫他舉薦了蔡京!當年蔡京被貶杭州,要不是他幫着在道君皇帝面前說話,天下也不會有這麼多事!”陸宗抱怨了兩句,卻悚然一驚,自知失言,立刻轉過話題:“說起來,今天童大帥大清早就出城去迎接天使了,想來很快就能聽到大赦江南、賑濟兩浙的消息了。”

杭州城外,前出十里相迎的童貫早已領了聖旨,跨上坐騎,返身回城。而前來傳旨的中官則拖後半個馬身,湊在身後陪着說話——卸下使命,他僅是個西頭供奉官,比起位極人臣的童大璫天差地遠,說起來他還是童貫的徒子徒孫,哪敢在童貫面前拿大。

童貫悠悠騎在馬上,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說着閒話,聽着身後的供奉官稟報半年多來京師的內情,一邊想着今日所受的聖旨。

此次官家降旨封賞,晉太師,賞儀衛都是應有之義。他九月出兵,新年未到,方臘便已束手就擒,又費了四個月,平定了江南亂局,若論戰功赫赫,當今大宋無人能與他相提並論。

不過他的任務並不只是平叛,作爲兩浙、淮南宣撫使,更重要的任務是安撫百姓。在聖旨中。道君皇帝也準了他領銜上書的大赦江南、賑濟兩浙的奏摺,並且大加褒賞,謂其忠心於國,堪爲楷模。風頭可謂一時無倆。

‘江南事已了,只要方臘的孽子一送到,就可以回京了。只希望這半年,北面沒出什麼亂子。’他正想着,身後人的幾句話卻如同驚雷劈在他腦門上。

“你剛纔說什麼?!”童貫驚問道,“官家要復應奉局?!【注1”

“回太師,的確如此。小的出宮那天,聽說旨意已經擬好了,應奉局由金眼王相公和樑少保統領,據說朱勔也將復職。”

“王!……樑師成!”童貫恨恨的念着兩人名字,寒聲問道:“他們到底在官家面前說了什麼?”

“是金眼王相公向官家進的讒言,說‘方臘之起,由於茶鹽法也’,而太師是‘入奸言,而歸過於陛下’。官家當時大怒,把玉瓊尺都撅了。……聽說官家還要追究擬詔者之罪。”

“……東南人家飯鍋子未穩在,又復作此事!”童貫搖頭嘆着,回頭看了跟在隊列裡的董耘一眼,他此次也因請功奏摺也受了不小的封賞,正興高采烈着,若是知道因親擬手詔而被天子記恨上,卻不知臉色會變成什麼樣。

童貫可以說是第一次慶幸自己宦官的身份,若是他只是普通的武臣,立了這麼多功勞後,肯定要投閒置散個三年五載,等因功而生的驕氣被消磨去之後,纔會被再次起用。更別說他還私下罪己詔,劈面給了皇帝幾個耳光。

不過他是無後的宦官,官家不可能會懷疑他會有叛心。況且道君皇帝是個重感情的人,雖然因罪己詔之事而憤怒,但最多也僅是生上幾天閒氣,不會太過降罪於他。

只是……北伐之策卻要遭殃了。

自從神宗朝之後,幾乎所有政策的變化,起因都是政治鬥爭。元佑年間,舊黨得志,新法盡廢;紹聖時,章惇爲相,新法又起;現如今道君皇帝剛登基時,啓用舊黨,新法又罷,等過了兩年,元佑舊臣上了黨人碑,新法再次推行。

司馬文正號稱至公至正,但蔡京卻是他一手提拔出來,不爲別的,就因爲當他執掌朝政,下令五日內廢止新法之後,是蔡京第一個出力支持,並如期完成了任務。

而那時,不但新黨對司馬光的命令大肆嘲笑,蜀黨的蘇軾,甚至舊黨重臣如範純仁等,都認爲此舉不妥,只因他一意孤行才頒行於世——司馬牛的外號就是那時叫出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知開封府的蔡京的投靠和支持,是對司馬光最大的幫助,否則,剛剛上任的司馬相公發佈的第一道命令就無疾而終,他的威信不免要大受打擊。

以司馬十二之智難道會看不出蔡京之奸——那可是熟讀史書,寫了資治通鑑的人吶——還不是因爲蔡京做了他想做的事,幫他度過了政治難關,不得不因功行賞。

連司馬光這等正人君子都爲了政爭把國事丟到一邊,那樑師成如何會例外。現在樑師成已經開始動手,他最在意的北伐之事定然會遭到杯葛。當初他一意孤行,強行下了罪己詔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現在已經悄然浮現,如果不立刻反擊,下一個就不是董耘了,而是他童貫。

長嘆了一口氣,童貫仰頭望天,他實在沒想到樑師成會做得這麼絕,

‘是怕我跟你爭寵嗎?’

天子身邊最親近的也不過三五人。一個蘿蔔一個坑,踩下一個,才能再上一個。他童貫雖說也受信重,但他常年在外,自遠比不上每日貼身服侍官家的樑師成那般親貴。但他此次又立新功,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大漲,免不了要動搖樑師成的位置,所以那奸人才先下手爲強。

“太師……太師!”身後人見童貫說了幾句話後,就愣愣的默然不語,小聲的叫了起來。

童貫沒有理睬,只擡起手死命的抽了跨下坐騎一鞭,五尺高的河西駿馬,放開四蹄,直直往杭州城中奔去。

他沒空與趙瑜多磨了,如果趙瑜能把方臘之子送回那是最好,若是不給他也懶得再費口舌,直接奏請官家聖裁好了,讓官家與東海王去扯皮。無論如何,他都要儘速回京!

注1:【續通鑑九十四卷王言於帝,曰:“方臘之起,由茶鹽法也,而童貫入奸言,歸過陛下。”帝怒,甲戌,詔復應奉局,命及樑師成領之,而朱勔亦復得志矣。

初,貫宣撫兩浙,令董耘權作手詔,罷花石以安人情。帝見其詞,大不悅。及復應奉,貫又對帝嘆曰:“東南人家飯鍋子未穩在,復作此邪?”帝益怒,董耘由是得罪。

第14章 父兄(下)第8章 未雨(下)第7章 紛亂(下)第5章 對手(中)第7章 四方(上)第15章 間奏(下)第51章 道阻(五)第26章 開春(上)第4章 滅國(下)第33章 跳牆(下)第26章 野心(中)第33章 祭靈(中)第5章 天津(上)第12章 夜談(下)第34章 改變(上)第29章 星火(下)第13章 琉球(下)第30章 人心(上)第9章 迎擊(上)第43章 餘波(中)第43章 帝位(下二)第55章 九五(中一)第35章 覆亡(中)第33章 經濟(上)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21章 文治(下)第13章 包圍(上)第60章 投奔(下)第30章 祭靈(下)第22章 戰船(下)第41章 後續(下)第49章 道阻(三)第12章 西行(上)第28章 連橫(上)第33章 祭靈(中)第4章 西路(一)第23章 萬馬(下)第27章 野心(下)第54章 九五(上)第9章 綢繆(上)第3章 新港(上)第36章 島南(上)第23章 烈風(中)第7章 投奔(上)第57章 九五(中三)第31章 局勢(上)第36章 覆亡(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35章 覆亡(中)第19章 謀算(下)第38章 土着(上)第34章 覆亡(上)第35章 海上(上)第35章 改變(下)第50章 聖公(下)第35章 改變(下)第4章 奪城(下)第43章 帝位(下三)第56章 九五(中二)第40章 帝位(中)第8章 未雨(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5章 戰前(上)第44章 亂象(一)第32章 冬雨(上)第29章 星火(下)第43章 餘波(中)第37章 決戰(下)第20章 文治(上)第32章 輕取(下)第13章 硝煙(上)第42章 大石(下)第15章 船場(上)第36章 異變(上)第21章 開局(下)第43章 帝位(下二)第17章 軒波(下)第18章 商戰(下)第40章 後續(上)第23章 武功(下)第25章 突遇(下)第29章 連橫(中)第35章 覆亡(中)第57章 西軍(中)第45章 決勝(下)第3章 老種(下)第42章 大石(下)第13章 西行(下)第44章 交涉(下)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17章 遭遇(下)第9章 四方(下)第14章 父兄(下)第28章 雄心(上)第49章 聖公(上)第27章 星火(上)第30章 回航(上)第29章 攤牌(下)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1章 北行(上)
第14章 父兄(下)第8章 未雨(下)第7章 紛亂(下)第5章 對手(中)第7章 四方(上)第15章 間奏(下)第51章 道阻(五)第26章 開春(上)第4章 滅國(下)第33章 跳牆(下)第26章 野心(中)第33章 祭靈(中)第5章 天津(上)第12章 夜談(下)第34章 改變(上)第29章 星火(下)第13章 琉球(下)第30章 人心(上)第9章 迎擊(上)第43章 餘波(中)第43章 帝位(下二)第55章 九五(中一)第35章 覆亡(中)第33章 經濟(上)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21章 文治(下)第13章 包圍(上)第60章 投奔(下)第30章 祭靈(下)第22章 戰船(下)第41章 後續(下)第49章 道阻(三)第12章 西行(上)第28章 連橫(上)第33章 祭靈(中)第4章 西路(一)第23章 萬馬(下)第27章 野心(下)第54章 九五(上)第9章 綢繆(上)第3章 新港(上)第36章 島南(上)第23章 烈風(中)第7章 投奔(上)第57章 九五(中三)第31章 局勢(上)第36章 覆亡(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35章 覆亡(中)第19章 謀算(下)第38章 土着(上)第34章 覆亡(上)第35章 海上(上)第35章 改變(下)第50章 聖公(下)第35章 改變(下)第4章 奪城(下)第43章 帝位(下三)第56章 九五(中二)第40章 帝位(中)第8章 未雨(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5章 戰前(上)第44章 亂象(一)第32章 冬雨(上)第29章 星火(下)第43章 餘波(中)第37章 決戰(下)第20章 文治(上)第32章 輕取(下)第13章 硝煙(上)第42章 大石(下)第15章 船場(上)第36章 異變(上)第21章 開局(下)第43章 帝位(下二)第17章 軒波(下)第18章 商戰(下)第40章 後續(上)第23章 武功(下)第25章 突遇(下)第29章 連橫(中)第35章 覆亡(中)第57章 西軍(中)第45章 決勝(下)第3章 老種(下)第42章 大石(下)第13章 西行(下)第44章 交涉(下)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17章 遭遇(下)第9章 四方(下)第14章 父兄(下)第28章 雄心(上)第49章 聖公(上)第27章 星火(上)第30章 回航(上)第29章 攤牌(下)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1章 北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