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

新年就要到了,趙諶躺在自己的行宮——也就是以前江南東路轉運使司的衙門裡,輾轉反側睡不着。

他當上皇帝已經整整三年了,但這三年裡,他還沒有真真行使過自己的權力。在汴京,大小事由宰相決之,還有個太后監國。出巡江南,趙諶嘗試過抓取權力,卻換來了壽州大敗,最終還需王稟出來收拾局面。

壽州大敗之後,那些一度環繞自己耳邊的歷史典故:臥薪嚐膽,九世之仇,封狼居胥,轉眼間變得那麼的可憎,自己永遠不想再聽。

皇帝不是那麼好做的,但皇帝就是皇帝,坐在這個位置上,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誘惑,邊如同野草一樣滋生出來。

在白天王稟彙報了軍情,趙諶脫口而出要親征。本來已經被童穆勸回去了。但汪伯彥一番做作,又將趙諶的心思勾了起來。

“上一次是誤信了杜充這個庸才,這次讓王稟跟在朕身邊,可保無虞。”想通了這一點,趙諶稍稍寬心,“只是宰輔那一關不好過,他們雖不願見武夫獨自領軍,卻更不會允許朕親征。”

趙諶一夜輾轉反側,沒有睡好,第二天黃彥節伺候他起牀,看見兩個大黑眼圈,勸諫了一番皇上保重龍體。

“去請童大伴來。”皇帝道。

童穆到來,趙諶向他說了希望能親征的意見,童穆道:“陛下有振作之心,讓奴婢深爲振奮,奴婢恨不得披掛上馬,將完顏兀朮抓到陛下面前,請陛下手刃之。”

“不是要你們出戰,是朕要出征。”

“陛下,”童穆勸說道:“康王前幾日提到了娥妃的事情,雖說太后不在,也不是迎娶皇后,但畢竟是康王推薦的人選,陛下不在揚州把儀式辦完,未免有失端正,難免失禮於康王。”

“匈奴未滅,何以家爲?朕要親征,娥妃之事,回來再議。童大伴,如何過得宰相這一關,你好生幫朕想想。”

童穆道:“陛下力圖振作,相公們一定欣慰。只要陛下能夠保證安然無恙,相公們也不便多加阻攔。”

童穆和黃彥節並肩出了寢居。黃彥節問道:“總管爲何要爲陛下出主意,許他親征?”

“官家不過沖齡,若是現在就躲在深宮中不問戰事,或者運籌深宮之中,干涉千里之外,這樣的皇帝,真的是大宋之福嗎?”

童穆這樣說話,可謂有些大不敬,但黃彥節知道童穆日常的悖逆之語更多,太后信任他,皇帝也稱他爲大伴,斷不會因爲這幾句話而治罪童穆。

“可是,官家親征,無論勝負,都不是什麼好事。若是勝了,便壞了太后垂拱而治的局面,讓官家威壓宰輔,此例一開,後患無窮。若是敗了,受損的又是大宋。”

童穆笑道:“陛下是大宋的皇帝,保住大宋江山是他的職責。親征若是勝了,官家一言九鼎,旁人豈有話說。若是敗了,誤了他自家的江山,又何須旁人置喙。”

童穆這番話說得毫無顧忌,黃彥節只有羨慕的份,若是自己說出這等話來,只怕是立刻掉腦袋的份,而若是自己把這番話傳了出去,童穆會受到什麼樣的損害不好說,自己長期以來保持的對童穆提鞍點鐙的形象可有毀了。

“王妃,吳娃入宮的事情,被小皇帝自己後延了,還說什麼匈奴未滅,何以家爲。你說可笑不可笑。”康王趙構對自己的王妃邢秉懿道。

“陛下畢竟未滿十五,有此振興之志,妾身爲大王賀。”

“呵呵,”趙構乾笑了兩聲,“只可惜吳娃要等上一段時間,等陛下回來,才能再說入宮的事情。”

“李相,陛下要親征,卻也說不上錯啊。”何慄勸說李綱,“道君、靖康二帝北狩,民間頗有謗言,說二帝沒有擔當。眼下陛下決心振作,吾等做臣子的,總不能潑冷水,澆滅了陛下的雄心。”

李綱心頭也往復掙扎了好久。以他的本心,不同意皇帝御駕親征,但他卻有三重顧慮:

一來,政事決於宰執,太后皇帝垂拱而治,雖然人人稱頌,說這是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但皇帝就是皇帝,親政了還不能決策,總歸是大阿倒持。皇帝才十四歲,就算李綱能夠把持相位到死,也難保皇帝會在他身後算賬。

二來,自金國入侵以來,雖然打過一些勝仗,但大宋是在節節敗退,連皇帝都要南下避敵,還在壽州吃了大虧,確實需要皇帝做出一些舉動,來振奮軍民的士氣。

其三,李綱是想重振山河,趙諶要御駕親征,親力親爲,在心底裡讓李綱有幾分歡喜。

在和宰執們好生商議之後,政事堂破天荒的許可皇帝親政,不過提出了一個條件,皇帝要將戰場指揮,全全交給王稟。

趙諶無不應允,御駕親征得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

但皇帝要親征,也不是他帶着王稟就行了,大宋以文御武有一套完整的體例。

與明朝不同,大宋的以文御武,並不是派一個文臣運籌帷幄,武將只要上陣殺敵就行了。武臣出身的太祖太宗不論,自真宗以來的歷朝皇帝,對武將的戰場指揮權,都給予了極大的尊重。

而以文御武,體現在朝廷對武將的任命和支持上。

趙諶親征,雖然掛着統帥的名義,指揮打仗的,肯定是王稟,而誰來支持王稟呢。這就需要幕府了。靠誰來主持幕府呢?

知樞密院事張叔夜遠在汴梁,在揚州的行樞密院,有同知樞密院事許翰,籤樞密院事黃潛流,這兩人肯定一人隨駕,一人留守。

李綱本想請許翰隨駕主持幕府,許翰道:“翰所知,無非彈劾宵小,臨陣將略非翰所長,揚州城中,猛虎再側,若黃天章執掌樞密院,相公以爲……”

對呀,樞密院這麼緊要的位置,怎麼能交給黃潛流這種小人呢?而只要趙諶信重王稟,黃潛流在幕府,又能做些什麼勾當呢?

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十八節 收稅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一節 孤城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六十五節 豪強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百節 解難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三十節 龍崗第十二節 宣贊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二節 圍解第四十二節 騎戰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一節 孤城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七十節 奪權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三節 郭永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十五節 盧龍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十節 復耕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二百二十七節 冒險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五十二節 花裝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九十九節 幼犬對弱雞第八節 激進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三十八節 名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四節 體系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一百二十一節 詐城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四十節 賽跑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二節 大名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八十節 單騎第八十七節 名言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四節 祝家莊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二十節 練兵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七十六節 生變
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十八節 收稅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一節 孤城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六十五節 豪強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百節 解難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三十節 龍崗第十二節 宣贊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二節 圍解第四十二節 騎戰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一節 孤城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七十節 奪權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三節 郭永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十五節 盧龍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十節 復耕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二百二十七節 冒險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五十二節 花裝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九十九節 幼犬對弱雞第八節 激進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三十八節 名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四節 體系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一百二十一節 詐城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四十節 賽跑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二節 大名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八十節 單騎第八十七節 名言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四節 祝家莊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二十節 練兵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七十六節 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