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節 蕭牆

北面折彥質派姚友仲率兵追擊,追出二十里路,前面金兵突然折返回來,邊上又有兩路伏兵殺出,赤盞暉帶着他的契丹猛安,王伯龍帶着漢軍猛安,特里補帶着奚部,從三路殺來,饒是姚友仲臨變不驚,指揮下屬邊打邊退,也折損了二百餘人。

在三月十一日金兵敗退之後,完顏粘罕和完顏斡離不就達成一致:不能在汴梁城下待下去了。

“糧草不續,明日開始撤軍吧。”

“真的要撤軍嗎,”完顏部諸將都非常惋惜,“能不能再試一次,我們已經望見了樊樓屋頂上的月光。”

“大冬天的,哪有什麼月光,再不走,真的要困斃於汴梁城下了。”好容易說服完顏部核心的將領們,同意撤走。

但要撤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撤退一向是一種最複雜最困難的戰爭形式,這次金兵幾乎是傾國之力而來,要知道真正的生熟女真加起來不過六萬戰士,而這次金兵在汴梁周圍就有二十餘萬,若是在汴梁什麼也沒撈到,就要撤回去,完顏本部都能跳起來把阿骨打一支的子弟吃乾淨,別說那些就衝着到南朝花花世界撈一票的草原諸部了。

粘罕和斡裡不,與劉彥宗、高慶裔等心腹商量過以後,把整個撤退行動拆解成了三個步驟。

首先,宣稱雖然抓住了宋朝皇帝,汴梁城內還不投降,是因爲還有一個康王在外,宋人們還有希望,故而當務之急是抓住康王趙構,以絕宋望。這一撥由斡裡不親自指揮,集中了一半以上的主力部隊,像正常行軍一樣,向北開進。名義上是去抓康王,實際上是掃蕩沿途可能阻礙的宋軍,爲後面的金兵開道。

第二步,就是由完顏粘罕率領剩下的金兵中的大部,還包括趙佶、趙桓、兩人的嬪妃數人、先行被扣押的燕王、景王、鄆王、越王、曹晟等駙馬數人、王宗濋等數名高官,共乘一百輛牛車離開青城大營,啓程北上。這個俘虜的陣營比另一個時空八百六十輛牛車的規模是大大縮小了。粘罕對諸將及塞北諸部的說法是:“宋人急迫之間,也湊不起犒設,把他們的皇帝扣在塞北,待交割了土地和犒設,再放這些人質回去,不怕宋人不給。”藉此來安撫沒有搶夠本的塞北諸部。

第三步,就是以,先在以完顏訛裡朵帶領特里補、高彪、赤盞暉、王伯龍四人,各率本部,在青城大營和劉家寺大營造出大軍仍然留駐的聲勢,以防宋人發覺,打亂斡裡不和粘罕撤離。待金人主力撤走三天後,完顏訛裡朵帶領四人所部,裝出全軍撤退的聲勢撤離,待宋軍追擊時負責阻擊宋人的追兵。這四個猛安都和熟女真各部一樣忠誠可靠,可以保證盡全力阻擊宋軍,但萬一被宋軍包圍吃掉,特里補率領奚部猛安、高彪率領渤海猛安、王伯龍率領漢軍猛安、赤盞暉率領契丹猛安,終歸不是真正的女真本部,也不用太過可惜。

特里補、王伯龍、赤盞暉等人成功阻擊了姚友仲的追兵,渡河北上,追趕粘罕大軍。姚友仲回到汴梁請罪,張叔夜道:“追擊敵軍,何罪之有。鵬飛先回去休息,待明日老夫再派遣大軍,一定要將二帝追回來。”

呼延庚踏上一步:“庚願明日率軍追擊。”

張叔夜道:“明日再議吧。這三個月來,諸將們都累了,今夜都回去休息,明日未時一刻,在樞密院聚將。”

呼延庚感覺很奇怪,他難道不急於把二帝追回來嗎?今天定下人選,明天上午就可以出發了。張叔夜爲什麼要這麼耽擱呢?

不過先不管這些,他的確好幾個月沒有見到自己的妻子了,今夜先回去吧。

呼延庚到達內兄張崇的住處時,已經是戌時了。他發現妻子張嬋和丫鬟黛絹都還沒有睡下。

“大哥說,今日金賊撤走,官人可能能得假回家來,讓妾身等候。”

呼延庚心想,這內兄還真有心。黛絹備下了夜宵,圍城日久,也沒什麼好東西,一點米湯而已。三人吃過夜宵之後,呼延庚與張嬋更衣歇息。張嬋略帶羞意:“黛絹,你來說。”

黛絹道:“舅家老爺說,願夫人早日誕下孩兒,這樣呼家有後,姑爺小姐也都全了孝道。”她已經陪駕到呼家,便稱孃家的張崇爲舅家了。

呼延庚不以爲意,只想這舅老爺管得還挺寬。

張嬋道:“官人一定要等到妾身年滿十六嗎?”

“是啊。”呼延庚道:“願我夫婦長長久久,現在不可把身體弄壞了。”

既然夫君這麼堅持,張嬋自然還是聽從丈夫的安排。

呼延庚輕輕的抱住張嬋,對黛絹道:“打了這麼久仗,老爺乏了,黛絹你知道老爺喜好的,自己來吧。”又轉過頭對張嬋說:“先親一親,摸一摸。”

第二天巳時呼延庚才起。張崇已在大堂等他。兩人互致問候,閒聊了幾句,張崇道:“敵兵已退,讓內子帶嬋妹到大相國寺進香,你們還是儘快要個孩兒穩妥些。”

呼延庚昨晚聽到這事沒有在意,今天張崇親自提起,他不由得納悶了,“穩妥些,什麼穩妥些?兄長,我是武人,請明言。”

“哎呀,妹夫,爾等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現在太子監國,若是他最終當了皇帝,你自然有擁立之功,但若是他沒當上皇帝呢?比如,康王坐上了皇位,你們這些擁立太子的人還有下場嗎?”

張崇繼續說:“張樞密,王節帥,還有你,都是力主太子監國的,已經回不了頭了,你趕緊讓張嬋懷上骨肉,若是萬一新皇帝不是太子,而是靖康皇帝回來了,或者康王等別的什麼人登基,你一紙休書,讓嬋妹回到張家來,我至少能幫你把呼家後人撫養大,傳下一支香火。當然,這是最壞打算了,眼下太子還是皇位的第一人選。”

呼延庚突然想起,推戴太子的人裡,並沒有張崇。於是他問張崇的,是不是不贊同讓太子監國。

張崇道:“你問我支不支持,我當然是支持的了,但凡事有萬一。推戴羣臣中,多我一人,少我一人,關係不大,若是太子最終登基了,衆正盈朝,看在家父堅守隆德的份上,該給我的賞賜提拔,絕不會少,你也能幫我。但萬一是康王登基,我至少爲大家留下的轉圈的餘地。”

呼延庚明白了,現在汴梁大部分得力的文臣,都副署了推戴趙諶,若是康王趙構拿到了皇位,他自然不會重用這些人,那麼張崇的機會就來了。一不留神,張崇就拿呼延庚當做籌碼,下注在太子一邊,而他自己則待價而沽,必要的時候,可以在趙構那邊賣一個好價錢。

“兄長有心了。”呼延庚倒不怨趙構,賢如諸葛氏,在三國時還不是魏蜀吳三家分別下注嗎。

“我這裡只是最壞打算,當然最有利的結果,是讓太子坐穩皇位,你見到張相公的時候,要勸他立即擁戴太子登基。”

呼延庚心想,這些事不是你們文臣來做比較合適嗎?但立即就明白了,張崇自己要在康王那邊做備份,太子這邊的事情他就不方便摻合了。

在去樞密院的路上,呼延庚突然也想明白了張叔夜不急於追擊金兵的原因,在擁戴太子的人中,張叔夜的官位是最高了,若是趙桓真的給追回來了,張叔夜還能討得了好去。

到了樞密院,聽從張叔夜的佈置:

派折彥質率領本部,沿着黃河北岸佈防,防止金兵再來。着守城各軍抓緊時間休整。這根本沒有追回趙桓的意思。

派出信使和巡查隊,前往汴梁周邊各城和洛陽,查看各城損失情況,招撫民衆。

要推舉劉鞈正式爲開封知府,負責救濟汴梁的居民,並安排修繕已經損毀的西城。

派出信使與李綱、康王等聯繫,請他們儘快到汴梁來,共商善後之事。

在做出這一番安排之後,張叔夜遣散衆人,只留下劉鞈,王稟,解潛、折彥質、呼延灼,以及劉子羽、呼延庚、吳革、姚友仲等人。

在這些核心人物面前,張叔夜沒有說話,劉子羽最先站出來說道:“二帝已經北狩,國中不可一日無主,請張相公帶領羣臣,勸太子登基。”

呼延庚偷眼去看各人的表情,劉鞈顯然是早已知道此事,王稟皺眉深思,解潛神情木然,事不關己,折彥質也在觀察衆人的表情,看見呼延庚正在觀察他,淡淡一笑,又去看別人。

張叔夜等大堂內衆人都接受了這個信息道:“彥修所言,確是要理。今日大家各去聯絡汴梁的羣臣,一同上書。”

在場的這些人,都是擁立太子監國的人,要麼立下擁立之功,要麼就等其他人當了皇帝找藉口被剷除掉,根本沒有別的路走。劉子羽只是提起這個話頭,捅破這層窗戶紙。

張叔夜定下各人去聯絡相熟的官員,尤其是文官。約定明日一起上書。

求紅票、月票、收藏、評論

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九十五節 參劾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三十節 沁水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十節 姻緣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四十二節 騎戰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二十節 練兵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十節 復耕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一百零七節 天下一家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七十三節 重回平定軍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六節 滄州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十九節 陣地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十八節 宋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
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九十五節 參劾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三十節 沁水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十節 姻緣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四十二節 騎戰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二十節 練兵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十節 復耕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一百零七節 天下一家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七十三節 重回平定軍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六節 滄州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十九節 陣地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十八節 宋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