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節 低調

“願意,怎的會不願意呢。且不說他們打不下汴梁,就算打下了,還不是爲了金帛財貨。我們不消他們流血廝殺,就將財貨送到他們手上,豈有不願意的。”

趙桓只是自私,但並不蠢。如果金人的要求真的這麼簡單,那現在就不會開戰了。不過他已經打定了以戰求和的主意。現在需要臣下的贊同,無非是不想自己背上賣國的罵名。

於是趙桓等臣下們再討論了一會,把求和的意圖表現得更明確,把“首倡和議”的罪名坐得更實在,纔開口說道:“四城的將士們正在奮戰,你們就在這裡商議求和,實在不太妥當。不過講和這條路不能堵死,以備不時之需。諸位卿家可以繼續商議,將求和的方方面面議論完備了,再報與朕知道。”

於是衆人齊聲領命。

趙桓又交代說:“此事悄悄進行,切莫張揚。”

何慄道:“臣明白,謹慎從事,如奏低調。”

“好一個低調。真是深得不張揚的真意。”衆人讚歎。

趙桓道:“低調,甚好。不若諸位卿家以研學音律爲名,商討議和之事。”

孫覿想了一想,“孟子曰:獨樂樂不若與衆樂樂,不若我們成立個低調衆樂會,每三日聚會一次,探討‘音律’。”

趙桓道:“衆樂兩字,過於刻意,改做‘俱樂’。”

衆人又是一陣讚歎,稱這個名字改得好,於是低調俱樂會就這樣成立了,衆人相約三日後在以前趙元奴的念月館聚會。稍後幾天,除了在場的這幾人,李邦彥、徐秉哲等人也加入了低調俱樂會。

正在四城廝殺的神武軍自然還不知道睿思殿發生的這般勾當。昨日金人在西南角吃了個小虧,今日捲土重來,改弦更張。斡魯、蒲家奴、骨赧等人久經戰陣,經過昨日一戰,便知道這壕壘與列陣對戰大不相同,倒是與攻城相彷彿。於是三人都請調了遊砣等器械。

斡魯與蒲家奴兩部用遊砣照準壕壘攻擊,少數大石頭砸在土壘上,能將土壘砸得破損。但遊砣並非多麼精準的物事,能打到土壘的只是少數,多數石塊打在壕溝外面,成爲宋軍的遮擋,少數砸進壕溝的,也是打在壕溝的壁上,卸去了力道。而設置在城牆上的宋軍投石機,將泥彈如同不要錢一般砸下來,很快就把金兵的遊砣砸得粉碎。

倒是骨赧的猛安,先用遊砣打到蔡河內東岸,河岸上沒有遮擋,宋兵沒有從壕壘中出來阻擊骨赧所部,骨赧藉着這個機會登上了蔡河內東岸。

但遊砣給骨赧的幫助就到此爲止了,很快,骨赧麾下的遊砣也被城上射出的泥彈擊毀。在解除了遊砣的危險之後,宋兵大部從壕壘中出來,在蔡河內東岸阻擊金兵登岸。

金兵已經在蔡河內東岸建立了一個橋頭堡。這時,呼延庚親率五個指揮,從壕壘地帶向南衝來,這時過河的金兵只有幾百人,他們雖然用橋頭堡搭起一座浮橋,但大隊金兵還未過河。

金軍背臨着河,要退回去已不可能,只好拼死格鬥,才能死裡逃生。雙方戰鼓大震,喊殺聲四起,展開你死我活的大戰。

魯智深、楊可發、熊大白、關力原等人帶領各自的指揮,奮力拼殺,現在這四人也大有名頭,號稱一僧兩獸一麻胡,兩獸即一“猿”一“熊”,這四個猛將很快扭轉了形勢,完全控制住橋頭堡,浮橋上的金軍看見橋頭堡被奪,他們的通道已被卡斷,無法登陸,就混亂地退回西岸。

只有零星的船隻和木筏還在繼續載運人馬過河。呼延庚親自率領一部分訓練有素的弓箭手,面對河岸,瞄準目標。他手裡的紅旗一揮,弓弩齊發,神箭到處,就有一批金方人馬滾落河去。船隻失去了篙手,滴溜溜地在河心亂轉,筏子大幅度地向左右搖擺傾仄,把中箭和沒有中箭的人馬一起晃進河裡去。蔡河內東岸金軍已被全部殲滅了,金兵的浮橋也被拆毀。

經過一日的劇戰,蔡河西南突出部的局勢算是暫時穩住了,呼延庚正坐在玉津園大營裡用飯,爲了和軍漢保持同一水準,凝結軍心,他在軍營中和普通軍漢食用同樣的飯糰和饅頭,就醋湯。

忽然王稟派叫他前去議事。到了王稟的大帳,呼延庚正想稟報今日的戰況,王稟道:“本帥已經知曉了。喚你來是爲了東城的事情。”

東城?

負責防守汴梁東城的是解潛。解潛乃是西軍宿將,第三次援救太原的時候,在南關和金兵周旋了四天,然後全軍大潰。解潛回到汴梁,進入了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無論是皇帝,殿帥府還是樞密院交代下來的差事,他都不哼不哈的應承着,但卻不費心盡力的去辦,頗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意思。

自打金兵攻城以來,東城的守軍,藉助着修到一半的壕壘體系,堪堪擋住金兵的進攻。但斡裡不熟知兵法,在對壕壘體系試探了一番之後,已經變換了進攻方式,開始驅民填壕。而解潛對此彷彿束手無策,任由麾下將士自行去想辦法。解潛手下的第一大將吳革非常着急,越過解潛,直接向張叔夜求援了

“連續幾天,張樞密都發令督促解太尉,但沒有什麼用處,催得急了,解太尉便說,他可以解甲歸田,退位讓賢。將乃一軍之膽。若是臨陣換將,東城防禦非垮了不可。”

所以張叔夜便和王稟商量出一個辦法來,仍舊讓解潛掛着東面守禦使得差遣,另外提拔一員將領,負責神武東軍實際的指揮,這個人還得從神武東軍外面調入,不然很難不顧老長官的臉面,聽從外系將領的命令。

張叔夜本來想用呼延灼替換解潛,但呼延灼資歷太深,將他安排做解潛的副手反而顯得有意奪取解潛的軍權,而引起軍心浮動。而呼延通專精連環馬,指揮將略非其所長。最終想到的辦法是,將本來就在神武東軍序列內的閣門舍人吳革任命爲神武東軍都虞侯,而將呼延庚任命爲宣撫司走馬承受,直接代表樞密院傳達指揮。壕壘體系本就是呼延庚提出的,他定有最好的守禦方法,以走馬承受的身份幫助解潛下命令,做決斷,必要時也可以繞過解潛,直接執行張叔夜和王稟的命令。

既然成了走馬承受,呼延庚的本官也要跟上。王稟取出一份告身來。

原來,在趙桓發出“朕設爵賞以旌天下戰士實無吝惜”召喚四方勤王的同時,就頒下了兩百份空白告身,褒獎有功將士,自橫行以下,皆可直接授予。呼延庚看看王稟拿出的這份告身,授予自己武節大夫的官階。

王稟道:“我會把這份告身交給解太尉,由他示恩與你。”呼延庚拜謝,隨後說道:“南面守禦,已然穩固,佈防不可輕動。末將只帶一個隨身護衛的都到東門去。”

“那你看,何人接替你做神武南軍南軍的都虞侯?”王稟給呼延庚機會推薦自己人。

“邱穆陵仲廉可也。”

“那好,今晚連夜便做調動。省得明日手忙腳亂。”

經過晚間時分的忙亂,呼延庚帶着一個都駐紮進了東面城牆外含暉門和朝陽門之間的大營。到了亥時三刻,呼延庚正準備睡下,呼傳吳革來拜。

呼延庚和吳革在威勝軍草草見過一面,並未深聊。今日呼延庚仔細端詳吳革,心中暗暗讚歎:“好一個戰將。”

吳革的年紀比呼延庚稍大,但官職沒有呼延庚高,現在更成了呼延庚實際的副手。吳革沒有一點扭捏,以下級見上級的禮節晉見。

兩人隨意聊着各自的出身經歷,他們都出身西軍,很快就熟絡起來。

吳革本是涇源軍中的都頭。伐遼白河溝之戰的時候,他是楊可世親軍的指揮使,還經歷了偷襲燕京的戰役。

金兵第一次圍汴梁的時候,吳革帶着二十名騎士突圍進城,帶來種道師即將勤王入城的好消息,是當日的英雄,東京城中無人不知他的名氣。

後來他回到种師中的部隊,先帶兵解了遼州之圍,後參加榆次之戰,並奉命去找失期的姚古請援,對榆次、盤陀兩個戰役的情況都十分了解。

太原失守後,又承朝命出使粘罕軍前,以言詞折服粘罕,迫使他追回進攻威勝軍的軍隊。這是開戰以來,外交方面唯一的一次差強人意的交涉,並探得金軍的虛實,備告防河的大帥河東宣撫使折彥質。

上月間,他又奉朝旨赴闕,奏對時,趙桓問他割地與不割孰便?當時朝廷內正在爭論要不要把三鎮割與金朝。他回奏得爽快:“金人有吞箭之誓,入寇京師必矣。割地與彼,徒張其勢,也復何益?乞措置邊地,起陝西兵馬,爲京城援,不復議和。”

呼延庚心裡暗暗嗟嘆,吳革以前這段經歷妥妥的主角模板,尤其在聽吳革說道,他與太學生陳東、雷觀,以及名伎李師師結爲好友的時候。

求月票、紅票、收藏、評論

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八十節 劉彥宗三策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七節 魯達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五節 潰兵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一百節 解難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十六節 平州第七十九節 流落第三節 真相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九十節 保塞第二節 大名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四十節 定製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十三節 張灝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八節 激進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八十三節 僞詔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十二節 宣贊第六節 成軍第三節 廝殺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八十三節 僞詔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一節 出軍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八節 突圍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三十節 沁水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三節 真相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四十六節 旋風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十七節 中計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二十節 驚雷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
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八十節 劉彥宗三策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七節 魯達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五節 潰兵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一百節 解難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十六節 平州第七十九節 流落第三節 真相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九十節 保塞第二節 大名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四十節 定製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十三節 張灝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八節 激進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八十三節 僞詔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十二節 宣贊第六節 成軍第三節 廝殺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八十三節 僞詔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一節 出軍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八節 突圍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三十節 沁水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三節 真相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四十六節 旋風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十七節 中計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二十節 驚雷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