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節 飛票

呼延庚抓起眼前一把金錢,讓金錢從手指縫中漏下去,只在手上留下一枚,細細觀看。

金錢仍舊是外圓內方的設計,正面刻着“紹興金寶”,背面則是“兌一萬錢”幾個大字。

“這樣的金錢有多少枚?”

趙慢熊指指放金錢的大箱子:“一千枚,全在這了。”

“這麼少?不是說宮中的細軟拿出來,有幾百萬貫嗎?”

“那是把古董珠寶都算在內的。真正能夠用來融錢的黃金,就這麼多,另外可以開府庫,將金錠都融了。”

“府庫的金錠銀錠暫且不要動。”呼延庚揮揮手,照金錢的鑄造看,他模仿1850年代普魯士金馬克作爲準備金重建財政的計劃走不通,還是專心發行飛票吧。

“飛票發行如何?”

“汴梁的各個保甲,錢莊都領了份額回去發放,也給山東河北的安撫司送去,給公門中人發薪水。百姓自是有所疑慮,但這樣也是好事。”

“好事,這是如何說法?”

“百姓對飛票有疑慮,便會盡快的將手中的飛票用出去,而將銅錢金銀等物,存在家中或者錢莊之中。飛票便通行起來。而只要一年時間,朝廷的信用撐得住,飛票就會站穩腳跟了。”

呼延庚發現趙慢熊指出了飛票的關鍵:朝廷信用。他接着問:“現在可有辦法擴大飛票的通行?”

“無非南北兩途,”趙慢熊回答,“到北邊去買馬,到南邊去辦貨。”

貿易是推行鑄幣權的最佳手段,你能長期穩定提供的商品,自然變成你的準備金,擔保貨幣的信用。知道石油美元的呼延庚,深曉此理。

“那用什麼去北方交易呢?鹽鐵?”

“平章明見,正是鹽鐵。”趙慢熊恭敬的回答“北面所缺,無非糧食,鹽和鐵。糧食我朝自用尚且不足,何論交易。”

“那如何交易法?”

“開榷場。”

“那豈不是要與金人講和?此議不妥。”呼延庚臉色一變。

趙慢熊慌忙深施一禮:“平章喜怒,只是微臣的一點想法,平章說不妥,那微臣永不再提。”

微臣?不是下臣,學生這種常用的自稱,“微臣”只在一種情形下石使用,那就是臣子對皇帝。

“趙少府,這樣自稱可不好。”

見呼延庚沒有生氣,趙慢熊知道自己投機成功,他改口說:“平章說學生的建議不妥,學生知道慌張之下,一時口誤。”

呼延庚擺擺手:“趙少府,我看這些事情,由商人去做比較好。”

“平章高見,平章能否再指點一下?”

“讓商人們自行到北面去做生意,我們給於各種便利和保護。怎麼做,你擬個章程出來。”

呼延庚視察完少府寺離去,趙慢熊對着呼延庚騎馬的背影深鞠一躬,待呼延庚走遠了,才擡起頭來,目送着呼延庚消失在長街後方。

他隨即轉身回家。汴梁現在的民宅,是按照保甲蓋成一圈一圈的。趙慢熊回到家中,家裡有好幾個人在等他。

“趙少府,今日平章可有示下?”

趙慢熊高聲莫測的板着臉:“今天啊,我還沒開口說讓商人去北邊呢,就惹的平章大怒。”

幾個客人有的驚愕,有的着急,有的沮喪。

“幸好我機靈,輾轉騰挪,平章終於在派商人去北邊的事情上點了頭。還讓我拿章程。”

“章程是趙少府定,那豈不是……”幾人相視,哈哈大笑。

趙慢熊連夜寫好章程,第二天送到平章府。呼延庚身爲平章,並不用到中書省坐堂,他要辦的事情在自己府中草制,再送到中書門下。

“寫得不多,將神宗時的均輸之策化用進來,趙少府,你辦得很好,將這份章程留在這裡,”

“平章,不需要學生去辦嗎?”

“少府寺被我當做了中央銀行,便不可再管商務了。”呼延庚解釋了一句,也不管趙慢熊聽明白沒有,“你這章程,我會交到太府寺讓他們修正,以後還少不得要少府與他們參詳。”

宋代的六部九寺,放在以前都是寄祿官,工資條,有錢無權。現在將這些衙門從新拿出來管理政務,也方便了許多。

太府寺名列九寺,現在主官通商,但遼國覆滅,西夏阻斷,金國敵對,卻沒有什麼商好通。呼延庚將新任的太府寺主事季退思叫到平章府中,在書房中商議。

季退思本是個太學生,在第一次汴梁圍城的時候聚集在宣德門前上書受了懲戒,幸好有老師幫助,在開封府市易務做一個主事。在汴梁四次圍城期間,做了許多的實務。

太府寺等於是新設,寺卿少卿都未到崗,季退思雖然仍舊是主事,但用來操持實務卻正合適。

“季世兄,此去滄州主持榷場,責任甚重。”呼延庚並不比季退思年紀大,但作爲上位者自然流露出一種老成來。

“學生正要請教。”

呼延庚也沒什麼可以教導季:退思的,他只是囑咐說:“要儘快將飛票散佈到敵佔區去。”

“學生倒是有點愚見。”

“說來聽聽。”

“索虜等輩最缺鹽鐵,鐵器自不能與他,能引其交易者,唯有鹽。”

“正是此理。”呼延庚點頭。

“學生想請少府寺專門發一批飛票,這些飛票既可以用來兌錢,也能當做鹽引用。”

“鹽引?這倒是不難。”河北山東,現在都在晾曬海鹽,鹽場也在保甲的控制之下,“你準備如何做呢?”

“學生命人將這些鹽引飛票送到大名去買馬,大名的商人,還有虜酋得到這些飛票,拿在手上也是無用,必然送到河間滄州來換取食鹽,那這些飛票的信用就建立起來了。”

“到大名去買馬?只怕不會那麼容易。但不妨一試。”

呼延庚也不指望,能夠靠着季退以及思一番猛如虎的操作,就把飛票頒行天下。只要金人的佔領區以及江南,能夠逐步的接收飛票這種初級的紙鈔,就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事情總要一步一步來。

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二十節 驚雷第四節 體系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五節 河間第四節 體系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五節 河間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三節 廝殺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九十二節 蕭牆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二百四十三節 神仙的標準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十三節 塘沽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六節 成軍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三十三節 誰的責任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六十六節 茂德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十八節 宋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六節 滄州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六十七節 劫收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九節 阻擊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九節 阻擊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八十六節 團練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十五節 夜驚第二節 大名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三十節 襄垣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
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二十節 驚雷第四節 體系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五節 河間第四節 體系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五節 河間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三節 廝殺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九十二節 蕭牆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二百四十三節 神仙的標準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十三節 塘沽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六節 成軍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三十三節 誰的責任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六十六節 茂德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十八節 宋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六節 滄州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六十七節 劫收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九節 阻擊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九節 阻擊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八十六節 團練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十五節 夜驚第二節 大名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三十節 襄垣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