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節 折衝

“什麼政變?”

“臣請問漢獻帝、周靜帝,後周恭帝事。”

“你是說康王會行魏文、隋文和太……太……事”朱鳳璉終於把“太祖”兩個字給忍住了。

漢獻帝少年即位,最終被曹丕篡位,周靜帝年僅七歲,被舅舅楊堅篡位,本朝太祖篡後周恭帝的皇位,還有呼延庚沒說的本朝禁忌,太宗是如何即位的。

朱鳳璉飽讀詩書,對這些史事她是瞭解的,趙構本人還有皇族血統,那就更方便了。朱鳳璉只是初臨朝政,一時慌了手腳,經呼延庚提醒,她馬上想清楚了。“慈聖!不,鄭家老太婆,枉我信你愛你。”

“庶康,你說怎麼辦?”情急之下,朱鳳璉從屏風後走了出來,望着呼延庚,“召康王回京的詔書已經發出了。”

“只是回京?還沒有授侍中?”

“已經除侍中。”

呼延庚望着朱鳳璉焦急的眼神:“聖人莫急,待吾去想辦法。”

“全仰仗你了。”

“先請聖人手書一封,末將帶給朱金吾。”金吾指朱鳳璉的哥哥朱孝孫,靖康中以節鉞換授右金吾衛上將軍,現在是朱家家主。這種時候,還是需要朱鳳璉的孃家人。

呼延庚將手書交給朱孝孫之後,朱孝孫知道要幫妹妹渡過難關,萬萬不可給了康王趙構干涉朝政的名義。但他只是個武官,對這種朝政上的鬥爭也沒有什麼辦法。

朱孝孫急得在堂中團團轉:“庶康,此事我們朱家不便出面,還勞煩庶康你多多費力。景德年間,你我兩家組上都有人在河間殉國,可謂世交。”

他叫着呼延庚的字,意思就是把呼延庚當自家人,強行拉上了世交的關係,把這個大麻煩交給呼延庚去解決。

呼延庚得到了太后和皇親的認可,便帶着這個任務回到張崇家中與張崇說了。

張崇呵呵一笑:“小事,藩王理政,本來就是犯大忌的,只是這件事要做漂亮了,不能顯得太后逼迫太急,有失仁德。”

沉吟一番,心中有了主意:“此事由御史而起,當以御史而結。”這種宮鬥戲碼,文臣的確實比武官熟練,“侍御史張所,爲人剛正,必有所教。”

呼延庚也來不及準備帖子,直接拜訪張所。張所是趙佶當朝年間的進士,現在頂着侍御史的頭銜,處於半退休狀態。他聽家人傳報一個年輕武臣求見,也沒有計較禮儀,出來見呼延庚。

呼延庚將秦檜彈劾李綱、張叔夜事如實告訴張所,張所嘆道:“秦中丞糊塗啊,此時豈可計較這些小結,豈非自壞萬里長城。”

而當他聽到要以康王爲侍中,協理朝政的時候,不由得勃然大怒:“汪伯彥小人,祖宗法度豈可敗壞,自太宗之後,本朝從無親王理政之事。”

張所拂袖作色:“老夫必彈劾之。”

當天,張所就上彈章,其中一封彈劾代理宰相汪伯彥,諂媚倖進,居然舉薦親王理政,汪伯彥受到彈劾,也得和李綱一樣,暫停理政。

四月十日,趙構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參見坐在御座上的侄兒,心中暗暗竊喜,自己又回到都門了。

朱鳳璉讓童穆拿一份彈章給趙構看,趙構打開一看,冷汗就下來了。這封彈章裡,侍御史張所彈劾趙構三事:

一彈劾康王趙構,手持重兵而逡巡不進,讓二帝蒙塵。

二彈劾康王趙構,以親藩而理朝政,有不忍言之心。

三彈劾康王趙構倖進,本來親王的本官升遷,自率府副率至侍中,也有一套流程,叫做宗室敘遷之制。康王要想授侍中,得爬過內率府,監門衛,刺史,節度使等十七八級,沒有一上來就到頂的道理。

朱鳳璉問道:“康王,……”話未說完,康王就連連磕頭:“臣弟死罪,罪不容誅。”

鄭太皇太后在一旁說道:“御史彈劾,多有捕風捉影之事。國家乏人……”

朱鳳璉:“國家豈是乏人,李綱、張叔夜皆是棟樑之才,卻爲捕風捉影之事,閉門家中待罪。”

這時,堂下諸臣紛紛上奏,有爲李綱等人說話的,有爲趙構說話的,有維護言官的權威的。

朱鳳璉聽得煩了:“宰執之人選,事關重大,明日廷議之。”

經過今天這一場,算是把李綱、張叔夜被攻擊的不利局面給扳回來了

朱鳳璉又在睿思殿裡,召集了李綱、張叔夜等人商議明日廷議,呼延庚也在場。

經過這一番風波,朱皇后也不做作,擺明了李綱、張叔夜等人就是她和小皇帝趙諶這一邊的,明日一定要讓這兩人復相位,但康王趙構從目前來看,似乎是無辜的,把他再發遣回應天去,似乎也不合適。

呼延庚道:“諸般麻煩,都是秦檜惹出來的,當把他貶竄嶺南。”

“不可!”李綱開始維護大宋的體制,“言官風聞奏事,乃是本分,若是以彈章罪人,以後無人敢言事了。呼將軍,此事非爾可言。”

李綱等人處理政務是很嫺熟,對黨爭的套路也很瞭解,他和張叔夜明確了敵友之後,就定下了廷議的基調。

隨後,這兩位兩府重臣各自聯繫盟友,發動黨徒,拉攏中立派,爲明天的廷議做好準備。

第二天,在李綱等人的精心準備下,廷議結果讓呼延庚基本滿意。

鄭太皇太后、朱太后,因授親藩理政,處事不當,自請減膳三天。皇帝趙諶自罰抄錄《元豐改制詔》十遍。

李綱重回太宰之位,主理朝政。

少宰汪伯彥舉薦親王理政,處事不當,出爲揚州知府。御史中丞秦檜,奏事彈劾過激,舉止失當,出爲杭州知府。這兩人出爲外郡,還是揚州杭州這樣的繁華之地,根本算不上懲罰了。

以張叔夜知樞密院事,把“同”給去了。

以孫傅爲中書侍郎。孫傅自趙桓出逃而且被俘後,就一直沒什麼存在感,但他是太子的老師,可算宗籓舊人,眼下要保太子的皇位,需要他的幫助。

出於團結中間派的原因,以李回爲御史中丞。

以宗澤爲尚書左丞,補黃潛善爲尚書右丞。這兩個人選都算是對“無辜”的康王的一種補償,宗澤這個人選是呼延庚推薦的,宗澤在表面上看起來也的確是康王的心腹,任誰也說不出話來。

而趙構本人,雖然沒能染指朝政,但也得以回到都中,而且百官都認爲,現在的宰執中,有兩個人出自康王的夾袋,康王還算是賺了。趙構便在自家王府裡“讀書”,同時他的王妃邢氏已經快要生產了,趙構似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到即將到來的小王子身上。

這一場風波眼看就這麼過去了。在朱鳳璉的支持下,李綱牢牢把持着朝政,在釐清內政,重建汴梁,對汴梁駐軍進行整編,以王稟爲勾當殿前司公事,折彥質爲侍衛親軍馬軍司都指揮使,解潛爲侍衛親軍步兵司都指揮使。

在整軍的同時,李綱、張叔夜、現在加上宗澤等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河北。

自靖康二年三月十五日,斡裡不和粘罕兩部徑直北上,毫不停留,經過滑州、鄭縣渡過黃河,在浚州的時候,有大批百姓聞訊前來探望趙佶、趙桓父子,金人一概不許上前,只是從這些百姓中和買了一些糧食。

由於怕宋國軍民劫駕,金軍一路上日夜兼程,車壞了並不修補.而是立即拋棄,牛累壞了也立刻殺死吃肉。每天宿營時以牛車環繞成陣,周圍佈設鹿角棚欄,並派兵把守。最初趙佶和趙桓每天能得到羊一隻、粟一斗,親王駙馬嬪妃則四至六人分一隻羊,每人二升米,但越走糧食越少,趙信和趙桓不得不一路採桑甚充飢。

四月十六日燕王在河北慶源境內餓死,不久越王也病餓而死,金人下令焚化屍體,攜帶骨灰繼續前進。

四月二十三口,趙佶和趙桓一行到達真定,這裡已是金軍控制地區,因此行程得以稍緩。真定城中的漢民大多已換上胡服,見故主一前來,無不痛哭流涕,斡離不對此也不計較。

趙佶身着青衣,自在營中安坐。金人已經答允他,可叫百姓送些吃食來,他心中默唸,待送吃食的百姓到來,便把手邊的這把扇子賞他。

過不了多久,果然進來一個青衣漢子,提着一個食盒,帶着一頂氈帽,帽檐壓得低低的。

這青衣漢子走到趙佶面前,俯下身拜了五拜:“草野微臣,向蒙萬歲青眼。罪犯流落江湖,天高地厚之德,粉身難報!今聞北狩,冒死一覲龍顏。”說完將食盒放在趙佶身前。

趙佶聽到這話,說道:“擡起頭來。讓朕見見。”

青衣漢子擡起頭,又把氈帽往上推了推。趙佶看清來人,失聲叫道:“馬擴!”

此人正是馬擴。宣和年間奉趙佶的旨意,到會寧與金人達成海上之盟,爲宋朝收復燕雲地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他也因功被授以防禦使。

但宋朝上上下下——從童貫爲首的宣撫司糟糕的戰略,劉延慶無能的指揮,偷襲燕京是宋軍軍漢們忙於在城中搶掠而棄皇宮於不顧,到劉光世援兵不至最終葬送奪回燕京的希望——辜負了馬擴的努力。而且燕京交割也成爲金兵後來入侵的藉口之一。

求月票、收藏、評論

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九節 阻擊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一十六節 目標冀州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九節 紅巾第四十二節 騎戰第五節 潰兵第七節 魯達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一百零七節 天下一家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八十二節 堡壘第一百七十三節 重回平定軍第三十四節 結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八節 金慄山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七十八節 救駕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十九節 陣地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六十一節 秋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六十八節 軍紀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一百五十節 襄陽第四節 體系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六十二節 代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四節 棣州第三十節 龍崗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十二節 宣贊第十六節 林銘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十四節 議和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七十節 奪權
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九節 阻擊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一十六節 目標冀州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九節 紅巾第四十二節 騎戰第五節 潰兵第七節 魯達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一百零七節 天下一家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八十二節 堡壘第一百七十三節 重回平定軍第三十四節 結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八節 金慄山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七十八節 救駕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十九節 陣地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六十一節 秋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六十八節 軍紀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一百五十節 襄陽第四節 體系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六十二節 代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四節 棣州第三十節 龍崗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十二節 宣贊第十六節 林銘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十四節 議和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七十節 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