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

看看四周,那些流民的眼睛卻如同看到食物一般,熱切的盯着馬匹。

“留下他們!”楊志一聲高喝,手中長箭應聲射出。一名金兵應聲落馬。

楊志大手一揮:“隨我殺呀。”就要衝出去。可是流民們擁堵在他身旁,讓他動彈不得。

這時,一隊騎兵追了出來,只有三十多人,他們本在追趕前面前面的金兵,但看到這邊聚集的人羣,就停了下來。幾十雙冷冷的眼睛,正在數百步外,冷冷的看着這裡。

一個騎兵手中擎着長弓,迎着夕陽,衆人不敢大口出氣,唯恐驚怒了騎士。騎士右手一放,長箭深深的射入最遠的流民身後,那個流民撲通一聲,跌到在地。

“汝等何人?”那個騎士長弓一收,策馬上前,看着一衆流民瘦弱的樣子, “汝等何人?爲何埋伏於此處?”

“我等不過流民,沿河往河北而去,方纔看見金兵騎兵,才匆忙躲避,並非有意隱藏在此處。還望將軍原諒。”

那個騎士見到楊志氣宇軒昂,又稱呼他爲將軍,心中大生好感。他收起長矛說道:“吾乃呼延宣帥高寵將軍麾下,此處常有金兵往來,不便久留,爾等速速躲避。”

說罷一聲招呼,二十多個士兵策馬過來,將那些還依偎在金兵屍體前的馬匹一一拉走。衆流民看見有人拉走了他們的食物,雖然威懾下不敢妄動,但也禁不住低聲的議論下來,更多的人則不斷的用眼睛看着楊志。

“宣帥,能否給我等留下一匹兩匹病馬,讓我等飽食一番,也好趕到代州。”一個大膽的百姓上前,向着那個騎兵央求到。

那個騎兵有意宣揚自家的威名,便故作兇惡道:“若要果腹,那些人面狼已經足夠,馬匹得之不易,豈能浪費於口腹之慾。”

他跳下馬來,走到一個還在呻吟的金兵身邊,抽出長刀,一刀將那人砍死,口中喊着“接着!”,一大團血紅的東西,就扔了過來。那百姓雙手一接,手中一團從金兵屍體上割下來的血肉。

“金兵也是人,怎麼能吃?”那個百姓嘴脣哆嗦着說道。

楊志這個時候已經確定了這些人便是呼延庚的紅巾,便故意挑釁的高叫:“這麼說來,呼延庚食金兵肉,當非傳言,而是實有其事?”

“什麼?”騎兵圈馬回身,看着楊志一臉坦然的站在哪裡。羞惱道:“我家宣帥不忍看這些愚民自我相殘,寧可換子而食者也不肯不敢回身攻擊金兵。方纔讓他們食金兵肉以壯膽氣。你是何人,說道我家宣帥,語氣輕蔑,難道以爲我不敢取你性命嗎?”

楊志推開身邊衆人,向着騎士說道:“我名楊志,乃小種經略舊部,帶了大漠契丹部的消息前來與呼延宣帥聯絡。帶我前去見你家宣帥。”

“原來如此,那你放下兵器,我待你去見高將軍。”

楊志見到高寵,說明自己帶着劉敵烈的信,高寵帶人到雁門的任務就是尋找劉敵烈,既然楊志帶來了劉敵烈的消息,高寵就帶着他一起回汾州。

“三百個金賊的頭顱,顆顆辮髮,路眉,你還怨恨我嗎?懷疑我抗金的決心嗎?”大戰之後,折月嵐格外開恩,讓路眉與呼延庚單獨相處。

“都是武二郎帶回來的,打生打死的小兵小將,做主帥的白拿功勞罷了。”路眉一面刻薄的說着呼延庚,一面卻任他施爲。

兩人親暱了一番,呼延庚有些忍不住了:“我收了你可好?”

路眉也情到濃時,呢喃道:“命裡註定是你的人了,都隨你。”

呼延庚正想將路眉就地正法,這時有人敲門。

“誰呀?”呼延庚惱怒的問。

“宣帥,急報,完顏粘罕到了大同。”

呼延庚對這消息不以爲意,卻對摺月嵐的聲音分外忌憚。他整理好衣服,隨折月嵐到大堂議事。

此刻,完顏粘罕親率兩萬主力,在大同和雁門兩地之間下寨,一邊前出雁門。其餘三萬人屯大同,虎視代州,雁門趙邦傑大恐欲走。

完顏粘罕,五萬金兵。南面的太原還有完顏銀術可的好幾萬人。

“完顏設合馬屠岢嵐,就非比尋常,只可惜,我們都忽視了這個消息,以爲只是金兵日常的殘暴和愚蠢。只是完顏粘罕的兒子,怎麼會這麼蠢呢。”

呼延庚已經把一點色心拋到九霄雲外。完顏設合馬屠岢嵐,原來是爲了讓完顏粘罕的大軍路過,不透風聲。

而且此次完顏粘罕是把大軍分作兩路,大隊走長城外,另一部分走長城內,長城內的這一支也分作小隊,分批行進。

即使武松抓住過一些金兵和籤軍,也無法獲得完顏粘罕大軍的全貌。

大同加上太原,十萬金兵突然就這麼出現自己身邊。這一次,呼延庚在情報上完敗。

雁門胡谷寨,這本是雁門關下轄的一個軍寨,與雁門關做掎角之勢。北面是屋山,南面是滹沱河。這個軍寨與雁門縣和繁峙縣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在金兵的掃蕩下,雁門縣和繁峙縣都已經丟失,但胡谷寨在屋山南麓,從大同南下的金兵必須繞過屋山才能接觸到這裡,南下越過滹沱河的金兵又爲五臺的馬擴部所吸引。

趙邦傑帶領河東紅巾的殘部在此棲身。

此刻,趙邦傑迎來了一位來自汾州的客人。

“你!......”趙邦傑被氣的說不出話來。

王貫清施施然的說道:“若是賣弄一些陰謀詭計,學生就不奉陪了。我家宣帥,奉天子令,宣撫河東河北河西,八路精兵,悉聽號令。前次忻州伏擊,完顏銀術可喪膽於前,只需在汾州留一部,自可抑其銳氣,阻其北上增援。”

王貫清再次擔任呼延庚的說客,他觀察者趙邦傑的神色,繼續說道:“完顏粘罕,我家宣帥手下敗將,我家宣帥兵力不少於他,他也不敢南下。到時粘罕這虜酋掉頭向北,不知趙大俠還能不能守住。而我軍銜尾追擊,當可取漁人之利。只怕來日相見,大堂中不知能存活幾人。可憐胡谷寨中父老,被汝等私心殘害四處流落,無家可歸。”

大堂衆人立刻緘默不語,只有趙邦傑嘴脣欲動,反駁王貫清。

但他忍了良久,卻迸出一聲大吼,他上前拉着王貫清說道:“建炎元年,白馬山結義羣雄,某也在其中。當時發下重誓,兩河紅巾要互相援助。宣帥這要見死不救嗎?”

“宣帥當然不會見死不救,但趙大俠不聽宣帥的號令,讓宣帥很難辦呀。”

“某受朝廷冊封,豈有不尊宣帥號令之事?先生休要誤聽謠言。”

在大同金兵隨時會南下的威脅之下,趙邦傑終於向呼延庚低頭了。

五臺,演兵場上,五萬紅巾正隨着金鼓聲的而不斷的變化着陣型。車盾營、弓手營、拋矛營、選鋒營隨着不同的鼓聲而演變成不同的防禦,進攻的陣型。呼延庚站在中軍的位置上,看着下面的訓練,心中對未來的大戰有了一絲期待。

眼下南北金兵的圍攻迫在眉睫,呼延庚只得臨陣磨槍。他的背嵬軍,一萬麟府軍和漉延軍是要用作預備隊的,與金兵展開堂堂之陣作戰,只能依靠馬擴的代州保甲兵。

與河北不同,馬擴麾下的保甲兵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糧草,來支撐長期的軍事訓練。

臨陣磨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部隊功能單一化,讓各部明白自己的任務。

若是兩軍對峙,沒有一個合適的陣型,各部都不清楚自己的任務,每一步都需要來自中軍的指示,那只有進攻的時候擠做一團,逃跑的時候互相踐踏。

“楊制使家學淵源,這一套陣法可還使得?”呼延庚向楊志問道,語氣之中帶有微微的自豪感。這一套陣法將河北的偏廂車陣改進之後形成的。

雖然比不上河北一百二十八車大陣的攻守兼備,但是依靠車盾,各個營之間分工明確。能攻能守,也算是一個好陣。

“這?”楊志不知道改如何回答。宋軍最重陣法,也有花裝與純隊之爭。但呼延庚這一套,將各種功能兵種單獨成營,依靠各營之間的配合來列陣對敵。

這個大陣又是以五萬人一起出陣來演練的。那對上金兵幾萬人的大隊,自當其用。但若是幾千人的猛安,然到也出動幾萬人的大陣嗎?

楊志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評論,他只是一個脫了隊的小使臣,而呼延庚是堂堂宣帥。

他裝模作樣細細的看了一番說道:“此陣可遠攻,可近戰。步卒訓練未足,卻可以多爲勝。倒不失爲一時應敵之選。”

他想了想:“只是這等堂堂大陣,非得大軍鏖戰纔可用。若是遇到數千人甚至數百人的金兵小隊,大軍出陣,則如同殺雞用牛刀。若大軍不出,又恐受損失,不知宣帥如何安排?”

楊志說話已經儘量的客氣了。但呼延庚豈會聽不出來。他避而不答,指向身後的一面大鼓笑道:“以鼓聲爲準。演練熟了,只需要聽到鼓聲即可。金兵多用牛角,與我等鼓聲截然不同。到時全陣都可依號令而行。”

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八節 激進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五十六節 兌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四十六節 旋風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八十九節 趙構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二節 豪強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五十二節 花裝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一百五十節 襄陽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八十節 劉彥宗三策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五十節 旁牌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七十節 壓力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五節 潰兵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九十節 保塞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百四十二節 一碗粥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三十四節 無力的宗澤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三十節 龍崗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一百七十三節 重回平定軍第十八節 宋第七節 魯達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十七節 中計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
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八節 激進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五十六節 兌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四十六節 旋風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八十九節 趙構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二節 豪強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五十二節 花裝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一百五十節 襄陽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八十節 劉彥宗三策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五十節 旁牌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七十節 壓力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五節 潰兵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九十節 保塞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百四十二節 一碗粥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三十四節 無力的宗澤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三十節 龍崗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一百七十三節 重回平定軍第十八節 宋第七節 魯達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十七節 中計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