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

張浚勉勵道:“我軍若能復長安,自可東向大同,直薄燕雲。開疆數百里,得名城重鎮無數。自此,河東河西再無索虜,唯我皇宋天威。列位將軍之勇,也必然婦孺皆知。列爲將軍定然有封侯之賞。”

他說道封侯之賞,諸將都興奮起來,又一人邁步上前:“宣判,吾等雖說要光復長安,但末將以爲,當殲敵爲上,攻城爲下。只要與呼宣帥合力殲滅和河東的金賊,不愁長安不下。”

張浚一看,說話的是劉錡,他不像聽見吳璘吳玠的話那麼高興,而是沉聲道:“攻伐大略,自有都統制調度。”又轉頭對曲端道:“請都統制調兵遣將。”

曲端往張浚身側一站,諸將躬身聽命。

曲端道:“此次我軍出戰,以光復長安爲先,配合呼延……宣帥爲後。”說起呼延庚的時候,曲端猶豫了一下,才說出宣帥兩字。

“張中孚聽令,爾爲帥,引萬人以鳳翔爲依靠,屯駐鳳翔城西北。防備北面的夏人,嚴守防區,不許放半個西賊進來。長安戰事不停,爾部一步不許後退。”

張中孚,其父曾追隨王稟守太原,父親戰死,張中孚本有功勞,後受父蔭,迅速成爲西軍新一代的將領。他慨然站出領命。

“第二道命令,發往鄜州呼延驟處,令鄜延軍出發,攻取延州,隨後與我軍在長安城下匯合,不得失期。”

自有記室起草文書,待張浚用印後就會送往鄜州。

“第三路,我親率之。以吳玠爲先鋒,以秦鳳,熙河,環慶三路兵馬爲主力,往赴富平,視敵破綻,襲取長安。”

吳玠、劉錫、劉惟輔、吳璘、劉錡等將上前領命。

張浚注意到曲端將自己麾下最精銳的涇源軍派往防備西夏,心中大疑,但沒有叫破。

大軍要出動,也不是說動就動,而是要選擇黃道吉日,祭天犒地,大賞三軍,隨後又組織了一次田獵,帶有軍事演習的意味。

等這一切都忙完了,張浚發出檄文,長篇大論指責金國背信棄義,奪宋城池,殘宋百姓,話鋒一轉宣揚西軍軍威。通篇文章,都是西軍爲大宋收復失地,而隻字未提在河東的三河宣撫使,也未提河東作戰。

張浚的這道檄文傳到汾州的時候,已經是建炎四年的臘月了,河東朔風凜冽,大雪飛舞,一時間無論金兵還是宋軍都不便調動大軍。

“各營將士的薪柴石炭都發下去了麼?”

“都已發下,保證各營都能夠燒炭取暖。”宣贊回報。隨着河北冶鐵業的發展,煤已經成爲紅巾的常用燃料,而且河東又遍地都是煤源。

“內外巡邏隊呢?”

“這幾日城外的巡邏隊,都未發現金兵蹤跡。城內也有巡守,一查奸細,二來糾察驚擾百姓的軍漢。”

“好,郡馬也去休息吧。養足精神,再與金賊廝殺。”

宣贊退下以後,呼延庚又拿起張浚的檄文仔細看了看,帶着檄文去找折月嵐:“張宣判的檄文三妹可曾看過了?”

“張浚是不認你這個宣撫使呀。你叫他來支援汾州,他卻跑去打長安。”

“那以娘子之見,爲夫該怎麼處置呢?”屋裡就只有路眉在,呼延庚又改稱呼了。

折月嵐道:“遣使,痛責之。”

呼延庚哈哈大笑:“娘子不愧是女中丈夫,巾幗英雄。做事光明磊落。”他握了握折月嵐的手,這點小便宜是要佔的。

“說正事,”折月嵐抽回了手,“張浚既然把朝廷掛在嘴邊,宣帥就要幫他揚名,讓天下百姓知道,河東纔是與金賊的主戰場,張浚不來河東,就是避敵。”

“那該如何做呢?”

“要他提軍馬向前,過黃河,取石州,打通與汾州的聯繫。而我軍自可安坐於城中,靜候觀望。”

“若是張浚不從呢?”

“西軍以往是朝廷屏障,對名分看得極重,宣帥好歹是監國太后任命的宣撫使,張浚只是宣判,若是公然違抗宣撫司的命令,他未必壓得住西軍。”

折月嵐又道:“若是西軍與張浚離心,則伯父持一支令箭,就可收了河西六路。”

“娘子真我臂助也。寄望於張浚與西軍離心,終究太過飄渺。而且我軍離心,定有破綻,讓金賊佔了便宜。”

“那……宣帥可遣一軍,打下石州,然後輕軍直赴張浚大營,奪了他的軍權。”

“太原金兵,近在咫尺,我又怎能分兵去打石州。”呼延庚嘆了口氣,“我且派王貫清去傳令,看張浚的反應,再做定奪。”

張浚已經推進到富平,眼看着就要過新年了,長安的金兵、太原的金兵,大同的金兵,都沒有什麼消息傳來。

“報宣判。轅門外,有一騎前來,引了七八隨從,自稱宣撫司的信使。”

輪值將校進來稟告。

此爲意料中事,張浚毫不奇怪:“請進來罷。”

帥帳中有曲端,劉錫,吳氏兄弟等人在場,張浚沉吟片刻,道:“你們先行退下,各自回營約束士卒,到四下去打糧,冬天,沒糧食可支撐不住。”

說完了,他想了想,又吩咐兩句,衆人躬身退下。

帥帳外走進一人,二十出頭,相貌清謹,裝束整齊。見他頭帶唐巾,一襲青衣,腰懸長劍,劍柄上鑲嵌了塊纏絲紅瑪瑙。他向呼延庚長長一揖,道:“學生王貫清,見過宣判。”

兩人落座之後,客套一番,張浚問道:“老先生此來,宣帥有何指示?”這裡的老先生就是尊稱,並非說王貫清年紀大。

“聞聽宣判引軍來援,宣帥大喜。只是金賊主力,盡在河東,宣帥要召西軍前往河東,與金賊會戰。”

不待張浚開口分辨,王貫清道:“敢問宣判軍中,步、騎各有幾何?”

“王某忝爲宣撫判官,執掌河西六路,但涇源軍還需防備西夏,鄜延軍正在攻打延州,眼下只有秦鳳,熙河、環慶、永興四路兵馬在此。”張浚強調他對河西六路的控制權。

“宣判此言差矣,宣撫判官,宣撫使之佐屬也,乃是代宣撫領軍。”

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三節 廝殺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二十七節 王淵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二十節 驚雷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二節 豪強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七十三節 裡城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一節 孤城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七十九節 流落第二百五十二節 勇氣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三節 真相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四十節 定製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二百二十節 求外勢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一百二十一節 詐城第六節 成軍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七十九節 流落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十三節 張灝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三節 郭永第七節 魯達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三節 廝殺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四十七節 柏鄉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四十節 定製第十八節 守營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一百七十三節 重回平定軍第一百節 解難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
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三節 廝殺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二十七節 王淵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二十節 驚雷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二節 豪強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七十三節 裡城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一節 孤城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七十九節 流落第二百五十二節 勇氣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三節 真相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四十節 定製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二百二十節 求外勢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一百二十一節 詐城第六節 成軍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七十九節 流落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十三節 張灝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三節 郭永第七節 魯達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三節 廝殺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四十七節 柏鄉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四十節 定製第十八節 守營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一百七十三節 重回平定軍第一百節 解難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