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節 定製

“富麗堂皇,沒想到汴梁歷經四次圍城,還是這等侈糜之風。”

“吾聽聞,此次重在表彰作戰中立功的士卒,與往常上元節是不相同的。”

馬擴與剛剛入京的姚友仲等人閒聊着,明天,他們都要入宮面聖。

正月十六,張憲代表河北行軍司,姚友仲中野招討司,張彥橘代表河北轉運司,馬擴代表西野招討司,張克戩河東經制司,吳革代表東野招討司、趙伯臻代表山東安撫司,接受朝廷的嘉獎。

加上在陝州因爲洛陽金兵的阻隔而無法前來的李彥仙,以及呼延庚的三位心腹兄弟步鹿孤樂平、邱穆陵仲廉,普六茹伯盛,就構成了紹興朝廷在晉冀魯陝四地的軍政支柱。

趙氦坐在正中,朱鳳漣、朱鳳英垂簾在後,中書侍郎張誠伯與殿前都指揮使呼延灼分領文武兩班。

張憲等人上殿面聖,朱鳳漣在簾後勉勵一番,隨後說道:“卿家等皆授承宣使。”

馬擴、姚友仲等人本來都有承宣使的官銜,不過是遙郡,這一次改成實授,相對於從防禦使提上來的其他人,只是小升了半級。

衆人謝恩退到一側。接着,朱鳳漣封賞了在汴梁之戰中立功的文武官員。

“中書侍郎張誠伯,御史中丞張所,樞密副使張叔夜,原山東安撫使張確聽封。”

張叔夜和張誠伯對望一眼,並肩而出。張所微微嘆了一口氣,也站了出來,而張確,這個呼延庚的老丈人,則是最先站到殿中的。

朱鳳漣先稱讚了一番四人的功績,尤其稱讚了一番呼延庚的老丈人:“……孤守隆德於前,坐鎮南京(歸德)於後……”

張叔夜默默的聽着,朱鳳漣的這番話還是他起草的呢。他和張所張誠伯都明白,經過這次冊封,就等於他們三人接受了呼延庚基於汴梁之戰而確立的地位,也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做好了準備。

而除去在京的三位張相公,又新加了一個張確,則是張叔夜通過童穆給朱鳳漣的建議。如果趙氏王朝被取代不可避免,那呼延庚的妻子成爲皇后也是理所當然。前朝的太后需要與新皇后有一個妥協的途徑。

張確以本身的功勞和資歷,都足以入朝位列宰執。而由朱鳳漣親自簡拔,則讓張嬋會礙於天下的風評,不敢對將來的前朝人做得太過分。

當然,眼下拜倒在金鑾殿上的張確,還沒有領會到朱鳳漣的這一用心。

門下侍中,就是張確新的本官。

門下省 受天下之成事,審命令,駁正違失,受發通進奏狀,進請寶印。凡中書省畫黃、錄黃,樞密院錄白、畫旨,則留爲底。及尚書省六部所上有法式事,皆奏覆審駁之。給事中讀,侍郎省,侍中審,進入被旨畫聞,則授之尚書省、樞密院。即有舛誤應舉駁者,大則論列,不則改正。凡文書自內降者,著之籍。章奏至,則受而通進,俟頒降,分送所隸官司。凡吏部擬六品以下職事官,則給事中校其仕歷、功狀,侍郎。侍中引驗審察,非其人則論奏。凡遷改爵秩、加敘勳封、四選擬注奏鈔之事,有舛誤,退送尚書省。覆刑部大理寺所斷獄,審其輕重枉直,不當罪,則以法駁正之。

宋代的各類官職,雖然變得有名無權,成爲工資條。但由中書省制誥,門下省書讀,最後交付具體部門執行的流程卻保留了下來。

而自宋以來,門下省得主官一直都是門下侍郎,門下侍中只是元老重臣的加官。但今次授予張確門下侍中,則在名位和實權上,都給出了極大的利益。要知道,門下省排在中書之前,而中書侍郎現在負責實際的政務。

門下侍中幾乎是真宰相了,但最後封官的一位“除呼延庚同中書門下平章軍國事。”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本來就是宰相,兼管三省,元豐改制之後官名被擱置,現在朱鳳漣又把這個名號拿出來,授予呼延庚真宰相的地位。

聽到這個名號,百官面面相覷,張誠伯道:“百官稍安勿躁,自今日始,朝廷奉行新制。”

紹興改制,就這樣一句話提了出來。這次改制,將朝廷官制與軒轅道的神官體制合二爲一。

首先是確定了九品十八階二十二級的官階,相對於六七十級的升官體系,二十二級讓人感覺有生之年很容易就升到正一品。

“瞄準三師三公,大家努力奮鬥吧。”呼延庚聽着張誠伯在上面解說新官制,略帶而已的想。

這一套採用唐宋官制的舊瓶,裡面裝的是呼延庚的新酒。寫設定,可是呼延庚的最愛呀。

正一品爲崇官,不輕授。

從一品爲五個中樞機關的主官:門下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御史大夫,樞密使,一般用作宰相的加銜。

從正二品開始往下,則本官都有專用的名稱,和實際的職務分開了。從正二品到正四品,一共五級,用得最多的便是節度使、承宣使、觀察室、防禦使、團練使。文職匹配部寺司的主官和副職,武職則大致對應現代大上中少準五級將官。

從四品到從六品,則是中層的主官,文職是郡或廳的主官,武職則是一兩千人的指揮官,一般稱作刺史。

從七品到從九品,則是基層的官員了,無論文武,統稱爲校尉。

另有無品的四級,稱爲士官,有銳士擔任,用來取代以往的吏這一階層。

而以往的差遣被取消了,實際的權限被歸入到職務下,六部尚書等在宋代已成爲工資條的官銜,又變成了有實權的職務。

呼延庚的同中書門下平章軍國事,則是超出三省六部樞密院的一個臨時職務,這個職務讓呼延庚有介入朝政的名義,但呼延庚篡位之後,這個職務在新的朝代便不會設立,這樣的小心思便不足外人道了。

在一輪封賞之後,以任命呼延庚爲同中書門下平章軍國事開始,依據新官制的中樞主官就要上任了。今日宣佈,明日就要去坐衙,然後以這些主官爲首,來對各個部門和地方進行改制。

門下侍中張確。

中書侍郎張誠伯,他已經得到了司徒的本官,位列一品,在門下侍中到位之後,他以後將專注於中書的制誥,即政策的制定。

負責具體政務執行的尚書省,一直都是尚書左右丞代管,原開封府尹劉鞈擔任尚書左丞,正是位列宰執。

而尚書右丞,則是有著名的大宋的忠臣李若水擔任,他對朝廷的兢兢業業應該得到這樣的對待,至於待得篡位之時,會不會成爲障礙,呼延庚決定到時候再說。

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七節 馬場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一百四十七節 符離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二十節 驚雷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五十一節 劉光國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八十節 劉彥宗三策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十節 復耕第十六節 平州第十三節 塘沽第十九節 陣地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七節 魯達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三十三節 誰的責任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九節 阻擊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十九節 束伍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十五節 盧龍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十六節 林銘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四十一節 六路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六十八節 軍紀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二節 豪強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五十節 旁牌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十八節 守營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三節 真相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九十二節 蕭牆第一百六十九節 遍地烽火第二節 大名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二十節 驚雷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九十二節 蕭牆
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七節 馬場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一百四十七節 符離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二十節 驚雷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五十一節 劉光國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八十節 劉彥宗三策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十節 復耕第十六節 平州第十三節 塘沽第十九節 陣地第四十三節 風林火山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七節 魯達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三十三節 誰的責任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九節 阻擊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十九節 束伍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十五節 盧龍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十六節 林銘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四十一節 六路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六十八節 軍紀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二節 豪強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五十節 旁牌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十八節 守營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三節 真相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九十二節 蕭牆第一百六十九節 遍地烽火第二節 大名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二十節 驚雷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九十二節 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