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棣州

大車衝過身邊,陳達扔下盾牌。左手把單刀也抽了出來,率先從堵在門口的大車上跳了過去,宋軍攻入了濱州,遠處,兩面大旗,一面“兩河走馬”,另一面“幷州刺史”的大旗迎風飄揚。

濱州州城一下,四周各個縣城都歸附了,不僅如此,北面的棣州軍民殺掉了金國任命的守官,恭迎大宋的宗室知縣趙正雲回來。厭次、陽信、樂陵、商河等縣皆降。從濱州到河間之間,已經沒有阻礙。

董誼也回到了濱州州衙內,心中暗暗後悔。早知道金賊如此不堪一擊,他爲什麼不自率人馬來收復,得了這份功勞。現在反而要受呼延庚這武夫的譏諷。

不一會兒,呼延庚找上門來:“董知州,你答應我的四十日錢糧,何時交付於我。待你供了錢糧,吾便出發取河間。”

“呼延將軍,本州不得不提醒你,本朝文武殊途,武官催逼錢糧,可是犯了大忌,本官是好意,呼延將軍可不要莽撞。”

佔領濱州以後,出榜安民,招撫縣邑,董誼不待呼延庚提起,都已經做完了,濱州下屬的各個縣城,大部分都是以前宋朝的知縣官復原職,少數是當地的豪強充代,反正和董誼的關係肯定遠遠好於呼延庚。

現在也不是去縣城抓權的時候,還是先解河間之圍,呼延庚道:“軍無糧草不行,何況是知州當日答應我的。”

“一萬大軍,人吃馬嚼,每天至少一百石糧草,四十天就是四千石。現在河北百姓都在吃糠,如何供得起四千石糧食,將軍,你再逼我,我只好參你搜刮地方。”

兩人把話說得僵了,只好不歡而散。

呼延庚回到營房,和自己的參軍事商議。趙伯臻提出想提舉常平使郭永求援。

“這也只能救一時之急。”呼延庚轉頭問王貫清:“俊升,你可會寫文書?”

“學生願爲將軍執筆。”

“好,寫來看看。就把董誼不給籌備糧食的事情說一說。”

王貫清筆走龍蛇,一會兒就把奏摺寫好了,呼延庚拿過來一看:“哎呀,這樣不行啊,什麼叫民生艱難,董誼就是卡着我不給我糧食,他就是個王八蛋。喔,你知不知道什麼叫王八蛋,反正就是很壞很壞的……小人。俊升,我要你噴他,噴董誼,對張益謙含沙射影,懂不懂。”

王貫清文筆不錯,但是不會噴人,改了好幾稿,呼延庚都不滿意。

“你的同窗中,誰最會噴人?”

“那非陳東莫屬。”

“好,寫信去,叫他來,以後咱們要噴的人還多着呢。你這戰鬥力不行啊,這樣,我來說要寫的意思,你用文言文寫。”

“學生想問,什麼叫文言文?”

“反正你用自己習慣的寫法,把我交代的意思寫清楚就行了。”

好不容易,王貫清寫好了文書,呼延庚又自己動筆,給朱鳳璉寫了一封奏摺。

但無論給宣撫司的文書還是給宮裡的奏摺,都是遠水解不了近火。呼延庚又派人給郭永送信去,請他調撥糧食。

郭永到很爽快,又給呼延庚調撥了五千石糧草,加上從汴梁帶來的,呼延庚能支撐兩個月。

呼延庚率軍出發,五月底,呼延庚到達棣州的州城陽信縣。知州趙正雲帶領帶領居民親自在城外十里迎接呼延庚:“幷州,可以在甕城駐紮。”這是第一次有人用幷州刺史稱呼呼延庚。

呼延庚讓邱穆陵仲廉帶領軍隊駐紮,自己應趙正雲之邀,前往州衙敘談。

兩人落座之後,趙正雲道:“將軍在汴梁痛擊金賊,一伸百年來對北虜的怨氣,真是大快人心。”

呼延庚心想:這個宗室不一般,“百年來對北虜的怨氣”,宋朝士大夫很少這麼提。

不等呼延庚發問,趙正雲就自我介紹起來。他字蒼寧,是景祖(趙匡胤的爺爺)第九代孫,父親曾就讀於橫渠門下,和呂頤中,韓昆等人都是同窗,父親作爲旁支宗室,得蔭官團練使,戰死在白河溝之役。

他們家付出了這麼大代價,燕雲之地最後被金賊奪去,因此趙正雲深恨北虜,“無論遼金,都不是好東西。”

“將軍北上殺金賊,不知有什麼吾可以效勞的。”

等等,您可是宗室,對我這麼客氣我可受不起。呼延庚現在心裡暗自警醒了一下,纔開口說:“軍糧馬料不足。”

“陽信、厭次等城池都是剛剛收復,府倉被金賊劫掠一空,本州的百信要賑濟,還有流民要招撫,這糧秣……”趙正雲皺着眉頭。

呼延庚心想,一說來點實際的,就皺眉頭了。

“將軍進攻河間期間,不如以棣州爲後方,由陽信供應大軍的糧秣,攻下河間後,將軍再向大名留守司請糧。”趙正雲提出了一個折衷的建議。

“這樣也好,就多謝趙知州了。”

在陽信休整一天後,呼延庚派遣郝思文率領輕騎,越過黃河東道進行偵查。

宋代黃河在河北有兩條河道,北宋慶曆八年(1048)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市東)決口,北流經今滏陽河和南運河之間,在今青縣一帶匯入御河(今南運河)。黃河河道較前向西擺動,這是宋代黃河的北道。

過了十二年,至嘉佑五年(1060)黃河又在大名府魏縣第六埽(今南樂縣西)向東決出一支分流,東北流經一段西漢大河故道,下循篤馬河(今馬頰河)入海。這是宋代黃河的東道。

此後,在黃河維持東道還是北道的問題上,一直爭論了八十年,其中參雜許多政治因素,借題發揮,相互攻訐,直至靖康之變。

宋代黃河北流前後發生三次:慶曆八年(1048)、元豐四年(1081)、元符二年(1099),決口都在濮陽至內黃一帶,三次北流所經路線略有不同,大致不超過滏陽河和南運河之間,又因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河牀坡降較大,水流迅猛,沖刷力強,河口段迅速展寬刷深。

在這八十年中,東北二流並行僅十五年,強行閉塞北流,逼水單股東流僅十六年,單股北流達四十九年之久。直至靖康年間黃河仍保持在縱貫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線上。

但黃河東道的河水也未枯竭,只是縮小成一條小河的狀態。黃河東道岸邊的無棣已經變成了呼延庚的前進基地。

郝思文偵查回來彙報:河間府城仍舊在金兵渤海部的圍困當中,領頭的是渤海貴族墶不卜嘉。墶不卜嘉所部大約有三千人。

“才三千人,我等可一戰而下。”歩鹿孤樂平請戰。

“好,樂平,此戰就由你來調度。”

宋軍越過黃河東道,向着河間府挺近,沿路遇到了滄州居民派了迎接王師的使者,在得知棣州丟失後,金人派到滄州的知州就逃跑了,滄州百姓在當地豪強柴進的率領下奪回了州城池清。

呼延庚問:“滄州知州現下爲誰?”

“滄州父母無人。”

呼延庚想了想,寫了一封文書,任命張彥橘爲行知滄州事,蓋上了右軍統制的大印。想了想,又加上了宣撫司走馬承受的印。張彥橘就單騎走馬上任了。他本是隆德府的司錄參軍,任滄州知州,資歷上勉強夠。

呼延庚暫時無心關注滄州的事情,但他潛意識裡,要儘量把各州主官抓在手裡,這是一個下意識的決定。

大軍在南皮越過黃河主河道(北道),進入河間府。然後在黃河一條支流的北岸的一座縣城樂壽三十里外停下來,樂壽現在還是金兵佔領。

此次行軍由歩鹿孤樂平指揮,他最是性急,親自帶了五百鐵騎與郝思文並行,現在到達樂壽城外的就是他和郝思文兩人,共一千騎兵。

郝思文向歩鹿孤樂平請示是否立寨。

“立什麼寨?打進縣城,到城裡吃飯。”

“可吾等只有騎兵。又沒有攻城器械”

“那又如何,下馬搶城。”

“統領三思……”

“此次進攻河間由我統帥,井木犴休得多言。貴部是輕騎,請加速行軍,說不得可以搶下城門。”

郝思文帶隊不再多話,帶領輕騎直衝樂壽。

歩鹿孤樂平命令全軍着甲,然後乘馱馬前進,以保存戰馬的體力。

樂壽對宋軍到來一點準備都沒有,眼看十里之外突然煙塵大起,樂壽守軍這才着了慌,急忙去稟告知縣。

知縣到城頭一望,發現五百騎兵已經衝到了城門口,他責怪守將:“怎不知道關城門。”

守將心想,關上城門就守得住麼。

正猶豫間,郝思文已經衝進城裡來了,知縣趕緊大叫:“吾乃大宋樂壽主薄張開,爲保百姓,我是宋臣,我是宋臣。”

郝思文一人未傷,樂壽就投降了。不,以知縣張開看來樂壽從未站到金國一邊。

“爲保百姓的性命,不得已與金國……金賊虛以逶迤矣。”

“嗯,你先以主薄職代管縣城吧。”這個時間點,呼延庚沒功夫和他計較,他要儘快收復河間府。

“傳令下去,全城閉城,我軍奪得樂壽的消息,絕對不許走漏,點驗城中官吏,看有沒人走脫。”

求月票、收藏、紅票、評論

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十五節 盧龍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一節 出軍第七十九節 流落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十節 姻緣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三十四節 無力的宗澤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九節 紅巾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十節 復耕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二百二十節 求外勢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三節 郭永第四十七節 司農寺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九十五節 參劾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十四節 灤州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八十二節 堡壘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三節 廝殺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二百二十節 求外勢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九節 紅巾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九十五節 參劾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
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十五節 盧龍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一節 出軍第七十九節 流落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十節 姻緣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三十四節 無力的宗澤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九節 紅巾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十節 復耕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二百二十節 求外勢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三節 郭永第四十七節 司農寺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九十五節 參劾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十四節 灤州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八十二節 堡壘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三節 廝殺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二百二十節 求外勢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九節 紅巾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九十五節 參劾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