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

趙諶陰沉着臉,從靜壽宮出來,回到養心殿。他端坐在椅子上,達勞虎給他端上茶來,趙諶喝了一口,立馬把茶杯摔在地上:“這麼苦的茶,你要害死朕嗎?來呀,拖下去打,打到死爲止。”

不管趙諶在宮內如何發脾氣,宰執們的主流意見,還是以不要出巡爲上。直到有一天,淮南西路告急,說鄧州的金兵在向淮西試探。淮南東路的汪伯彥則上奏,淮南已經有流民結夥爲盜,擾動運河沿線。

趙諶得到這些消息,立刻召李綱入宮問對。

“陛下,金賊擾動淮西,可讓當地駐軍防備,只要守好城池,金賊耗不了多久?”

“就不怕金賊抄了後路,斷了糧道嗎?”

“只要將士用心,便無此虞。”

“若是將士不用心呢?”趙諶問道。

“當重重懲戒之。”

“朕的江山性命都丟了,重懲有什麼用。”看到李綱一時語塞,趙諶來勁了:“相公當深謀遠慮,若淮西丟失,淮東動盪,孤便只好南撤,以免被金賊甕中捉鱉。”

李綱不易察覺的皺了一下眉頭,哪有用甕中捉鱉形容自己的,還是皇帝,他推搪道:“淮南淮北均有重兵名臣,豈會輕易敗壞?陛下寬心。”

可接下來幾天,不斷有有奏報到來,金人完顏賽裡繼陷鄧州之後,在鄧州周圍大掠。

五月十八日癸酉完顏賽裡陷蔡州,知汝陽縣丞郭瓚死之。

五月二十二日,完顏賽裡陷房州。

五月二十四日已卯金人完顏賽裡陷汝州,提點刑獄謝京走被殺。

五月二十七日,完顏賽裡陷房州,這已經進入荊湖北路的地界了。

從奏報來看,荊湖守軍不堪一擊。

趙諶執意南下巡幸,一面是少年心性,想到江南去遊玩一番,另一面則是真的害怕被金兵圍在城裡,靖康年間在外逃難,風餐露宿,險些被俘的苦日子他不想再過。聽到金兵在西南方向肆掠,他不由得緊張起來。

趙諶急切地又召宰執深夜入對。李綱道:“宰執深夜入宮,京師震恐。明日再議不遲。”

趙諶心中十分惶恐,他連夜去拜見朱鳳璉。朱鳳璉聽說完顏賽裡如此厲害,也不由得驚慌起來。她故作鎮定:“孩兒勿慌,既然李相公如此鎮定,必有破敵之策。”心中卻想,庶康,金兵深入西南這樣的危局,你只怕也沒料到吧。

好不容易熬到了早上,李綱終於入宮,趙諶問道:“李相公,完顏賽裡無人可擋,會不會斷了朝廷的糧道啊。”

李綱道:“陛下勿慌,只要東南綱運不斷,汴梁必定守得住。”

當天下午,從東面來了一條消息:五月二十二日戊申,知密州軍事趙野棄城而去。

趙野以前執政知密州,見山東盜賊縱橫,王命不通,遂個車擔裝載輜重以家屬乘轎馬,棄一城軍民浩浩長行。軍民偶語兩日不定,於是杜彥等乘間作亂。運河大亂。

這下,李綱對能否保得住綱運,也沒把握,他召集宰執們會議。

何慄道:“以前王殿帥說,守得住汴梁,是以有糧草爲前提,現在綱運混亂,糧草就沒了保證。還不說守城的事體,就是邊上這百萬流民,若是沒有糧草賑濟,只怕會作亂呀。”

張誠伯道:“汴梁絕不可棄,連金賊打到城下,攻破西面城牆的時候,我等都沒有放棄,何況這一次,金賊還遠着呢。”

孫傅道:“此一時,彼一時。靖康年間,金賊圍城不假,但城內糧草足支一年,眼下雖無金賊,但飢餓殺人,猶勝兵刃。”

眼下四個宰執中,何慄與孫傅主張走,張誠伯主張留,李綱還在猶豫:“若走,官家固然無虞,但天子棄國,天下笑柄。但若是不走,因爲乏糧而汴梁城破,那更是笑料。”

孫傅見李綱猶豫,急道一句:“汴京周邊百萬流民,吾爲中書之誤也,若生變亂,吾遺臭萬年。”

他話說得隱晦,但李綱等人都聽懂了:孫傅說流民是中書之誤,就是指趙諶手書未經中書省而發了出去,流民變亂與其說孫傅遺臭萬年,不如說趙諶會因爲掘河的手書遺臭萬年。不過不能直接指摘皇帝,孫傅以自己代替。

孫傅說的是實情,綱運若斷,周邊流民就會生變,那引發流民的趙諶難辭其咎。進一步說,輔佐趙諶的各位宰執,在史書上還會留下什麼好名聲嗎。

李綱道:“巡幸之事甚大,當廷議。”

次日早朝,在李綱的主持下,進行了三省六部樞密院御史臺以及國公以上勳貴都參加的廷議。廷議的焦點很快就落到了是否巡幸之上。

先由主張巡幸的孫傅說明了理由:東南綱運可能會斷,流民會鬧事,沒糧食汴梁也守不住。

衆多勳貴首先表態:“陛下安危最重,當巡幸江南。”他們是最願意走的,沒人想再過一遍金兵圍城的日子,而去江南,他們有車有馬有家丁,一路上也不會吃太多苦。

張誠伯站出來反對:“國中不可一日無主,陛下不可輕動。”

衆臣都表示,宰執威望甚重,有宰執坐鎮汴梁,天下人毫不擔心。

趙諶見這麼多人支持他巡幸,膽子也大了些,說道:“以李相公、張樞密,張中書坐鎮汴梁,朕心甚慰。”

這時,就聽見堂下一聲怒喝,七十歲的殿中侍御史,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站出來:“臣要彈劾。”

“老卿家,要彈劾誰?”

“老臣要彈劾昏君趙諶,心性跳脫,舉止輕浮,做在國中坐鎮,以安天下之心,卻畏敵避戰,逃遁江南,老夫要彈劾,此子不似人君。”

他這彈劾一出,滿殿皆驚,一時無人說話。

趙諶回過神來:“來呀,將這老匹夫拉下去。”

李綱道:“官家,休得急躁。”他對已經上殿的衛士喝道:“還不退下。”

隨後李綱對張所道:“彈劾君上,非御史之責也,張招撫請退。”

張所退下,但他剛纔一頓彈劾,把出巡派的勢頭給打了下去。張誠伯抓住機會,道:“太后尚在監國,當決於太后。”

“此事何須驚動太后?”趙諶想要阻攔。

李綱一言而決:“衆宰輔、李中丞,張樞密,吾等一同去見太后,恭請聖裁。”

趙諶無法,只得讓黃彥節去通報,不一會兒,黃彥節轉回來:“聖人請李相公、何相公、張中書、孫右丞、李中丞、述古殿直學士劉鞈,侍御史張所到睿思殿議事。”

衆人到了睿思殿,朱鳳璉已經在屏風後等着。

“今日殿上爭執,吾已聽個大概,還請李相公爲哀家詳述一番。”

李綱就把去留兩派的觀點都說了一遍。

張誠伯有補充了一遍官家坐鎮汴梁的必要。

朱鳳璉沉吟良久,睿思殿中諸人連大氣也不敢出,半晌,朱鳳璉纔開口問道:“李相公,哀家就問一句話,若綱運被斷,糧草斷絕,相公可有應對之法?”

李綱沉思了一會:“臣當設法打通綱運。”

“那就是沒有辦法了。”朱鳳璉嘆了口氣。

張誠伯急道:“汴梁天下之心,走不得呀。”

張所道:“臣以性命擔保,若是到了危急時刻,臣一定捨命護送官家和聖人突圍。”

趙諶道:“你的性命有什麼打緊……”

“閉嘴,”朱鳳璉喝道,“皇兒,自掌嘴十下。”

趙諶一愣,朱鳳璉怒道:“還不快打。”趙諶磨磨唧唧的抽了自己幾下耳光。

朱鳳璉這才說道:“諸位卿家不用擔心汴梁無人鎮守,哀家尚在監國,留下來便是。”

睿思殿中羣臣拜倒:“太后聖明。”

趙諶也跪地:“羞煞兒臣了。”

朱鳳璉心想:“庶康,我的性命,我的權位,就都託付給你一句話了。”她對重臣道:“諸位愛卿請起,敢問哪幾位在官家身側護駕,哪幾位幫哀家鎮守汴梁。”

李綱還未細想過此事,但他自然的邁上一步:“微臣願鎮守汴梁。”

張叔夜、張誠伯、張所也跟着說:“微臣願留下。”

劉鞈道:“臣知開封府,守土之責,走不得。”

朱鳳璉道:“李中丞,你呢?”

李回道“臣不通軍務,當在官家身邊護駕,監察宵小。”

“何相公和孫師傅肯定要在皇兒身邊護駕了?”

何慄臉上一紅:“臣願留下。”

朱鳳璉道:“不用了,宰相當然要跟在官家身邊。李相公,你也隨皇兒一道南下。汴梁城中,張誠伯爲留守執政,張叔夜爲留守樞密,張所爲留守都御史,皇兒你看呢?”

“全憑母后聖裁。”只要答應他南下,朱鳳璉怎麼着都行,也管不了他幾天了。

“既然皇帝南下,殿前司也要跟着南下,讓王稟領軍吧。”

李綱道:“王殿帥走了,汴梁城防誰主持?”

“由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呼延灼主持。步軍都指揮使解潛也隨皇兒南下,主持淮西防務。”

“兒臣領懿旨。”

“臣領旨。”

“爾等都退下吧,哀家還有話跟皇兒說。”

第七十節 奪權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十五節 崩盤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十六節 爭嫡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四十節 賽跑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十四節 富平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二百五十六節 汴梁再告急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十四節 富平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七十節 壓力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三節 郭永第十八節 收稅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三十八章 跑腿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四十六節 旋風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八十五節 守魏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八節 金慄山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七十三節 裡城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二百五十節 半年以來的江南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五節 平靜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四十五節 文鬥
第七十節 奪權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十五節 崩盤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十六節 爭嫡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四十節 賽跑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十四節 富平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二百五十六節 汴梁再告急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十四節 富平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七十節 壓力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三節 郭永第十八節 收稅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三十八章 跑腿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四十六節 旋風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八十五節 守魏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八節 金慄山第四十八節 路線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七十三節 裡城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二百五十節 半年以來的江南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五節 平靜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四十五節 文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