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收稅

“我幫了將軍,將軍何以回報?”

這個公孫勝,直接開口要回報,倒像是一個生意人。呼延庚道:“我指給你一城,讓你在此城安然發展信衆。”

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吧秋稅收上來,滄州等河北東路今年沒遭到太大破壞,只要秋稅能收上來,他就能把兩萬五千軍隊——包括平盧軍在內——再養一年,而且能夠做更多的軍備建設。

而濱州知州董誼,明顯和自己不是一路人,自己就用公孫勝給他找點麻煩吧。

“你到濱州境內去發展吧,濱州彙集了諸多希望乘船南下的流民,他們生活悽苦,很容易受你的蠱惑。”

“呼將軍,怎麼能說是蠱惑呢?”

“你幹不幹?”

“好!成交。”

滄州二分之一的土地,河北東路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投效在柴進名下,而表面上的無主地,大多也被柴進佔據。而柴進有丹書鐵券,非謀反不得問罪。故自打柴進記事以來,他家從來沒交過稅。到了他當了家主,自然也不交。

呼延庚剛剛收復河間全境的時候,就找柴進催過一次糧,柴進拒不交稅,只是報效了三千石糧食,這和他半個河北東路的身家實在不相稱。

而且柴進在棣州、濱州也有很多田產,也不交稅。棣州知州趙正雲曾經拜訪過柴進,說:“看在趙宋江山的份上……請柴員外襄助。”

柴進如何回答的不知道,不過民間流傳一句笑話,趙宋江山,百家姓都要出錢,唯獨姓柴的不出。

就是這麼一個主,呼延庚決定那他開刀。對這樣通着天的豪強,殺雞駭猴不靈了,要殺猴駭雞才行。

大羣的難民正在河北東路的大地上徘徊。

七月,正是下地的季節,若是往日,農民們正在田地裡勞作,以湊夠一年的租稅和自家的溫飽。然而眼下,他們卻頂着烈日,順着道士的指引,向着各個莊園行進。

靖康年整整十七個月,既不安靖,也不康樂,金兵在河北西路反覆過兵,整個河北西路不僅沒有收成,還被宋軍徵收,被金兵打糧。家中一粒存糧也無。而大軍路過,也把田土完全毀壞。

河北西路中等以下人家,十有五六都被迫背井離鄉,因爲即使家中存糧沒有耗盡,也有可能被金兵抓了壯丁。

流民逃亡的路線有兩種,一種向南往京師去,後大部淤積在黃河以北的相州一帶,這也是宗澤所說,可以頓起百萬義民的基礎。另一條路就是向東,到河北東路來。河北東路不是金兵的主攻方向,而走河北東路的金兵又被河間府擋住,故而兵災較小。

但河北西路的百萬流民,就是一支吃光一切的大軍。樹木早就被剝光了樹皮,樹葉也早被採摘乾淨,都枯死了,沒有一星半點的綠色。道路被太陽曬得開裂,被踩得塵土飛揚。

一羣一夥的人,在這灰塵漫天的路上跋涉着,揹包的。挑擔的,推車的,拄棍的……一個個面黃肌瘦,破衣拉花。

沒有表情的面孔,無神空曠的眼睛,苦難彷彿從眼睛裡滲透過去,埋藏在靈魂裡。路旁散落着倒下的屍體,不管倒下的人是不是還喘着氣,若沒有人照護,立刻就會被經過的人剝去衣衫,只留下一具具瘦骨嶙峋赤裸的屍體,任野狗撕咬。

沿途的村落沒有炊煙,半坍陷的房屋張着沒有門窗的黑黑洞口,流民過處,寸草不生。除非是豪強的莊園,家丁持弓箭在牆上守衛,這些流民纔沒有去招惹,繞路而過。

距離一里地外,呼延庚仔細觀察着扔在野地的一些屍骨,這屍骨有被煙火燻烤的痕跡,顯然是被同類吃掉了。前方目光所及,是着一大隊流民。

他知道整個河北,流民遍地,知道流民悲苦。但是他從未曾想到,會是這樣一番景象。

在這之前,呼延庚見過張橫帶領的三萬流民,那些流民是在金兵到來之前逃亡,手頭總還有些準備,又有張橫這樣的強人爲之組織,因此絕沒有達到眼前的悲慘景象。

後來在孟津,將逃難的五萬多百姓渡過河去,那些百姓多有富裕之家,也還沒淪落到沒飯吃的地步。

此後從河間去真定,雖然路上也遇到一些災民,但一來急着趕路沒有仔細觀察,二來那些災民的團伙規模都不大,也沒有今日所見震撼。

呼延庚看着遠處的流民,陷入深深的自責。自己幹什麼來了?

即使不用親眼所見,自己也應當知道,遍地流民的慘狀。但自己的焦點,只是在佔地盤,糧草全靠常平倉供給,每日帶着高鷺四處巡視得瑟,爲這些流民,什麼也沒做。

他想到這裡,不由得扭頭看了一眼站在不遠處的高鷺。她害怕這些骸骨,沒敢站過來。

呼延庚嘆了一口氣,走到高鷺身邊,接過繮繩。

高鷺道:“高家莊可以放糧,只是也沒有這麼多糧食。”

“高家莊盡力而爲吧,不過也不能全靠高家莊,待轉運司向河北東路發出徵稅令,高家莊踊躍一些,做個表率。”

他跳上馬:“我們先回去。”

高鷺也跳上自己的馬:“你準備怎麼做。”

“我忽略了,我需要的工匠、民壯,漁夫,農夫,都可以從流民中徵發啊。只是還需要糧食。駕。”

一個老者拄着根柺棍,勉強在泥濘中跋涉着,他家一直是中等農戶,有二十幾畝地。喂着幾頭大牲口,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好年景的時候用結餘糧食放點高利貸。在村子裡還算是個有頭有臉的人。

奈何金兵過處,顆粒不留,他家的存糧被收走了,大兒子被抓了壯丁,不知已經填在哪座城下。土地被大軍踐踏,毀得不成樣子。就是今年夏天也沒法補種糧食了。

一家人最終迫不得已踏上了逃荒的道路。聽聞京東東路一帶情況尚好,有活路。他便帶着一家人先往東,再南下,沿途的難民匯聚,漸漸的便成了一股洶涌的人流。

他的兒媳婦,包着頭臉,牽着孫子,小兒子推着一輛獨輪車,車上坐着小孫女,車上還捆綁着一點破衣爛被的傢什的行李捲,這就是全部的家當了。

看着這路上的慘狀,兒媳婦不斷的掉着眼淚,她活了三十幾年了,從來沒離開過離家二十里的地方,如今拋下家園遠走他鄉,真不知道這道路的盡頭等着自己這家人的是什麼。

在難民中傳言,河北東路的柴大官人家,以前是皇帝,糧食堆積如山,只要柴大官人拿出這糧食山的一角,就能讓所有人渡過今年這一年。

難民默默流淚,默唸着人羣中的道士傳授給她的“經文”,據說只要反覆唸誦,就能讓已逝的親人脫離輪迴,進入極樂,災害早消,自家能重返故土。

“我要死了……”一個難民只覺得肚子裡象火燒一樣,前天吃下去的一點磨碎的樹皮和麩皮渣早就不知去向,他只覺得頭昏眼花,雙腿如鉛一般沉重。好幾次都忍不住想在路邊坐下來,可是他知道不能坐:很多人象他一樣,想坐在路邊接接力,緩口氣,結果身子一歪就再也起不來了。

唸經的聲音在耳畔愈來愈小,愈來愈遠。那些道士們說:只要反覆念,死了就能進入樂土,還能見到爹孃――只是自己已經有些記不清他們的面容了,到時候還能不能相認呢?總是可以的吧,爹孃總是記得他長什麼樣的――想到這裡他的下陷的很深眼眶裡溢出了淚水,把臉上的泥垢衝開了一道道的黑色的溝痕。

或許還是死了好吧?可是自己會被別人吃掉吧,不能,不能成爲別人口中的食物。一股子虛火將他的生命力又激發起來了,他大聲的念着不知所以然的“經文”,繼續往前走着。

有人在呼喊:“散福了!散福了!”

每天三次,公孫勝就安排散出雜糧窩頭來,數量不多,就是爲了能夠聚攏住難民,同時引導他們向自己需要的方向行進。

在滄州下屬的南皮縣郊外,有一座柴進名下的莊園,這算柴家在棣州的一個分支。大批的流民突然出現在莊外,將莊子團團圍住。

莊園管家派人去向柴進去稟報,一面嚴令緊閉大門,莊丁們都上牆駐守。莊中管事在莊牆上望去,流民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頭。

在流民當中,出來幾個道是模樣的人,向着牆上稽首,牆上放下框子,接了一個道士進莊去。道士進去以後,自報家門,說莊子外的流民都是龍虎山一脈的信衆,南下乞活路過貴莊,請貴莊佈施幾日粥糧。

管事推脫說,還需員外決定。道士含笑退出莊去。

過了一會,突然聽見莊外大譁。管事的出門問:“怎麼回事?”

“流民開莊子了。”

三日之內,柴進名下的三個莊園被流民攻破。柴進請滄州衙門鎮壓,張彥橘於是和柴進好好談了談夏稅和秋稅的事情。

求月票、紅票、評論、收藏

第七節 魯達第十四節 議和第六節 成軍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一百四十二節 一碗粥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一百節 解難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一百零七節 天下一家第一百一十四節 苦難行軍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四節 體系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十九節 束伍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二十節 練兵第一百四十七節 符離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八十二節 救魏第三十節 襄垣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六十七節 劫收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三節 廝殺第七節 魯達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二百五十六節 獻俘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八十節 單騎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十四節 灤州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
第七節 魯達第十四節 議和第六節 成軍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一百四十二節 一碗粥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一百節 解難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一百零七節 天下一家第一百一十四節 苦難行軍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四節 體系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十九節 束伍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二十節 練兵第一百四十七節 符離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八十二節 救魏第三十節 襄垣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六十七節 劫收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三節 廝殺第七節 魯達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二百五十六節 獻俘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八十節 單騎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十四節 灤州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