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新船出海

孫享福知道李泰的思想不可能因爲自己的一次思想教育而改變,所以,他也並沒有打算說的太多,萬一激發了他的叛逆思想,起了反效果,就不好了。

不過,自此以後,李泰倒是沒有再做騷擾孫小妹的無聊事情。

旬陽縣碼頭,李世民登上了早已在此等候的大船,從長安通往這裡的水泥道路就快修通,以後,官方的隊伍出長安,一天之內就可以在這裡登船南下,晝夜行船,四五天便可抵達距離關中直線距離並不遠的荊襄,如果將一些地方稍微疏通,整個行船過程說不定還能更快。

這次南下的隊伍可不小,除了沒帶什麼軍隊之外,幾乎與去年李世民去定襄的陣容相當,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幾個妃子也赫然在列,反正長安今年需要長孫皇后親自主持的事情,不過是下半年李孟姜的婚禮罷了,去完嶺南之後再回來,完全趕的急。

“陛下,聽說兄長是把江陵城當都城在建造,比洛陽還大的多,可是,山南道並沒有關中那般繁華,如此大的城,建好之後,會不會空蕩蕩的?”船頭之上,望着漢水沿江風光的長孫皇后開口向李世民問道。

李世民笑了笑答道,“現在的山南道或許沒有關中繁華,未來,可就不一定了,你忘了,孫正明現在可是在那邊。”

長孫皇后聞言一笑道,“聽說密衛的奏報中,把他所在的九垸縣形容的像大同世界一般,妾身倒是要看看,這九垸縣到底是怎樣的一番人間樂土。”

“人間樂土,呵呵,形容的還真的貼切,那裡的百姓,現在每天除了勞作之外,就是唱歌跳舞,當真是一塊人間樂土,如果,山南道的州縣,個個都像這樣,它的繁華程度,可能還要超過關中。”

“超過關中?怎麼可能,關中的人口可是比山南道多好幾倍,而且,還有像渭南這樣的工業大城,不斷的吸納外來人口,爲全天下製造貨物,正明就是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讓區區一個山南道,超過關中吧!”長孫皇后有些意外的道。

李世民繼續笑道,“這你就不知道了,山南道四通八達,有漢水和長江水道的便利,乃是我大唐本土的腹心,去往任何方向,吸納起周邊人口來,可是比關中還快,另外,孫正明所築的垸田,是我大唐現有土地中,產出最高,且抗災能力最強的土地,垸田裡的每戶百姓,只需要種三十畝地,就比其它地方的百姓種八十畝地的產出還要高,你知道九垸縣的人口發展有多快嗎?”

長孫皇后搖了搖頭又道,“九垸縣不過才設立一年而已,再快,也快不到哪裡去吧!”

“是啊!九垸縣才設立一年而已,可是,其中有三塊垸田,已經築好三年多了,光是這三塊垸田裡的五千多戶百姓,這三年裡,就新增了六千多新生兒,整個九垸縣治,三萬戶百姓,從這三塊垸田建設好到現在九塊垸田全部建設好的時間裡,共增加了新生兒兩萬餘,其中男嬰有一萬三千餘,有了這個數據在,誰也不得不承認孫正明說的那句話是正確的。”

“什麼話?”

李世民莞爾一笑答道,“他說那裡是一塊利孕之地,宜生養。現在,好多關中求子的富戶,都帶着妻子和小妾去到那邊遊玩,就是想要多生一些孩子。”

三年時間,增加兩萬餘新生兒,也就說,幾乎有七八成的家庭,這三年時間內都生一個孩子,而且還成活了,這個增長的速度,可是真夠快的,甩大唐其它任何地方几條街,之所以有這個數據,還是因爲其中有幾塊垸田是後續才慢慢建設起來,如果按照現在整個縣治內的人口來算,一年,估計就有一萬多新生兒出生。

畢竟,在沒有計劃生育,和避孕措施的情況下,百姓們又沒有什麼經濟壓力,大多能保持一年多就生一胎,很多到了三十幾歲,在這個時代被稱之爲老婦的女人,也還能生養,以三萬戶作爲基數,基本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有新生兒出生,這個數據,對比後世太祖推動我國人口發展的時候,可不算快。

“妾身算是明白陛下爲什麼將諸位妹妹全部都帶上了,想來,也是要去九垸縣沾沾寶地之氣。”

長孫皇后對於李氏族羣的壯大,比虞秀兒對於孫氏族羣的壯大還要關心,此前,孫思邈幫她看氣疾的時候,言明她最好不要生養,可由於近兩年的各種食補,她的氣疾已經很少發作,身體比之前好的多了,倒是又想幫李世民生一個了。

說到這個,李世民老臉一紅道,“我大唐的漢民百姓數量,始終稀少了些,還不到治下總人口的一半,像西方几個大國,動輒兩千多萬人口,拜占庭帝國,甚至達到了四千多萬人口,咱們在這方面,可是弱了他們不少,需要大力推動發展。”

長孫皇后聽懂了李世民話裡的暗示,點了點頭又接話道,“如此看來,正明勸您好生髮展內部,積蓄實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到這個,李世民有些無奈道,“大臣們提的建議,大多時候都是有道理的,是故,朕平時,都比較虛心納諫,但是,在好與更好之間,朕要做出選擇。

在朕看來,王浩殘餘的那些人手,即便是不可大用,但讓其攪亂西方,於我大唐也是有利的,西方諸國在戰亂中衰弱,朕的大唐,卻在潛心向上發展,不消幾年,朕馬踏西域之時,必然能成摧枯拉朽之勢。

而正明心地太過善良,不願在征伐擴張的途中,犧牲太多人的性命,依照他的策略,雖然可行,但太過緩慢慢了,只怕朕在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我大唐實現大一統的一天,這是朕不願意採取他的策略的原因。

況且,此次他又犯了朕的忌諱,私自指使故舊,破壞朕的佈局,去了山南道之後,朕定要好生訓斥他一番。”

“故舊?正明現在還能調動的了軍隊?”

李世民搖了搖頭答道,“非是軍隊,是海外探索公司那些人,以他從前的護衛統領趙龍爲首,不過,朕已經去信調弘慎去處理了,掃清了海外的那些傢伙也好,這樣,就能將王浩殘留的那些人,絕對的控制在手中了。”

時間倒回到一個月前,趙龍回到渭南船廠接手新船,準備做航海訓練的時候,就得到了張軻送過來的口信,他順勢就找武器裝備車間領取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甚至一些最新研究出來的裝備都領取了不少,美其名曰一同試驗,這樣敏感的消息,自然是當天就傳到了李世民這裡。

密衛系統,對於武器的監控可是十分嚴密的,不過那時李世民並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可是過了兩天之後,嶺南馮盎調兵出海的消息也傳了過來,再結合趙龍接手了十艘包鋼大船,點齊了原本在他麾下的熟手海員,和少數需要訓練的新船員,火速走永濟渠,直奔東海的情況,李世民便猜到了什麼,急忙給遼東半島的張公瑾去了一封信。

然之後,當趙龍的船隊繞過半島,直奔倭國方向的時候,在海上遇到了張公瑾,不過,張公瑾並不是阻止趙龍去倭國,而是親自帶着兩萬遼東海軍,隨他一起前往倭國。

自從王浩從雲南逃出海外之後,倭國就像是一個被封閉了的國家,兩年來,派出的幾撥使節,還有一些做海運生意的商賈,全部被王浩的人截殺了,甚至,他那些屬下,還開始登陸,在岸上大量捕捉青壯,在九州島的一個海港建立了城寨據點,不斷的以倭國人口爲基礎,吸取戰爭養份,而倭國這個時期的人口本就不多,經過高句麗的巨大戰損之後,比較開化的,能被用於軍事的青壯,最多也就十幾萬,王浩的人前前後後抓捕和殺死的青壯人數過萬之後,已經傷及了倭國的根本。

廄戶天皇不得不組織軍隊,想要將這股勢力剷除,這不,廄戶籌備了兩年多,終於組織起了水陸大軍五萬餘,準備去九州島清剿這股勢力的時候,卻被趙龍和張公瑾給趕上了。

李世民對於倭國這個東亞地區,唯一還沒有劃歸大唐的國家,早有不滿,他交給張公瑾的任務就是教倭國做人,必要的時候,直接登陸作戰,不說全面統治倭國,至少要將其國內金礦銀礦較爲豐富的地區佔下來,目前大唐的發展速度太快,雖然金銀貨幣呈流入狀態,但市面上的貨幣,依舊緊缺,因爲,發行新鑄的錢幣之後,向外流出的也不少。

載重三萬多石的包鋼大船上,張公瑾和趙龍各端着一個望遠鏡,看着九州島海港裡面的情況,這裡,至少有三千多艘載重不過千石的小戰船,其中軍位置,甚至還有倭國皇室的大旗。

而海岸上,則是處於一種戰爭對抗中,通過望遠鏡裡面看到的細微畫面,張公瑾和趙龍都知道,這邊的戰爭估計是打了有一段時間了,局勢是防守的一方在垂死掙扎。

王浩遺留下在倭國這邊的人原本就不多,只有幾百人,其勢力之所以達到近乎控制整個九州島的地步,是因爲他們用武力,或者金錢物資等等東西,誘惑,聚攏了大量的倭國本地人,可是,倭國天皇廄戶發大軍親臨戰場之後,讓他們收攏的這些倭國本地人出現了大量叛逃,甚至是倒戈的情況,這就導致了他們的海上部隊,被十倍於他們的倭國大軍擊敗,陸上的城寨,也被倭國大軍圍困,藉着城寨地利和裝備優勢,他們防守了很長時間,不過被滅其實是遲早的事情了。

“大都督,倭國方面有船隻過來,應該是派的使節前來與我們交涉的。”熟悉倭國海況以及官制情況的趙龍向張公瑾解釋道。

就當下這個時代,是沒有任何國家的船隻,有大唐海軍的戰艦的體型這麼巨大的,尤其三萬多石的包鋼戰艦,在沒有裝載重貨的情況下,那船舷高度,足以叫想要跳船展開白刃戰的敵人絕望,在很遠的距離下,它就能讓人望而生畏,所以,在看到這些大船在向港口靠近的時候,整個海港就開始靜的可怕了,廄戶第一時間派出了使節前來詢問情況。

“能夠打掉他們派過來的船隻麼,本督覺得,先摧毀了倭國的海上力量,後面的事情辦起來,就容易的多了。”兩方戰艦的距離還有近千米,張公瑾收了望遠鏡向趙龍問道。

“呵呵,下官也是這麼想的,不過,這點小事,交給我屬下的人來辦就好,還請您下令,讓遼東海軍的戰船在海上排開,組成包圍圈,防止有漏網之魚。”

“你屬下只有十艘船,三千多號人,倭國海軍,可是有數千艘戰船,至少兩三萬人,能拿的下來麼?”

“這海戰可不比長江黃河裡面的水戰,您瞧好就行了。”趙龍給了張公瑾一個放心的眼神,走到旗艦的指揮台上後,立即讓傳令的水手吹起了號角,揮起了令旗,頓時,巨大的船身,開始在海面上調整,擺開了陣型。

第125章 審訊第187章 孫府迎客第277章 玩脫第408章 經濟制裁第266章 帳中敘話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第592章 借貸經營的問題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296章 準備春耕第206章 牽馬墜蹬第486章 醫療體系升級第605章 貞觀七年第259章 民生的比較第442章 小麥的產量第一百零一章 春耕第276章 俘虜的歸屬問題第144章 越來越不懂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146章 制海鹽第211章 戰略第726章 新的差事第679章 航海學院的提議第二十五章 酸菜魚出鍋第八十六章 籌備春晚第735章 給吐蕃人民的禮物第625章 工人北返第525章 組建海軍第139章 見韋李第644章 貞觀八年第一槍第353章 應對安排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364章 日新月異的技術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六十三章 各有心思第162章 改變主意第162章 改變主意第501章 幸福村的財富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424章 給杜正倫出的主意第696章 玉米麪和紅薯粉第718章 不斷進步中第484章 定襄的核心產業第五十一章 亂兵第362章 高原上的謀劃第743章 到船廠第395章 以往和未來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200章 繼續參觀第四十九章 孫享福的治家之道第278章 爲理想搖旗第313章 一敲打就上鉤第五十二章 武士彠貶官第160章 如何善後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613章 和李泰談談心第111章 起航第177章 王旭第281章 金融體系的構想第一百零二章 精耕細作的好處第306章 關中計劃的推進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談話第七十五章 牧監署的窟窿第347章 農門的新課題第546章 善陽景象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117章 見武士彠第八十四章 佛與道第350章 中秋大秀第658章 農學院畢業新生的任務第750章 爭相做源頭第127章 海戰第453章 農學院的教育問題第519章 安排第705章 李承乾的謀劃第436章 朝臣們的成長第477章 列陣完成第六十八章 在戰鬥中晉級第282章 談心第703章 送葡萄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638章 勸說王旭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115章 下揚州第262章 一年升三爵第194章 你不敢我敢第400章 再對質第750章 爭相做源頭第115章 下揚州第398章 論法第664章 新春遊園會有一些話,跟大家說說第五十九章 惡客上門第554章 全面佈局第538章 主動跳出來了第252章 昂貴的午餐第332章 定下時間
第125章 審訊第187章 孫府迎客第277章 玩脫第408章 經濟制裁第266章 帳中敘話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第592章 借貸經營的問題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296章 準備春耕第206章 牽馬墜蹬第486章 醫療體系升級第605章 貞觀七年第259章 民生的比較第442章 小麥的產量第一百零一章 春耕第276章 俘虜的歸屬問題第144章 越來越不懂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146章 制海鹽第211章 戰略第726章 新的差事第679章 航海學院的提議第二十五章 酸菜魚出鍋第八十六章 籌備春晚第735章 給吐蕃人民的禮物第625章 工人北返第525章 組建海軍第139章 見韋李第644章 貞觀八年第一槍第353章 應對安排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364章 日新月異的技術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六十三章 各有心思第162章 改變主意第162章 改變主意第501章 幸福村的財富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424章 給杜正倫出的主意第696章 玉米麪和紅薯粉第718章 不斷進步中第484章 定襄的核心產業第五十一章 亂兵第362章 高原上的謀劃第743章 到船廠第395章 以往和未來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200章 繼續參觀第四十九章 孫享福的治家之道第278章 爲理想搖旗第313章 一敲打就上鉤第五十二章 武士彠貶官第160章 如何善後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613章 和李泰談談心第111章 起航第177章 王旭第281章 金融體系的構想第一百零二章 精耕細作的好處第306章 關中計劃的推進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談話第七十五章 牧監署的窟窿第347章 農門的新課題第546章 善陽景象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117章 見武士彠第八十四章 佛與道第350章 中秋大秀第658章 農學院畢業新生的任務第750章 爭相做源頭第127章 海戰第453章 農學院的教育問題第519章 安排第705章 李承乾的謀劃第436章 朝臣們的成長第477章 列陣完成第六十八章 在戰鬥中晉級第282章 談心第703章 送葡萄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638章 勸說王旭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115章 下揚州第262章 一年升三爵第194章 你不敢我敢第400章 再對質第750章 爭相做源頭第115章 下揚州第398章 論法第664章 新春遊園會有一些話,跟大家說說第五十九章 惡客上門第554章 全面佈局第538章 主動跳出來了第252章 昂貴的午餐第332章 定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