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白銀(上)

回到山東的高俊心情不佳,這誰都知道,因此,也有人想趁機幹幾件讓高俊高興的事,稍微緩解一下過於壓抑的氣氛,孔元政就是這批人的代表。

早在前年,根據地就已經定下了今年鑄幣的基本計劃。之後,財政相關工作一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根據地的白銀儲備節節攀升,在去年達到了二十萬斤,已經具備了鑄造銀幣的條件。

所以,高俊剛剛返回根據地沒多久,孔元政等戶政府幹部就主動上門來,請高俊去看剛剛修建好的鑄幣廠,在這個最新的鑄幣廠內,孔元政等人計劃在一年內鑄造30萬枚銀幣和400萬枚銅幣。

目前,太平軍控制區是完全的銀本位,銅幣是作爲銀幣的輔幣出現的,銀幣以重量計,最高的儲值銀幣重達一兩,但這類銀幣通常只進行大宗交易,市場上常見的則是五錢、一錢、五分的銀幣,以及價值一分的各類銅幣。

與此同時,爲了方便使用,規定銀幣一分面值十文,儘管銀幣以重量計價,但面值的標誌依舊以文來顯示,如一錢重的銀幣,其面值標誌爲百文。

由於工藝的原因,太平軍最初鑄造的這批貨幣沒有太多裝飾花紋,但要保證每兩枚貨幣之間形制的高度統一。

所有的銀幣中間都有方孔,在方孔的上下寫面值,背面橫寫太平兩字,用宋體,這兩個字字形簡單,百姓們也都認得。

銅幣則從一文到十文都有,通過不同比例的合金來標定價值,以保證這些鑄幣價值與其本身金屬的價值相當。

除此之外,由於鑄造需要的工本費,表面上來看,爲了鑄造這些錢,高俊還略微虧本了一些,將原始的銀錠和銅錠拿出去貿易,還省下了一筆鑄造費,價值也沒有區別。但高俊卻不這麼看待,成熟的鑄幣意味着商業繁榮,這對目前的太平軍來說意義尤其重大。

這確實讓高俊開心了許多,白花花的銀子總是讓人心情莫名舒暢,看着鑄幣廠裡嘩嘩流淌的大量硬通貨,高俊似乎看到了太平軍的鑄幣已經延伸到了世界各地,看到奈良、升龍或者開城的商人在使用太平軍鑄造的銀幣。

有關貨幣的法律還在制定,高俊對於他們已經越來越沒有耐心,於是先用行政命令規定:太平軍鑄造的新式硬幣不得在根據地內被拒收,同時,嚴厲查處一系列故意磨損貨幣,或者是熔鍊貨幣改鑄的行爲。也禁止市民們爲了方便交易而將銀幣隨意裁剪,甚至只鉸下一個角來貿易的方法。

儘管銀幣已經鑄造出來了,但是想要讓這些錢得到百姓的認可還需要根據地機關以身作則,首先,官俸和軍隊的軍餉全部採用新鑄幣發放,除此之外,農賦以外的其他稅收都可以用新幣來繳納,根據地機關予以完全的認可。

在根據地範圍內,人們對新鑄幣的接受程度很高,一方面,戶政府早有計劃,六條政綱現在還矗立在石壁上,而另一方面,報紙等媒體對新幣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大大緩解了市民們的心理預備,讓他們在新幣發行之前,就對這種銀幣的各項指標瞭如指掌。

不過,除去根據地內的平民百姓之外,高俊還需要另一羣人認可新式鑄幣,那就是與高俊有直接來往的各類商人。對於這一點,戶政府非常有信心,早在發行新幣之前,他們就已經做了詳盡的調查,無論是南宋商人還是日本商人,都對送來的銀幣樣品讚不絕口,認爲這種銀幣可以有效的方便大家的貿易結算。

只不過,南宋方面的人也提出,現在的銀幣樣式還是過於呆板單調,並且也不夠大,他們提出鑄造一種新式的銀幣,是一種巨大的銀砣,有些像馬蹄。

高俊知道,這些宋朝人說的就是元寶的雛形,不過,高俊並不打算鑄造元寶。畢竟,元寶的樣式實在是太複雜,而且也很容易缺損,對於強調鑄幣統一的高俊來說,還是圓圓的硬幣值得信賴。

日本商人尤其喜歡這些銀幣,他們迫不及待的提出,希望販運到山東的貨物全部用銀幣來代償。

高俊知道他們的心思,眼下,日本中南部的銀礦還沒有開發,日本還是個缺少銀子的國度,如果能將山東的銀幣帶回日本,其價值甚至勝過攜帶其它貨物。

不過,本着不坑人的基本原則,高俊還是溫和的建議商人們儘可能的多帶貨物回去,他已經在爭取二十年內對日本的銀礦進行勘探,到那個時候,日本國內銀價大跌,商人們就該叫苦連天了。

來到山東貿易的高麗商人並不多,畢竟高麗此時也正處於經濟困難之中,沒有多餘的功夫打算盤,但僅有的這些商人們也對新式銀幣不排斥,當他們驗證過這是足量的白銀之後,就坦然的收下了這些錢。

最大的變量反而來自於金朝還控制的河南,根據根據地從各個渠道蒐羅來的信息,完顏珣正準備發行新的紙幣與舊紙幣的對價是1:200。

南遷之後,金朝軍費陡增,但收入大爲減少,所以開始在紙幣上大打歪主意,剛剛南遷就頒行了貞祐寶貨,與章宗時期的紙幣比價爲1:30,然而,新貨幣的增發並沒有爲朝廷聚斂足夠的財富。現如今,新的紙幣:興定寶會已經在醞釀之中,其基礎比價爲1:200。

金朝政府的這幾次貨幣發行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惡意通脹,政府通過自主的增印貨幣的行爲來聚斂民間財富。但是,對於已經風雨飄搖的金廷來說,這點錢也不過是飲鴆止渴,對於河南的經濟更是毀滅性的打擊。高俊已經打聽到了,他的那位可愛的大舅哥殷有禎最近生意做得很不順利,背後的靠山高汝礪年事已高,對於細枝末節的事情已經不再關心,他得不到足夠的庇護,逐漸的陷入困頓之中。

所以,新銀幣的頒發對於靠近山東的河南百姓來說是一個新的信號,也就是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河南百姓們已經爭相用山東造的銀幣來進行貿易。朝廷頒發的紙幣則完全失去信用,破產的比之前的任何一版交鈔都要快。

也就是這一個月之內,剛剛頒行的興定寶會貶值了整整三倍,而且勢頭還沒有剎住的意思。朝廷上下一片愁雲慘淡。也就在此時,突然有人提出,或許可以利用山東鑄造的銀幣,將最新發行的紙幣與山東銀幣的價值相錨定。

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尾聲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五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上)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第四章 兩縣和(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二十二章 逃避(下)尾聲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二十四章 虛景實情(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十一章 號角起,鐵騎連(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十一章 人(上)尾聲第三章 商業(上)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十一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上)第九章 史彌遠弄權政事堂(上)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三章 李驍奇(上)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八章 尺素傳(下)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十一章 狂風過去孤梟啼(上)第十五章 刀與銃(上)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第二十四章 歸(下)第十八章 冒險與危情(下)第二十四章 四海一心:決戰的最高戰略(下)第十八章 理不清的變亂(下)第十九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上)第十七章 新顏換(上)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八章 密謀(下)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二十二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下)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上)第一章 船隊(上)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十五章 合(上)第十六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下)第二十一章 騎兵(上)第十一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上)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二章 霧重重(下)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二十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下)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十六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下)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十三章 學校(上)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十九章 掙不脫的鎖鏈(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十五章 刀與銃(上)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五章 抹不去的信念(上)第九章 暗流如潮涌(上)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二十章 決勝胥浦橋(下)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五章 抹不去的信念(上)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十七章 暮遲遲(上)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
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尾聲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五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上)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第四章 兩縣和(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二十二章 逃避(下)尾聲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二十四章 虛景實情(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十一章 號角起,鐵騎連(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十一章 人(上)尾聲第三章 商業(上)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十一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上)第九章 史彌遠弄權政事堂(上)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三章 李驍奇(上)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八章 尺素傳(下)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十一章 狂風過去孤梟啼(上)第十五章 刀與銃(上)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第二十四章 歸(下)第十八章 冒險與危情(下)第二十四章 四海一心:決戰的最高戰略(下)第十八章 理不清的變亂(下)第十九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上)第十七章 新顏換(上)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八章 密謀(下)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二十二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下)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上)第一章 船隊(上)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十五章 合(上)第十六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下)第二十一章 騎兵(上)第十一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上)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二章 霧重重(下)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二十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下)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十六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下)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十三章 學校(上)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十九章 掙不脫的鎖鏈(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十五章 刀與銃(上)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五章 抹不去的信念(上)第九章 暗流如潮涌(上)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二十章 決勝胥浦橋(下)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五章 抹不去的信念(上)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十七章 暮遲遲(上)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