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

儘管青陽鎮忠義軍並未退卻,太平軍也沒有繼續發動進攻,因爲他們的背後有了更大的威脅,畢再遇已經收攏了徐州城下的兵馬,在臨走前打了個伏擊戰,放水淹沒了六百多金軍騎兵,他們收拾行裝,準備南下來尋高俊的晦氣了。

做出撤退的決定時,畢再遇的心情很沉重,時隔十年再次北伐,本來已經打到了徐州城下,但是現在卻不得不再次撤退,衆所周知,徐州事關緊要處,這一走,金人必定增強城堞防禦,以後再想攻打就更加困難了,此次北伐已經失敗了一半。

但畢竟有三萬將士需要畢再遇負責,糧道盡斷,供給不足,再呆下去只會全軍覆滅,不如趁此尚有一戰之力時,保全軍力,保全將士,打穿高俊,回到南宋境內。

得知畢再遇的三萬大軍如泰山壓頂般來的時候,高俊也豪氣頓生,此時他手下雖然只有一萬餘人,但是連戰連捷士氣高漲,之前的疲憊也都不在乎了,最終一戰即將爆發。

高俊很想讓畢再遇妥協,聽從他敘述的道理,轉而和自己一起進入南宋境內,通過武力恫嚇的手段扳倒史彌遠,但是他也清楚弊在於絕非輕易妥協之人。

必須先用武力手段打破畢再遇的妄想,然後再擺事實講道理,就算畢再遇本人不答應,他手下的軍將也會答應的。

太平軍精銳盡出,準備打在淮北的最後一仗。

就像高俊以往經常所佈置的那樣,敵軍人多勢衆,而且有水軍的優勢,可以任意挑選戰場,在這種情況下由不得高俊從容防禦,必須要主動出擊,將敵軍吸引到自己所想要的戰場上來。

畢再遇剛剛掉頭,高俊已經下令讓李銘率領輕騎直搗畢再遇右營,殺敵九十餘人,還捕獲了十幾個俘虜。

殺敵只是個次要目的,騎兵們通過幾次衝擊騷擾,使得畢再遇的右軍行軍速度大爲減慢,每當右軍開拔的時候,金軍的騎兵就會如同鬼魅一樣從不確定的方向涌出,一陣亂箭射來,然後又悄然退去。在這種騷擾下,右軍漸漸和與其他各部脫節。

宋軍的戰線被拉長,其中就有破綻可言,僧虔所率領的騎兵已經準備好,只要等到宋軍出現斷裂,就即刻從中進擊,戰場上到處都是太平軍的覘騎,四處尋找宋軍的蹤跡。

這麼簡單的戰術,畢再遇當然心知肚明,但出乎高俊意料的是,他沒有選擇就地等待右軍或者是其他救援右軍的行動,反而是你進攻我也進攻,既然戰線已經被拉開,鎮江屯駐大兵的左軍和水軍即刻沿江快速開進,開始襲擾高俊在黃河南岸的營寨,水師在連續兩天的努力下,終於突破了高俊的沿河封鎖,進入淮河河汊,直抵楚州城下。

儘管太平軍突破了宋軍的右翼,但宋軍也大大幹擾了太平軍的左翼,雙方形勢陡然逆轉,畢竟宋軍人數更多,而且歸家心願迫切,戰力也很強勁。

然而當宋軍主力抵達宿遷的時候,畢再遇卻接到了不好的消息:水師雖然進入淮河河汊,回到楚州城下,在被斷絕聯繫十數日後,再次和楚州取得聯繫。但是還沒等他們回來,太平軍裴真部就輕兵急行軍,襲殺渡口的留守軍兵,一把火將鎮江水師燒了個七七八八。

大船三十餘艘,小船近百艘被付之一炬,水兵傷亡近千,這下子宋軍士卒們沒有辦法繼續沿河開進了,宋軍左軍只好在黃河南岸暫時住定等待援軍繼續和太平軍交戰。

畢再遇的南撤使得徐州周圍軍情頓減,然而蒙古綱也不敢追擊,誰都知道畢再遇非常擅長撤退,往往佈下重重疑兵伏筆,誰追誰倒黴。前幾天必蘭阿魯帶不信這個邪,差點就變成了水鬼。

依舊有一些人對此表示異議:如果畢再遇傾力南下,高俊和紇石烈志未必抵擋得住,如果他們全軍覆沒,畢再遇回到南方,那豈不是前功盡棄了嗎?

此時就算有所犧牲,也要從背後咬住畢再遇,不少將領紛紛請戰,要求再次從背後追擊畢再遇,務必使宋軍不能南歸。

然而蒙古綱卻搖搖頭,畢再遇確實悍勇難治,拿下這個戰功已然不可能,但是除掉高俊這個內患,已經是不少相公面授機宜的事情,蒙古綱也不能拒絕。

他在內心安慰自己,高俊此人桀驁無禮,而且已有反跡,殺掉此人也無大錯。

畢再遇不斷派出小股部隊襲擾高俊的前後防線,並且從中尋找敵軍的弱點。而高俊手下的騎兵更多,調動也更加靈活。

高俊注意到金軍騎兵明顯比宋軍騎兵的戰鬥力要強出來一些,當他詢問還在養傷的紇石烈志的時候,後者總結了幾條進軍的優點:

首先是熟悉馬性,所以各種裝具都更加適宜,宋軍騎兵的馬甲太長,因而過於笨重,不擅長驅馳,而金軍則大膽的將一些不太容易受傷部位的甲片換成了粗布,也可以有效的防止箭矢,而且整匹戰馬顯得輕快了許多。

其次是騎兵本身的能力上,金軍騎兵有更嫺熟的馬上技藝,雖然不擅長騎射,但是馳刺的本領一向不錯。

第三點則是戰馬的問題,金軍的戰馬要比宋軍的戰馬強出來不少。這是因爲北方有好馬場,又有河西的好馬種。

在一系列的戰鬥之中,畢再遇也察覺到了高俊的意圖:對方人數更少,但是鬥志高昂,所以要發動主動進攻,把宋軍吸引到他們所設定的戰場來。既然如此的話,宋軍就絕對不能讓他們達成意圖,而是要通過勢大力沉的進攻逼迫金軍回到防守的工作上來,進而失去主動選擇戰場的權利。

從左翼繼續對高俊發動進攻,並且層層壓迫,深受畢再遇所寵愛的後軍統制官姚喜面帶鐵面具,拿着鑌鐵長刀,在前線來回馳騁,率領宋軍連續擊破太平軍三座營盤,殺傷近百。

鎮江屯駐大兵把看家的本領都使出來了,尤其是各類強勁的弩箭,讓太平軍大開眼界。曾經讓高俊吃過苦頭的滑車弩在正面交戰的時候威力極強,太平軍節節向西敗退,似乎就要讓出給畢再遇的通道來。

第十三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十章 華東莊(下)第二十四章 刑事法令(下)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二十章 箭?斧?合(下)第九章 勾腸債務(上)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四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下)第十一章 整軍法令(上)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六章 火銃兵(下)第二十四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下)第二十三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上)第十二章 中戰整頓(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十三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上)第六章 揭秘利國寨(下)第十一章 掙不脫的束縛(上)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六章 東頭村(下)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八章 曬網村逆擊戰(下)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十三章 行軍法令(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二十二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下)第二十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下)第二十二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下)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十三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上)第二十三章 刑事法令(上)第十二章 人(下)第二章 羊(下)第十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下)第十八章 天理昭昭(下)第三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上)第三章 起落山道(上)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十三章 身體力行:宣傳之道(上)第八章 血鐵(下)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二十一章 山如是,海如是(上)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第十四章 彙集四方猛銳(下)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三章 新識與故交(上)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十八章 僧虔溯往事(下)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十七章 工?農?擇(上)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第十九章 縱馬嶺(上)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十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下)第十三章 村莊(上)第十七章 復仇的女子(上)第十二章 掙不脫的束縛(下)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七章 李敬齋的數學(上)第十五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上)第二十二章 總有一天我的謎底會揭開(下)第六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下)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第十四章 土地工作(下)第二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上)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四章 北鄙備戰急(下)尾聲第二十三章 飛狐壩(上)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二章 糧食法令(下)第十九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上)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尾聲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八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下)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尾聲第十一章 高城落日隱悲茄(上)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二十章 深情寄(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二十四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
第十三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十章 華東莊(下)第二十四章 刑事法令(下)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二十章 箭?斧?合(下)第九章 勾腸債務(上)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十四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下)第十一章 整軍法令(上)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六章 火銃兵(下)第二十四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下)第二十三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上)第十二章 中戰整頓(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十三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上)第六章 揭秘利國寨(下)第十一章 掙不脫的束縛(上)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六章 東頭村(下)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八章 曬網村逆擊戰(下)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十三章 行軍法令(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二十二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下)第二十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下)第二十二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下)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十三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上)第二十三章 刑事法令(上)第十二章 人(下)第二章 羊(下)第十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下)第十八章 天理昭昭(下)第三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上)第三章 起落山道(上)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十三章 身體力行:宣傳之道(上)第八章 血鐵(下)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二十一章 山如是,海如是(上)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第十四章 彙集四方猛銳(下)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三章 新識與故交(上)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十八章 僧虔溯往事(下)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十七章 工?農?擇(上)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第十九章 縱馬嶺(上)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十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下)第十三章 村莊(上)第十七章 復仇的女子(上)第十二章 掙不脫的束縛(下)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七章 李敬齋的數學(上)第十五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上)第二十二章 總有一天我的謎底會揭開(下)第六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下)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第十四章 土地工作(下)第二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上)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四章 北鄙備戰急(下)尾聲第二十三章 飛狐壩(上)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二章 糧食法令(下)第十九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上)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尾聲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八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下)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尾聲第十一章 高城落日隱悲茄(上)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二十章 深情寄(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二十四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