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亭亭山殲滅戰(上)

郭寶玉得知糧倉遭劫之後大驚失色,儘管由於特遣隊放火的程序執行不佳,還留下了約兩成的糧食,但即便是削減供給,糧倉裡的糧食也最多隻能維持四五天,在這四五天之內,郭寶玉要麼徹底的攻上梁山,奪取山上糧倉,要麼就等待着全軍斷糧,倉皇撤退。

郭寶玉沒有選擇後者的權力,河北軍的攻勢驟然猛增,他們爲被包圍的蒙古騎兵解了圍——後者損失慘重,但依舊保留建制。隨即又對梁山前後六關發動猛攻。前山三關失陷兩關,只剩下最後一關相對險峻一些,難以驟然攻克。

在下面的河北軍輪流放箭,大聲叫罵勸降,穿着輕便的輕步兵口銜鋼刀,到處尋找無人發覺的峭壁,偷偷攀巖而上,發動突襲,在殺死數百人之後全身而退。

此時的山上已經極度擁擠,十數萬人被擠壓在極小的範圍之內,如果不是趙汝凡用近乎殘酷的法令保持衛生,早已經是疫疾流行。

源源不斷的民兵和征夫們阻礙着敵軍前進的腳步,牢牢的守衛關寨,戰鬥異常激烈,整個防牌上插滿了敵軍的羽箭,在間歇的時候,經常能聽到一個女繩高聲吆喝:“誰口渴?”

周妙兒揹着一個用牛皮做成的酒囊,裡面充滿了淡酒,而她的脖子上則掛了十幾個銅杯子,都擦得晶晶亮,誰招一下手,她就即刻走過去倒出一杯給人喝,隨即旋風一樣的用手絹擦乾杯子,接着搖動手中的鈴鐺:“健兒們,誰口渴啊?”

就在此時此刻,高俊的軍隊已經轉移進沂蒙山區之中,他們沿着起起伏伏的山路排成一字形軍隊行,正在緊急向北轉移,準備運動到敵軍側翼,狠狠給他們一下。

在兗州城一帶,高俊接到了滯留在這裡的信件,原來何志也已經帶領老根據地的精華趕到了莒州,並且在當地重新設立了山東行政機關。目前膠東半島態勢良好,改革還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當地人雖然也瞭解西部正在發生的巨大戰事,但是並沒有發生波動,而且還對這場戰爭躍躍欲試,踊躍報名參軍,只爲買得一個不爲蒙古人爲奴爲婢。

負責在膠東征兵的王澮說辭類似,燕寧等人鎮守當地,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王澮近日來就將帶領一批新兵西返,與高俊會合。

信中還附了一份名單,是他所推薦的軍官名錄,在識人用人上,王澮這個老人精意見可取。眼下軍使級別的軍官已經有近200人,僅靠高俊一個人簡拔顯然不足。

海州的情況也較爲良好,從南宋偷來的糧米還集中在海州東海縣一帶,兩位南宋茶販來的軍將鎮守此處,加上高俊派去的大儒陳庾,幾個人將海州管理的井井有條,秩序也正在恢復之中。

絕大部分太平軍正軍的家屬都被想方設法的疏散到了這些地方,儘可能的不留在敵佔區結寨自守,但是,每逢危急時刻,總有英雄人物,陳太公陳恪決心留守壽張縣,不少軍兵家屬決心永遠支持高郎君,留在敵後進行戰鬥。

後方穩定,太平軍也心思安定了不少,在寧陽縣以北的亭亭山一帶,就在行軍隊列的旁邊,高俊召集軍將,衆人席地而坐,召開會議。

之前一段時間,算是整場戰役的第一階段,太平軍通過劇烈機動層層設阻,嚴重消耗蒙古軍銳氣,但是蒙古人畢竟勢不可擋,已經佔據了整個北清河沿線的山東富裕地帶,正在向根據地深處挺進。

最重要的是,根據高俊所得到的情報來看,博州刺史嚴實已經投降,鐵木真親自率領大軍東進。略微推算了一下,他們應該已經到達了老根據地附近,眼看就要和包圍梁山的郭寶玉匯合。

能夠請出鐵木真,說明太平軍之前的戰鬥是卓有成效的,蒙古人也開始着急了。根據估算,這一階段消滅蒙古軍三千餘人,世侯軍隊三千餘人。

此時,整場戰鬥進入第二階段,在山區內,太平軍要進行長期的運動戰,這一過程中可能還將繼續後退,甚至失掉大部分沂蒙山區,而且整場對峙的時間可能較長,最少也要三個月,有可能在一年以上。

在這段時間之內,太平軍一定要耗死蒙軍,儘可能利用內線優勢,把蒙古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現在高俊擔心的是北路蒙軍,他們已經突破了完顏合達的防線,正在向益都高歌邁進,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兵鋒會停在哪裡,完顏合達不是高俊的部下,高俊也無法預控它的行動,因而只能在北線時刻戒備。

高俊這次會議上定下兩個要求,第一就是各級軍官要脫下絹衣,和軍兵們同吃同住,儘量少騎馬,將戰馬讓給傷員和給養,尤其是軍事委員會的委員們要帶頭負責。

這一條大家都能理解,根據地甫遭重創,人心未免不安,正是需要上下同欲一心抗敵的時候,軍官們要以身作則。

高俊宣佈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軍事紀律監察委員會,名字很拗口,一共有五位成員,以長史趙昉爲首,成員主要是各營、旗的長史、典史,負責監督軍事紀律的執行,並且勘問軍兵的案件。軍事紀律檢查委員會從屬於軍事委員會之下,並接受軍事委員會的命令。

第二條就比較讓人驚奇了,是擴軍。

當高俊提出要將三十個旗擴編成六十個旗的時候,在場所有的人都表示極大的不理解。軍隊就像粥,不斷的往裡面加水,雖然還是粥,但是稀粥和稠粥就是不一樣。老兵的數量只有那麼多,肆意擴充的話會造成軍隊技能的下降。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太平軍確實遭遇了巨大損失,不過我請你們看一看這份記錄。”高俊將陳秉彝統計的傷亡發了下來,上面的二維表格記載得十分清晰,簡便易懂。

“傷亡的主體並非老兵,而是在最近三個月內擴張的新兵,貞祐四年六月以來徵召的兵員當中有三分之一傷亡,而老兵卻只折損了一成左右。甚至於,從統計結果上來看,參加過兩次戰鬥的軍兵數量還增加了。”

就在此時,一名公使急匆匆策馬而來:“郎君!前面十五里,咱們太平軍已經出山,看見韃靼留守的軍馬了,敵軍五千人以上,半數披甲,旗號爲‘董’!”

“董?是藁城董俊的匡國軍。走,咱們會會這個董俊董用章!”高俊站了起來。

第二十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下)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十六章 輕銳檢山林(下)第十四章 嚇不退的計劃(下)第二十二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下)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二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下)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二十四章 血冤(下)第十七章 地陷魯南(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八章 萬壑千巖位置雄(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章 趙汝凡(下)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二章 船隊(下)第八章 木柝傳,金鼓振(下)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十五章 合(上)尾聲第十三章 血染石牆(上)第十七章 烽火揚州路(上)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二十章 血策(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四章 大青山(下)第十五章 血簿(上)第九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上)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一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上)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尾聲第十章 北院(下)第二十四章 歸(下)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第七章 血戰小清口(上)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二十一章 留守司(上)第六章 血銀(下)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十一章 土地(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五章 合(上)第十七章 鼠(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十九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上)第七章 牛(上)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十四章 身體力行:宣傳之道(下)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八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下)第九章 牛馬(上)第六章 散兵(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七章 兵者,詭道也(上)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十三章 合撒兒的態度(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十九章 奮戰的軍兵(上)第一章 聯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上)第五章 東與西(上)第九章 人南渡(上)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下)第二十三章 天蒼蒼(上)第二十四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下)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十一章 持續改善民生(上)尾聲第十五章 金鞭溪突圍戰(上)第十六章 黑暗時刻(下)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五章 白銀(上)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十六章 苦?甜?怨(下)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十五章 火銃兵(上)第十六章 合(下)第二十三章 飛狐壩(上)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十六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四章 遲疑(下)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
第二十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下)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十六章 輕銳檢山林(下)第十四章 嚇不退的計劃(下)第二十二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下)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二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下)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二十四章 血冤(下)第十七章 地陷魯南(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八章 萬壑千巖位置雄(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章 趙汝凡(下)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二章 船隊(下)第八章 木柝傳,金鼓振(下)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十五章 合(上)尾聲第十三章 血染石牆(上)第十七章 烽火揚州路(上)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二十章 血策(下)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四章 大青山(下)第十五章 血簿(上)第九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上)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一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上)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尾聲第十章 北院(下)第二十四章 歸(下)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第七章 血戰小清口(上)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二十一章 留守司(上)第六章 血銀(下)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十一章 土地(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五章 合(上)第十七章 鼠(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十九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上)第七章 牛(上)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十四章 身體力行:宣傳之道(下)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八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下)第九章 牛馬(上)第六章 散兵(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七章 兵者,詭道也(上)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十三章 合撒兒的態度(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十九章 奮戰的軍兵(上)第一章 聯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上)第五章 東與西(上)第九章 人南渡(上)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下)第二十三章 天蒼蒼(上)第二十四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下)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十一章 持續改善民生(上)尾聲第十五章 金鞭溪突圍戰(上)第十六章 黑暗時刻(下)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五章 白銀(上)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十六章 苦?甜?怨(下)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十五章 火銃兵(上)第十六章 合(下)第二十三章 飛狐壩(上)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十六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四章 遲疑(下)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