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

公元前713年,二月初旬,東風驟起,春雪消融,萬物復甦。

中丘城內車馬甲士川流不息,鄭、魯、齊三師會於此。

府堂內三君分賓主座定,東道主鄭公姬寐生當先開口相迎道:“今得二公蒞臨,鄭室蓬蓽生輝,孤亦甚感覺欣慰,伐宋勝敗,周室興亡,盡握二公之手!”說罷,面向二人各施一禮。

齊魯二公還施一禮,繼而齊公姜祿甫回道:“齊鄭交好數盟而誓,今鄭公秉持王命,相邀我等奉命討逆,孤豈能袖手旁觀!”

待其說罷,魯公姬息亦附和道:“齊公所言甚是,興周除奸乃我等爲臣之本分,鄭公太過見外也!”

聞及二公所言,鄭公姬寐生再次拜謝,二公受謝還禮。

一番客套寒暄過後,鄭公姬寐生禮請二公座定,繼而言歸正傳,謂對二公道:“今請二公前來,一爲商討盟典要事,二爲謀定伐宋方略。”

齊公姜祿甫聞言,請教道:“願聞鄭公意下之意!”

鄭公姬寐生受意續言道:“盟典之重有二:一爲盟地之重,二爲盟主之重!盟地所求者地廣、地靈、地理。地廣者可容三軍雄師,震懾諸侯亂敵軍心;地靈者可福佑聯軍,出師大捷馬到功成;地理者可正出師之名,通告諸侯奉命討逆。孤意鄧城可也,城堅池深可容兵十萬,座靠泰山仰成周福澤,臨居王畿奉王命出師。”

話音方落,魯公姬息撫掌讚道:“鄭公慮事周全真乃明君也,聯軍出征所求出師有名並天佑大捷,鄧城會盟皆可全之,除此之外別無他所!”

待其說罷,齊公亦點頭示可。見此,鄭公姬寐生笑顏續言道:“盟地既定,再說盟主之重。盟主者德行天下盟邦信服,兼有帥纔可領軍敗敵,功獎罪罰大公無私。吾等三人之中,唯有齊公滿此三條,齊處東海之兵濱,少與臨近諸侯生隙幾無戰亂,百姓稱頌德批九州;戰東夷於怒海少有敗績,固守東岸令敵無計可施;功賞罪罰任人唯賢,文武拜服理事用心,致軍強民富鼎立諸侯。孤敢請齊公任盟主之位,統御三軍出征!”

聞其所言,齊公姜祿甫起身拜謝,笑顏推卻道:“承蒙鄭公厚愛,孤實不敢僭居盟主之位!論德,黃泉奉孝見母、瓦屋奉仁止兵,仁孝者大德也;論戰,御王師、戰宋衛、退北戎,身經百戰從未敗陣,其帥才天下無出其右;論公,懲周王之過,秋收之季割禾收麥,忠王室之事,春災之時捐糧贈資,公器在上敢斷功過是非,何人敢爲?由此觀之,鄭公任盟主於聯軍之利,遠勝孤矣!”

聞言,鄭公姬寐生緊接其話語言道:“齊公高看孤也,盟主之位非公莫屬,孤萬難擔此大任!”

齊公繼而言道:“非也,非也!孤自知德薄才淺,盟主定是不敢受之,二公再行商榷,任誰皆可,孤定當敬之受命!”

見其如是說,鄭公姬寐生亦不好再勸,轉而謂對魯公言道:“三師不可無帥,盟邦不可無主,齊公謙辭不受盟主之位,敢請魯公就之!”

聞言,魯公連連擺手,回言道:“齊、鄭當前,豈容孤在此班門弄斧,不可,不可!後勤調撥孤或尚可爲之,領軍出征非孤之強,盟主之位由公領之最佳,望公莫再推辭!”

鄭公姬寐生多番推辭不就,齊、魯二公亦是再三謙讓。

爲保聯軍伐宋大計得以施行,鄭公姬寐生只得應準擔任盟主之職,繼而三公約定舉兵之期盟師鄧城。

春二月二十五,三師會於鄧城,士衆數萬列陣城中,槍戟成林旌旗蔽日。

三公攜手同登祭壇,盟約永交盟好,共扶周室,同舉義軍,討賊伐逆,興師勤王。

禮畢,盟主姬寐生壇上頒佈將令,宣道:“宋室不王,引天下共憤,鄭、魯、齊三邦奉王命至此,盟誓舉兵以爲天下先,着三軍將士厲兵秣馬,夏五月揮師向宋以伐不臣!”

將令宣罷,鄭公姬寐生負手望向壇下。

靜默片刻,齊、魯二公於其身後躬身領命,壇下三師將士齊聲響應,怒吼忠周伐逆。

盟典過後,三公各自返邦,留下領軍大將駐守鄧城。

之所以選取五月起兵,一者慮及百姓民生,時春播已過可避農時;二者籌備軍資置辦糧草,皆需時日;三者聯軍初次協同作戰,將者排兵佈陣,兵者軍間磨合,亦需時日!

然則如此,宋公與夷亦有充足時間備戰,此刻正於廟堂與羣臣商議對策,大夫華父督獻言道:“眼下,鄭、宋一戰已是無可避免,勝者稱霸中原,敗者俯首稱臣。鄭盟齊、魯攜三師向宋,其勢之大不容小覷,宋以一己之力拒之,恐難取勝。衛、許、郕、蔡與我交好,君上可遣使前往,邀其舉兵助我共御三師!”

聞其所言,宋公與夷點頭稱讚,即要宣詔從其言而行。

此時,司馬孔父嘉出而駁道:“前者,君領四邦之軍敵鄭室一邦之力,圍攻新鄭東門達半月之久,至最後亦未能破城而入,反爲其所敗迫退百里,何也?只因各邦心懷異志,皆非真心全力助我,以致我軍前方浴血奮戰,盟邦在旁虛張聲勢,如此焉能不敗?今鄭、魯、齊三邦舉兵伐宋,衛、許、郕、蔡者,即便出兵助我,亦只是奉君薄面應付了事而已,定當不會捨生忘死護我疆土!臣意宋室之事還需宋人爲之,齊、魯與我素無冤仇,可使流言間之,鄭軍當爲伐宋主力,可以精兵集中攻之,君臣同德上下一心,定可退敵取勝稱霸中原!”

聞言,宋公與夷亦覺靠人不如靠己,此戰若勝,中原再無人敢與其爭鋒。

當即下令滿朝文武,謹遵孔父嘉之言行事,着孔父嘉爲將,舉國之兵盡由其調度。

爲保萬全,宋公與夷又遣使前往衛、許、郕、蔡,邀其出兵相助。

各軍備戰,期間無話,轉眼即至仲夏五月,鄭、宋兩軍對壘延凜邊境。

鄭領齊、魯三師合計八萬之衆,分別爲鄭軍步卒二萬,騎甲一萬五,戰車五千,穎考叔爲帥將之;齊軍步卒一萬二,騎甲八千,戰車三千,連稱爲帥將之;魯軍步卒一萬,騎甲五千,戰車二千,羽父爲帥將之。宋室亦不示若,舉傾國之兵相抗,車、步、騎三軍共計亦有六萬之衆,其中步卒三萬二,騎甲二萬,戰車八千。

延凜原野之上,兩軍擺開陣勢,綿延數裡難望盡頭,戰鼓雷陣旌旗翻滾,人吼馬嘶不絕於耳。

隨之一聲號角長鳴,人收聲,馬低鳴,戰鼓驟停,空曠原野歸於寧靜。

烈日當空蟬鳴聲復起,幾處楊柳隨風起伏,兩軍冷面相持,氣氛凝重各抱必死之志。

時過一刻,宋公與夷當先按奈不住,抽出長劍鋒芒劃過疆場,劍指鄭軍舉兵發難,繼而調度營令旗揮動,前陣一萬步軍獲令而起,緩緩壓向鄭宋邊界。

見此,鄭公不動聲色,靜待宋軍殺將過來,着令弓步營開弓待命。

見鄭軍未出陣迎戰,宋軍謂其怯陣,是故加快步伐奔向鄭軍。鄭公姬寐生緊盯宋軍,密切關注其動向,緩緩擡起左手,眼見宋軍越過邊境,進入弓軍射程,果斷揮手下令,傳令旗手揮旗前指,五千弓步手得令瞄敵鬆弦,箭如飛蝗落向宋軍頭頂。

宋軍遇阻以木盾護軀,輔以刀槍攔箭,緩步靠向鄭軍大陣。

十輪箭雨過後,宋軍付之千餘步卒性命得以跨過邊境,狂奔怒吼殺向鄭軍。

待其衝至百步開外,鄭公姬寐生下令前軍步卒開啓陣門讓出車道,着後軍戰車上陣迎敵,但聞戰鼓聲起,後軍五千戰車躍馬上陣,飛速馳出陣外衝向宋軍。

宋軍見敵戰車出陣不敢大意,匆忙整軍列陣待敵,槍兵在前刀兵居後。

未待集結完畢,鄭軍戰車已迎面殺至跟前,千乘馳過捲起滿天塵土,大地亦爲之震顫,宋兵見此心生怯意連連向後撤步。

此時車上甲首弩箭齊發,宋軍槍兵十去其八,待至接戰參乘長槍送出,宋軍步卒隕命者又近千人,加之馭手駕車衝撞踐踏,減員又近千人。

及此,宋軍前陣步卒損兵折將幾近半數,首番交戰已顯敗像,然未聞金鳴收軍之聲,剩餘宋兵只得與敵血戰,槍兵尋隙刺殺車上甲兵,刀兵冒死攔車斷取馬腿。

鄭軍戰車當道,宋軍步卒幾無做爲,一番血戰,鄭軍戰車損毀數乘,宋軍爲之又付出近千將士性命。

宋公與夷見此方纔下令鳴金收軍,宋軍步卒聞令撤軍,鄭軍戰車於後追擊,追至距宋軍大陣一箭之地,爲宋軍箭陣所迫亦退歸本陣。

至此鄭宋大戰首輪交戰宋軍敗北,宋公與夷知敵彪悍,不敢輕舉妄動,下令緊收軍陣屏息待敵,不再主動出擊。

鄭軍雖佔後發至人之便僥倖獲勝,然戰場之勢瞬息萬變,鄭公姬寐生亦不敢乘勝出擊,下令三軍嚴陣以待靜觀其變。

如此,兩軍僵持至午後。

兵書有云:兵者,勇銳之氣也,時之愈久,挫之愈深,不可久待也!

鄭公姬寐生慣徵疆場深知此理,由是決計趁敵人困馬乏之際發動突襲,令旗一揮着令騎兵營全線出擊掠陣,兩翼騎甲受命,萬騎快馬破風而出奔將上陣。

紅日高掛,鄭軍發動突襲,宋公與夷措手不及,只得倉促應戰,不及排兵佈陣以謀取之,硬起頭皮亦遣騎兵迎戰。

宋軍首戰告負,爲保此陣必勝,騎兵營傾巢而出,二萬騎甲猶如決堤洪水涌出各處陣門。

頃刻間,兩軍纏鬥於一處,快馬穿行盡聞刀兵之音,人頭攢動但見血雨紛飛。

兩軍酣戰至黃昏,鄭軍面對宋軍以多勝少之勢,漸顯戰力不濟,鄭公姬寐生下令鳴金退兵。

見鄭軍回軍撤退,然有齊、魯兩軍爲其壓陣,宋公與夷不敢貿然追擊,亦下令收兵。

日幕西山,延津平原之上屍橫遍野,血紅大地於夕陽映照下分外淒涼,自此之前從未有過如此大規模騎兵交戰。

天色漸晚,兩軍各自後退十里紮營,齊公姜祿甫、魯公姬息會鄭公姬寐生於中軍帳之中,論及今日戰事,齊公姜祿甫出言慰道:“鄭公今日與宋軍較陣,戰局上論鄭公一勝一平略勝一籌,戰勢上論宋軍損兵數千元氣未傷。孤甚不明鄭公爲何午後發起突襲,策動騎甲混戰枉失兵勇數千,此舉於來日交戰極爲不利!如說非得如此,亦可使我齊、魯大軍兩翼策應,亦可迫退宋軍不至敗陣,鄭公忘卻不用是爲何故?”

魯公亦在一旁附和道:“孤意亦是如此,鄭公莫不是疑心我等乃是座山觀虎鬥之徒,而非誠心助公,是而不用我齊、魯盟軍?”

聞及二公所言,鄭公姬寐生連忙起座,面向齊、二公施禮致歉,繼而回言道:“二公勿優,孤萬不敢做如是想,今日所爲皆爲明日決戰所計,不用二公實有他意,一爲保存實力,今日對陣止爲試探宋軍戰力,未到決戰之時,不敢輕使二公上陣;二爲惑敵疑我不睦,若使宋逆知曉三邦無間,必將退還壁壘堅守不出,輕易難下;三爲將計就計,今日騎甲混戰,我軍陷入困境,二公按兵不動,孤料定宋逆今夜定會遣使入營間說二公,其時二公大可滿口應準盡納其禮,令其錯以爲離間得逞,來日三邦合力出擊殺措手不及!”

聞其一習話語,方知兩陣對決看似平淡無奇,然在鄭公姬寐生支配下,盡能暗藏玄機如此之多,齊、魯二公對其佩服不已,回營依言而行。

時近三更,果如鄭公姬寐生所言,宋使如時潛入齊、魯大營,資以重金間說齊、魯二公離鄭助宋,請其來日決戰之時襲擊鄭軍後方,前後夾擊共殲之。

齊、魯二公驚歎鄭公姬寐生料事如神之時,同時納收贈禮應下宋使之請,假言鄭公姬寐生驕狂自大,視齊、魯大軍如無物棄之不用,妄想以弱勝強獨享大功,慰道宋使願於決戰之時舉兵助宋,戮力同心夾擊鄭軍。

宋使聞言欣喜而退,五更返營面君稟告,言日齊、魯叛盟棄鄭大事可成!

宋公與夷聞訊亦是滿懷歡喜,此戰若可大破鄭軍,中原再無強敵,繼而連齊盟魯,霸取中原指日可期!

如是想到,宋公與夷當即下令整軍造飯,辰時出擊一舉殲滅鄭軍。

旭日東昇,鄭、宋兩軍再次對壘延津平原,十數萬兵卒匯聚於此,各自屏氣凝神,微風徐起僅聞戰馬低鳴。

主帥車架緩緩駛出陣列,鄭公姬寐生身着銀盔戰甲,背披素布白麻披風,矚目凝神佇立車頭,按劍瞭望宋軍陣形。

觀望一陣過後,鄭公姬寐生喚過近衛士甲,附耳低語一陣,近侍領命快步奔去,回來時將一面撤軍金鑼交予鄭公。

鄭公姬寐生手持金鑼,轉身面對三軍訓示道:“今日於此,孤與衆等共御叛逆,勝負難料,生死不知,願衆隨孤死戰於此誓不後撤!”

說罷,鄭公姬寐生揚手擲出退軍金鑼,毀於三軍眼前。

見此,三軍齊聲怒吼,良久方歇,繼而鄭公姬寐生續言道:“敵強我弱與之苦戰,諸多將士會於今日血灑疆場埋骨他鄉,縱使如此吾等亦無悔意,因其身後乃是鄭室疆域,吾輩父母妻兒皆生活於此,爲之而戰吾輩之幸,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

聞言,三軍將士以刀兵相擊,發出陣陣吼聲,皆懷必死之心,只等君上下令出擊與敵決戰。

鄭公姬寐生側身快速拔出配劍,劍鋒前指瞄向宋軍,沉聲悶吼詔令三軍,言道:“全軍出擊!”

鄭室三軍聞言爭先恐後涌出陣門,奮勇向前直逼宋軍大陣!

見此,宋軍嚴陣以待,朔矛候命,宋公與夷獨乘戰車來至陣前,負手立於三軍面前,見鄭軍全線出擊迎己而來,冷麪之上閃過詭異笑容,繼而揚起大手,大聲令道三軍:“鄭逆壓境,我等唯有與之決一死戰,此戰若勝,孤成霸業,諸將俱榮,敢有後退者,斬!”說罷,宋公與夷大手揮下,宋兵亦是全線出擊,數萬人馬吼聲震天,挺槍舉刀迎向鄭軍。

轉眼間,兩軍混戰一處難分敵我,百里沃野之上滿是士甲,人流涌動捉對廝殺,戰車橫行除障霸道,騎甲飛馳尋隙突擊,喊殺聲震耳欲聾,哀嚎之聲亦不絕於耳,刀兵碰撞濺出森森寒意。

激戰半日,鄭軍兵力不及宋軍,漸顯勢弱難以抵敵,鄭公姬寐生朔劍車頭,轉身下車搶過鼓手雙槌,親自擂鼓爲三軍助威,鄭兵見此士氣大增,奮勇殺敵勉勵挽回敗勢。

宋公與夷見鄭軍已呈敗象,齊、魯大軍仍無援救之意,想到應是離間之計得逞,由是自覺勝券在握,嚴令三軍向前擊殺鄭軍。

如此又過半日,鄭軍節節敗退,宋兵亦是苦戰一日疲憊不堪,鄭公姬寐生見時機已到,交還鼓槌還登戰車,拔劍高舉鋒指長天,此乃聯軍合擊信號,齊、魯二公見鄭軍苦戰眼見要敗,早已按耐不住岌待出兵,因是有言在先,未見鄭公信號不可出兵,這才按兵不動。

此際見鄭公發出信號,齊、魯大軍一擁而上。

突遭此變,宋軍頓時大亂,兵丁四處奔逃,宋公與夷表情木納,舉手投足間茫然不知所措。

本是勝利在望,眼下卻是兵敗如山倒,擱誰都一時難以接受,幸得主將司馬孔父嘉久經沙場,遇事沉着冷靜,趕在聯軍合圍前急令退軍,搶先撤出半數兵勇,另有半數爲聯軍所圍,眼見是難以救之將爲聯軍所殲也。

大勢已去,勝負已分,鄭軍漸漸逼近,司馬孔父嘉只得親領護衛隊,護送宋公與夷車架後退還歸商丘,聯軍隨後追擊數十里而返。

延津對決,以聯軍大勝而止。

是夜,鄭公姬寐生大擺慶功宴,犒賞三軍將士,拜謝齊、魯二邦相助之恩。

飲至半酣,齊公姜祿甫倡議言道:“歷此大戰,宋軍敗北而逃,損兵折將元起大傷,我若乘勝追擊,商丘指日可破!”

聞及此言,魯公姬息點頭稱是,附和言道:“齊公所言甚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還望鄭公早做決斷!”

聞得二公所言,鄭公姬寐生笑顏以對,連擺其手駁道:“起初,孤意亦是如此,然細想過後,頓覺此舉甚爲不妥!一者,兵法有云窮寇莫追,逼其無路可退,迫使與我死戰,於我軍不利;二者,此次大戰我軍亦有所損失亟待休整,再戰恐力所不及!”

聞其所言,齊公姜祿甫點頭贊同,言道:“鄭公之說亦非虛言,只可惜失此良機,予宋軍以喘息之機,使其得以重整旗鼓再與我決戰!”說罷,搖頭一陣嘆息。

魯公聞及此處,對此要戰而不能戰之勢,亦是束手無策,憶及幾日來,鄭公姬寐生運籌帷幄玩弄宋軍於鼓掌之間,料其定有良謀以解當下困局,是以直面問道鄭公:“願聞鄭公高論,此後我軍該當如何?”

見問,鄭公姬寐生提杯獨飲樽中酒,擲杯於案回言道:“孤意大軍就此修整一月,繼而舉兵入宋。期間宋亦可整軍備戰,然歷此大敗,孤料定其對我聯軍心生餘忌,定不會輕易出城再與我決戰,當是據城而守禦我於城下!如此我軍可兵分兩路入宋,二公領軍南下圍宋菅城,孤帥鄭軍北上攻宋郜、防,以成南北夾擊之勢,令其首鼠兩端顧此失彼,宋軍必敗也!”

一習話語說畢,齊、魯二公聞言拜服,舉樽相敬,三人開懷大笑。

此時,宋公與夷也已逃回商丘,果如鄭公姬寐生,宋公與夷下令嚴查各城關口,勿使聯軍細作侵入,各城守軍無令不得出城迎敵。

經此一役,對雙拳難敵四手之古理,宋公與夷已有深刻體會,由是四方遣使尋盟,一血延津兵敗之恥。

與宋交好者,如衛、蔡、郕等當即受邀入盟,三君親入商丘會盟。宋公與夷置宴款待,席間四方諸侯大罵鄭人無恥之徒。

三巡旬酒後,宋公與夷嘆道:“因孤輕敵一時大意,中敵詭計以致大敗,還望諸君助我血恥!”

衛公姬晉回道:“三邦會盟不過一載,鄭人盡私毀盟約,用兵盟邦,其心可誅蒼天難恕也!宋公寬心,勿需此言,衛亦會遵約相助!”

聞言,宋公與夷點頭讚許,雙手抱樽,舉杯相敬。蔡、郕二君見此,由是齊舉酒樽,會言亦願出兵相助。

宋公與夷聞之大喜,環樽而敬一飲而盡,三君隨之。

飲畢座定,宋公與夷言道:“此次大戰,我六萬精兵三去其二,短時內難與鄭軍匹敵,孤意待到秋收之時,聯軍西出伐鄭方爲妥善。一者,孤可藉此三月之期重整旗鼓,擴充兵力再造宋師雄風;二者,其時秋糧已成就食鄭地,可減我聯軍軍賦,利以加置馬革器械增強戰力。精兵利器盡在我手,何愁鄭軍不破?”

聞其所言,衛公姬晉拍案大讚道:“宋公長策之深謀遠慮,吾等汗顏望塵莫及,孤定如期舉兵會師,合擊鄭室,滅其囂張氣焰!”

蔡、郕二君爲免獲罪強鄰,本想出兵示意附和而止,然聞其說辭頭頭是道,見有利可圖,亦應道如期會盟。

最是欣慰者還當是宋公與夷,原想要說動三邦助己必費一番口舌,未曾想一語落地,便獲三君口諾。

宋公與夷滿懷感激之情,提杯起身面朝三君躬身拜謝,言道:“諸君助我血恥,大恩不言謝,孤定當銘記於心!”說罷,滿飲樽中酒。

見此,衛、蔡、郕三君慌忙回拜謝禮,隨之滿飲一樽。

初交盟好,四君期許展望,無不滿懷欣喜,暢飲數旬大醉而歸。

備戰期間四方無事,贅言不敘。

春夏交替,時光飛逝,轉眼即至忙夏五月。

鄭室盟軍如約起兵大舉伐宋,齊魯大軍南進直取菅城,鄭室雄兵則北上緊逼郜、防。

此時,宋公與夷正忙於整軍練兵,突遭鄭室聯軍兩路大軍進犯,菅、郜、防三城岌岌可危。

然新軍未成,一時間無兵可調,眼看三城便要更名易主。

朝堂之上,宋公與切齒大罵鄭公無恥之徒陰險小人,對其又無計可施,只得坐視三邑城破易主。

後無援軍,郜城令及防城令棄城而逃,鄭軍不費吹灰之力輕取兩城。

菅城爲齊、魯大軍所圍,城令宋啓立劍起誓與城共存。

堅守三日,敵強我弱之勢下,守城將士相繼陣亡,戰至最後,僅剩城令宋啓一人扶旗立於城上。

忠勇之士,人皆愛之,齊、魯主將連稱亦曾試圖勸其歸降,準其任就菅城令。

然宋啓慷慨激言道:“生當仁杰,死爲鬼雄,吾之志也,獻城降敵之事,吾縱萬死亦難行就!”

此時菅城就在眼前,守軍僅剩一人,取之易如反掌。

然齊、魯大軍遲遲未鳴戰鼓出擊,止因憐惜宋啓忠勇之名,不忍取其性命。

然其心志堅石難化萬難說降,至最後只得遂其心願名其志。

齊、魯大軍主帥閉目緩擡右手,略做停頓用力揮下,緊隨之一片箭雨壓向城頭。

宋啓閉目相迎,用盡全力朔劍城頭支撐身軀,左臂挽旗立杆不倒。

利箭穿甲而過,宋啓身軀紋絲不動,只見其頭顱緩緩垂下,如願長眠菅城城頭。

齊、魯大軍城下停留城下,爲其緬懷半晌,方纔開進城中,嚴令不得擾民,後又收得宋啓屍首好生安葬。

鄭室聯軍入宋初戰告捷,輕取宋地三。

三師齊聚曲阜慶功。

鄭公如約奉送郜、防兩地與魯,菅城則由齊室領防。

魯公姬息喜而言道:“鄭公之誠之信,天下諸侯無出其右也!奉公勤王,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功,不戀其土。勞師征戰略有所獲,皆散與會命勤王之師。其無私正氣,爲我諸侯效仿之楷模!”

齊公姜祿甫亦贊言道:“論大公無私者,鄭公當居首位;當今諸侯能以振興王室造福蒼生爲己任者,亦僅鄭公一人也!”

聞得二公所言,鄭公姬寐生含謙致謝,繼而言道:“公器不存,世道亂象叢生,吾輩之過也!王室孱弱以致諸侯心生異志,匡扶社稷我等義不容辭,奈何兵微將寡,與盟者亦止齊、魯兩邦,以此清叛除逆,可謂是任重道遠!”

聞其言,齊、魯二公相視默然,隨後齊公姜祿甫言道:“鄭公大義,我等不及也!”

魯公姬息接其言問道:“對此,鄭公可有長策解之?”

見問,鄭公姬寐生緩言回道:“孤今檄文天下,邀衆會赴王命,與盟者寥寥無幾,孤甚寒心!欲使諸侯重尊周邑,需得重朔王室威信,不會王命者,當舉兵伐之施以懲戒,此中當以衛、郕、蔡三邦最甚,不會王命不說,更助叛宋抵禦王師。其後,聯軍用兵所向當是蔑視王庭者,諸公以爲可否?”

齊公姜祿甫當先附和應道:“鄭公一語中的,甚合孤心,齊軍願聽尊命,聽候調遣!”

魯公姬息亦應傾囊相助。

鄭公姬寐生聞之大喜,起身拜謝,言日周室振興有日也,繼而三公約定舉兵之日,隨後散去各自備戰。

秋七月初旬,鄭公姬寐生領軍入魯,欲會魯軍共伐衛、郕、蔡。方入魯郊,接獲邦中戰報,宋、衛聯兵趁虛而入圍攻延津,蔡人隨其後攻取戴邑,阻截鄭軍回援。

聞迅,鄭公姬寐生急令止軍,鳴鼓聚將中軍議事。

時過一刻,軍中大小將領齊聚中軍大帳,鄭公姬寐生率先發問我,言道:“宋衛鼠輩不敢與我正面交鋒,聯軍襲擊孤之後方,邦中兵力薄弱,恐難撐持長久,諸卿可有良策解之?”

聞之,穎老叔緊接其話音回稟道:“老夫以爲,邦中危急不可不救,當即刻調轉兵鋒奮力回援,攻其後一舉殲之,除此更有何策?”

聞言,鄭公姬寐生大讚其勇,對其所表不置褒貶,續問道:“諸卿可另有奇謀?”

諸將皆言當即刻回援以免新鄭有失。

聞衆所言,鄭公姬寐生面漏憂色,輕點其頭。

見狀,大夫祭足上奏道:“盡如考叔所言,邦中有難回軍馳援,毋庸置疑。返程經戴邑用時最短,然戴邑爲蔡人所佔,突破封鎖加之行軍需時最少半月之久,邦中戰情吃緊卻不容我遲緩半日,且宋、衛聯軍知我回援圍攻戴邑,亦會催兵猛攻延津,延津若破新鄭危矣!”

聞言,穎考叔略經思索,回稟道:“祭子所言大是,臣請將令,繞道疾進回援,以解延津之圍,七日未至,甘當軍法!”

聞言,鄭公姬寐生未做回覆,轉眼望向祭足,祭足會意,撫掌贊到:“將軍智勇可嘉,可敬可佩!繞道回援,眼下觀之如此最善,然臣憂心將軍難有七日之期,知將軍回援,賊軍必將嚴令大軍限期破城,如此仍難解延津之圍!”

聞其如是說,穎考叔嗔言道:“左右亦不得法,索性老夫領軍取他商丘,令其無家可歸!”

聞言,鄭公姬寐生出言撫慰道:“大夫稍安勿躁,切勿戲言耳!商丘,宋室首府也,取之談何容易,且聞祭卿高論!”

祭足聞言禮謝,續言道:“臣亦無高論,但聞考叔欲取商丘,臣意並非不可。商丘是爲宋室首府,定有重兵把守,斷難攻取不假,但爲我大軍所迫,想必宋公亦不敢不問。屆時我軍大造聲勢圍城佯攻,臣料定不出三日,宋軍必定撤軍回援,若此延津之圍可解也!”

聞言,鄭公姬寐生甚是欣慰,回言道:“卿言甚善,傳令三軍遵言而行!”

祭足俯身拜謝,起身言道:“君上謬獎,臣愧不敢當,臣意可將大軍分做兩路。一路拜請穎考叔率領,戰車重器爲主,兼打鄭公旗號,充做疑兵直奔商丘;另一路則由君上親領,步卒輕騎爲主,趁宋軍後方有失,無暇兼顧戴邑,密行前往取之!”

此言一出,諸將稱是,鄭公姬寐生悅色稱讚,言道:“祭卿良謀,甚合孤心,此役若剩,祭卿功不可沒!”說罷,當堂下令諸將依計行事。

半個時辰後,各營整裝完畢列陣待命,隨之穎考叔一聲令下,大軍分爲兩路各自奔赴前線。

行軍三日,鄭軍穎考叔一部行抵商丘城郊,距城十里紮寨。

繼而下令軍士折枝掃地,激起漫天塵煙做萬軍之像,以此惑敵。

入夜,更派士卒偷潛至城下,縛信箭頭射入城中,信上言日:“萬軍將至,敕令獻城,破城之日,滿城屠盡!”城中宋軍撿而閱之,加之白日所見,盡皆惶恐不安。

商丘令連夜派出數十飛騎西出城關,前各邑尋援,並將戰報快馬加鞭送去鄭地宋公大營。

三日後,宋公與夷收穫戰報,立時雙腿無力癱坐帳中,商丘首府重地斷不可失,宋公與夷當即下令撤軍回援商丘。

半日過後,兵馬清點完畢,糧草亦已裝車,數萬人馬一路疾進退出延津戰場。

此時,鄭軍鄭公姬寐生一部,亦已行至戴邑三十里開外,山地叢林間安下營寨,以期休整過後,來日決戰蔡軍。

夜間,鄭公姬寐生邀上卿祭足中軍帳議事,商議來日戰鬥方略。

祭足進帳,施過君臣之禮,鄭公姬寐生言道:“蔡軍屯兵戴城,若其據城而守,我軍又以步卒輕騎爲主,取之萬難!”

聞之,祭足續言道:“君上所慮極是,且此役乃是密行取戴,貴在速戰速決,若是久攻不下,其時宋軍緩過神來出兵援救,我軍危矣!”

待其說罷,鄭公姬寐生輕點其頭,回言道:“孤意亦是如此,欲求速勝,需得引敵出城,伺機殲之,苦無誘餌也!”

聞言,祭足低頭陷入沉思,鄭公姬寐勝續言道:“若是我軍直至城下搦戰,敵必居城不出,堅守待援!爲此,祭卿可有良謀解之?”

見問,祭足回過神來,上言獻計道:“我軍勢大,前往搦戰,敵必怯戰不敢出城,若是其手下敗將城下挑釁,敵必輕敵出城剿殺!”

聞言,鄭公姬寐生回言問道:“卿言可是原戴城守軍戴侯子慶麾下戴軍?”

祭足拱手回道:“正是!”

話音落處,鄭公姬寐生擡手嘆言道:“孤亦曾想過此策,只道是戴軍已爲蔡軍殺散,大戰再即,如今何處尋起?”

聞言,祭足拱手回道:“君上勿憂,行軍途中,臣已派出哨騎前往探尋,其時打探到戴軍正於開封西郊集結,尋機奪回戴城,經臣書信相邀,約期於此地會師,戴侯子慶只願於賊手中奪回戴城,願聽君上號令!”

聞言,鄭公姬寐生驚問道:“如此甚好,可知戴軍何時抵達?”

祭足回言道:“算算日子,亦將於今夜抵達!”

話音未落,便聞帳外甲士奏報,戴侯子慶求見。

聞之,鄭公姬寐生大喜,面對祭足並肩相撫,言道:“祭子遠見,此戰得勝,卿乃頭功也!”說罷,便令帳外甲士恭請戴侯帳中相見。

時過一刻,戴侯子慶身着戎裝快步行入帳中,鄭公姬寐生離座相迎,上前慰道:“戴侯遠道而來,孤心甚慰,行軍途中可還安寧耶?”

戴侯子慶拱手拜謝,接其話語言道:“有勞記掛,聽聞鄭公引兵至此,助我驅除蔡賊,復我戴邑宗廟,吾心萬分感激!”

聞此,鄭公姬寐生擺揮手回言道:“戴侯勿需多禮,孤亦只忠王之事,剔奸除逆也!”

戴侯子慶回言道:“鄭公過謙,只願驅除蔡逆,勿使祖宗基業毀於我手,有用我處,但請下令!”

聞其如是說,鄭公姬寐生上前將其扶起,禮言相贊,隨即快步走上將臺,對其言道:“今蔡軍佔居戴城堅守不出,需使一軍前去城下叫戰,誘其出城,引至此間山地,待我伏兵出擊,一舉將其殲滅!”

戴侯子慶聞言會意,拱手請命道:“戴軍願往,謹遵將令!”

見說,鄭公姬寐生回禮致謝,言道:“此行危險重重,唯此方可引蔡軍出城,勝負成敗盡在戴侯之手!”說罷,便命甲士領其前往營區紮營休整。

次日辰時,戴侯領軍離營,來至戴城城下。

列陣已畢,戴侯子慶縱馬提槍行至陣前,繼而舉槍鋒指城頭,罵道:“無膽鼠輩,快快出城受死!”說罷,聞其身後弓弦聲響,隨見箭雨如蝗飛向城頭。

城門守將蔡仲見此,慌忙下城尋報主帥姬獻舞。

此時姬獻舞正於城中四處走訪安民,半個時辰後,方爲城門守將蔡仲尋獲,於其口中得知戴侯領兵城下叫戰。

姬獻舞略爲思索過後,問道:“戴軍兵力幾何?可有援軍?”

蔡仲回道:“殘兵敗將不足千人,未見援兵!”

聞及所報,蔡侯姬封人低頭沉思片刻,繼而言道:“兵甲不足千員,皆爲殘兵敗將,戴侯敢徑至城下搦戰,其後必有強援,必爲引我出城,聚而殲之!”

聞言,蔡仲請令道:“將軍明鑑,眼下該當何爲?”

見問,姬獻舞負手按劍回道:“任其城下叫囂,我自閉門不出,通令全軍無我將令,不可出城交戰,密切注視敵軍動態隨時上報,並遣飛騎宋營求援!”

待其說罷,蔡仲拱手應道:“末將領命!”

說罷,上前接過令箭隨之快步離去,集結城中所有兵力上城駐守。

戴侯子慶令甲士城下辱罵叫戰,已至口乾舌燥,時至午後,仍不見蔡軍有出城跡象。

戴侯子慶翻身下馬,來至護城河吊橋旁,旋即解衣脫褲引尿入河,戴軍百餘叫戰甲士,隨後跟進依樣而行。

恰逢此時,蔡侯姬封人尋視城頭,見此一幕,氣得七竅生煙,怒拍城頭罵道:“賊匪辱人太甚,吾定殺得爾等片甲不留!”說罷,轉身下城,欲開城門領軍擊殺戴軍。

蔡仲連忙將其拉住,勸說道:“君上稍安勿躁,莫要着敵激將之法,姬將軍斷言,弱旅叫戰,其後必有強援,通令全軍,未得將命不可出城交戰,還請君上三思!”

此時,蔡侯姬封人怒火中燒,萬言難進,奮力推開蔡仲,對其言道:“戴人辱我太甚,汝可忍,孤不可忍,阻我出兵者,吾必先斬之!”

說罷,轉身極速走下城去。

見其如是說,蔡仲亦不好強行勸阻,只得任其離去。

片刻過後,城門慢慢開啓,吊橋緩緩落下,蔡侯姬封人親領護衛親兵千人,出城剿殺戴軍。

蔡仲未能阻攔蔡侯出兵,恐其遭遇不測,連忙下城去往蔡軍大營,向主帥姬獻舞稟告此事,片刻功夫,蔡侯姬封人所領精兵千人盡出城外,與敵一箭之地列陣以對。

主將姬封人陣前喊話:“城下辱我,欺我蔡室無人耶?孤今便屠盡爾等豬狗!”

戴侯子慶陣前回話,言道:“鳩佔鵲巢,無恥之徒,天下皆罵之,何用我辱?”說罷,引兵殺出。

蔡侯姬封人見此,冷笑一聲,驅兵迎戰。

兩軍廝殺片刻,戴侯子慶依計後撤,蔡侯姬封人渾然不知是計,引兵隨後追擊。

此刻,蔡軍主帥姬獻舞亦得蔡仲奏報,姬獻舞破口罵道:“汝竟如此無能,爲何不上前阻攔?”

聞言,蔡仲跪拜領罪,回道:“屬下知罪,願請將令,領軍救回君上!”

聞言,姬獻舞猶豫未決,此間又得戰報,言說宋室商丘被圍,宋、衛聯軍迫離延津,退兵返邦。

聞報,姬獻舞頓感頭暈目眩雙腿難立,癱坐案側。良久緩過神來,只見其怒擊案面,破口大罵道:“宋、衛無用豬狗耳,圍攻延津半月不下,反爲鄭軍所制,退兵亦不訴與我知,致我於困境,背信棄義之徒!”

待其說罷,蔡仲接其言道:“宋、衛兵退,我軍前無屏障,後有強魯窺視,戴城四方無援,孤城一座,是退是守,還請將軍早做決擇!”

姬獻舞緩緩起身,回道:“孤城絕難堅守,及早棄之,勿得反爲所累!傳我將令,全軍撤出戴城,全力援救君上,待得君上脫險,着即東退尋路返邦,切不可蠻勇戀戰!”

蔡仲聞言領命,應聲而退。

出得府衙,蔡仲翻身上馬,挾煙裹塵直奔戴邑駐軍大營。

此時,蔡侯姬封人追擊戴軍,着鄭軍伏兵之計,被其團團圍住,困於林間山地孤峰,須臾間,便有全軍覆沒之險。

蔡侯姬封人後悔不迭,謂顧左右言道:“起初不聽蔡仲之言,致使今日之禍,連累衆卿隨孤客死異鄉!”

聞言,副將蔡平拱手言道:“隨公戰死沙場,吾等所願死而無憾!然,君上亦不必太過悲觀,君弟姬獻舞既然能料敵之先,必會遣軍來救,依臣拙見,吾等只需撐持一個時辰,援軍必至!”

聞其所言,蔡公姬封人按劍嘆道:“眼下亦只能如此也,傳令三軍憑險而守,死戰待援!”

聞言,蔡仲應命而退,去往前線佈防。鄭軍方面,據探子奏報,得知山中困有大魚蔡公姬封人。

爲防其破網而出,鄭公姬寐生果斷下令強攻搶山。

鄭軍於東,戴軍於西,同時發動猛攻,失地勢之利,鄭、蔡聯軍輪番強攻,始終未能攻克山頭,反折兵馬許多。蔡軍居高臨下,攜山石林木之庇,阻敵山下令其寸步難行,蔡軍亦爲此付諸極大代價,營中將士損傷殆盡,所帶精騎千餘,眼下僅剩兩百餘騎。

兩軍作拉鋸之爭,僵持近一個時辰,鄭軍強攻失利,爲免再增傷亡,鄭公下令放火燒山。

鄭軍弓兵營得令,箭縛白綾沾油而燃,搭弓射向山中。

一陣火雨降下,山中乾草枯木甚多,瞬時被其引燃,藉助風勢迅速蔓延,蔡軍立陷滅頂危機之中。

蔡侯姬封人仰天嘆道:“生死之際,援軍未至,悔於未納良言,致諸將於死地,孤愧對汝等!”

聞言,衆將默然,蔡平上稟道:“君上無需過多自責,承蒙君上厚恩,吾等拼死將護君上週全。臣意與其於此爲火困死,不若殊死一搏領軍突圍。即或不成,亦要拉其數人陪葬,令其知我蔡軍威名!”

諸將聞言豪氣頓生,帳下拱手齊言道:“殊死一戰,漲我軍威!”

聞之,蔡侯姬封人雙目含淚,緩緩抽出佩劍,橫劍相敬,謂對衆人言道:“孤隨諸卿再戰一次!”說罷收劍臂後,翻身上馬衝將出去。

衆將得令,亦是爭相上馬,緊隨蔡公姬封人戰騎衝向山下。

見蔡軍突圍,鄭公姬寐生隨即領兵阻截,嚴令不得走脫一個蔡兵。

兩軍相遇東北山腳,未及照面,更不答話,瞬間兩軍絞殺於一處。

戰約半刻鐘,蔡軍損失百騎,鄭軍兵員亦有減損,然援兵不斷涌至。

蔡軍將士盡皆滿臉血污,抵敵數倍於己之鄭軍,已至精疲力竭。

稍事休整,蔡侯姬封人帥領所剩百餘戰騎,以做最後一搏,突見鄭軍後軍陣腳大亂,料是蔡師姬獻舞援軍已至。

被圍蔡軍將士,無不熱淚盈眶,得見生機士氣陡增。

蔡侯姬封人舉劍喊道:“得佑上蒼,至我絕處逢生,援軍已至,諸將隨孤殺出重圍!”說罷,拍馬衝出,剩餘百騎緊跟身後。

蔡軍前後夾擊,費力撕開一道口子,蔡侯姬封人方得以師姬獻舞。

兩軍合爲一處,隨即撤出戰鬥,尋路而退。奈何鄭軍隨後追殺緊跟不捨,半日行軍不到十里,折去兵馬近半,糧草輜重亦都盡失。

如此下去,不及踏入蔡境,便將全軍盡爲鄭軍所殲。

危難之際,蔡平主動請纓,謂對主帥姬獻舞言道:“鄭軍尾隨追殺,致我行軍遲緩,損兵折將不說,主帥及君上亦有性命之虞!末將不才,願引百軍斷後,掩護大軍撤退!”

姬獻舞聞之,快步上前相扶,聲音顫抖對其謝道:“卿爲社稷甘於捨命,真乃棟樑之臣也,君上之幸,蔡邑百姓之幸,吾定不負卿之所託,護得君上安全返邦!”

蔡平跪地領命,謂其言道:“此行兇險,難有再生之日,祈請將替臣辭別君上!”

姬獻舞聞言撒淚,上前將其扶起:“卿自保重,吾與君上新蔡設宴,待卿歸來,與汝慶功!”待其說罷,蔡平再拜而退。

蔡平軍中尋集舊部,得精兵百又二十騎。

令其採集林間青藤編織成球,內置碎石並澆之桐油備用,餘油盡皆潑於路間,繼而命其伏於道路兩側高地。

戰備事畢,蔡平獨騎駐馬路間,目送大軍走遠,緩行追出百步。

忽聞得身後喊殺聲大作,蔡平知是鄭軍追兵已至,由是緩緩調過馬頭,按劍冷麪以對。

待其追至距己百步開外,蔡平抽出長劍高舉過頂,兩側伏兵會意,將事先備好之藤球,以火引燃推出,順坡滾向路中。

鄭軍猝不及防,被其砸死燒傷者甚多。藤球滾落路中,又引燃先前蔡平潑灑之桐油,霎時間大火漫天阻斷道路,鄭軍被迫停止前行。

爲免蔡軍逃脫,鄭公姬寐生嚴令軍士向前,拼死撲滅大火,意圖打通道路繼續追擊。

蔡平怒吼一聲:“放!”隨即長劍揮下,只見道路將側箭雨飛出,攜煙火之利,傾瀉於鄭軍頭頂,救火兵丁盡被射殺。

經此耽擱半個時辰,蔡軍早已逃遠,再追已無必要。

爲此,鄭公姬寐生怒火沖天,分兵強攻兩側高地,誓要斬殺蔡平所部。

見此,蔡軍停止放箭,策馬集於蔡平身後,或退或戰止等主將一聲令下。

按說,蔡侯大軍已擺腿鄭軍追擊,蔡平大可引軍後撤,然蔡平按兵不動似無此意。

一者,就此退去,蔡平憂心路上再生枝節,誤失撤軍良機,再爲鄭軍追上必是死路一條。

二者,滯敵追擊惹惱鄭軍,必爲其追殺,亦是難逃一死,不若放開手腳,與敵憨戰一場,死得轟烈,亦嘗從軍所願。

思及此處,鄭軍已繞過過火牆殺將過來,蔡平手提長劍,謂對諸將士言道:“大敵當前,吾等是戰必死,退亦必死,吾願殺敵戰死疆場,絕不想背中冷箭而亡,諸君自行抉擇,願從我者,提槍隨我殺敵!”

說罷,蔡平策馬提劍衝向鄭軍。

其身後百騎無一退縮,盡隨其後一擁而上。

蔡平所部皆懷必死之心,出手盡使殺招,逢敵便殺奮勇難當。

激烈交戰約有一個時辰,畢竟兵力懸殊巨大,蔡平所部漸顯力怯。

僅剩二十餘騎,皆爲鄭軍數數十人分隔包圍,陸續爲鄭軍斬殺。

戰至最後,蔡平爲鄭軍所擒,壓至鄭公姬寐生腳下。

鄭公姬寐生惜其忠勇,不忍殺之,另人去除縛繩,放其離去。

未料,蔡平縱身一躍搶過鄭公姬寐生佩劍,鄭軍知其英勇,瞬即退後一步將其圍住。

唯有鄭公姬寐生不動聲色,獨立圈中與其相擲,責問道:“汝此舉何意?”

蔡平披頭散髮滿面血污,手提長劍目漏兇光,以言回道:“吾之部下百騎,盡逝於此,吾有何面目獨活於世,萬盼赴死與之相聚,無需汝等垂憐!”

聞其所言,鄭公姬寐生心存敬佩之心,對其言道:“將軍遺願,孤當遵奉!”說罷,轉身背對蔡平,閉目以待。

蔡平見此,仰天長笑,言道:“知我者,鄭君寐生也!”說罷,揮劍自斬其首,蔡邑英魂長逝於此。

戴侯子慶見此,上前催問:“此處事了,蔡軍已是我軍囊中之物,望公領軍速追!”

鄭公姬寐生緩緩睜開雙目,嘆言道:“蔡邑有如此忠勇之士,未至滅亡之時,已無再追必要!”說罷,翻身上馬,引軍而退。

聞言,戴侯子慶不明就裡,見鄭軍放棄追擊,亦只得隨其撤軍返回。

到得戴城,鄭公姬寐生親書錦絹,飛鴿傳書商丘穎考叔,告知戴邑事了,令其擇機而退。

於戴城休整三日,鄭公姬寐生引軍返邦,迴歸新鄭。

商丘城外,狼煙四起,煙塵蔽日,鄭大夫穎考叔接過君上飛鴿傳書,知悉戴邑大捷,萬感欣慰。

是夜,趁敵守備最弱之時,奉命引領全軍悄然退出商丘。

至此,鄭室亡國危機,仰仗鄭公姬寐生運籌帷幄,集謀臣之智,倚武將之勇,得以徹底化解。

此役,鄭軍雖有損失,但未觸及根本,大軍休整一月,已恢復如初。

鄭公姬寐生廟堂集聚衆臣商議,言及天下大勢於鄭有利,不若乘勝出擊討違王命者,出兵入郕爲霸取中原再進一步。

鄭室得勝之師,士氣空前高漲,羣臣一致讚許皆無異議。

冬十月初旬,鄭公姬寐生領軍親征,並邀齊公姜祿甫共舉大業,得其慨然答應,聯軍合計六萬餘衆,浩浩蕩蕩開往郕邑。

郕侯姬參聞知心神俱慌不知何爲,六萬大軍壓上,郕邑頃刻即滅,友邦如宋、衛、蔡者,近日皆爲鄭軍所敗,避之不及何敢申以援手。

萬般無奈之下,郕侯姬參寫下降表遞至鄭、齊聯軍大營,言說爲君昏聵與狐爲伍,失德天子鑄成大錯,萬望給予悔過自新之機,並自即日起,郕邑臣民便以鄭、齊爲尊,歲獻貢賦永不作反。

鄭、齊二君閱畢郕侯降表,心中無比歡喜,未見刀光便使郕室臣服。

爲此,二公聯合上書天子,表奏郕侯姬參知錯即改,當爲天下之楷模,給予悔過之機。

隨即二公領軍入郕,與民秋毫無犯,並於侯府接見郕侯,與其簽訂萬世盟好條約,隨後各自引軍返邦,自不在話下。

只此一年,鄭公姬寐生領軍征戰四方,取郜防、破宋衛、克戴地,臣郕室,中原諸侯無人敢與其爭鋒,霸取中原指日可待,諸侯亂世爭霸亦由此拉開序幕。

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15章 齊公平宋衛 鄭伯謀陳魯第054章 五大夫亂周 鄭虢力勤王第052章 齊幽盟天下 王饗宥諸侯第056章 齊魯消宿怨 享見一家親第035章 楚莫熬伐絞 鄭公突侵宋第008章 魯莒釋前嫌 鄭衛復興兵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53章 楚熊貲徵巴 齊小白伐魯第005章 鄢地手足殘 黃泉母子情第042章 文姜三勸兄 無知禍弒父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18章 鄭子都陷忠 魯羽父弒君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25章 亂世君臣惡 五父弒兄侄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05章 鄢地手足殘 黃泉母子情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11章 衛石臘滅親 晉莊伯逆君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35章 楚莫熬伐絞 鄭公突侵宋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22章 曲翼續冤仇 齊魯結姻親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10章 州籲弒君完 四國兩伐鄭第058章 晉亂弒族親 魯水祀天地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謀天下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謀天下第045章 乘丘魯卻宋 莘邑楚侵蔡第043章 齊後爭君權 魯師出中原第042章 文姜三勸兄 無知禍弒父第009章 周鄭互交質 宋衛陷內患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01章 千金買一笑 烽火戲諸侯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09章 周鄭互交質 宋衛陷內患第042章 文姜三勸兄 無知禍弒父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53章 楚熊貲徵巴 齊小白伐魯第025章 亂世君臣惡 五父弒兄侄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43章 齊後爭君權 魯師出中原第039章 亂點鴛鴦譜 難續亂世情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38章 高渠彌謀權 姜諸兒奪政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29章 紀子諮齊魯 蔡侯謀陳鄭第030章 鄭室伐盟向 曲沃囚晉侯第006章 盟宋魯交戎 討滑鄭伐衛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14章 連齊魯伐邾 和宋鄭盟陳第047章 北杏齊始霸 會柯魯索遂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13章 以利連齊魯 憑威服陳蔡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26章 師徒祭紀城 鄭齊悍九州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51章 宋礬遊齊衛 鄭詹說楚戎第037章 宋莊公雪恥 諸侯三伐鄭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第038章 高渠彌謀權 姜諸兒奪政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01章 千金買一笑 烽火戲諸侯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36章 姬突鬧九洲 屈暇隕羅地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29章 紀子諮齊魯 蔡侯謀陳鄭
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15章 齊公平宋衛 鄭伯謀陳魯第054章 五大夫亂周 鄭虢力勤王第052章 齊幽盟天下 王饗宥諸侯第056章 齊魯消宿怨 享見一家親第035章 楚莫熬伐絞 鄭公突侵宋第008章 魯莒釋前嫌 鄭衛復興兵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53章 楚熊貲徵巴 齊小白伐魯第005章 鄢地手足殘 黃泉母子情第042章 文姜三勸兄 無知禍弒父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18章 鄭子都陷忠 魯羽父弒君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25章 亂世君臣惡 五父弒兄侄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05章 鄢地手足殘 黃泉母子情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11章 衛石臘滅親 晉莊伯逆君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35章 楚莫熬伐絞 鄭公突侵宋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22章 曲翼續冤仇 齊魯結姻親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10章 州籲弒君完 四國兩伐鄭第058章 晉亂弒族親 魯水祀天地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謀天下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謀天下第045章 乘丘魯卻宋 莘邑楚侵蔡第043章 齊後爭君權 魯師出中原第042章 文姜三勸兄 無知禍弒父第009章 周鄭互交質 宋衛陷內患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01章 千金買一笑 烽火戲諸侯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09章 周鄭互交質 宋衛陷內患第042章 文姜三勸兄 無知禍弒父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53章 楚熊貲徵巴 齊小白伐魯第025章 亂世君臣惡 五父弒兄侄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43章 齊後爭君權 魯師出中原第039章 亂點鴛鴦譜 難續亂世情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38章 高渠彌謀權 姜諸兒奪政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29章 紀子諮齊魯 蔡侯謀陳鄭第030章 鄭室伐盟向 曲沃囚晉侯第006章 盟宋魯交戎 討滑鄭伐衛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14章 連齊魯伐邾 和宋鄭盟陳第047章 北杏齊始霸 會柯魯索遂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13章 以利連齊魯 憑威服陳蔡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26章 師徒祭紀城 鄭齊悍九州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40章 齊公戰諸侯 紀女護君國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48章 御說違齊志 姬突逆鄭君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03章 襄公戰岐山 文公集周民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51章 宋礬遊齊衛 鄭詹說楚戎第037章 宋莊公雪恥 諸侯三伐鄭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第038章 高渠彌謀權 姜諸兒奪政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01章 千金買一笑 烽火戲諸侯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46章 戩地君戲臣 蒙澤臣弒君第036章 姬突鬧九洲 屈暇隕羅地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29章 紀子諮齊魯 蔡侯謀陳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