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事變

明軍大部分已經做好了轉移的準備,鄧名根本不打算再返回南京城下,因爲他估計無論誰得勝,都不會再與自己交易。而且從揚州來的消息說,達素率領的先遣部隊已經渡過淮河,估計很快就能抵達長江北岸。現在明軍在南京附近已經停留了太長的時間,估計除了這批援軍外,山東等地也會有綠營陸續趕來,再多停留風險就太大了。

分別在即,鄭成功看了看穆潭,就對鄧名說道“穆千總跟隨我多年,智勇雙全,若是提督不棄,就讓他留在左右效力吧。”

對於這樣的好意,鄧名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這時張煌言也領着任堂前來,同樣要把這個年輕人留在鄧名身邊:“我見提督身邊沒有得力的幕僚,他是江西士人,騎射也都不錯,不會拖累提督的。”

鄧名見過任堂的表現,知道他雖然是個書生,但絕對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只是有些奇怪:“任兄不是急着要回浙江麼?”

“我在舟山沒有家人,之前想回去爲張尚書效力。”任堂很痛快地答道:“現在提督給了浙軍這麼多武裝,還有大量的軍餉,暫時也同不到我了。倒是提督將來想進兵江西的話,我倒是能盡一些綿薄之力。”

鄧名估計自己短期內不會進攻江西,頂多是返回路途中經過九江附近。不過他也清楚這和鄭成功把穆潭留下一樣,張煌言也是希望在自己身邊有個他的熟人,必要時可以幫浙兵說上幾句話,或是方便溝通。因爲鄧名就把穆潭和任堂都收入自己的衛隊,這樣的他親衛的總人數就達到了空前的二十人。

在南京城附近的三仗,其中有兩場都是浙軍獨立取勝的,剩下的一場也是和闖營並肩作戰而不是充當二線的輔助部隊,因此鄧名把大部分繳獲都交給了張煌言的浙軍。郎廷佐更是浙軍擒獲的,從樑化鳳那裡的得到的五十萬兩贖金鄧名也盡數給了張煌言,剩下的五十萬兩,鄧名讓鄭成功和李來亨各拿走二十萬,他本人留下了十萬——現在鄧名的衛隊雖然不大,但是他花錢的地方也不少。

這些輜重已經被明軍搬上了從附近收集來的船隻上,太陽落山後,鄭成功和張煌言就率軍出發,舉起火把浩浩蕩蕩地向東而去。天色掩蓋了明軍的數量和旗幟,讓城內的清軍無法看清明軍的行動細節。

張煌言和鄭成功離去後,鄧名和李來亨也沒有多呆,他最後見了郎廷佐一面,囑咐道:“郎總督莫要忘記了,三日後我還要回來拿一百萬兩白銀,若是郎總督賴賬,莫怪我把郎總督與我的協議大白於天下。”

……

樑化鳳一直密切地注意着城外的動靜,他派十個得力部下前去明軍營中,與郎廷佐呆在一起,讓他們一等明軍離開就立刻保護郎廷佐隱藏起來。這兩天來,樑化鳳還一直與蔣國柱虛與委蛇,反覆保證會替他當個中間人,消除蔣國柱與郎廷佐之間的怨恨。一直等到子夜,終於有個部下前來報信,告訴樑化鳳明軍已經撤退,臨走時把他們和郎廷佐都用繩子捆了起來,然後在地上扔了一把刀。

這幾個清兵用刀子隔斷繩索後,立刻按照樑化鳳吩咐的那樣,帶着郎廷佐藏到了附近的一戶民居里,其他九個人現在還在郎廷佐身邊,這個人抹黑返回南京報告。

“好,大功告成。”樑化鳳雖然一直和蔣國柱通信,但生怕對方是故意麻痹自己,真實目的是出城偷襲郎廷佐,因此他一直仔細觀察蔣國柱和管效忠的動靜。不過看起來蔣國柱還算老實,而管效忠不只是在犯什麼傻,直到現在樑化鳳也沒有看到對方派兵出城:“他們來不及了,全軍出城,隨我去保護郎總督。”

除了留下一支部隊防守一個城門外,樑化鳳傾巢而出,臨走前還派人去通知蔣國柱,讓他立刻帶兵去把管效忠抓起來,勝劵在握的樑化鳳趾高氣揚地對蔣國柱派來的手下說道:“告訴蔣巡撫,到底能不能讓郎總督消氣,就看他今晚的表現了。”

很快樑化鳳就在那個回來報信的心腹的帶領下,趕到了郎廷佐的藏身處,見到被手下擁出來的郎廷佐後,樑化鳳飛身下馬,衝過去激動地大喊道:“總督大人受驚了,末將救援來遲,死罪啊。”

郎廷佐盯着樑化鳳看了幾眼,又望向樑化鳳背後的大批舉着火把的士兵,終於長出了一口氣,知道自己總算脫險了。

這些日子來,郎廷佐受盡了煎熬,總擔心鄧名毀約把自己交給蔣國柱和管效忠,導致自己不能替朝廷除去這兩個奸臣。想到放走的那麼多閩軍,還有不得不交給鄧名的五十萬兩白銀,郎廷佐只感到胸中惡氣翻涌,現在再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了,也沒有人能阻止他報仇雪恨了。

“返回江寧。”郎廷佐大喝一聲:“跟本督去捉拿蔣國柱、管效忠二賊。”

“遵命!”樑化鳳急忙把自己的坐騎讓給郎廷佐,親手扶着老總督攀上馬背,然後也跳上一匹馬,緊隨在郎廷佐身邊。

一邊向南京趕回去,樑化鳳一邊把自己與蔣國柱的密探內容報告給郎廷佐,最後還嘲笑道:“這賊說不定已經同管效忠火併起來了,我們回去正好把他們一網打盡。”

“哼,這賊居然還想活命,真實癡心妄想。”郎廷佐恨恨地罵道:“蔣國柱也就算了,漢人本來都靠不住,那管賊還是個旗人,居然也忘記了朝廷的恩典。”

“總督大人說的對,旗人本該是朝廷的中流砥柱,管賊當真該死。”樑化鳳在邊上符合着,在心裡琢磨着:“上次我和鄭成功血戰保住了南京,皇上給了我江南提督的官職;這次我又在鄧名面前保住了南京,皇上是不是也該給我擡旗了?讓我也成爲旗人呢?”

樑化鳳越想越覺得自己機會很大,他偷偷看了一眼身前的郎廷佐,想道:“這次總督大人要想讓朝廷不責怪,肯定要說是我突入敵營,把他搶回來的,雖然這又是一樁大功,但畢竟也是欺君。總督大人應該明白,我本來是完全沒有必要冒這個險的。還有,不值這一樁,我爲了救他回來,還釋放了鄭成功的人,運出了藩庫的銀子,這些都是在冒險。如果今天沒有順利救出郎總督,而是被蔣國柱他們佔了上風,這些可都是罪過啊。總督大人肯定會好好報答我的,他也是旗人,我想擡旗的事自己當然不好和皇上說,但可以讓總督大人幫着說一聲。”

樑化鳳美滋滋地想着自己光輝的未來時,只聽郎廷佐又罵道:“這兩個賊人,爲了取悅鄧賊,居然還釋放了這麼多海逆,剛纔聽鄧名說,他們也出了五十萬兩銀子要買本總督的人頭,這些我都要好好奏報朝廷,不把他們千刀萬剮,實在難消我心頭之恨。”

身旁的樑化鳳聞言大驚,連忙勸阻道:“總督大人不可,這些事我們也有份,要是說出去朝廷一嚴查,勢必牽連我們,而且也不能把他們交給朝廷啊!他們兩人狗急跳牆,一定會拼命地咬我們的。”

樑化鳳的計劃就是殺人滅口,今晚就把管效忠和蔣國柱都殺了,然後給他們扣一個私通鄧名,打算把南京獻給明軍的罪名。可聽郎廷佐的意思,竟然是要把這兩個人交給朝廷,可若是由北京進行的審問話,蔣國柱他們肯定會把郎廷佐和樑化鳳也一起拖下水。

“豈能不說,那不是欺君麼?”郎廷佐厲聲反駁道:“再說若不把這二人的罪行大白天下,天下說不定會有一些糊塗的官員,誤以爲朝廷賞罰不公,苛待功臣。”

“這,這……”樑化鳳心中一急,急忙趕前兩步,拉住了郎廷佐的繮繩:“總督大人三思啊,他們縱放海逆,固然是爲了禍害朝廷而不是真心想換旗人回來,但我們也做了同樣的事,朝廷說不定也會覺得我們也是出於和鄧賊交易的目的這麼幹的。”

釋放閩軍戰俘一事可大可小,如果清廷認爲這是救旗人心切,不得已而爲之的話,樑化鳳就很容易被原諒。但如果清廷察覺到樑化鳳的目的是爲了和蔣國柱他們勾心鬥角,那多半就會是另外一個態度。在樑化鳳已經準備好的請罪奏章上,他就是用前面的理由爲自己開脫的,還特意加上了一筆:說正是利用與明軍交易的機會,才趁機查清了郎廷佐的關押位置,然後趁夜出城襲殺,不但救回了兩江總督,還斬殺明軍數萬,迫使鄧名退兵五十里。

固然郎廷佐說的有理,如果管效忠和蔣國柱死的不明不白,地方上的官員可能會有其他的猜測:比如猜順治還是因爲他們二人害死了大批旗人而不肯饒恕他們,但又不好明着責怪,就隨便找個藉口一殺了事。考慮到之前順治確實罷免過二人,不少官員還真可能出現類似的懷疑。如果真發生這樣的情況,當然對清廷的統治不利,容易讓地方上的官吏生出兔死狐悲之感。但樑化鳳首先關心的當然是自己的安全,他冒這麼大風險,是爲了升官發財的,可不是爲了給管效忠、蔣國柱還有郎廷佐陪葬。

“我們本來就是爲了和鄧賊交易才釋放海逆的啊。”郎廷佐答道:“但我們的目的是爲了揭穿管效忠和蔣國柱這兩個賊子的真面目,爲了讓朝廷不受他們的矇蔽,皇上聖明,一定能夠體察我們的苦衷的。”

樑化鳳目瞪口呆,片刻後問道:“那總督大人平安回來一事,又該怎麼和朝廷說呢?”

“自然是實話實說。”郎廷佐早都已經想好了,擡手向着北京的方向遙遙一拜:“爲了不讓賊人得逞,不讓聖上被兩賊矇蔽,本官不得不讓臣節受損,違心地和鄧賊做了一些交易。”

此時樑化鳳已經是汗流浹背,如果據實報上去,固然天下的官員都能明白管效忠和蔣國柱罪有應得,朝廷賞罰得當,但郎廷佐估計也會受到責罰,多半還不會很輕。

“這些事可都是我做的,是我放的俘虜,也是我劫的藩銀。”樑化鳳一想到這些頓時就呆住了,他又看了郎廷佐一眼,心中一團疑雲升起:“難道郎廷佐打算把這些事情都推給我嗎?這樣朝廷不會有受損的危險,他也能脫去大部分的罪名,皇上心裡還會覺得他郎廷佐是個忠臣吧?無論如何都不會欺君,對了,他還是旗人,我可不是啊……”

郎廷佐察言觀色,猜到了樑化鳳的前面的那部分想法,立刻就真心實意地寬慰道:“樑提督放心,無論是釋放俘虜,還是送銀子給鄧賊,都是本總督的命令,樑提督不過是奉命行事罷了。”

“總督大人言重了,末將不敢當,末將並無怨言。”樑化鳳急忙辯解道,但他心念急轉,憂慮卻是更重:“郎廷佐說得好聽,說我是奉命行事,但是當時他身在明軍營中,如何還能下命令給我?朝廷肯定會認爲我是自行其事。而且現在他說的好,到時候還不知道會如何編排我,他是總督,又是旗人,朝廷肯定信他不信我。”

郎廷佐以爲樑化鳳安心了,就繼續策馬向前,不知對方越想越是害怕。

“就算郎廷佐說的是真話,皇上也不會對我有好印象,會認爲我既膽怯不敢與鄧名交戰,更滿肚子的鬼主意,貪圖功勞名聲……要是給皇上留下一個我是小人的印象,別說擡旗了,就是這江南總督能不能坐穩都成問題。”翻來覆去地想了一會兒後,樑化鳳又偷看了郎廷佐一眼:“這廝,如果不是爲了救你,我何必冒這麼大的險,出這麼大的力?你不思好好報答我,反倒爲了你自己的前途、爲了表忠心就把一切都吐出去,害得我前程盡毀!真實恩將仇報!”

“總督大人。”樑化鳳又向趕前一步,第二次拉住了郎廷佐的馬繮:“城內不知道到底如何了,總督大人肩負重任,萬萬不能輕涉險地,先由末將進城去打探一番吧。”

郎廷佐還在猶豫,樑化鳳卻不容置疑地說道:“若是總督大人有個萬一,誰還能去向朝廷揭露管效忠和蔣國柱的真面目呢?還請總督大人呆在這裡原地不動,末將先進城去擒拿兩個賊人,萬一末將出事,總督大人也可以直奔蘇州。”

說服了郎廷佐後,樑化鳳就讓一隊心腹留下保護兩江總督,自己帶着親衛率先返回南京,分手前樑化鳳向心腹交代道,無論出了什麼事,沒有他的命令都不可以帶郎廷佐進城。

……

兩江總督府,剛纔那個使者回來報告過樑化鳳的要求後,蔣國柱就一直愁眉不展,他雖然有一些手下,但對管效忠的兵力毫無優勢,甚至還要處於下風。樑化鳳讓蔣國柱去攻打管效忠,怎麼看都像是不懷好意。但管效忠仍是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樣,蔣國柱雖然感覺樑化鳳不可靠,但也沒有拼命的本錢。

如果郎廷佐在樑化鳳的護送下返回總督衙門,蔣國柱都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抵抗:如果管效忠真的坐視的話,蔣國柱堅持不了多久,而且總督衙門的士兵在看到郎廷佐後說不定還會有人倒戈;但如果不抵抗,那就是任人宰割。

從那個使者返回到現在,蔣國柱一直在長吁短嘆,怎麼也找不到轉危爲安的好辦法,唯一的指望就是樑化鳳真的守信,幫他取得郎廷佐的寬恕。

“可郎廷佐知道我想殺他,如果我不出力,也沒有利用價值,他怎麼肯放過我?管效忠現在已經束手待斃,多半郎廷佐回來後一招呼他就去投降了,郎廷佐根本用不到我了。”蔣國柱在總督衙門裡不停地轉着圈子,直到聽到外面的突然傳來一陣喧譁聲,接着就有人來報告衙門前來了一大隊士兵。

“終於來了嗎?郎廷佐回城了?”蔣國柱感到兩腿發軟,不知到底該如何是好。

最後蔣國柱還是鼓起勇氣,命令士兵不許放人進來。

不過隨後並未如蔣國柱預料般的那樣發生衝突,很快又有一個部下來報,說是江南提督樑化鳳帶着幾個親兵,脫離了他身後的大部隊趕到衙門前,要求進來和蔣國柱面談。

“快請。”蔣國柱先是一愣,然後忙不迭地說道,同時自己也趕出門外迎接。

正如士兵們說的那樣,樑化鳳帶着不到十個士兵快步走入衙門,蔣國柱見狀心裡一寬,對方的姿態又給了他一線希望——樑化鳳的行動表現出了很大的善意。

“可是兩江總督要樑將軍來的?”蔣國柱滿懷希望地問道。

“進去再說。”樑化鳳步履匆匆地走進後面的一件偏廂,把其他人都支開後,樑化鳳直截了當地問道:“管效忠到底怎麼了?巡撫大人爲何這兩天來一支派人來和我聯絡?”

見蔣國柱有些遲疑,樑化鳳着急地叫道:“如果巡撫大人還想活,最好就與我坦承相見,實不相瞞,鄧名已經把郎廷佐放了,現在就在城外,郎廷佐發誓要把巡撫大人和管效忠千刀萬剮。”

蔣國柱此時感覺形勢撲朔迷離,不過從樑化鳳的口氣來看,對方似乎也對郎廷佐突然產生了很大的不滿。情況緊急,蔣國柱顧不得再玩虛虛實實的那一套,用最快的速度把管效忠這兩天的精神狀況,還有他說的那些話都講給了樑化鳳聽。

“管效忠是幡然悔悟,要爲朝廷盡忠了嗎?”樑化鳳冷笑了一聲。

“正是。”蔣國柱本來不打算把這件事說出來,起碼不會主動充當管效忠改悔的證人——就算被管效忠害死了,也不能讓他有機會減輕罪責。但剛纔聽到樑化鳳的言語後,蔣國柱決心賭上一把,把實情告訴對方——反正如果樑化鳳不能給蔣國柱一個好答案的話,蔣國柱完全有能力讓他出不了兩江總督衙門。

“這兩個旗人,他們是要害死我們啊。”樑化鳳也不耽擱,把剛纔郎廷佐與他的對話一字不落地倒給了蔣國柱。

“果然是旗人。”說完後梁化鳳又是一聲冷笑:“果然關鍵時刻,還是八旗可靠,哪怕是漢軍旗的。他們都是皇上的奴才,爲了主子命都可以不要。”

蔣國柱沉吟了片刻,消化了樑化鳳帶給他的消息,緩緩點了點頭:“以樑提督之見,我們該怎麼辦?”

“他們兩個都不能活,我對付郎廷佐,巡撫大人對付管效忠,怎麼樣?”樑化鳳想了下,補充道:“如果巡撫大人看得沒錯,那一會兒就用郎廷佐的名義召管效忠來,他多半都不會反抗吧?”

“不行!”蔣國柱斷然否決了樑化鳳的提議,搖頭道:“他是會來,但今晚必須要死人,死很多的人。”

“哦?”樑化鳳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他們是要叛變,獻城給鄧名,所以不會束手就擒的,一定會負隅頑抗。”蔣國柱說道:“郎廷佐好辦,他身邊沒有人,但管效忠府中的奴僕、手下,誰敢說都一無所知?他們一個都不能留。”

“嗯,巡撫大人說的對。”樑化鳳更不猶豫,喚來一個心腹在他耳邊交代了幾句,這個心腹馬上領命帶兵出城。

“好了,郎廷佐不用擔心了,”樑化鳳一衣甲,對蔣國柱說道:“我們立刻去攻打管府。”

……

數日後,北京接到令人震驚的消息,貪生怕死的郎廷佐在被俘後向鄧名投降,然後串聯對皇上心存怨望的管效忠——這兩個旗人竟然打算獻城給明軍,利用交換俘虜進行聯絡。

管效忠的的異常舉動被警惕的蔣國柱發現,樑化鳳也抓住了幾個明軍細作問清了實情,兩人將計就計,在明軍來偷城門時伏擊了鄧名,將帶路的大叛徒郎廷佐當場格殺。管效忠知道事敗,在府邸中負隅頑抗,但也被樑化鳳和蔣國柱統兵攻破,管效忠和叛軍都被誅殺。

在報告朝廷事變經過的同時,蔣國柱還發急件給達素,讓他全速趕往南京。

當南京的戰事終於告一段落後,順治也總算放心下來,大喜之下,除了表彰蔣國柱外,更考慮給兩次力挽狂瀾的大功臣樑化鳳擡旗,並命令樑化鳳立刻畫像呈進北京,以供順治御覽。此皆後話,暫不細表。

第17節 政策(上)第27節 圍攻(中)第22節 搶攻(下)第68節 混亂(下)第7節 變臉(上)第29節 統一(上)第51節 求戰(上)第45節 突破(下)第56節 待遇(上)第54節 險境第59節 魔鬼(上)第20節 萬縣第47節 情報(下)第30節 賽跑第20節 康熙(下)第41節 阻擊第12節 軍旗第31節 佯攻(上)第44節 中介第28節 算計(上)第51節 晚宴第49節 坦承第9節 問話(上)第48節 賀禮第36節 宿命(上)第58節 遺孤第35節 捆綁第60節 戰俘第13節 試探(下)第59節 魔鬼(下)第1節 秘旨第56節 宣戰(下)第2節 目標(上)第60節 算盤(上)第3節 信號(上)第8節 進軍第59節 議款(上)第40節 困境第12節 軍旗第26節 告狀第54節 迂迴第44節 先行第23節 代理(下)第12節 專家第16節 龍騎(上)第12節 專家第33節 唐王第49節 副手(下)第37節 立碑第38節 買賣(下)第47節 約戰第39節 大捷第61節 未來第30節 劍閣第60節 人心(下)第3節 君臣第49節 訓練第58節 遺孤第31節 側擊第38節 包抄第37節 軍火第26節 兄弟(上)第52節 決心第8節 信用第7節 仲裁(下)第18節 登陸(上)第23節 瓷器第48節 提案第56節 推銷(下)第43節 靖難(上)第28節 借刀第50節 誤判(上)第33節 孤注(下)第57節 分贓(下)第10節 默契第50節 懷疑第1節 失憶第28節 盟軍(下)第47節 約戰第40節 打賭第14節 強攻(下)第56節 推銷(下)第36節 修路第27節 圍攻(上)第19節 一騎第42節 剃髮第4節 一致(下)第30節 變化(上)第26節 觀感第39節 王佐(上)第26節 判斷(下)第58節 遺孤第15節 相識(下)第45節 合作第48節 賀禮第4節 國民(上)第67節 守法(下)第27節 反攻第3節 壓力(下)第10節 負責(下)
第17節 政策(上)第27節 圍攻(中)第22節 搶攻(下)第68節 混亂(下)第7節 變臉(上)第29節 統一(上)第51節 求戰(上)第45節 突破(下)第56節 待遇(上)第54節 險境第59節 魔鬼(上)第20節 萬縣第47節 情報(下)第30節 賽跑第20節 康熙(下)第41節 阻擊第12節 軍旗第31節 佯攻(上)第44節 中介第28節 算計(上)第51節 晚宴第49節 坦承第9節 問話(上)第48節 賀禮第36節 宿命(上)第58節 遺孤第35節 捆綁第60節 戰俘第13節 試探(下)第59節 魔鬼(下)第1節 秘旨第56節 宣戰(下)第2節 目標(上)第60節 算盤(上)第3節 信號(上)第8節 進軍第59節 議款(上)第40節 困境第12節 軍旗第26節 告狀第54節 迂迴第44節 先行第23節 代理(下)第12節 專家第16節 龍騎(上)第12節 專家第33節 唐王第49節 副手(下)第37節 立碑第38節 買賣(下)第47節 約戰第39節 大捷第61節 未來第30節 劍閣第60節 人心(下)第3節 君臣第49節 訓練第58節 遺孤第31節 側擊第38節 包抄第37節 軍火第26節 兄弟(上)第52節 決心第8節 信用第7節 仲裁(下)第18節 登陸(上)第23節 瓷器第48節 提案第56節 推銷(下)第43節 靖難(上)第28節 借刀第50節 誤判(上)第33節 孤注(下)第57節 分贓(下)第10節 默契第50節 懷疑第1節 失憶第28節 盟軍(下)第47節 約戰第40節 打賭第14節 強攻(下)第56節 推銷(下)第36節 修路第27節 圍攻(上)第19節 一騎第42節 剃髮第4節 一致(下)第30節 變化(上)第26節 觀感第39節 王佐(上)第26節 判斷(下)第58節 遺孤第15節 相識(下)第45節 合作第48節 賀禮第4節 國民(上)第67節 守法(下)第27節 反攻第3節 壓力(下)第10節 負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