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軍旗

從前去昆明開始,鄧名就每日都記日記,在其中詳細記錄自己掌握的各種信息,以及判斷和決定。由於其中完全是軍事問題而沒有其它的內容,鄧名就把這本日記做爲軍事日記,每次寫完軍事日記後,鄧名就會把內容讀給衛士們聽。在鄧名的影響下,李星漢等幾個人在學會寫字後,也嘗試寫起自己的軍事日記來。

“永曆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鄭成功、張煌言的部隊已經與我們分手,我認爲他們將無驚無險地返回舟山……我和李來亨會盡快遠離南京而去。我認爲幾日內南京方面就會決出勝負,勝利者不可能再與我達成任何交易……爲了保證南京的清軍(在日記中,鄧名一向使用清軍而不是韃子這樣的稱呼)發生激烈火併,我在離開前告訴他們我會於五日後返回,向他們索要一百萬兩白銀。提出這個建議是出於如下考慮:如果清軍知道我已經退兵並且不會復還,他們就不急於發動內訌,最後很可能不靠武力就決出了勝負,這對清廷來說是損失最小的解決辦法;而如果他們認爲我五天後還會返回,就要儘快地解決內憂,搶在我返回前用武力解決對手,這種武力解決方式對清廷的傷害更大……我認爲郎廷佐和樑化鳳取勝的可能性更大,十有八九這兩人會是最後的勝利者……郎廷佐有過被俘的經歷,樑化鳳驟登高位,他們對張煌言的近期可能沒有什麼威脅。”

離開南京的轉天,鄧名就和往常一樣,把剛寫完的軍事日記讀給部下們聽,徵求他們的意見:“你們覺得如何?”

大家和鄧名的看法都差不多,大部分人都認爲郎廷佐和樑化鳳的勝率更高,有一些人本來還拿不定主意,聽了鄧名的理由後也都認定郎廷佐會取勝。

“唉,看來我還是應該先讓你們說,然後晚點再念。”鄧名笑着合上了日記本。現在每天紮營後,鄧名繼續鍛鍊衛隊的讀寫能力,不過任堂顯然不需要這種訓練,他認識的字恐怕比鄧名還多。

因此鄧名就打算提前開始計劃中的第二步,開始進行軍官掃盲活動——本來鄧名打算在建立根據地後,有了直屬部隊再開始給軍官們掃盲,不過現在反正也有多餘的時間,而且衛士們經過大半年的訓練後,平均已經認識了幾百個常用字,讓他們去進行一些教學工作也有助於他們鞏固知識。

任堂對鄧名記日記的方法很感興趣,不過對掃盲計劃感到有些猶豫。大明立國幾百年來,都沒有在軍中進行過這樣大規模的讀寫訓練工作。既然從未有過這樣的訓練內容,任堂就擔心會不會有什麼隱憂,導致前人放棄了這樣的工作。

“教軍官們學會認字很有必要,”聽到任堂的擔憂後,鄧名馬上自行發揮,解釋道:“以往軍隊裡可以靠僱傭幕僚來解決讀和寫這個問題,但現在我們沒有那麼多的士人,他們大多投奔韃子去了;還有,以往軍隊在地方官的掌握中,如果朝廷下達了什麼命令,地方官能看懂、能理解就可以了,現在我們沒有這麼多地方官,認字的人都參加韃子的科舉去了,我們各地的軍政工作全部要由千總、把總來承擔。因此軍官們不但要會打仗,還要讀書認字。以後我想安排他們學習算數,至少能夠算清軍隊大致需要的輜重,搬運輜重需要的車輛、船隻。”

任堂對於鄧名的解釋並不是十分滿意,感覺對方似乎有點想當然。以前大明能夠靠科舉從全國招募人才的時候,軍官也需要從事一些軍隊的政務工作,不過大明仍然從未鼓勵過軍官學習文化知識。不過任堂也想不出什麼理由來反對鄧名的設想,畢竟對方提出的各種需求都是擺在眼前的。

說服了任堂後,鄧名又和李來亨商議這件事。李來亨不反對讓軍官認字,但是他擔心這種文化訓練會擠佔軍事訓練的時間,同時還擔心教育師資問題。鄧名指出時間上完全沒有問題,一般來說,由於軍隊的給養水平低,食品中的肉類不足,明軍無法做到每日訓練;即使每天都能憑着糧食吃飽肚子,明軍的訓練強度也會維持在三日一次左右。鄧名指出,文化學習完全可以安排在不進行操練的日子裡進行。比如現在明軍處於行軍狀態,那就可以在每天紮營後組織軍官的學習班;至於李來亨擔憂的老師問題,鄧名可以免費提供一批衛士暫時充當老師,他們每天先跟鄧名學,然後每一個人教幾個闖營的軍官。

李來亨想了想,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就算鄧名的衛士每個人帶十個學生,也可以幫助二百個闖營的軍官認字。就算暫時還學不會閱讀邸報,能夠看懂簡單的手令也很好啊。不過鄧名並沒有能夠幫助李來亨訓練二百個軍官,他們到達安慶後,任堂就提出也要幫助浙軍的軍官認字,鄧名的衛隊因此被分爲兩半,分別去訓練闖營和浙軍的軍官。

任堂當然去爲浙軍服務,他本來感覺一個人帶十個學生太多了,向鄧名指出私塾教授的正常情況下一個老師只會帶五個以內的學生,如果學生太多,教學質量就會下降。不過鄧名迅速打消了任堂的疑慮:“我們不是培養童生、秀才,而是教軍官們讀懂簡單的手令就可以了。私塾裡教的那麼多知識沒有必要,軍官們熟讀四書五經也沒有地方去考科舉,除非去參加韃子那邊的考試。”

任堂承認這個說法有些道理,按照傳統的私塾教育方式,李星漢、周開荒等人顯然尚未唸完開蒙階段的書籍。本着能者多勞的原則,任堂一口氣就帶了一個擁有二十多名浙軍軍官的大班,每天紮營後就教授他們認字。

之前在安慶城頭,浙軍小將於佑明曾經攛掇安慶知府告胡老小一狀,現在他就在任堂的班上。於佑明雖然年輕,但卻自稱是將門之後,所以大家平日都喊他於小將軍。於佑明和任堂的歲數差不多,兩個人很快就熟了,還談到了各自的先人。

“先父諱世忠,”於佑明說他的父親是江北的軍官,世襲的武人,當年與左良玉部交戰,失利後退向湖廣,在隆武年病逝。於佑明說:“先父愛兵如子,深得軍心。左賊逆襲南都的時候,先父寡不敵衆,被左賊擊退;但是敗而不亂,退到湖南以後將士一個不少,沿途秋毫無犯,百姓無不擁護。”

“果然是大將之風啊。”任堂嘖嘖讚歎道。於佑明父親英年早逝也讓任堂嘆息不已,這樣深得軍心又愛護百姓的將領,壽命要是能長一些就好了,也能對明朝作出更大的貢獻。

於佑明說完自己的家世,任堂也講起他的父親:“先考諱伯統,崇禎十五年任河南歸德府同知,上任後未久闖賊來犯。先考熟讀兵書、頗通兵事,可惜知府剛愎自用,不聽先考良言,堅守府城不到一個月就爲賊人所破。先考雖然逃出,但也因此被罷免官職。可惜啊,要是先考當時是歸德知府,定能讓闖賊鎩羽而歸,至少堅守個一年兩載不是問題。”

(筆者按,這兩段是送給《虎狼》讀者的一個彩蛋。)

……

明軍一路西行,途徑九江的時候全軍戒備,以防江西的清軍出來騷擾。

這時鄧名已經得知南京爭鬥的結果,聽說樑化鳳拼命吹噓是他把明軍擊退了——現在南京的清軍已經確認明軍正在遠離,暫時不會返回南京,所以蔣國柱和樑化鳳就都歸功於自己,聲稱他們給予明軍前鋒沉重的打擊,讓明軍清楚地認識到,既然南京有蔣國柱和樑化鳳把守,那就絕不是明軍能夠奪取的,所以不得不抱憾退兵。

對於南京清軍的自吹自擂,鄧名並沒有反駁的打算。

實際上樑化鳳的吹噓也還算有節制,給附近各省的通報中只說破壞了鄧名的計謀,斬殺了投敵叛國的郎廷佐,挫敗了明軍先鋒大將的進攻,但絕口不提擊敗了鄧名本人。

這樣有節制的宣傳極其罕見。既然對方如此謹慎,那鄧名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反駁——如果明軍前鋒都沒有遭到任何挫敗,那爲什麼明軍要退兵呢?南京保衛戰的“勝利者”蔣國柱和樑化鳳的宣傳這麼有節制,大部分清朝官吏也都明白他們實際取得的戰果肯定更加有限,多半除了殺了郎廷佐就再沒有任何戰績。

至於郎廷佐嘛,很多官員認爲那多半是鄧名的軍事試探而已,畢竟朱洪武修建的城牆實在太堅固了,南京城能打下來最好,打不下來也沒有什麼損失;等到帶路的郎廷佐和內營的管效忠被殺後,鄧名意識到除了強攻再無其它的辦法,也就自行退兵了——樑化鳳把這個稱爲挫敗了明軍的先鋒和進攻企圖,也無不妥之處。

江西方面對南京一戰的理解也基本如此,贛省的精銳和水營主力早就派去南京,並且被鄧名殲滅了,一些早先被放回來的俘虜把明軍的戰鬥力無限放大。看到實力未損的明軍過境時,江西方面毫無招惹明軍的打算,等到明軍大部分通過以後,九江派出了一隊一百五十人的騎兵,打算看看有沒有便宜可佔。

這隊清軍騎兵遇到了近百名李來亨的斷後騎兵,被斬殺四十人後倉皇遁去,闖營方面只有兩人戰死。

離開江西前,又有一隊南昌派來的清軍騎兵尾隨在明軍身後,似乎也有襲擊掉隊明軍士兵的企圖。李來亨又派出那支百人規模的騎兵部隊,轉眼之間就把清軍再次殺得大敗而逃,同九江的清軍騎兵一樣丟下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屍體,闖營的損失依舊是個位數。

當這一百闖營騎兵提着清兵的首級,耀武揚威地返回軍中後,他們的英勇行爲激起了大量的喝彩聲,即便是浙軍官兵也都敬佩不已。

“果然是強將手下無弱兵。”鄧名向李來亨恭賀道,之前伏擊長江清軍水師時,李來亨並沒有出動過這支馬隊,九江斷後的時候鄧名也不在隊伍的後方,沒有機會見識這支馬隊的風采,今天是第一次見到這些騎士。

不過今天一見,鄧名就意識到這支騎兵相當精銳,看上去人人都騎術了得,彼此間的配合也非常默契,殺得對面的清兵騎兵毫無還手之力。訓練這樣一支騎兵部隊相當不易,估計花費也很大,鄧名猜測是李來亨竭盡財力培育出來的軍中驕子。

聽到鄧名的稱讚聲後,一直面無喜色的李來亨露出一個苦笑:“提督謬讚了,這不是我能訓練出來的人馬,唉,這些人都是折損一個少一個。”

近距離打量這些闖營騎士,鄧名發現這些人都已經接近中年,至少看上去都比李來亨要大不少,有些人頭髮已經斑白了。

李來亨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對鄧名直言相告:“這就是昔日的闖營三堵牆,現在只剩下這九十二人了,哦,不對,今日之後只剩下八十九人了。”

鄧名對闖營三堵牆的歷史並不瞭解,就又多問了幾句,李來亨觀察了片刻,覺得鄧名沒有其它意思,就緩緩地開始講述這支軍隊的歷史。

崇禎十四年,從商洛山出來的李自成決心要建立一支真正的軍隊,從河南、陝西、湖廣的義軍中精選出來一千騎馬好手,給他們每人搭配雙馬,在戰場上充當中堅力量。在多次戰鬥中,這支馬隊列陣硬擋明軍的衝擊,次次都紋絲不亂,因此得名三堵牆。在三打開封時期,三堵牆達到鼎盛,人數據說有四、五千人,全是李自成從各地收集來的勇猛騎手,每人雙馬甚至三馬。闖營前後四次把號稱明王朝精銳的秦軍打得一敗塗地,三堵牆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開封大水時,三堵牆有半數被洪水捲走。其後李自成雖然竭力恢復,但直到進入北京的時候,這支馬隊的人數雖然恢復到了鼎盛時期的水平,但戰鬥力還是要差很多。

“……好像是弘光元年,我叔祖在懷慶向韃子發起反擊,當時三堵牆已經損失不小,只剩下、不到兩千人了,但依舊在野戰中擊敗了人數比他們還多的滿洲八旗騎兵。”李來亨說道此處嘆了口氣。本來已經南下的滿清大軍,在此戰後調頭西進,全力進攻李自成。南明弘光政權因此爭取到了一年的時間。但弘光政權並沒有好好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而是誤認爲他們“聯虜剿寇”政策得到了多爾袞的積極響應,在滿朝的歡慶聲中,史可法指出接下來的南明戰略應該調遣大軍,直指秦關,與滿清配合作戰,夾擊李自成。

“雖然我父親和高將軍(高一功)都想重建三堵牆,但當時缺錢少糧,大軍都難以餬口,哪裡還有力量培養騎手呢?”當年李自成給三堵牆挑選的騎手很多都是十八歲到二十歲之間,是血氣方剛的勇猛少年,現在這些騎手中最年輕的也已經超過三十五歲了。李來亨看着這隊騎兵從眼前行過,心中也滿是遺憾:“十幾年前,三堵牆的騎手數以千計,就是懷慶之戰時,他們還能向五千滿洲八旗的騎兵發起衝鋒並把他們擊退。但現在,三堵牆只能和地方上的百來個綠營騎兵廝殺一番了。”

聽完了這個故事後,鄧名也滿是感慨。他看着那些把敵人的首級挑在槍尖上的闖營騎手,心中升起一個疑問:“和十幾萬秦軍反覆交戰衝殺,經歷過山海關、潼關、懷慶等戰的三堵牆,真的會把這些江西綠營的斬獲看得很重嗎?還是他們只是想鼓舞一下我軍的士氣,或是在懷念過去的歲月?他們會不會把向他們歡呼的浙軍想象成十幾年前的闖營大軍,回憶年輕時的榮耀與勝利?”

“這次虎帥繳獲不少,有沒有想過重建……不,擴充三堵牆?”鄧名問道。

李來亨側過頭,仔細地看着鄧名,片刻後搖搖頭:“不。”

“虎帥不要誤會,我確實認爲可以擴充三堵牆,他們……”鄧名向那些年長的騎兵一挑下巴,輕聲說道:“他們會很高興的。”

“是,提督胸襟開闊,末將是很佩服的。”自從李過接受了明朝冊封的官爵開始,闖營就不再使用“三堵牆”這個名字,畢竟這支騎兵的名頭是從與明廷的秦軍交戰而贏來的。雖然李來亨確信鄧名沒有試探的意思,但他還是覺得用這個名字不妥,就算現在鄧名沒有多想,將來說不定心裡也會生出疙瘩來。

再說,李來亨還有其他的理由:“這次我確實繳獲衆多,也想好好訓練一下興山軍的馬隊,他們纔是……嗯,他們纔是三堵牆。”

鄧名聽明白了,李來亨認爲這支闖營的騎兵隊伍已經沒有了傳承,由於太久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這些老騎手可能不容易再接受繼承者,不願意允許新人進入他們的圈子。因此,等這些老騎手都凋零後,三堵牆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過了幾天,鄧名拿着兩面旗幟來到李來亨的營中。

“這是什麼?”李來亨好奇的問道。

“我送給虎帥的禮物。不過我沒有做三角旗,我覺長方型的旗幟更好看。”鄧名攤開了第一面旗幟,上面畫着一隻斑斕猛虎——這面旗幟鄧名已經畫了很久了,本想更晚一點拿出來,但幾天前改變了主意:“送給虎帥的。”

“多謝提督。”李來亨看清這面漂亮的旗幟後又驚又喜,滿面笑容地拿過去看了又看。

“還有一面,是我剛畫的,打算送給虎帥麾下的一支軍隊。”鄧名把第二面也是長方形的旗幟遞過去。

李來亨把第二面旗幟展開,這面旗子的圖案比較簡單,就是前後三排……嗯,好像是三道磚牆。

“這是,”李來亨露出不能置信的表情,轉頭看着鄧名。

“虎帥覺得是什麼?”鄧名笑着問道。

“三堵牆?”李來亨輕輕地問道。

“正是,”鄧名點點頭:“希望這面軍旗能夠一直傳下去,始終飄揚在戰場上,永遠不落入敵手。”

李來亨把兩面旗幟都放在桌面上,靜靜地看着。李來亨想起自己“虎帥”這個名頭,其實也是來自父親“一隻虎”的匪號,也就是夔東的闖營將領們愛用“小老虎”稱呼自己,比較正統的大明臣子都從來不使用這個稱呼。比如張煌言、文安之等人,他們可以用“臨國公”,也可以用“李將軍”,但從未用“虎帥”這個詞來稱呼過李來亨。

“倒是提督……”李來亨心裡想着,重新又把那張虎旗反覆地打量。上面的老虎畫得五彩斑斕,兩隻眼睛威風凜凜,一根一根的虎鬚、絨毛也都很清楚細膩,看得出鄧名花了很多心思:“提督從來沒有絲毫的偏見,說起闖營的時候從來不躲躲閃閃,始終是光明磊落。”

李來亨下定了決心,擡起頭替三堵牆的騎手們感謝道:“既然是提督的意思,那我們恭敬不如從命。不過這面旗幟不好由我送給三堵牆的騎手們,我想既然是提督親筆畫的,還是由提督親手把這面旗幟交給他們吧。”

“不妥,不妥,這面旗幟當然是要由虎帥交給他們,”鄧名立刻搖頭道:“我並非三堵牆的頂頭上司,怎麼也輪不到我把旗幟交給他們。不過虎帥說得不錯,既然這面旗子是我畫的,那我當然可以在邊上觀禮了。”

第二天行軍結束後,李來亨就把三堵牆剩餘的騎手全部召來,當着闖營和浙軍士兵的面,鄭重其事地把鄧名所繪的磚牆圖案軍旗交到了爲首的騎手手中,讓他們從此用這面長方型的旗幟替代他們現有的軍旗。

李來亨宣佈這面旗幟是江南提督鄧名親手所畫,並趁勢宣佈了鄧名的期盼:“提督希望你們能夠把這面旗幟好好地傳遞下去,所以你們要選拔優秀的年輕騎手,把一身本領都交給他們,讓他們能夠在戰場上保護好這面軍旗。”

“遵命。”接過軍旗的騎手向李來亨鄭重地鞠躬行禮,接着又轉身面向側面的鄧名,再次深深鞠躬:“謹受命。”

第28節 城前(下)第39節 哨探第25節 壓力(下)第42節 反擊第33節 搜索第24節 整訓(上)第8節 進軍第1節 失憶第43節 鷹派第34節 晉王(下)第24節 宣傳第13節 試探(下)第10節 鎖喉(下)第52節 登陸(上)第28節 欠條第49節 副手(上)第35節 會面(上)第69節 忠臣(下)第12節 圍困(上)第9節 送神(上)第29節 道破第31節 裁軍(上)第45節 顏面第60節 烽火第22節 反正第8節 震怒(上)第13節 困獸第33節 搜索第4節 國民(下)第10節 追逐第37節 刺客第35節 請客(下)第35節 捆綁第40節 印象(下)第32節 才能(下)第47節 證據(上)第63節 黃雀(下)第53節 衝鋒第40節 擁立第24節 整訓(下)第56節 突擊第5節 協作(上)第25節 駭浪(上)第21節 追兵第39節 嚮導(下)第26節 判斷(上)第57節 夜戰(下)第18節 登陸(下)第37節 等待(上)第7節 窮途第31節 血戰(下)第46節 掃蕩第58節 遺孤第21節 闖關第51節 求戰(下)第14節 強攻(下)第50節 債券(上)第38節 隔江第34節 糊塗(下)第48節 失誤第10節 決議(下)第37節 刺客第44節 條約(下)第66節 加入(上)第10節 默契第26節 觀感第37節 等待(下)第2節 賞罰第55節 敵意第26節 兄弟(中)第57節 觀感(下)第42節 升級(下)第39節 王佐(上)第52節 壯士第44節 夾擊(下)第53節 衝鋒第37節 重慶第18節 登陸(上)第12節 調整(下)第36節 施琅第54節 霸氣(下)第58節 處罰第23節 代理(上)第67節 守法(下)第2節 目標(上)第10節 麻將第23節 波瀾(下)第25節 矇蔽第15節 軍心第45節 突破(上)第53節 烈焰第21節 追兵第54節 霸氣(下)第6節 親征(上)第22節 搶攻(下)第54節 議和(上)第41節 占卜第51節 詐敗第18節 恐怖(上)第53節 衝鋒
第28節 城前(下)第39節 哨探第25節 壓力(下)第42節 反擊第33節 搜索第24節 整訓(上)第8節 進軍第1節 失憶第43節 鷹派第34節 晉王(下)第24節 宣傳第13節 試探(下)第10節 鎖喉(下)第52節 登陸(上)第28節 欠條第49節 副手(上)第35節 會面(上)第69節 忠臣(下)第12節 圍困(上)第9節 送神(上)第29節 道破第31節 裁軍(上)第45節 顏面第60節 烽火第22節 反正第8節 震怒(上)第13節 困獸第33節 搜索第4節 國民(下)第10節 追逐第37節 刺客第35節 請客(下)第35節 捆綁第40節 印象(下)第32節 才能(下)第47節 證據(上)第63節 黃雀(下)第53節 衝鋒第40節 擁立第24節 整訓(下)第56節 突擊第5節 協作(上)第25節 駭浪(上)第21節 追兵第39節 嚮導(下)第26節 判斷(上)第57節 夜戰(下)第18節 登陸(下)第37節 等待(上)第7節 窮途第31節 血戰(下)第46節 掃蕩第58節 遺孤第21節 闖關第51節 求戰(下)第14節 強攻(下)第50節 債券(上)第38節 隔江第34節 糊塗(下)第48節 失誤第10節 決議(下)第37節 刺客第44節 條約(下)第66節 加入(上)第10節 默契第26節 觀感第37節 等待(下)第2節 賞罰第55節 敵意第26節 兄弟(中)第57節 觀感(下)第42節 升級(下)第39節 王佐(上)第52節 壯士第44節 夾擊(下)第53節 衝鋒第37節 重慶第18節 登陸(上)第12節 調整(下)第36節 施琅第54節 霸氣(下)第58節 處罰第23節 代理(上)第67節 守法(下)第2節 目標(上)第10節 麻將第23節 波瀾(下)第25節 矇蔽第15節 軍心第45節 突破(上)第53節 烈焰第21節 追兵第54節 霸氣(下)第6節 親征(上)第22節 搶攻(下)第54節 議和(上)第41節 占卜第51節 詐敗第18節 恐怖(上)第53節 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