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協作(上)

伐清

雖然周培公還沒有回來,但是鄧名估計明軍肯定可以獲得崇明島作爲基地。對於鄧名放棄鎮江等沿江領地,撤退回崇明島堅守的決定,張煌言顯得有點遺憾。

可上次南京會議的時候已經確定了鄭成功的下一步戰略,閩軍將保護臺灣僑民,挑戰荷蘭對東亞貿易線的控制權,一旦鄭成功取得勝利,那麼鄧名、張煌言、鄭成功這個同盟就能從海上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當然,鄭成功只是打開了局面的一端,如果鄧名和張煌言不能保證東南同盟從內地獲得貨物的渠道,讓滿清禁海令發揮了效果,那鄭成功拿下臺灣的意義就會變得非常有限,很可能只是相當於爲閩軍得到了一塊開墾種植的土地而已。

“延平和尚書併爲東南支柱,雖然舟山和廈門間隔遙遠,和成都更是遠隔千山萬水,可我以爲我們還是要盡力協作,把我們的力量合起來向一處使。”看出張煌言的遺憾後,鄧名便努力勸說道:“弘光以來,我朝屢屢受挫,恐怕就是因爲將帥各自爲政,而被清廷利用;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這次張尚書幫延平突破封鎖,讓延平收復臺灣後能夠得到最大的戰果,而延平實力強勁後,自然會對我們的中興大業有更好的支持。”

“如果延平能夠順利收復臺灣的話。”張煌言輕嘆一聲,他明白沒有鄭成功的支援,僅靠舟山軍肯定無法長期佔據松江、蘇州、鎮江等地,就算有鄧名的支援,也很難頂住清廷的全力反撲。

“我對延平非常有信心,而且蘇州等地如果在清廷手中,只要海貿不斷,對我們依舊是有很大幫助的,延平那邊不用說,就是舟山和崇明也能從走私中收益,充實軍力;而如果我們拿下,與清廷重兵對峙,不過是多了一兩處可以屯田的府縣而已,而且清廷勢必會全力回奪,戰火不斷,我們收入恐怕會很有限。”在鄧名看來,鄭成功去年的大攻勢如果勝利的話,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的,那樣明軍就能全取江南,截斷漕運。但即使有鄭成功和張煌言二十萬大軍駐紮,也肯定要和清廷傾國來襲的主力苦戰,到底能不能在江南長期下去直到清廷放棄也未可知;而現在閩軍受損,單靠浙軍短期佔領一兩個朝不保夕的府縣意義實在太小:“分則力弱,合則力強。等延平恢復元氣後,我們下次再攻南京的時候也不會只想着拿下一、兩個府了。”

把明軍集中到崇明後,明軍控制區要小得多,它和舟山、廈門一樣有水域環繞保護,而且只是一個相對偏遠的縣而已,清廷對明軍控制崇明的反應大概會遠遠小於看到明軍重返大陸,北京多半會責成兩江總督衙門負責對崇明縣的攻守,這樣明軍保住這個前進基地的把握也就能變得更大。

張煌言認可了鄧名的計劃,十幾年來艱苦卓絕的戰鬥讓舟山軍成爲了一支非常務實的軍隊,雖然放棄土地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舟山軍不久前還難以養活旗下官兵,不會盲目的堅持反攻。

“聽說鄧提督把一些來投軍的士子送走了?”戰略確定下來以後,張煌言又問起了他剛聽說的一些瑣事。

“不錯,我軍並不打算在江南長駐,沒有必要暴露這些士子,這也是我一貫的政策。”第二次進入江南以來,鄧名一直安撫地方縉紳,不讓他們出來和清廷的地方官爭鬥:“最近來的這批,雖然不是想舉兵助我,但我覺得暫時軍中沒有適合他們的位置,他們還是潛伏在敵營中更好一些。”

張煌言面露微笑,鄧名的解釋讓他聽得微微搖頭。

“哈哈,這只是一方面,此外我也不是很信任他們,最近的這些人,如果單純想投軍,何不投奔張尚書的舟山?他們一窩蜂地來找我,我以小人之心度之,覺得他們只是覺得我軍最近聲勢頗壯,好似有席捲江南的意思,若是見到我軍退兵說不定又會氣餒,既然如此我就先婉拒了。若是他們報國之心不滅的話,等我走後還可以去投崇明嘛。”鄧名說着也笑起來。

“鄧提督有些刻薄了。”張煌言又輕輕搖頭,不過沒有再就這個問題繼續說下去。

“不是我刻薄,而是確實如此,我聽說張尚書上次越過南京,向上遊府縣挺進時,時人皆以爲江南光復在即,不但諸府諸縣紛紛反正,士人也如潮水一般涌出來迎接,但他們並沒有帶着他們的家僕來投軍,也沒有拿出家中的糧食和銀子來補充軍需,只是跑到張尚書營地裡,討論該如何來治理地方;簡單地說,就是該由誰來取代那些剛剛反正的官員,來執掌地方的權柄。當時延平軍力頗強,那些反正的地方官敢怒不敢言,但是心裡又怎麼會沒有擔憂?又怎麼會盡心盡力和張尚書合作?”

“那些都是些首鼠兩端之徒,”張煌言忍不住爲江南士人的表現辯解兩句:“他們確實不可靠。而且我軍目的是光復江南,不是壓榨士人縉紳,怎麼好逼他們出銀出糧?”

“沒錯,因爲延平郡王失利了,所以那些地方官迅速地投降回去了,不過那些官員固然不可靠,難道那些投奔張尚書的士人就不首鼠兩端嗎?他們難道不是飛也似地逃回家中去了嗎?他們不出錢糧,不號召民衆,不帶着家僕投軍,那就對我軍毫無幫助。這是延平輸了,所以他們的惡果沒有現出來,要是延平在南京勝了,他們就會繼續和原來的地方官吏爭權奪利,那些地方官手中可是真掌握着兵馬錢糧的。士人這種投效我軍的方法,非但不會增強我軍力量,反倒會把實力派推向虜醜一邊,延平在南京失利讓隱患沒有爆發,但並不是不存在。”鄧名覺得這些士人還是老老實實在家和明軍做生意爲好,這樣對明軍的幫助反倒更大:“下次我們再進軍江南的時候,我看乾脆就用反正的官員,清廷給他們多少權我們就給多少。”

“這不好。”張煌言立刻表示反對。

“既然張尚書覺得不好,那就事先選好人選,事先把府縣的官員人名單都定下來。”鄧名猜到張煌言也不會同意他的第一個建議,就以退爲進地說道:“捐軀報國的義士很不好找,官還愁沒有人願意當麼?若是張尚書覺得人不夠,我可以幫忙,我這裡有的是想當官的人,兩倍的人選也找得出來。”

“唉,鄧提督啊,江南的士人也有苦衷。”張煌言似乎還想替江南士人說話:“鋼刀加頸,書生不得不低頭啊。”

“張尚書,我並非不尊敬士人,不說您,就是您派來幫我的任兄,我也是非常尊敬的,國朝養士三百年,不但可以不納稅,不服徭役,甚至還默許他們接受投充——國際寧可稅源受損,寧可徭役缺乏也要讓他們生活的好一些,他們沒有低頭的理由——或者說,如果他們想如同百姓一樣低頭也可以,不可強求士人各個都是張尚書、延平郡王,但那他們就和百姓一樣納稅好了,服徭役好了。如果他們都納稅服役,國家仍然保護不了他們,那他們低頭誰也說不出一個不好來。”

在鄧名和張煌言討論的時候,馬逢知依舊一如既往地一言不發,倒是任堂忍不住出聲支持鄧名,去年在池州的時候,地方官聽說鄭成功戰敗就倒戈,而前一天還指點江山的池州士人也馬上改換門庭,和地方官相安無事,甚至不通報任堂一聲,導致池州浙軍根本不知道變故已起,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要不是鄧名他們趕到,任堂等池州浙軍誰也別想活命:“鄧提督說的不錯,不納稅、不出兵、這對我軍確實毫無助益。”

結束了和張煌言、馬逢知的通氣會後,鄧名繼續忙他手裡的那一攤事。

“張尚書實在是個謙謙君子,”剛纔張煌言在的時候,任堂還要顧及一些他的感受,現在更是無所顧忌,對兩位江南名士也沒有表現出什麼敬意,而是直呼其名:“錢謙益、黃宗羲的門生、子弟,一點兒也不可靠。”

“哦?”周開荒瞅了任堂一眼,他記得當時鄧名不見兩位士人的時候,任堂還反對過。

“錢謙益不必提,如果他不是老宗師,還是延平的師尊,估計一句國賊是跑不掉的,“任堂哼了一聲:“黃宗羲麼,當初張尚書在浙東擁戴魯王,起義兵抵抗虜醜,他和張岱也跑來當官,官兵屢戰不利,張尚書苦苦支撐,誓與虜醜周旋到底,而黃宗羲和張岱見勢不妙,立刻就跑回江南,心安理得地剃髮了,稱國朝亡了,他倆是‘大明遺民’,當時雖然張尚書勢單力孤,但國朝還有云貴、兩廣、福建、湖廣、四川的大片國土,怎麼就亡了呢?只要忠義之士仍在喋血苦戰,國朝就沒有亡,可迄今爲止黃宗羲和張岱卻已經做了十年的‘遺民‘了,等大明中興後,我倒要看看這兩位遺民有什麼臉來見張尚書,可否還記得當初他們初到浙江時對張尚書說過的豪言壯語。”

“那你怎麼會反對提督把人轟走?”周開荒聽任堂說完後,大惑不解地問道:“如果老師都是這樣的,那他們的弟子豈不是有樣學樣?“

“這是因爲……”任堂掃了鄧名一眼:“說不定他們不肖其師,至少以後提督再扯什麼‘祖宗之法不可變’和‘事急從權’的時候,會有人幫我說兩句話。”

筆者按,今天抽時間寫了這些,晚上不知道有沒有時間完成本節的下部。努力,努力,但不敢保證。

第52節 私心第9節 問話(下)第57節 夜戰(下)第39節 嚮導(上)第67節 守法(下)第14節 肉票第55節 報紙(上)第31節 血戰(下)第20節 相逢第16節 攀談(下)第11節 實驗第12節 調整(上)第30節 變化(上)第17節 隱姓第31節 佯攻(下)第27節 反攻第26節 生意(上)第28節 戰報第58節 狙擊第34節 動搖第19節 感慨(上)第8節 升級(上)第50節 誤判(下)第18節 恐怖(下)第69節 忠臣(上)第44節 夾擊(下)第55章 山崩第51節 緊俏第49節 昆明第32節 奉節第4節 一致(上)第38節 迎敵第68節 混亂(下)第6節 勇士第58節 處罰第31節 胥吏第48節 潛逃第68節 混亂(下)第9節 海權第59節 安撫第67節 守法(下)第12節 軍旗第39節 嚮導(下)第39節 嚮導(上)第58節 同盟(上)第30節 賽跑第30節 成長(上)第1節 失憶第12節 混亂第34節 問候(上)第29節 搏鬥(下)第35節 請客(下)第55節 俘虜(上)第67節 守法(下)第30節 賽跑第28節 盟軍(下)第30節 成長(下)第27節 反攻第3節 信號(下)第23節 代理(下)第27節 飲血第5節 隔閡第45節 合作第31節 佯攻(上)第27節 反攻第3節 壓力(下)第9節 失言第30節 威壓(下)第18節 激戰第60節 烽火第14節 強攻(下)第34節 詐降第53節 霸氣(上)第19節 跋扈(上)第20節 僞詔(上)第15節 戰象(下)第45節 處置第17節 調查第34節 問候(上)第55節 壓力(下)第28節 人心第53節 衝鋒第40節 印象(下)第47節 獎勵第30節 變化(上)第7節 演變(下)第58節 同盟(下)第4節 推薦(上)第15節 相識(上)第41節 失控(上)第12節 徵稅第13節 勇氣(上)第68節 混亂(上)第14節 算賬第51節 晚宴第15節 雙贏第49節 風氣(下)第36節 宿命(下)第14節 亂戰(下)第17節 隱姓
第52節 私心第9節 問話(下)第57節 夜戰(下)第39節 嚮導(上)第67節 守法(下)第14節 肉票第55節 報紙(上)第31節 血戰(下)第20節 相逢第16節 攀談(下)第11節 實驗第12節 調整(上)第30節 變化(上)第17節 隱姓第31節 佯攻(下)第27節 反攻第26節 生意(上)第28節 戰報第58節 狙擊第34節 動搖第19節 感慨(上)第8節 升級(上)第50節 誤判(下)第18節 恐怖(下)第69節 忠臣(上)第44節 夾擊(下)第55章 山崩第51節 緊俏第49節 昆明第32節 奉節第4節 一致(上)第38節 迎敵第68節 混亂(下)第6節 勇士第58節 處罰第31節 胥吏第48節 潛逃第68節 混亂(下)第9節 海權第59節 安撫第67節 守法(下)第12節 軍旗第39節 嚮導(下)第39節 嚮導(上)第58節 同盟(上)第30節 賽跑第30節 成長(上)第1節 失憶第12節 混亂第34節 問候(上)第29節 搏鬥(下)第35節 請客(下)第55節 俘虜(上)第67節 守法(下)第30節 賽跑第28節 盟軍(下)第30節 成長(下)第27節 反攻第3節 信號(下)第23節 代理(下)第27節 飲血第5節 隔閡第45節 合作第31節 佯攻(上)第27節 反攻第3節 壓力(下)第9節 失言第30節 威壓(下)第18節 激戰第60節 烽火第14節 強攻(下)第34節 詐降第53節 霸氣(上)第19節 跋扈(上)第20節 僞詔(上)第15節 戰象(下)第45節 處置第17節 調查第34節 問候(上)第55節 壓力(下)第28節 人心第53節 衝鋒第40節 印象(下)第47節 獎勵第30節 變化(上)第7節 演變(下)第58節 同盟(下)第4節 推薦(上)第15節 相識(上)第41節 失控(上)第12節 徵稅第13節 勇氣(上)第68節 混亂(上)第14節 算賬第51節 晚宴第15節 雙贏第49節 風氣(下)第36節 宿命(下)第14節 亂戰(下)第17節 隱姓